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調研報告>

農村養老調研報告範文

文思屋 人氣:2.2W

在當下社會,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村養老調研報告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農村養老調研報告範文

農村養老調研報告1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中央提出在“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標誌著在經歷了十多年的試點、探索之後,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被正式提上日程。

有資料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到1.34億,超過總人口的10%,其中65歲以上人口1。1億,佔總人口的8。5%。全國70%以上的老齡人口分佈在農村地區,農村老齡化問題突出。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保障,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傳統的土地保障功能面臨嚴峻挑戰。

一、當前我國農村養老的基本方式

隨著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養老已不再是單一的家庭養老,而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其它養老方式並存的格局。

家庭養老:這是當前我國農村最普遍的養老方式,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農村家庭養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於:

第一,我國農村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由於農村地區間發展差異大,經濟發展不平衡,短時間內不可能在全農村範圍內建立、推廣養老保險制度,這決定了家庭養老會在相當長時間內成為農村養老的基本方式;

第二,農村家庭服務業不發達。即使部分老人擁有數目可觀的養老金,但由於疾病纏身、自理能力較差,他們仍然難以安度晚年;

第三,傳統的思想文化觀念對農村老人生活習慣的感染和影響。“子孫滿堂”的天倫之樂仍是他們所渴求、嚮往的,且隨著年歲的增加,農村老人抵禦生活風險的能力越來越有限,對家庭人員的物質、精神依賴亦會增加。

集體養老: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目前我國農村集體養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集體養老作為由家庭養老向社會化養老過渡的一種形式,是以集體為單位對老人進行集中供養的養老方式。

儘管集體養老在歷史上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現在看來,其作用仍然有限。

第一,養老物件過窄,集體養老的範圍事實上就是對五保戶的供養。然而,五保戶的供養條件非常苛刻,對於只有女兒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

第二,沒有敬老院的農村地區主要由村組負責對“五保戶”實行分散供養。集體養老保障也僅僅停留在維持其溫飽;

第三,對集體養老認識明顯不足。在農村地區,許多符合條件的農民不願享受“五保戶”待遇,只要尚有一點點勞動能力,或者有親人可以依靠,誰也不願享受“五保戶”的供養。

儲蓄養老:是一種最典型的自我養老方式,即老年人依靠日積月累、勤儉節約的積蓄養老,但這種養老方式在農村越來越缺少實用價值。農民從農業生產中獲得的收入有限,儘管辛苦勞作和省吃儉用,但蓋房、子女教育、醫療等各項開支卻很大。到了晚年,其積蓄難以保障養老的基本需求。

二、人口老齡化對傳統農村養老模式的挑戰

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特徵明顯,城鄉發展差距大,絕大部分農村地區尚未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長期以來,農村養老保障主要依賴於家庭養老。日趨嚴重的農村老齡化問題,必將對農村老年人口養老問題提出嚴峻挑戰。

1、農村老年人口的增加,加大了農村養老的壓力。

2、老年人口的高齡化降低了老年人的自我養老能力。農村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較低,未讀過書的佔一半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國小及以下的佔到九成以上,低素質決定了農村老年人口大部分都是體力勞動者,年齡對他們的自我養老能力影響很大。老年人口中高齡人群比重的增加,降低了老齡人口的`自我養老能力,同時也降低老齡人口自理能力。農村老年人口高齡化和健康狀況的下降,無疑加重了農村養老的負擔和壓力。

3、農村家庭的小型化弱化了家庭養老的功能。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農村家庭的子女數也大大下降,導致家庭規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規模的小型化、核心化,使過去一般是多對夫婦供養一對老人變成現在一對夫婦供養兩對及兩對以上老人,無論財力上還是精力上,都讓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難以為繼。

4、“空巢老人”的增多,獨身老人比重上升,加大了農村養老的社會化需求。傳統的家庭養老不僅由子女為老人提供經濟保障,更重要的是生活照顧和精神撫慰。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後,雖然也履行了在經濟上供養父母的義務,但考慮到進城農民的自身經濟狀況,供養的程度是有限的,而且無法給予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時,農村老人尤其是高齡人口中獨身老人,由於缺少了“老來伴”,沒有在生活上相互照應、在情感上相互慰藉的物件,使得養老更加困難。

三、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現狀

(一)農村養老保障的覆蓋面小,保障水平低

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的保障物件一直限於“困難的人”、“光榮的人”和“富裕的人”,農村的大多數人由於種種原因還無法享受社會保障。相關的調查顯示,占人口總數20%的城鎮居民,享受全國89%的社會保障,占人口80%的農村居民,僅享受到了社會11%的社會保障,在縣城以下集體單位的1 000多萬職工和2 000多萬城鎮個體經營者基本上得不到應有的社會保障。

(二)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受到挑戰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農村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其所面臨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子女的贍養壓力增大。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使獨生子女家庭成為我國農村主要的家庭構成模式,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來臨,80年代後的獨生子女,面臨著承擔四個老人的贍養義務,同時還有一至二個子女的負擔。

(2)勞動力流動和人口的遷移給家庭贍養帶來了負面影響。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內地農村人口大量向經濟較發達的城鎮流動,這些“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人員長年在外務工經商,勢必影響對老人的供養。

(3)隨著農民觀念和家庭規模的變化,傳統的大家庭模式正在被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家庭養老的保障功能正在弱化。

(三)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管理水平較低

事實上社會保障制度的管理一直都是一項技術和管理水平要求都很高的工作,既有商業保險的技術難度,又存在著依法實施的政策難度,對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很嚴格,按照國際上通用的做法就是管理、繳費和實施的使用三權分離,互相監督,這樣才能保障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使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過程更加順利,使基金的運營更加暢通;但就我國現行的農村保障基金的管理辦法卻是管理、繳費和實施使用三權集於一身,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擠佔、挪用、貪汙、揮霍農村養老保障基金的現象時有發生。

(四)農村養老保障的現行制度和法規與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協調

從現狀來看,我國現行農村養老保障的制度和法規與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並不協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農民的養老保障制度主要是以土地為中心的正規保障。近幾年來,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農民人均可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大量農村人口離開土地湧入城鎮,使得農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正在不斷弱化。其次,新型的社群養老和商業養老保障模式僅僅在少數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和農村較富裕的家庭存在,很難推廣普及。與此同時,我國老齡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老年人比重達7。51%的農村老齡化壓力更加不言而喻。

農村養老調研報告2

一、 活動內容

(一) 活動目的:

為了更深入地瞭解農村養老狀況,發現其中存在的優缺點,從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議。

(二) 活動準備:

由於我所在的農村地區人口比較多,所以我和一幫同學首先選取一個有很多老年人居住的村子作為重點調查目標。我們須向村委會那裡得知目前我們這個村子的所有老人的人數;其次,我們瞭解了總體上老人目前生活的狀態;之後打聽到村幹部在致力於農村養老這個問題上所做的貢獻。

(三) 活動形式:

1、選取重點目標實地走訪;

2、詢問村幹部實際農村養老實際情況;

3、查閱相關資料。

(四) 活動過程:

1、從資料中瞭解相關情況。我們首先在實踐活動的第一天上網先搜尋到了一些關於我國農村養老的普遍狀況和一些資料以及存在的問題。接著,我們便來到了我所在的村委會向他們瞭解農村養老情況,同時查閱了很多資料,瞭解到了農村裡一些特殊老人目前的生活狀況。

2、實地瞭解情況。接下來的幾天,我和一幫同學就一個個地到農村裡有老年人居住的家裡,仔細詢問他們當前的生活情況,兒女的贍養狀況,村裡的幹部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們目前對生活的態度。

3、記錄資料。我們把一些資料記錄下來,之後再總結討論農村養老中存在的優缺點,最後我們彙總出關於這個問題的意見向當地的村委會提出。

二、調查資料

實踐活動中的調查資料分為三部分。

(一)上網搜尋到的資料。通過網路資源,我們瞭解到如今政府在農村養老這個問題上做出了一些惠民政策。從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提出,到20xx年已經在全國10%縣市開展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再到20xx年開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開始逐步推廣,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影響逐步擴大。它的主要內容是:堅持“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的原則。目前我國農村8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8000多萬,佔農業人口的10%以上,按照國際社會通行的標準,我國農村已成為老齡化社會。而村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家庭養老負擔沉重,使得生活富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二)從村委會那裡得來的資料。我們瞭解到了目前我們村裡的老人大約有100多位,而且子女不在家的老人竟然佔到了80%,“空巢”老人現象普遍存在。調查發現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惠及面甚少,但是由於農村醫療合作社的建立,我們村裡的只要是農村戶口的人都會享有醫療保險的福利,可惜的是,資金上報比例還是很少。

(三)實地走訪所取得的資料。我們走訪了很多位老人,還專門為那些“空巢”老人幹了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我們發現有些老人還在以種地維持生計,有些老人則靠子女的收入生活,而有些老人因為種種原因,只能靠村裡的資助生活。同時他們的生活態度會有些消極,他們不願意麻煩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甚至不為了不讓兒女擔心,隱瞞了自己生大病的事實,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三、調查結果

(一)農村逐步呈現老齡化,農村養老問題不容小覷。由於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安於靠種地維持生活,所以他們選擇了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農村。加之如今的醫療水平也在不斷改善,尤其是新型農村醫療合作社的建立後,很多老人的看病難得問題得以解決,因此農村老年人人口在不斷上漲,農村老齡化的時代已經到來,隨之而來的農村養老問題也接踵而來。

(二)政府、子女在農村養老問題中的表現

1、執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形成了以養老保險為主,醫療保險為輔的制度,但是在調查過程中,村幹部在資金保障方面做得還不到位。

2、實行農村社會救濟。通過網上資料,我瞭解到很多經濟發達省市如北京、浙江、廣東等已經全面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當然我們省也不例外。我們村裡的貧困老人都會獲得村裡的幫助,每個月也都會有幾十元的保障。雖然這些錢遠遠不夠他們的消費,但是至少表明了政府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後的路任重而道遠。

3、雖然金錢可以給老年人生活保障,但他們的精神活動更應被關心。調查走訪中發現一般子女都會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給父母錢財讓他們安享晚年,但還是有一部分老年人依然堅持在田間忙碌,靠自己的能力賺錢。大多數的老年人生活簡樸,開銷甚少。閒暇時由於子女不能陪伴左右,只能和其它老人一起聊聊天,看看電視,基本上沒有什麼娛樂活動。而且村裡對這方面也不是很重視,基本上沒有開展過什麼集體活動。所以,不僅是村裡的幹部,還有他們的子女,不能簡單地認為物質上的滿足就可以讓老年人過的很好,其實不然,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他們最大的願望還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經常回來看看他們。

四、經驗體會

(一)我們在選擇做調查實踐活動時,需要將我們的視野擴大,從影響到我們身邊的事情開始考慮,即取材有針對性,要有意義,同時需要從多個角度辯證的看待,從由表及裡的思維著手,在這個主題上,我們不僅看到了農村老年人目前所缺的物質是什麼,更體會到了他們精神領域所缺的那份情感。

(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說明我們在做一件事情前要有充分的準備。這次活動我和我的一幫同學們就做足了準備,我們不僅在網上找到了相關的資料,更是針對我們村的情況,找到了我們村裡的關於農村養老問題的資料。

(三)我覺得任何一個政策的實施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中間都會存在種種問題,因此要加強從上級到下級的執行能力,真正把福利和好處帶給農民。

五、理性思考

(一)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建設存在一些主要問題。

1、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與合理,缺乏有力地監督保證。相關的《社會保障法》依然未制定出臺,可見這項機制仍未被列為法律條例,所以給執行帶來了困難,因此導致農民對社會保障的認識不足,對受益缺乏信任感。

2、社會養老保障制度覆蓋範圍小,但這是民生問題,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擴大農村養老保險範圍。據瞭解,大多數老年人對養老保險的瞭解不足,只有少部分老年人蔘保,就算是這樣,因為繳費農民可以自由選擇,不少人選擇每月最低檔,這樣繳費10年後的農民每月也只領到很少一部分的錢,所以對於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幫助不是很大,並未起到很大的作用。

3、農村養老資金執行低效,農民信心下降。如今的體制下,有誰能確保證國家財政撥下來的資金絲毫不偏差地到達農村老年人手中。我恐怕沒有人能擔保吧!因為我們深知在資金執行過程中,一些資金挪用貪汙的現象偶爾會存在,這值得我們嚴肅審視與處理,政府人員必須要抱著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一直秉持著公正廉潔的原則。

六、問題與建議

(一)通過立法途徑的形式約束和強制執行農村養老保障制度。農村社會養老必須得到全社會的普遍重視,農村與城鎮之間的差距應該通過社會多方的努力不斷減小。

(二)在給農村老人帶來保障機制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每個人都會變老,每一位老人都期待擁有一個健康幸福的晚年,所以不僅政府要給老人們應有的關心,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子女要時刻記住常回家看看。

(三)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希望國家大力扶持並真正做到對人民負責。就以我們村為例,我們的幹部們首先要大力向村民們宣傳農村養老保險的益處,其次希望他們工作更具人性化,在分發養老金的同時可以主動到那些老年人的家裡與他們聊聊天。平時可以想方設法得組織一些娛樂活動來豐富老年人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和我的同學們所做的成果,也希望那些幹部們真正地明白我們的用意,實事求是地一心一意地為人民著想。全社會全部行動起來,農村養老問題才會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