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創業指導>

專訪馬雲創業那點事

文思屋 人氣:7.25K

馬雲,阿里巴巴集團主要創始人,現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日本軟銀董事、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理事會主席兼全球董事會成員、華誼兄弟董事、生命科學突破獎基金會董事。

專訪馬雲創業那點事

馬雲解釋,交易平臺最關鍵就是人氣、訂單,阿里巴巴積累了數百萬的使用者,建立了全球範圍的採購體系,後來者打出相同的牌子既不理智,也不現實。

馬雲聊網際網路,離不開先提起1994年底那次美國之行!當時的馬雲,還是杭州城裡“外語最好的人”,一家浙江企業被大洋彼岸的一家美國企業欺詐,委託馬雲隻身上門追債。在那裡,馬雲第一次見到了網際網路。好奇的馬雲於是請朋友將自己在杭州的“海博翻譯社”製作成網頁傳了上去,“海博”成了有據可查的國內第一家觸網的企業。

“不得了,上午10點鐘發上去的,中午12點便收到了6封洽談業務的郵件。美國、德國和日本的,都有!”多年以後,談起這件事情,馬雲依然滿臉驚喜的樣子。

幾天後,馬雲帶著一臺當時最高階的“486”電腦和一個計劃回到了杭州———幫助企業上網找業務。這一年,楊致遠剛剛創辦雅虎,而張朝陽還沒有回國創業。

到過杭州旅遊的人大多知道,西湖邊上有一家“望湖賓館”,這是馬雲最早的客戶。“先把客戶的資料收集過來,整理好了快遞到美國,讓美國的朋友製作上網,然後將網頁打印出來寄回國內拿給客戶看。那時候國內看不到網際網路,誰也不肯先交錢,只有等收到國外諮詢電話、傳真以後才半信半疑地繳費。”這就是馬雲的第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海博網路的經營,產品叫做“中國黃頁”,一個挺蠱惑的名字。1995年7月,上海開通了網際網路專線,馬雲終於可以通過撥號上網讓客戶看到自己在網上的“黃頁”。1996年,海博網路營業額做到了700萬元

1999年,定位於全球企業網上交易平臺的阿里巴巴在杭州建立。昔日企業為洽談業務而各自發送的電子郵件被拉到阿里平臺上,以供求資訊的方式統一發布,促成交易。“目前,來自全球超過600萬家企業在這裡進行交易,去年一年,通過阿里巴巴在中國採購的訂單已經高達100億美元。”不過,對馬雲來說,“一百億美元”已經遠不如“6封郵件”那麼令人驚喜,因為今年這個數字還會翻一番甚至更多。

團隊

克林頓智囊前來助陣

3月23日,馬雲興奮地告訴記者一個訊息:“我們剛和瑪遜·西蒙牽手,她將全面代表阿里巴巴在美國進行市場推廣。”這個西蒙來頭可不小,在此之前,她為比爾·蓋茨擔任了15年的公關顧問,目前同時負責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約旦國王阿卜杜拉的公關事務,而阿里巴巴將是西蒙唯一的中國客戶。

在蔡崇信之後,締造雅虎搜尋引擎的專利發明人、主持雅虎電子商務基礎軟體系統設計的吳炯,GE前高管關明生等多位世界級人才先後加盟阿里巴巴,世界貿易組織前任總幹事彼得·薩瑟蘭也成了阿里巴巴顧問委員會成員。不過,馬雲更喜歡在人前炫耀的還是自己創業團隊的忠貞不二,號稱“十八羅漢”的第一批創業者,到現在依然全部堅守在阿里巴巴的各條戰線。

收入

日進千萬僅是“零花錢”

和新浪盛大等上市公司不同,阿里巴巴的財務狀況屬於內部祕密,外界窺探阿里的收入,主要靠馬雲四處宣揚的一個口號:2002年盈利一塊錢,2003年日收入100萬元,2004年日盈利100萬元,2005年日納稅100萬元。馬雲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這些目標都已經超額完成,今年以來,阿里巴巴已經有很多天每天納稅額超過了100萬。按照這個額度,阿里巴巴的營收水平大約比盛大晚了一個財年。盛大董事長公開坦言,發展到今天,盛大要想繼續保持100%的年增長難度已經較大。馬雲則多次揚言:“今天掙的還只是零花錢!”

據瞭解,經過6年積累,阿里巴巴已經擁有了600多萬全球使用者,其中海外使用者180萬。阿里巴巴也因此成為擁有最多海外使用者的國內企業。馬雲所謂的“零花錢”基本來自“中國供應商”和“誠信通”兩個產品,兩者都針對國內使用者,不同的是前者屬於外貿服務,交費使用者可以查詢接手海外訂單,每年收費以4萬元為起點,後者則只能尋找國內買家,每年固定收費2300元,兩者在阿里總收入比例大約為4比1。

“實際上,阿里巴巴成交量最大的是海外使用者之間的交易,尤其是歐美、日本、印度之間的交叉貿易,交易數量要成倍高於國內使用者之間、國內使用者與海外使用者之間的交易總額。海外市場的`挖掘相對要複雜一些,但是潛力也要大得多。”馬雲習慣性地握著一支筆向記者比劃著,“現在先養著,時候到了就向他們收美元,那才是大錢!”

專家分析,馬雲之所以膽敢將每天成千萬的收入說成“零花錢”,除了海外市場挖掘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於自己手中掌握的使用者不是在網路上消費的網民、網友、玩家,而是一群依賴阿里巴巴掙錢的網商。這種收入來源要良性得多,馬雲不用害怕被別人追問“騙走了孩子的壓歲錢”,更不會擔憂政府的掃黃打黑,隨著網上交易快速增長,阿里巴巴的收入自然也將水漲船高。

 競爭

阿里巴巴很難模仿

幾年來,模仿阿里巴巴的企業大有人在,不少企業甚至直接拷貝阿里巴巴的產品,連“如有問題,請與阿里巴巴聯絡”,“發生訴訟,由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管轄”這樣的服務條款都屢次出現在這些模仿者的產品服務條款中。

“幾年來,在全世界起碼有上千家企業宣稱自己和阿里巴巴提供同樣的服務,不少企業甚至揚言將要取代阿里巴巴!”馬雲告訴記者這個數字之前5分鐘,他的手下剛剛彙報一個訊息———又有一家國內同行近日也推出了一個買賣平臺,並計劃在幾天後在阿里巴巴門口杭州召開盛大的釋出會,以示“挑戰阿里巴巴”。

“像我者死,學我者生。”馬雲用齊白石的這句名言告誡後來者。馬雲解釋,交易平臺最關鍵就是人氣、訂單,阿里巴巴積累了數百萬的使用者,建立了全球範圍的採購體系,後來者打出相同的牌子既不理智,也不現實,“就是馬雲自己出來,也沒法再辦出一家新的阿里巴巴來了!”“好好研究一下成功企業的經營理念,尋找市場還缺少什麼,和現有的大企業形成互補,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子。”馬雲認為,這才是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