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800字>

目送讀後感800字國中

文思屋 人氣:1.39W

篇1:目送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800字國中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最幸福的事就是站在窗前目送你上大學。可這事又何嘗不是件最痛苦的事?孩子遠去,獨留父母苦苦等你,父母是多麼寂寞。

古人云:四十而不惑。我的父母已年過四十,在這個不惑的年紀,他們可能要經歷許多的離別,再堅強的心也會有崩塌的一天,經歷了這麼多的別離,我們很難保證他們不會傷心,他們就只有我們了,只有和我們在一起的生活才能慰藉他們的心,才能讓他們的生活重新煥發光彩。

可我們呢?父母生我,養我,教我許多東西,伴我走過成長的每一步,我的每一次挫折,每一次歡樂,每一次痛苦,都有父母的陪伴,就算沒有,也可與他們分享,得到安慰。我一天天長大,父母一天天老去,14歲的我不知曾有多少次。用言語或行動表示我已經長大了,可以照顧自己了。卻未曾注意到他們眼中的失落,那種不被人需要的失落。他們本與我同行,我卻在這無盡頭的路上漸行漸遠。父母總是靜靜等待著花開,可庭前花開卻無人駐足欣賞,我已不在他們身邊。這種結果,彷彿就在我出生時已經註定,註定他們會看著我遠去,卻無力去追。

龍應臺在文中寫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不得不承認,我的確是這樣。小時候,我會拿著漂亮的髮卡詢問母親,即使在母親給出建議後,我還是猶豫不決;在受到欺負時,我會去找父親尋求安慰。可我已然不是小時的我,現在的我會自己做出選擇,哪怕這個選擇是錯誤的;別人的欺負我會自己承受,自己去辯解、反擊,再也不用父親為我抗下所有。不被我需要的他們目送著我獨自走向光明的那端,自己在黑暗的這端忍受無盡的寂寞,就算是這條路是他們親手為我搭建的。

感謝龍應臺的這篇《目送》,我知道了父母從不言說的難處。即使他們仍然要看我遠去,即使是他們親手為我搭建的這條成人路,即使是他們執意要承受著這寂寞,可我仍然要希望能在庭前花開之時,有我駐足欣賞,讓他們能在陽光下緩緩微笑,讓他們的生活重煥光彩。

篇2:目送讀後感

《目送》一書共有“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滿山遍野茶樹開花”三章。龍應臺分別以一個母親和一個女兒的視角,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闡述在她的認知裡最為珍貴的東西——親情。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看著龍應臺寫在扉頁上的這一段話,我不禁會想:是不是我的父母,看著我一天天地長大,一天天地不再需要他們,也是這樣無奈又心酸的感受?

這樣的換位思考,給我帶來的感受絕對是震撼的'。多少年來一直被我忽略的父母親情,在我的想象之中竟是如此的強烈深厚,而他們給予我的愛,比想象中的,一定多上千倍萬倍。

《目送》中沒有歇斯底里的語氣,卻在你讀每一句時,心靈總是一次次地被滾燙地衝刷,從頭至尾,眼眶都是溼潤的。那一字一句間隱隱的悔恨和憂傷,彷彿不是龍應臺的憂傷,而是我們的父母的憂傷:讀得也彷彿不是別人的心情,而是我們父母的心情。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龍應臺的心境明朗,所以才會如此落寞淒涼地寫下這樣一句。她目送著兒子遠去的背影愈走愈遠,直至消失不見。她在火葬場最後一次目送他——父親,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這些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生死離別,那麼的理所當然,又那麼的讓人無可奈何。正如我們兒時總是在父親母親的懷裡撒嬌打滾,等到長大以後離開家門獨自生活,竟“瀟灑”得連回頭看一眼都沒有。離開得理所當然,留給父母一個逐漸模糊的背影,讓你的父母目送著你遠去,而你只是告訴他們:不必追。

是否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在孩子尚未領悟之前,總是這樣: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覺這些是天經地義?我小時候愛吃蝦,卻很討厭剝麻煩的蝦殼。於是每次吃蝦我媽總是最忙的那一個,她要幫我剝蝦殼,弄得滿手醬油也顧不上吃飯,而我還厚臉皮地說:“媽媽,蝦沒了。”她一個勁地往我嘴裡塞,即使自己不吃也顯得相當愉快。

而今我終能體會到這種當父母的辛酸,他們予取予求,他們不求回報,他們甘之如飴,即使……只是目送著你遠去。

合上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很多個畫面,有母親在陽臺上目送著我去上學的身影,還有父親在我初學自行車時在我身後追著跑時的欣慰表情……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過去的人生竟一直浸泡在甜蜜和幸福之中,那一瞬,我也淚流滿面。

篇3:目送讀後感

她有一雙溫柔的眼,為人母,慈愛地注視孩子,為人子女,關懷地注視父母;她有一顆細緻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極致細微之處,尋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筆,卻一針見血道破世事百態,《目送》讀後感。

龍應臺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讀她的書是在六年級,覺得內容著實生澀難懂,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於是便將它束之高閣,庋藏焉。直到這個寒假重新將它取出,細讀後忽然覺得煙消雲散,眼前豁然開朗,讀至精彩處,還不住頷首以表贊同。所以,人對大義的理解能力與他的年齡、閱歷成正比。

全書裡令人影響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對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條從寬闊的大道走進岔路,讀後感《《目送》讀後感》。在大道上父母與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裡,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愛給他們,不要遠遠地望著他們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還有一篇令我感想較深的是《狼來了》。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裡,狼是一種殘忍而機警的動物,它們總是捕食溫順的小綿羊和可愛的小豬;在故事"狼來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鍋碗瓢盆扛著鋤頭扁擔欲殺之;更有父母從小告誡孩子"你再不聽話,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實上,狼並非如此可惡。它們團結合作、共同進退、知恩圖報、堅強執著、鍥而不捨、和諧共生…由此可見,人從小被教授的觀念常常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況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盡子女與父母的牽絆,兄弟的攜手共形,朋友的牽掛,在脆弱的邊緣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以說讀一本她的書,就是讀一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