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調研報告>

國小調研報告(通用5篇)

文思屋 人氣:2.18W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調研報告(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調研報告(通用5篇)

國小調研報告1

根據區局工作安排,於2xxx年12月9日到下港下里國小進行了第二次督查,督查內容有:社會滿意度提升工作,冬季安全管理工作、取暖工作、教學工作等專案。

一、具體情況如下:

(一)深入開展大走訪活動,加強了家校聯絡,提升群眾滿意度。學校認真開展了暑假大走訪活動,切實動員全體教師,深入學生及群眾家庭,瞭解家長意願,宣傳我區教育政策及學校變化,及時和家長彙報學校的辦學思想和辦學方向,讓家長和群眾對學校充滿期待。收集整理了家長意見和建議,並按時彙總上報。對有問題反映的家長,及時進行了精準走訪,座談溝通獲取了群眾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組織20位社會監督員走訪入戶,每位監督員入10戶家庭,共計走訪200戶家庭。大大宣傳了學校的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時,學校還通過召開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義工等形式,邀請家長到學校,聽課和孩子做遊戲、打掃衛生等活動,拉近了距離,溝通了思想,促進了工作。

(二)常規教學

下里國小始終以課堂教學為重點,以教師素質為基本,以質量監控為手段,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抓好教學常規,提高教學質量。學校對教學常規常抓不懈,繼續根據檢查標準,採周檢查、月彙總的形式對教師的常規進行及時評價。沒有間斷並且真實有效。

(2)抓好聽評課,向課堂要質量。堅持聽評課研討不停歇。

(3)以過程監控為抓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學校除了抓好單元達標以外,堅持雙週清,及時對一單元的知識進行診斷補救,效果良好。

(4)抓好教師論壇,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學校堅持每週一利用中午時間舉行教師論壇,每次有一位教師抓住教學的某一主題發言,發言完畢其餘教師展開討論。有力的提高教師綜合水平。

(三)安全管理

學校按規定配備2名保安人員、配備安保器械、監控系統。落實了大門值班制度,外來人員、車輛進出校園一律進行了登記。學校無“三無”車輛接送學生。學校和家長學生都分別簽訂了安全目標責任書。並根據不同季節的需要,對學生進行了安全教育和緊急疏散演練。

(四)取暖工作

下里國小面臨著新教學樓的建設,又是平房,學校目前採用取暖爐取暖。由教師早來點著,下午放學前熄滅。取暖效果很好。

二、工作建議

1、多方爭取,加快教學樓建設審批進度。

2、進一步凝聚集體智慧,提煉學校文化,突出辦學主體思想,打造學校文化,提升辦學品位。

總之,我將繼續深入學校,和學校教師學生家長進行溝通,把督學工作做好做實,使學校各項工作取得長足的進步。

國小調研報告2

一、調查目的

我校是一所農村國小,語文教學是國小教學的主要課程,怎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課題。20xx年9月中下旬,根據電大的有關社會實踐要求,我利用工作之餘,深入到華池縣元城國小對國小語文教學方法進行了調查。語文課堂教學一直活躍不起來,學生對學語文缺乏興趣,現在新的一輪課程改革已在全國各地全面鋪開,我校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活躍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然而俗話說“治病得先知道病根”,我們只有先了解我校語文課堂不活躍的原因,才能在今後的語文教學工作中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從而改變語文課堂教學中一片死氣沉沉的局面,使我校的語文教學撥雲見日,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二、調查方法

此次調查面向我校全體語文老師,以學生答卷調查與聽課觀察為渠道,調查問卷根據低、中、高不同年級教學的側重點來擬定。低年級是拼音識字教學問卷;中年級是作文教學問卷;高年級是閱讀教學問卷。從課前匯入,課堂操作,課後作業設計等方面擬題,讓學生作答,每班選出十名學生,讓他們就本班語文老師平時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操作的,做一個如實、客觀的評價。通過讓學生來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才能真實的反映出我校語文課堂教學的缺陷,才能知道學生喜歡什麼樣的語文課堂教學。

三、調查結果

讀書方面:無課外書籍、無借閱圖書、無讀書筆記、無語文實踐活動。

教師課堂教學方面:不進行口語交際、不開展課前說話。

作業佈置:無開放性題。

教學語言貧乏無感染力。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通過分析學生的調查問卷和平時我們老師之間互相聽課發現的情況結合起來,可以歸納出我校語文課堂教學不活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如下:

1、我校的語文教學處於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

在調查中,70%的學生沒有一本課外書,60%學生沒有到圖書室借過書,50%的學生認為圖書室藏書量少,不足於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80%的班級沒有開展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60%的學生認為語文教師不能經常使用一些教學儀器輔助教學,如錄音機、幻燈機、多媒體等。由此可見,我校的語文教學處於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課本是學生唯一的資訊源,教師是學生唯一的釋出者,教室是學生唯一的資訊交流場所,教學裝置落後,沒有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沒有溝通課堂內外有效地開展綜合性學習,也不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2、不重視學生口語交際訓練。

在調查中,能夠經常性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沒有一個班,開展課前說話練習的僅有一個班,而所有答卷的學生都一致認為喜歡課前說話練習。可見我校語文教學不重視學生口語交際訓練,不重視語文知識的積累與運用,只讓學生機械地記憶而沒有傳授學習方法,識用分離。因此造成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差,語言表達差。

3、語文課堂教學是傳統的被動、單向接受的學習方式。

在對語文教師的調查瞭解中發現,課堂中經常讓學生質疑的、能夠經常給學生小組討論的也沒有幾位老師,但他們都認為大都是流於形式,並沒能很好落實,達不到任何效果,甚至有老師認為純粹是浪費時間。由此可見我校語文課堂教學是傳統的被動、單向接受的學習方式。現在我校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灌輸——接受,學生學習方式基本上都是聽講——背誦——練習。

課堂上出現三個偏重:

一是偏重於灌輸,即教師以傳授系統知識為中心,作滔滔不絕的講解,很少考慮到學生的情緒和感受,只是把學生看成是貯藏知識的“容器”或“倉庫”,學生完全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

二是偏重於說教,即教師往往一廂情願地去解釋抽象的理念和理論,居高臨下地教訓學生,很少顧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情感因素,過分強調了教育的訓誡教化功能;

三是偏重於考問,即教師比較喜歡把教學內容演化為提問去單向考問學生,讓他們亦步亦趨、誠惶誠恐地忙於應答,很少給學生有質疑問難,暢敘感受的機會。

雖然個別老師在課堂上也能讓學生質疑、小組討論等,但大多流於形式。所謂質疑就是象徵性的讓個別學生提出幾個問題,卻沒有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解答,久而久之學生便不喜歡提問。所謂小組討論,也是幾個學生湊在一起說說話,具體說什麼,有什麼效果也沒有彙報。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方法機械呆板,靠死記硬背完成學業,明顯地帶有被動學習的特徵,難以適應新的學習方式。

4、應試教育還在唱主角。

調查中,90%的學生認為教師評價自己的就是考試的分數,以考試的成績來分優等生,中等生和差生,80%的學生認為老師課堂上所講的都與考試有關的內容,而對於作業的佈置,80%的學生認為老師佈置的作業都是練習題,沒有類似動手操作或調查瞭解之類的開放題,而完成作業的方式也是單一的。可見我們農村國小語文課堂教學還存在受應試教育的制約,應試教育還在唱主角。評價學生還是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評價方法單一,即評價就是考試,考試就是評價,導致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圍繞應試進行。課堂上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只要全神貫注地聽,把教師講的記錄下來,考試時準確無誤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傾聽,聽成為學生的最重要的學習方法,課堂上教師不斷提醒學生“注意聽,這些內容考試要出的”,如有學生不聽,便板著面孔大聲訓斥。課堂上沒有動手操作,沒有表演,沒有質疑,沒有感情朗讀,沒有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由於教師包辦太多,致使學生懶動腦,養成了依賴老師的習慣,教師說的便是標準答案。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出現搞小動作,開小差,甚至打瞌睡等現象。為了應付考試,課後作業的設計,也是進行大量的字、詞、句訓練,除了完成練習冊裡的練習,教師還挖空心思印複習資料,使學生疲於應付。教師很少佈置一些動手操作或活動式的作業,更沒有放手讓學生自主設計作業,自主選擇不同型別的作業或完成作業的方式。

5、缺乏教學藝術。

在問卷中,很多學生都不喜歡學語文與老師上課沒有趣有關,他們認為老師知識不淵博,講話不風趣幽默,教學語言貧乏,上課只講課本上的知識,一廂情願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只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者,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俯視學生,不會用激勵性的語言來表揚學生,也沒有想辦法調節課堂氣氛,不懂得讚賞有獨特見解的學生。只讓學生尊重自己,而不去尊重學生

五、對策建議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我們課題組成員深刻地認識到扭轉我校語文課堂教學不活躍的局面的重要性和緊迫感,齊心協力,出謀獻策,全力以赴從以下方面投入活躍語文課堂教學的研究:

1、在教學中要體現“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一觀點。

在教學中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性的、面向實際的、主動探索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動腦動手的言語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提倡自主學習,自悟學習,自得學習。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並採用適合自己個性特點的方學習。教師應儘可能地組織學生運用合作、小組學習等方式在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能力的同時,調動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教學中教師應做到:

(1)、面向全體學生,善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善於因材施教。

(3)、引發學生情感,善於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4)、優化教學過程,善於調控課堂教學節奏。

(5)、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因勢利導,巧於點撥。

(6)、注意教學反饋,善於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效果。

3、教師要善於鼓勵評價學生。

我們都知道,鼓勵是教師的法寶,是最有效的潤滑劑,因此,教師應用賞識目光,從各方面學生,發現我們的閃光點,以不同形式做出激勵性的評價,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燦爛的微笑,一句熱情的話語,都能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教育的藝術在於鼓勵和鼓舞,這樣,學生可以在寬鬆、和諧、民主的自由空間中與老師、同學產生心靈的碰撞,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是一種平等的關係,師生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讓學生暢所欲言,質疑問難,敢於和同學爭辯,也敢於和老師爭辯,敢於力排眾議,獨樹一幟,同時讓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勇於糾正自己的錯誤。

4、在課堂上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樂於學,如表演課本內容、講故事、動手操作、實驗畫畫以及開展各種比賽等方式啟用學生思維。特別是低年級教學要寓學習於遊戲與活動中,創設學習情境。

5、讓學生走出課堂學習語文,接觸社會實際,在生活中學語文,又把學到語文知識用於生活中,特別是作文教學,教師要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陶冶他們的性情,淨化他們的心靈,豐富他們的情感,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觀賞、考察本地的山水風光、民情風俗、動植物資源等。從而發現生活之美、生活之樂、生活乏味,激發寫作興趣。教師還要有一顆慧心,做寫作教學資源的開發者,開發學校生活,聯絡家庭生活,抓住社會生活;安排隨文練筆,設計課堂練筆,捕捉時事練筆。總之讓生活為我們語文教學服務。

6、作業形式也應豐富。有手工製作、畫畫、講故事、查資料、活動性作文,比書面作業要明顯增多,這樣學生學起來輕鬆,更有興趣和積極性。

7、教師本身要加強學習。

當課堂死氣沉沉時,我們只是一味地埋怨當今孩子太難教,社會風氣影響學校太壞,而沒有從根本上查詢自身的原因。應用發嘮騷的時間去研究怎樣才能把一篇課文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愛學,或者多用些時間看些書來充實自己,當今時代對教師的要求不再是“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本身要有一桶水”而是“教師要有一河長流水”。沒有一個學生會拒絕一個知識淵博、教學有趣的老師,而只有教師本身知識豐富了,才能在課堂上揮灑自如,遊刃有餘,才能征服學生。

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樂知者。好的課堂教學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課堂上應是興高采烈而非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而非愁眉苦臉。伴隨著科學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態度越來越積極而非越來越消極,對學科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而非越來越弱。因此,我們教師要用“心”施教,只有這樣,我們農村國小活躍語文的課堂教學模式才能構建起來。

國小調研報告3

關於農村國小現狀調查問題應該說是一個老話題,多年來,許多來自一線的教師以及教育管理人員、教育研究人員等都曾就此做過不少文章,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時,它又是一個新話題,因為隨著教育形勢的發展變化、國家及地方關於教育的決策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調整,農村教育隨之會呈現出新的特徵,並暴露出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和解決。下面,筆者謹以我鎮國小教育為例,作簡要調研分析。

一、基本情況

我鎮地處建湖縣西北部,與阜寧縣毗鄰,面積50。78平方千米,轄12個村(居),人口29820人,為鹽城市最薄弱鄉鎮之一。全鎮現有中心國小1所,定點村小2所。

1、辦學條件

多年來,由於受到全鎮經濟薄弱、交通閉塞、教育投入相對較少等因素的影響,學校辦學條件極其簡陋。

(1)校舍。中心國小現有校舍2184平米,其中教學樓1020平米,為b級用房,其餘平房校舍均為c級用房。目前現有校舍中,教室、辦公室及生活用房嚴重不足,各功能室配套用房無一間達標。兩所村小校舍總面積為1590平米,除增壽國小630平米簡易教學樓為b級用房外,其餘平房校舍均為c級用房。經有關部門建築安全性及抗震鑑定,全鎮國小所有校舍均在“建議拆除”之列。

(2)辦學設施。辦公設施:辦公桌椅基本達到教職工每人一套,但絕大部分為80年代所添置,陳舊、破損嚴重;目前因辦公用房緊張,仍有部分教師在教室裡辦公。電教設施:全校現僅有多媒體教學設施4套,電視機、dvd等配套教學設施5套;電腦95臺,45臺為今年新配“龍芯”電腦機房,另50臺方正電腦已屆淘汰年限,大都不可使用;村小為中心校淘汰電腦,各15臺,均已報廢;教師用機目前才配至部門、科室,無教師辦公用機。錄音機、語音教學系統:無語音室及可用錄音機。圖書資料:中心校生均6冊,村小生均20冊。

我鎮原上報人口數29820人,剔除虛報和已外流人員,目前全鎮國小施教區總人口約24000人,其中國小適齡兒童為1148人,在本鎮就讀671人,在縣城、周邊鄉鎮以及隨父母、親屬外出讀書567人。目前,全鎮國小在校生698人,生源嚴重不足。

2、師資隊伍

全鎮國小現有在編教職工83人,借出1人,派出學習交流2人,因政策因素退二線11人,年老體弱休養未上班6人,在教育辦、成人校工作5人。全鎮國小實有一線工作人員58人。在58名學校一線工作人員中,全工、全合工7人,因接班頂替、民師轉正等因素進入教師隊伍15人,由師範院校畢業分配的36人,其中中師起點30人,無一名音樂、美術、科學等學科的專職教師。一線人數全工、全合工接班、民師轉正等師範類分配中師起點音樂等專職5871536300二、農村國小辦學的優勢與劣勢

(一)農村國小的辦學優勢

相對於駐城及縣直學校來說,一般農村國小几乎沒有什麼辦學優勢可言。如果勉強說來,大概有兩點:

1、班額少。中心校各班級生數一般都在40人左右,村小各年級一般都在20人以下,有的班級甚至不足10人;而駐城及縣直學校班額一般在60以上。應該說,在農村學校的教學過程中,為老師儘可能多地關注每一個學生,發現並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性體驗提供了可能。

2、教學質量的壓力小。雖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作為家長的共同心理,但總體來說,駐城及縣直學校的家長這種願望和要求顯得更為迫切和強烈,不少家庭經濟條件、社會背景等均相對較好,對子女教育培養的期望值較高。此外,一部分農村家庭,跳出“農門”心切,往往從幼兒園開始便在城裡租房或買房供孩子讀書。因此,農村學校在落實“減負”要求和貫徹“五嚴”規定方面面臨的困難要比駐城及縣直學校小得多。

(二)農村國小的辦學劣勢

相對於駐城及縣直學校而言,農村學校在辦學過程中,面臨的矛盾和困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辦學條件簡陋。一是教學及配套用房不足,且安全性及抗震要求不達標。二是教學及裝置條件相對較為簡陋,難以滿足教學需求。三是學校公用經費相對不足,難以滿足學校正常發展經費使用需求。

2、教師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一是教師人崗對應極不協調。一方面按師生比來說,在編教師總數明顯超標;另一方面從學科教學的實際需求來說,人員相對緊缺、學科不配套的問題又較為突出。二是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在教師隊伍中,專業知識不強、業務能力偏低;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敬業進取精神,安於現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以及不安心從教,無病呻吟、小病大養等情況都有一定的比例存在。

3、學校的品牌效應及綜合影響力較小。農村學校難以像縣城學校那樣對學生及家長有吸引力。在農村學校中,學生家長存在擇校的心理和願望還是較為普遍的,有相當一部分屬於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無法進城讀書的型別,一旦條件成熟,仍要想方設法進城裡學校讀書。

4、缺乏促進教育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社群及地方政府支援和重視教育的力度不夠,學校在學生管理中的一些做法和學校組織開展的有關活動時常得不到家長足夠的理解和支援。

三、問題成因分析

農村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究其成因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投入不足制約著農村教育的發展。隨著“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施行以來,對促進教育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教育發展也隨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縣級財政供給與全縣教育發展的投入需求間仍有較大的差距,目前,按照省政府計劃安排,應化解的義務教育階段有關債務我縣尚未完全撥付到位;縣直較大規模的學校在建設發展過程中的債務等待政府償還,同時,作為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教育重點工程建設急需政府大量資金投入。因此,儘管全縣上下都在大談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一定程度上講,教育局、縣政府均已無力兼顧面廣量大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和發展。

此外,隨著“以縣為主”管理體制的實施,鎮級政府都迫不及待地甩開了教育這一包袱,不再承擔自身在教育發展上應肩負的責任,使得農村教育的發展更加舉步惟艱。

2、教育經費使用與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當前,我縣學校公用經費是按生數多少為標準撥付的,即按每生每年370元的標準向學校下達公用經費總額,而學校公用經費的使用並不完全與生數成正比,就好比一個“三口之家”與一個“五口之家”的家庭開支一樣,並不是“三口之家”只用“五口之家”的五分之三就夠了。在這種經費管理模式下,對生數相對較少的農村學校而言,則必定在維修費、辦公費、教師培訓費、學校特色發展等方面的支出上大打折扣,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和制約學校的改革和發展。

同時,目前學校經費支出採用國庫集中支付、大宗物品由政府採購的模式,對於規範學校財務管理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實施過程中,稽核支付手續煩、規矩多,集中採購耗時長、效率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經費使用的效益。比如,不少鄉鎮校在規定的報帳日報帳,往往一天時間無法完成,結果還要住到旅店等第二天再去繼續排隊。再如,我鎮在4月份就上報計劃,打算購買一臺草坪機,但至9月低尚未落實到位,結果在8月底校園環境整理中,僅清除草坪雜草就花去3000元左右。

3、在農村未能真正形成“教育優先發展”的良好氛圍。一是“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施行後,學校與社群、村(居)以及鎮級政府的聯絡沒有原來那樣密切,鎮級政府的教育責任相對減少,社群及地方政府對教育工作的關心重視顯得相對不夠。二是學校工作得不到家長足夠的理解和支援。由於受到學生家長觀念、文化素養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家長支援和理解教育的程度遠不及城裡家長。做同樣一件工作,比如學生報刊雜誌的徵訂、家校通平臺的建設等,城裡家長十分熱心;而在農村,儘管這些做法對學生及家長來說是有益的,可真心支持者寥寥無幾。再如,學校在學生到校時間管理、學生路隊管理、家長接送學生管理等制度的實施方面,不少家長以自我為中心,不予理解和配合,不服從學校管理,我行我素,動輒因某一小事不如意,漫罵甚至揚言毆打老師。

4、在教師的'使用與管理上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一是教師流動不合理。歷年來教師“農進城”選調物件均為農村優秀教師,優秀師範類新生分配基本是駐城及縣直學校優先,優秀教師外流,又得不到新教師補充,使得城鄉教師隊伍素質的差距逐步拉大。目前,我鎮國小一線教學人員中,由師範院校畢業參加工作的僅36人,能勝任某一學科教學的不足45人。全鎮國小無一名科學帶頭人或教學能手,無一名音樂、美術、科學專職教師。二是農村教師結構老化。我鎮國小在編教師83人,其中年齡在55週歲以上達20人,因政策因素退二線或年老體弱生病休養的達17人,堅守教學一線的人員僅58人。三是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偏低。

①不少教師由於長期在農村工作,這裡管理相對落後,工作、生活條件艱苦,社會、家長對教育的關注度低,甚至有的同志在某一學校一干就是10年、20年以上,導致部分教師不思進取,工作缺乏激情,養成鬆散習慣,難以專心教學。

②對於一些中老年教師而言,因資訊閉塞,學習、見識的機會少;加之思想封閉保守、教學水平與業務能力欠缺,儘管課堂教學、課程改革風起雲湧,但他們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等方面依舊“風雨不動安如山”。對於青年教師而言,置身於鎮校範圍內,因教師整體素質和教研水平不高,幾乎沒有什麼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教師間的傳幫帶流於形式,效果差,在專業成長等方面得不到有效的引領。

③由於現行管理體制因素和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很難貫徹落實有效的激勵機制,幹好幹壞一個樣,教師缺乏競爭意識,沒有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當前,儘管已實行了教師績效工資制度,但上上下下始終堅持“穩定壓倒一切”,怕引發矛盾和問題,在績效工資分配上無法拉開較大的差距。從而安於現狀,不注重學習,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水平者有之;擺老資格,以功臣自居,未到退休年齡不肯上班者有之;無病呻吟,小病大養,不安心工作者有之。上述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村教師隊伍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四、加快農村教育發展的對策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以及國家、省、市教育工作會議的相繼召開,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均衡教育的呼聲逾加強烈,加快農村教育的發展成了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切實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

眾所周知,當前農村學校與縣城學校在學校硬體條件上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這也正是農村家庭擇校縣城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促進教育公平與均衡,在學校辦學條件上的公平與均衡理應成為首當其衝的重要任務。

1、加快實施農村學校校舍改造工程。進一步加大農村學校佈局調整的力度,按照原則上每鎮舉辦一所國小的佈局要求,對現有學校校舍情況作調研分析,立足學校實際,按照教學及配套用房基本滿足教學需求的要求,對農村學校校舍進行全面改造,使農村學校在校舍條件上既滿足需求,又達到整齊劃一的程度。

2、加快推進農村學校辦學裝置條件達標工程。由於受到經費使用的限制,農村學校在辦學過程中自行添置裝置、設施相對較少,“等、靠、要”傾向較為明顯。目前,各校教學器材等主要是省“四配套”添置的,與教育現代化要求仍有教大距離。要組織對全縣各學校辦學設施裝置條件的普查,立足縣域實際,制訂區域推進教育現代化標準,督導和幫助學校開展達標建立活動。

3、加大對農村學校的經費投入。教育主管部門要聯合財政部門要深入學校作好調研分析,科學合理地安排學校公用經費,要保證學校經費總額能基本滿足學校教育教學需求。

(二)進一步調優資源配置,努力促進全縣教育均衡發展

加快農村學校發展步伐,是實現公平教育、均衡教育的緊迫任務。在這一過程中,除了加緊實施校舍改造工程和辦學裝置條件達標工程外,對全縣教育資源進行重新“洗牌”,使得各學校在教育思想理念、師資配備、教學設施裝置條件等諸多方面逐步趨於均衡,是促進農村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

1、逐步建立起教師合理流動機制。目前,縣城學校是全縣優質師資最密集區,縣城學校在師資配備上高出農村學校一個較大的層次;農村學校師資配備校際間又有較大的不平衡性。為促進師資合理流動,宜採取以下措施:一是實行全縣教師統一調配製度。由教育局相關部門根據各學校規模統籌安排教師。二是實行教師輪崗制度。學校領導與教師在同一學校連續工作不得超過六年。三是選派縣城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制度。在縣城學校選派一定量的教師支援農村學校,做到縣城學校教師原則上有不少於三年的農村學校任教經歷。

2、建立起縣城與農村學校對口支援制度。根據縣城學校規模及辦學實力等因素,確定其對口支援農村學校的數量,各援助學校要在辦學思想、教學理念上對受援學校產生實在的影響,要在人員及裝置上提供強有力的支援,以促進農村學校的加快發展。

3、組建縣域教育聯合體。以縣內知名校、龍頭校引領,組建多個教育聯合體,實行人才、資源共享與互動,組織開展幫扶與促進活動,實現教育思想、教學理念、辦學質量、師資配備、辦學裝置條件等方面高位均衡,促進區域教育的均衡與繁榮。

(三)進一步改革教育人事制度,不斷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當前,教育改革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突出表現在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改革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產生了積極的效應和影響。但多年以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一直波瀾不驚,教師崗位“鐵飯碗”的傾向表現得依然較為明顯,特別在農村學校,“幹多幹少、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問題較為嚴重。

1、切實開展動真碰硬的師德教育活動。毋庸諱言,目前來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提法,我們作為教師本身已覺得不再是那麼底氣十足,以教謀私、有償家教等諸多行為的存在使教師這一職業的崇高形象大打折扣。迫切需要展開一場至上而下的“整風運動”,通過展開深入有效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排查在思想上、行動上與《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要求上的存在問題及差距,並制訂出臺具體而明確的制度與規範,對新發生的違規行為作何處罰,進一步規範與約束教師的從教行為。

2、有效推進教師全員聘任制改革。制訂與出臺教職工全員聘任制實施方案,由縣教育主管部門根據按需設崗的要求,對各學校核編定崗,由學校組織實施民主公開、公平公正的全員聘任制改革,使能夠勝任教學一線工作並享有較高的群眾信任度的教師優先聘任到教學一線工作,享有高於教輔、後勤等崗位的待遇和報酬。促使不能勝任一線工作、不安心從教、以功臣自居不肯上班、小病大養不願上班等各種型別的人員轉崗或待崗。在實施全員聘任制的過程中,可允許農村學校依據工作實際需要,招聘一定比例的擁有教師資格的社會從業人員,方可保證農村學校全員聘任制改革不會因教學崗位人員不足而流於形式。

3、全面實行教師績效工資制度。當前,教育行業中義務教育階段已經實施了績效工資制度,但在目前的農村國小由於思想觀念的束縛,他們所理解的績效工資就是“漲工資”,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不少學校依然是“打和牌”,不能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得經濟槓桿未能在調節與規範教師工作行為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要通過教育行政部門的調控,一是要保證績效工資考核發放的民主性、真實性,二是要合理拉開工資差距,真正做到依據德、能、勤、績等綜合因素考核發放。做到有為才有位、績酬掛鉤、優績優酬。從而形成勤於學習、樂於鑽研、敬業愛生、廉潔從教的良好風尚。

國小調研報告4

我在農村進行了“農村中國小教育問題”調研。本次調研以國小和國中的農村教師、學生、家長為主要物件,調研的四個部分分別是:教學問題、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家長問題。其中以教師問題和學生問題為重點。

一、調研的目的、意義以及調研方法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的普遍推行,農村中國小的教育問題更加明顯地暴露出來了。對此老師抱怨、學生抱怨、家長抱怨。為了找到問題的實質,把握問題的關鍵,從而向有關部門、有關人士發出呼籲,我進行了“農村中國小教育問題”調研。本次調研以走訪調研及問卷座談的形式為主,走訪了八個中國小,調研了國小生25人,國中生34人,老師及校長19人。通過調研,瞭解了農村教師、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看法及其總體教育狀況,並對中國農村教育的發展方向和模式做了進一步的思考。

二、調研的基本情況

1、教學問題

在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已無法滿足絕大多數家長和學生對教育的要求,他們要求上高中、上大學。有62.5%的家長希望孩子拿到大學以上學歷。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時,64.18%的學生選擇是因為他們自己喜歡讀書,而選擇是家長要求的僅為3.49%。看來,事實上相當多的學生和家長已經認識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們是渴望知識的,農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術的。但是從調研情況看,農村中國小教育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公共教育經費短缺,導致辦學條件和辦學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對素質教育不夠重視,教學設施簡陋,教師隊伍教法相對陳舊嚴重影響著素質教育的實施。

(2)師資隊伍不穩定,總體素質不高。

(3)思想觀念落後,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調研中沒有一個孩子表示將來會回到自己的家鄉。

(4)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脫離農村實際,人才培養與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相適應。

2、教師問題

調研發現,相當大數量的教師對生活表示不滿意(51.8%)和比較不滿意(7.8%),感到壓力很大。我總結了一下,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不合理的農村教育編制導致農村教師的工作量很大。

(二)儘管近些年來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積極推進實施著新課程改革,但誰都清楚大學聯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認可的還是能真正改變孩子命運的考試分數,升學率也就關乎學校生存。面對動輒“下崗”“走人”的內部管理體制,老師們為了保住“飯碗”,感覺壓力很大。

(三)最近幾年教育部門出於維護學生權益考慮,對老師限制很多,比如不準打罵學生,不準開除學生等。然而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生個性越來越強,紀律越來越差,暴力傾向突出,打架鬥毆時有發生,談戀愛的越來越多,教師對學生的組織與管理難度也越來越大。同時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學校和社會越來越關注學生在諸如被敲詐、勒索、恐嚇等人身、精神方面被傷害的問題,這使得老師們經常“提心吊膽”“如履薄冰”。

另外我發現,還有幾個關於教師較為集中的問題是:

(一)農村教師水平遠遠低於城區教師水平。雖說教師整體學歷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學歷是通過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規的全日制本科大學生回來的還是比較少。反而外調城鎮的幾乎全是骨幹教師,以致走訪的幾所中學幾乎都沒有高階教師。

(二)隨著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不斷深入,農村教師隊伍的結構已由原來的公辦、民辦、代課教師變成了全部是公辦教師,但是音樂、美術,微機等教師嚴重不足。

3、學生問題

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與思考

在調研學生的學習態度或學習主動性方面,大部分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但學生的學習目標大部分是家長、老師壓出來的,成績認可高,重視分數的達80%。在所學課程中,選擇英語最薄弱的學生比例最高,佔了47.67%。然而對於“你想如何提高”這一問,我原先設計了“自己複習鞏固”,“請家教”,“參加培訓班”和“其他”四個選項,結果有56.3%的同學選了其他,詢問後發現學生們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長指導,向同學、老師請教等等。調研表明,46.1%的農村學生在平時能努力學習,並持之以恆,但也有34.5%的農村學生平時學習沒有規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學習來應付考試。

通過和學生們接觸,結合自己的經歷,我覺得制約農村學生學習進步的主要因素是農村中國小生學習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需要不斷督促才能認真學習。學生們將學習效果不理想主要歸因於學習方法有待改進,但由於59.3%的農村學生一般都要承擔部分家務勞動,難以保證他們擁有充足的學習時間。此外,農村基礎教育條件較差、學習資源匱乏、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落後等問題也嚴重製約著農村學生的學習。

4、家長問題

在回答“你覺得所在地區教育狀況如何”的問題時,75.36%的家長選擇“一般”,5.8%的家長認為“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長對當地教育狀況並不滿意。如欒卸村,擁有生產康必得的集團公司,當地農民收入較高,但由於很多家長不滿足於當地教育,就將孩子送往城裡上學。

當問及“您對孩子在校表現情況瞭解程度”時,只有17.5%的家長表示很瞭解,而選擇“基本不知道”的佔20%。然而在回答“對孩子學習上關心程度”時,卻有58。75%的家長表示很關心。這其中似乎存在著矛盾,即對孩子在校表現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說對孩子學習很關心呢?對此我詢問了部分家長,原來很多家長認為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心即是對孩子學習關心的全部表現。

對家長問題的一些思考:

(1)家長沒有家教意識。絕大多數家長認為教育就是在學校讀書,學生有問題就是學校教育的問題,把自身置之於外。

(2)家長沒有教育能力。絕大部分家長最多隻是國中水平,而且又不是從事教育職業,就是他們重視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當有限的。

(3)家庭影響大於學校。家長們希望孩子們能考出去“將來出息會大一點”,“將來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許是條件、思想上的多種因素,調研卻發現沒有一個家長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三、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結合調研情況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認為,要解決農村教育問題,應主要抓以下幾點:

1、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

發展經濟學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國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學習方法簡單和學習內容貧乏是與大多數教師能力差和缺乏主動性密切相關的,他們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工資,沒有興趣,也沒有機會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們的農村國中教育基本上就屬於這種情況。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的有效辦法:一是提高教師的工資水平,為他們提供接受繼續教育和進行終身學習的經濟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保證教師考核的公開性、公正性、科學性,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三是提高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質量,改變當前繼續教育中的形式主義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教育,使農村國中生成長為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複合型人才

我們可以嘗試在農村國中進行國中後職業教育——學期職業培訓或“3+1”制的培訓。但是從調研情況看,在我們當地,學生家長及教師對此卻不以為然。原因還是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不緊密,就業渠道不暢。調研中一位校長說到,他曾經去青島考察過,青島的職業教育培養培訓的都是緊缺人才,畢業後都能找到工作,職業教育很受歡迎。因此實行職業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符合農村的條件,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農村經濟、文化的發展。

3、解構封閉傳統體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支援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機構

私立學校應該是一種補充、啟用農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們當地農村,私立學校幾乎沒有。最終使我們的教育成為獨家經營,始終處於“老大”地位,傳統、封閉、死守教條,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藥。因此應大力支援和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以切實擴大高中的辦學規模,解決農村國中升高中的瓶頸問題,緩解升學的巨大壓力。

中國70%的人口在農村,農村(含縣鎮)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高達1.6億。然而農村中國小教育的現狀並不理想,反而面臨著諸多問題與困難。在沙河農村,雖然絕大多數家庭通過各種途徑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數孩子因家庭貧困,未圓上高中、考大學的夢想。現代社會倡導人們關注弱勢群體,這些因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孩子們應該得到社會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助他們圓自己的讀書夢想!我呼籲各級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都應意識到發展農村教育的迫切性,給予農村教育更多的支援,把更多優秀的教師吸引到農村中國小去,提高農村學校的辦學質量,促進農村教育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國小調研報告5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與推進,我縣的各科課堂教學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一年來,我們教研室小陣列通過聽課、看教案等形式,基本瞭解了新課程改革實施五年來我市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看到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發生的可喜變化,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

一、可喜變化

(一)學習方式的轉變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通過聽課,我們看到80%的課堂教學基本組織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經歷了猜測、驗證、思考、交流、說明等數學思考過程,學生能在各種活動情境中有效地學習。

如案例1:二年級“可能性”

本課教者從學生喜愛的、熟悉的拋硬幣遊戲開始使學生感受事物的不確定性。學生在觀察、拋擲、猜測等活動中,初步體會到了硬幣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後小組內玩摸球遊戲,再一次經歷活動過程,感受事物發生的不確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發生”、“一定發生”等現象。達到了預期目標,充分體現了“做中學”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級“圓的周長”

測量圓的周長時,教師先問學生:“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時,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們的周長,而圓的周長是一條封閉曲線,怎樣測出它的周長呢?你們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條去測量實驗桌上的幾個圓的周長,有幾種測法?大家實驗一下。”頃刻,課堂上人人動手參與,你用這種方法,他用那種方法,氣氛十分活躍。爾後,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實驗結果。有的說:“我是用滾條的辦法測出的。”有的說:“我認為用滾動的方法有它的侷限性,假使遇到無法滾動的圓,我想還是用繩測的辦法好。”教師在肯定學生的思維方法後,因勢利導,提出一個看得見、摸不著的實驗(一細繩的一端繫著一個鈕釦,手拿細繩的另一端,繞動細繩,鈕釦在空中劃出一個圓)。“象這個圓你能用繩測、滾動的辦法量出它的周長嗎?這說明用繩測、滾動的辦法測量圓的周長都有一定的侷限性,我們能不能找出一條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律呢?”接著老師利用媒體顯示: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在同一點旋轉一週後留下的痕跡。提問:“你們看到的圓的周長的長短與誰有關係?有什麼關係?”大家再實驗,直到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л倍。這樣,通過操作、討論、觀察、思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問題,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

總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單一的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由獲得知識結論向親歷探究過程轉變、由問答式學習向小組合作學習轉變,整個學習過程是學生一個積極主動建構過程。

(二)數學生活化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在聽的課中,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絡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級“搭配中的學問”

教者通過組織學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譜等活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

案例2:一年級“認識鐘錶”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教師出示的鐘面上的時刻,回顧自己每天在這一時刻所做的事情。把時間這個抽象的知識與生活的具體事例結合起來,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級“正負數”

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當天氣預報員,彙報課前收集到的當天天氣預報情況引入正負數。課中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銀行存摺卡和進行智力競賽打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正負數,同時瞭解到正負數意義。

案例4:三年級“筆算除法”

在練習中教師設計了去藥店買藥這一貼近學生生活的開放題:愛心藥店的藥買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藥店每盒78元(每盒7支)。問學生那家藥店的藥比較便宜。題目一出示,學生就頗感興趣,積極開動腦筋,尋求答案。從而使學生對數學方法的體會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實,更能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98%的教師已經充分注意了數學生活化問題,懂得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並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現代教育技術應用

在聽的數學課中,近三分之一的課應用了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多媒體的聲、像畫面,為學生創設了和諧的學習情境。用情境的聲、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參與學習活動。

案例1:三年級“筆算除法”

教師用多媒體形式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孫悟空分桃子的問題情境,“孫悟空從天宮帶回了48個仙桃,有兩隻小猴子看見了,請求大王把桃子給他們平均分了。”教師提問:從動畫中獲得了那些數學資訊呢?然後引導學生列式研究演算法。接著多媒體演示把桃子分給四隻猴子和三隻猴子的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整個學習過程貫穿在這個情境中,讓學生不斷在創設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

案例2:六年級“圓的周長”

教師通過演示自己製作的課件,化靜為動,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充分顯示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教學領域中發揮的獨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數學文化的彰顯

近年來,在數學課程中重視數學的文化價值已經形成共識,數學課程不僅應該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還應該有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包括)文化價值。在我們所聽的課中,雖然注重數學文化的彰顯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說已初見端倪。

案例1:六年級“軸對稱圖形”

在這節課裡,教師準備了豐富的數學文化內容美妙的音樂聲中欣賞桂林山水、臉譜、千手觀音,出示交通安全標誌,汽車標誌的一半,讓孩子們猜另一半是什麼,這些精彩的華章都成為這節課的亮點,彰顯了數學文化魅力。

案例2:四年級“垂直與相交”

教者在課接近尾聲時,出示圖片簡單介紹義大利比薩斜塔,引導學生課後查資料進一步瞭解比薩斜塔,同時思考為什麼至今700多年,它仍然比較堅固。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又在傳播數學文化的同時注重了各學科之間的整合。

二、存在的問題

(一)情境創設的誤區

情境作為數學新課程點選率最高的詞彙之一,不可否認,情境在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方面發揮著應有的作用,但是在我們的調研中,卻看到了這樣的情境。

1、虛假情境創設

在二年級《生日》一課中,教師這樣匯入:“同學們,今天老師過生日,你想對老師說點什麼呢?”學生盡情表達自己的心聲後,教師播放《生日歌》,又問學生:“你喜歡過生日嗎?為什麼呢?”這樣的虛假情境和無效提問,無非起到了喧賓奪主的作用,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消極影響。

2、虛擬人物設定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境。師:今天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神祕的客人。(出示小鬧鐘)小鬧鐘說了給你們帶來了兩組測試題……我認為這樣的人物形同虛設,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