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

文思屋 人氣:4.53K

東山再起是一個褒義詞,多用來形容好事情或者好人重新歸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東山再起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 篇1

東晉時,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的名士謝安,年輕時擔任著作郎,從事編國史的工作。他不願當官而受到束縛,便藉口有病,辭去官職,隱居在會稽的東山。

揚州刺史(掌握一州軍政大權的長官)庾冰聽說謝安很有才學,幾次請他出來做官,都被他拒絕了。後來庾冰硬逼,他才勉強應召,但一個多月後就告退。不久,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升降等事務的長官)範汪等,向朝廷推薦謝安的才學。朝廷幾次召他做官,他也一次一次地藉口拒絕。

謝安四十多歲時,家族裡不少當官的人死去或被朝廷貶為平民,謝安對自己家族的不祥命運感到不安。正好這時大司馬(掌管全國政務和軍務的高階官員)桓溫邀他當自己官府的幕僚,謝安答應了。當時,中丞(掌管公卿奏事等的官員)高崧對謝安開玩笑說:“先生幾次違背朝廷旨意,高臥東山。許多人勸您再次出來做官,你總是拒絕。你如何向老百姓交代?老百姓又將怎樣看待你?”

謝安聽了,露出慚愧的臉色。他到桓溫的官府後,桓溫高興極了,兩人整整談了一天。

謝安出山後,因很有政治和軍事才能,不斷得到提升。到晉孝武帝時,他被任命為宰相。後來,當北方的前秦國王苻堅領兵南侵,謝安被任命為征討大都督,他派自己的侄子謝玄、謝石領兵抗擊,大破秦軍於淝水,創造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 篇2

公元383年八月,苻堅親自帶領八十七萬大軍從長安出發。向南的大路上,煙塵滾滾,步兵、騎兵,再加上車輛、馬匹、輜重,隊伍浩浩蕩蕩,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長。

過了一個月,苻堅主力到達項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軍也沿江順流東下,黃河北邊來的人馬也到了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從東到西一萬多里長的戰線上,前秦水陸兩路進軍,向江南逼近。

這個訊息傳到建康,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著了慌。晉朝軍民都不願讓江南陷落在前秦手裡,大家都盼望宰相謝安拿主意。

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幹了。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

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成語故事東山再起的延伸

[釋義]東晉時謝安退職後曾在會稽東山隱居(今浙江上虞縣);後來又出任要職。現以此比喻隱退後再度任職或失勢後又重新得勢。

[語出]唐·杜甫《暮秋……呈蘇渙侍御》:“無數將軍西第成;早作丞相東山起。”

[辨形]再;不能寫作“在”。

[近義]重振旗鼓捲土重來死灰重燃重作馮婦

[反義]風流雲散一去不返過眼煙雲急流能退

[用法]多用於本來有勢力、有地位或有影響的`人。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偏正式。

[辨析]~和“捲土重來”、“死灰復燃”;都有“失敗後重新出來活動”的意思。不同在於:

①~和“捲土重來”偏重指失勢後重新得勢;“死灰復燃”偏重指惡勢力、壞現象。

②~多用於人;而且大多是本來有勢力、有地位的人;“捲土重來”不限於此;它的適用物件寬得多;“死灰復燃”應用範圍更廣;既可指人;也可指事與物。

[例句]失敗了;只要不灰心喪氣;一切從頭開始;重整旗鼓;就有~的希望。

[英譯]returntopower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 篇3

百川歸海的故事:

【成語】: 百川歸海

【拼音】: bǎi chuān guī hǎi

【解釋】: 川:江河。許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勢所趨或眾望所歸。也比喻許多分散的事物彙集到一個地方。

【成語故事】:

西漢的思想家、文學家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襲父封為淮南王。他愛好讀書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賓客和懂得天文、醫學、歷算、占卜等數千人,集體編寫了一部數十萬字的書《鴻烈》,也稱《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論訓》,講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些情況,它的基本觀點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文章中寫道:“我們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裡和水旁邊,衣著非常簡陋,生活十分艱苦。

後來出了聖人,他們帶領人們建造宮室,這樣人們才從山洞裡走出來,住進了可以躲避風雨寒暑的房子。聖人又教人們製造農具和兵器,用來耕作和捕殺猛獸,使人們的生活比過去有了保障。

後來,聖人又制禮作樂,訂出各種各樣的規矩,使人們有了禮節和約束。由此可見,社會是不斷髮展的,人們不是老是用一個方式生活。所以對古時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適合使用,就應該廢除;而對於現在的,如果適合使用,就應該發揚。

以上的一切都說明像千百條來自不同源頭的江河,但最後都會歸流入大海一樣,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會,過更美好的生活。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 篇4

關於東山再起的成語故事

【成語】: 東山再起

【拼音】: dōng shān zài qǐ

【解釋】: 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

【成語故事】:

東晉人謝安,年輕時曾做過官,後來辭去官職,跑到會稽東山隱居起來了。隱居後,他整天遊山玩水,吟詩作畫。朝廷屢次要他出山做官,他都不去。到了40歲時,謝安終於應召人朝,再度做官,直到任宰相之職。他曾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八萬軍隊抗擊80萬前秦軍隊,取得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的指揮者之一。這個成語原比喻隱退後再任要職,現在常比喻失勢後重新得勢。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 篇5

百尺竿頭的故事:

【成語】: 百尺竿頭

【拼音】: bǎi chǐ gān tóu

【解釋】: 桅杆或雜技長竿的頂端。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於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招賢大師》,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這位太師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前來聽講的僧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

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後,一名僧人站立起來,問他行了一個禮,然後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於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聽講的人發現,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麼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並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頭這則成語也稱百丈竿頭。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 篇6

百步穿楊的故事:

【成語】: 百步穿楊

【拼音】: bǎi bù chuān yáng

【解釋】: 在一百步遠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形容箭法或槍法十分高明。

【成語故事】:

《戰國策·西周策》:楚國有個叫養由基的人,他的箭術非常高明,即使離開柳樹一百步射它的葉子,也百發百中,在旁的人看見了皆齊聲喝采。

白雲親舍的成語故事

白雲親舍的故事:

【成語】: 白雲親舍

【拼音】: bái yún qīn shè

【解釋】: 親: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話。

【成語故事】:

狄仁傑是唐朝幷州(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輕時曾做過幷州法曹參軍。

當時他的父母遠在河陽(今河南孟縣),一次,狄仁傑外出辦事登上太行山,由於思鄉情切,不由向河陽方向遠眺,只見一片白雲在天上孤零零地飄浮。

狄仁傑指著那片白雲對隨行的人員說:“吾親舍其下。”意思是,他的雙親就往在那片白雲下面。他悵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雲散雲才離開。

公元700年9月,鍬仁杰病逝,終年七十一歲。武則天聞訊,非常悲痛,流著眼淚說:“朝堂空矣!”傳說,狄仁傑死後葬於邯鄲磁縣狄仁村,墓冢尚在。“白雲親舍”,比喻客居他鄉,思念父母。

東山再起成語故事 篇7

【釋義】失敗後重新恢復力量再來。

【出處】唐·房玄齡《晉書·謝安傳》。

謝安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曾隱居在浙江會稽的東山,常與大書法家王羲之一起遊山玩水,吟詩作畫,朝廷幾次召他作官,都被拒絕了。

北宋著名改革家、大文豪王安石的名字就是他父親希望他能夠成為像謝安一樣有用的人物,才為他起的。

謝安40幾歲才出來做官,曾官至宰相,他氣度寬巨集,性格冷靜,即使在危及性命的緊要關頭,他仍然能與平時一樣,泰然處之。

有兩件事最好地表現了他的這一性格。

有一天,他與隱士孫綽結伴到海上游玩,忽然風起浪湧,小船隨著大浪上下沉浮顛簸。

船上的人惟恐船翻人亡,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只有謝安穩如泰山,依然飲酒賦詩。

船伕以為他喜歡風浪,便繼續向深海劃去。

這時謝安不緊不慢地說:“還往前行,我們能安然返回嗎?”船伕聽了,立即掉頭,同船的人非常佩服謝安的沉著鎮靜。

簡文帝病故,權臣桓溫企圖篡晉自立,他在新亭的軍帳設酒宴款待王坦之和謝安,其實這是個“鴻門宴”,桓溫在帳外埋伏下刀斧手,要在席間殺死王坦之和謝安。

王坦之見手執利刃的刀斧手就要殺出,不禁驚慌失措,但謝安則處變不驚,他對王坦之說:“晉室江山的存亡,就在我們這次會見啊!”王坦之被嚇得冷汗溼衣。

謝安卻談笑風生,飲酒依然,並有意用話開導桓溫,最後竟勸止了桓溫的叛亂。

謝安在擔當要職之前,長期隱居在東山。

開始時,他被任命為司徒府著書郎,他以有病為藉口推辭了。

每天與王羲之等人登山臨水,飲酒作詩。

後來,揚州刺史庾冰聽說他才能非凡,決心請他出山,命令郡縣的官員進行威逼,他卻一概置之不理。

有人感嘆說:“謝安不出山,讓天下人怎麼辦啊(安石不出,如蒼生何)。

”謝安之所以隱居,主要考慮到怕影響在外做大官的弟弟的前途,當他弟弟遭到免職後,他才出山,最後官至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