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調研報告>

基層走訪調研報告

文思屋 人氣:1.52W

20xx年10月25日,我從北京趕赴江西,下午參加完省委的歡迎儀式後,當晚,就踏上了奉新,這片我即將在此工作和生活一年的熱土。我來到奉新,受到了奉新縣人民政府,中共奉新縣委等領導和同志的熱情接待,併為我在工作和生活上做了精心的安排。

基層走訪調研報告

按照縣政府的要求,我先到部門、鄉鎮和企業走走,瞭解一下基層的情況。在這段時間裡,我重點走訪了部分鄉鎮和部門。其中,鄉鎮有:甘坊鎮、上富鎮、澡溪鄉、澡下鎮、赤岸鎮、仰山鄉、宋埠鎮、馮川鎮、幹墾場、幹洲鎮、農牧場、赤田鎮、柳溪鄉;部門有:水務局、水電管理中心、環保局、農業局、潦河灌溉管理局等。

通過近一個月來的走訪調研,我對奉新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奉新給我的總體感受是:環境優美,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充滿生機與活力,正所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近些年來,奉新縣以“強工業區,建新農村,創文明城,興和諧縣”為發展思路,整個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人民收入不斷提高,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經濟發展初具規模,發展後勢強勁,這無不浸透著政府的英明領導和廣大幹部群眾的辛勤汗水和共同努力。也正因為有了我們優秀的領導幹部和勤勞的廣大人民,我相信奉新的明天必將更加有所作為,更加充滿希望。我深感榮幸能夠加入到這個奉新建設的隊伍當中,期待能為奉新的發展力所能及的做一點事情。

目前奉新發展的佈局已輪廓清楚,攤子也鋪開了,初步形成了“一河兩岸三橋四區”的城市發展格局,特別是工業園區的建設,為奉新發展注入了活力,工業園區對財政的貢獻率超過30%。但是目前的奉新,畢竟是在發展階段,發展中就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矛盾,如何不斷化解發展中的矛盾,促進奉新的又好又快發展,將是政府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下面我就總結一下近段時間的調研中發現的問題,並給出相應的建議,供參考。

一、關於財稅任務和鄉鎮經濟

各鄉鎮都能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年初分解的工作目標任務開展工作,鄉鎮經濟執行總體呈發展態勢,總量不斷得到擴張。今年7月,縣委對全縣17個鄉鎮、場、辦事處、管委會的財稅任務重新進行核定,並將竹木、小水電、工業園區(鄉鎮部分)三塊稅收統一納入縣本級後。面對稅源匱乏、財稅任務重的形勢,各鄉鎮都能狠抓財源建設,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和啟用民資力度,發展一批對財政具有支撐力的大型骨幹企業,為鄉鎮培植穩定、充盈的稅源。例如,上富鎮的三森紙業和澡下鎮的一家鑄造企業今年都可為當地貢獻稅收60多萬元,而且還有潛力。同時,各地也在繼續做大做強貨運產業,大力發展商貿、運輸、餐飲等第三產業,努力拓寬稅源財路。

但從實際情況瞭解來看,目前大部分鄉鎮的財稅任務壓力都很大,實際稅源不足。鄉鎮實際稅源與需完成的財政收入任務差距較大,主要原因是企業少、農林特產稅收少、個體戶少等。調查中發現,為了完成財稅任務,彌補財稅缺口,一些地方只得採取以費補稅,以稅引稅、借貸款墊稅以及空轉的做法,鄉鎮舉債度日已是普遍現象。另外,鄉鎮支出龐大,不堪重負。在可用財力的支出結構上也很不平衡,其主要用於教育事業,還有鄉鎮幹部、職工和離退休職工的工資,其它的支出就很少了。調查中也發現,部分鄉鎮領導對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有所顧慮,一是怕花了錢,投入了人力物力,用於培植新增長點,短期內未能見效,當年財政任務無法完成,對個人政績、榮譽有影響。二是怕今年培植的增長點成為明年增加財政任務的踏板,有“何必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消極心態。在鄉鎮中有的站所屬於條管,鄉鎮無權干涉,“權在縣裡、利在部門、責在鄉鎮”,鄉鎮有責無職,職難保責,權責失衡,經濟調控職能嚴重弱化。比如,從今年開始,縣政府將水電和竹木產業財稅上收,對於水電,縣裡有專門的部門徵收業主稅收,可以保證足稅。但對於竹木產業這塊稅收統一由林業局徵收並納入縣本級後,鄉鎮對竹木行業稅收管理的積極性明顯下降,以前竹木行業的業主考慮到在貨物運輸上關卡重重,往往在權衡利弊後覺得利益並不很大,就會自覺按規定履行手續,而現在多方齊管的重擔全落在林業局一家上,竹木行業的業主也就把相當一部分心思用在公關上,一旦操作上存在隨意性的話,就容易造成稅收的流失。

建議:目前部分鄉鎮的財稅任務偏重,而有的鄉鎮由於底子好,路子廣,財稅總量有能力進一步做大,因此,政府在沒有調整財稅來源分配的前提下,應對鄉鎮的財稅作充分的調研,核對其財稅任務量,在此基礎上,確定科學合理的`財稅任務,同時應儘量保持鄉鎮財稅任務幾年基本不變,或者經濟增長速度遞增,使得鄉鎮對下一年度的稅收任務有預期,按照有保有壓的原則,既給壓力,也給空間,來鼓勵鄉鎮做大財稅總量,將多餘部分以可用財力的形式返還鄉鎮,以支援和鼓勵地方建設,來鼓勵鄉鎮繼續做大財稅的積極性。對於條管單位管理體制不順的問題,比如,竹木加工,這還需要到年底對今年毛竹稅收情況與往年比較分析後才能最後確定,縣裡應對這些工作進行跟蹤,進行統計比較,採取相應對策。

二、關於新農村建設問題

目前農村的醫療、教育已基本解決,外加取消農業稅,農民的負擔大大減輕,但是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並未得到根本提高。在調查中發現,農民種田積極性較以前有所降低,部分耕地,由以前的雙季改成單季,而農民希望多要農田,這樣就可以多拿糧補。大部分鄉鎮反映,現在的農民越來越難管,雖然國家對農民政策方面越來越優惠,農民的負擔大大減輕,但農民仍然意見很大。在舊社會的時候,百姓生活很艱苦,但人民熱情很高,幹勁十足,現在情況則不同,原因是什麼呢,就此我也問過有些農民,他們的想法是現在農民接觸外面的事物多了,見識廣了,變得聰明瞭,不容易被欺負了,這種說法上雖然不盡對,但也有些道理。但我想,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是大家生活水平有了差異,受到的待遇不同,過去窮,大家都窮,但現在不一樣,大家的心裡都不平衡了,我接待過幾次上訪工作,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在調查中還發現,在實行農業稅減免之前,有少數農民尋找種種理由,拒不繳農業稅,而現在新的農業政策出臺後,他們照樣享用糧食直補,因此從一定程度上就助長了部分農民的惡意行為。

建議:縣域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現有的各個渠道的政府支農投資,最終絕大多數都要落實到縣裡組織實施。所以新農村建設是否成功,關鍵還是在縣這一級。而三農問題,關鍵在農民,解決了農民問題,新農村建設就必會取得成功。在對農民的政策和管理上,我認為最主要的是透明公開,增加與農民的交流。在幹墾場瞭解到,有的農民反映,家裡條件很艱苦,每次政府來慰問貧困戶,卻從不到他們家,所以意見很大。可他並不知道,在幹墾場還有比他家境況更糟糕的農戶。我想這個問題的癥結就在於資訊不對稱,缺乏交流。所以建議,在鄉鎮工作上,一定要增加透明度,建立與農民交流溝通的機制和渠道,對於政府的關係到農民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在鄉鎮、村組進行公示,讓農民心知肚明,這樣誤會就會化解了。

在新農村建設點的安排上,有的同志反映,現在鋪的太開,每個點由於資金有限,因此很難看到成績。我認為,首先應看到,建設新農村是一個系統工程,從試點到全面鋪開,是一個大趨勢,通過幾年的努力,逐步改變農村貧窮落後、髒亂差的面貌。為了更好的積累新農村的經驗,鞏固新農村建設的成果,我倒是建議,建設新農村要精品和一般相結合,擴大試點,同時在試點中有選擇的打造精品,好中有優,以優促好,為其他的試點樹立典範,提供經驗。

三、關於如何調動鄉鎮和部門工作積極性

在赤岸調研中發現,赤岸鎮的部分轄區已納入都市計畫區,土地收入歸縣所有,但拆遷安置,由鎮裡負擔,安置費偏低,鎮裡工作難度很大。由於鄉鎮不能從拆遷工作中獲得利益,沒有責權利沒有統一起來,由此,鄉鎮領導缺乏工作積極性,工作情緒也較大,但為了完成領導佈置的工作任務,為了頭頂上的帽子,還是要努力去做,造成工作很被動。

在部門工作分工上,也存在一些職能不清的問題。如全縣參與水電管理的單位有四家(水務局、小水電管理中心、經貿委、供電公司),按國家政策規定,小水電的開發及管理應從經貿委劃至水務局,但我縣卻明確規定由縣小水電管理中心承擔“規劃、開發、利用、管理”職能,造成管理上的不規範,工作上有拉鋸現象;供電公司在用電管理上是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不能保證廣大城市居民和企業業主享受陽光用電服務。

另外,調研中發現,以前幾乎每個鄉鎮在工業園區都曾有引資專案,在招商引資方面為工業園區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引來的專案潛力很大,在工作前期也耗費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但財政體制改革後,這些專案全劃歸縣本級,使鄉鎮所期望的企業回報率未實現,從而造成其招商的積極性明顯下降。

建議:應儘量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積極有效的打造和諧統一的政策氛圍。劃清鄉鎮和部門事權、財權,明確職能。對於鄉鎮,可以考慮縣對鄉試行兩種財政體制,對經濟發展水平和非農產業聚集度較高,財政收入規模較高的鄉鎮,實行“分級管理、支出定責、收入分享、責權統一”的相對規範的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對於經濟發展水平和非農產業聚集度低,主體稅源不足,短期內不能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心,財政收入規模較小的鄉鎮,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可以考慮逐步實行鄉財縣管的財政管理體制。在業務工作職責分工上,應進一步明確部門職責,將職能和責任統一起來,積極鼓勵鄉鎮和部門在園區招商,可以採取獎勵的辦法,來提高鄉鎮和部門招商的積極性。

四、關於社會穩定

在部分鄉鎮,由於房屋拆遷,墾民鬧事,社會不穩定因素隱患較多,鄉鎮政府領導工作思想壓力較大,部分鄉鎮領導和我談心,由於房屋拆遷,晚上都睡不好,就怕百姓隨時會鬧事。同時,有些鄉鎮反映,由於農民承包的山林可以上市買賣,政府在這方面並沒有什麼約束,有些農民將山林一次性的轉賣,然後用這筆資金去進行非正當的消費,造成資金流失,從而沒有生活來源,以致影響社會穩定。同時,由於山林分給了農民,彼此的管理維護畢竟有差異,部分農民看到自家的山林不如別人家的,縱火、偷盜等行為時有發生。在個別鄉鎮瞭解到,部分農民經常滋事,動輒上訪,為了擴大場面,極少數分子甚至專門請一些人(每天給他們20元的誤工補貼),來聚眾鬧事。11月30日,百丈山農民聚眾鬧事,對社會穩定問題又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究其原因,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肆意鬧事,另外一方面,資訊不對稱,村裡和鄉里與農民缺乏溝通,使該事件得以發生。

建議:充分發揮平安聯動中心以及相關各部門的作用,整合全縣資源,形成以公安為主、公檢法配合、各鄉鎮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社會矛盾調處的工作機制,突出打擊重點,嚴厲打擊各類“霸字號”和黑惡勢力,做好安全隱患和矛盾線索的排查,做到心中有數,將各類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避免惡性事件的發生。

同時,政府也要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科學行政,堅持以人為本。近年來,在加快城市化程序和城區改造中,房屋拆遷逐漸成為引發社會矛盾的一大問題。它涉及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如果處理不當,極易影響社會穩定。為此: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嚴格管理,依法行政,陽光操作。為了規範拆遷行為,建議縣裡出臺拆遷管理辦法,注重依靠行政手段轉變為注重依靠法律手段,規範拆遷許可程式。做好有關法規宣傳教育,公示拆遷補償安置政策、拆遷安置房源、拆遷房屋評估補償標準、提前搬遷的獎勵政策等。鑑於拆遷工作產生的矛盾和糾紛比較多,制定信訪投訴受理制度,落實專門人員做好接待受理上訪群眾的工作,把大量的拆遷信訪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解決在基層,確保社會的和諧穩定。另一方面要有情拆遷,溫暖人心。在拆遷工作中,應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性化拆遷,儘量保證被拆遷人的利益不受損害。多做群眾工作,實現發展的同時,保持好地方的穩定。

對於山林維護,可以借鑑一下浙江省安吉縣的管理經驗,實行承包經營,部分流轉的辦法,加大規模化經營的範圍和力度。

五、關於林權制度改革

林改制度,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大改革。當前“三農”問題主要在於農民增收難,林區農民增收更難。林權制度改革後,增加了動力和活力,可以圍繞產權開發、加工等環節,形成產業,從而帶動就業。目前,雖然山林的所有權是國家的,但其承包經營權已分給農民,並且可以繼承,目的是為了提高農民收入和勞動積極性,加強山林管理。實際也證明,林改讓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林改後,亂砍濫伐現象明顯減少了。我縣由於林改工作突出,被評為全省的林改工作先進縣。但在調查中也發現,僅從砍伐指標來講,雖然政府每年也下達了砍伐指標,但是政府對農民的砍伐行為實際上很難控制。就毛竹而言,因為鄉鎮不可能分派專門人員,每天去看管農民到底砍伐了多少根毛竹。而從毛竹加工企業這邊,由於其有時也從外地買毛竹到本地加工,這樣就很難控制毛竹砍伐總量。其次,據鄉鎮介紹,山裡的農民通常是比較懶散的,現在由於有了山林,就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這樣他們就更懶了,有些人甚至形成了惰性,到砍伐季節,僱人上山砍伐。如此這般,就很難引導他們生產,提高其勞動積極性。再次,由於林場已分給農民,農民的工作很難做,政府很難對山林進行統籌開發和建設,比如開發在柳溪鄉在開發竹海旅遊中,協調工作任務很大。

建議:要處理好產業開發和生態保護的關係,做好配套服務。林地和農地有個共性,既是生產資料,又是生態保護的載體,因此產業開發和生態保護既有統一性,又有一定矛盾。一方面,改革要依靠法律或政策給農民“定心丸”,讓產權長期化、固定化、法制化,防止其短期行為,謹防因經營專案的品種不同或林木生產週期的長短不一,導致過度開發。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強巨集觀管理,引導農民把握好採伐空間結構和時間安排,避免大規模的“剃光頭”,防止生態破壞和水土流失。這對林業部門的行為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保護農民造林積極性,又把握好生態保護的底線。在配套服務方面,要通過產業化的開發,抓龍頭企業,搞好林產品加工基地的管理。

六、關於鄉鎮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問題

目前,在鄉村這塊,教育、醫療以及公路都由鄉里負擔,有的鄉鎮由於公路和學校建設,欠賬缺口很大。比如,馮川鎮承擔著縣城所有國小的建設,資金壓力很大,其他鄉鎮,在學校基本設施的建設也存在類似情況。部分鄉鎮反映,目前這方面的體制不順。調查中也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國中畢業或還沒有畢業就開始工作了。這些人卻沒有一技之長,難以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從一定意義上講,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建議:在農村教育經費上,縣裡應明確責任主體,對於這些工作,在分配可用財力時,應進一步明確縣和地方的負擔比例,以調動地方積極性。對農村教育經費實行縣統籌,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在辦學方向上,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深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農村教育不僅擔負著為提高升學率的任務,更重要的是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實用人才。可以適當拓寬農村國中的辦學功能,建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農科教結合的農村國中辦學體制,讓在校國中生接受職業技術教育,使學生升學有基礎,就業有技術,把預備升學和預備就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為農村經濟發展培養人才。

七、關於環保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