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旅遊>導遊詞>

景點導遊詞作文

文思屋 人氣:1.93W

老師佈置的作業關於景點導遊詞作文,那麼,你寫完了嗎?景點導遊詞作文怎麼寫,你知道怎麼寫嗎?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小編整理的內容吧!

景點導遊詞作文

景點導遊詞作文1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座古城,就叫做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是我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整的石頭城,也是我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武古城座落在泉州市惠安縣東南24公里的崇武半島南端。近年來,崇武半島優雅的環境,漁村的民俗,引起了許多遊客的廣泛興趣;而半島上這座巍峨的古城,更吸引了無數專家、學者和遊客不遠萬里,慕名而來。各位朋友一定也有同感吧?

我們要想了解祟武古城,就必須追本溯源,從頭講起。崇武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突出部,三面臨海,西連陸地,地勢起自大霧山脈,婉蜒起伏,十分壯觀。它夾在湄州灣與泉州灣之間。往北與莆田的南日、湄州互為犄角;往南與晉江的永寧、祥芝互為犄角;東臨臺灣海峽。近處海域遍佈島嶼與礁石,地形複雜,易守難攻,是個戰略位置十分顯著的國防要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備。據說宋朝時,這裡就稱為崇武鄉守節裡。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惠安置縣後,在這裡設小兜巡檢寨。元朝初期改為小兜巡檢司。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動在朝鮮和我國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一倭寇突然登陸祥芝的蚶江,對泉州地區的安全造成威脅。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禦倭寇人侵,委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周德興是個軍事工程專家,他根據泉州沿海地區海岸線曲折,地形險要的特點,“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當年,泉州設永寧衛,管轄五個所,即福全、中左、金門、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設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獺窟城、小岞城、黃崎城、峰尾城。祟武城為五城之一,隸屬福建司永寧衛的一個千戶所。建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

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崗岩壘成,城牆共長2457米,城基高5米,牆高7米,並設有兩層跑馬逍。牆上有牆碟1304個,箭窗1300個,窩鋪 26座。四面設城門,內門每扇高3.2米,寬1.3米,前門每扇高2.6米,寬o.9米,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城門兩道,城門上各設烽火臺一座,南城門外加設一照牆。在城內蓮花山制高點,還設有了望臺。四面城邊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內的十字大街相接四個城門,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 1417年〕,城牆又加高1.3米。這些城牆、窩鋪、門樓、月城、墩臺、捍寨和演武廳,構成我國古代一套完整的戰略防禦工程體系。明代守丞丁少鶴曾有詩句讚道:“孤城三而魚龍窟,大岞雙峰虎豹關”。

作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曾經在明代倭患其間首當其衝,屢遭進犯;亦曾失利陷城,鐵馬哀鳴。幾百年來,古城幾代軍民憑藉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用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戰鬥詩篇。這裡的“護龍官”、“崇山官”、“崇報祠”、“元飼宮”、“十二爺官”等,都是古城軍民為紀念抗倭犧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景點導遊詞作文2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蹟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著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裡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裡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 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