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800字>

《瓦爾登湖》讀後感3篇

文思屋 人氣:2.7W

《瓦爾登湖》記錄了作者隱居瓦爾登湖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在田園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妙歷程。那麼下面小編給你們分享3篇《瓦爾登湖》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瓦爾登湖》讀後感3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一】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著人類、侵蝕著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著,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著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裡,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解除安裝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裡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裡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裡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二】

“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這是上世紀80年代譯者徐遲序言中的第一句話。此前,在我具體也沒搞清楚是準備看八年級還是九年級的推薦書目時,看見家裡正好有一本《瓦爾登湖》,本想著抓緊完成讀後感,結果剛一開啟這本書,就看到了這句話。“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說,你也許最好先是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開啟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這序言的第一段話,確實是對整本書的一個很好的引入和總結。

《瓦爾登湖》記錄了作者梭羅兩年兩個月在康科德瓦爾登湖畔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想,處處表達了對自然的讚美,包含了對當時19世紀社會的分析和批判。作者居住的小木屋雖然簡樸,但是貼近大自然,附近是富庶的森林、湖畔、鳥獸,種菜種豆自給自足,遠離喧囂與繁瑣,以至於偶爾去村子裡聽到“閒談扯淡”也成為了有趣的新鮮事。在這樣的瓦爾登湖畔,作者進行了創作。書中所有涉及到對景物的描寫,也是用了帶有大自然氣息的優美文字描寫,讀時需要心靜,讀來覺得清新。:精靈之感

同時,書中還進行了大量的比喻、說理,整本書完整地揭露了當時社會上很多人的生活狀態:處於底層的人們,為了找到一份維持生存的勞動,活得像一部機器一樣,自己卻渾然不覺,到頭來還是渾渾噩噩。而事實上,按照梭羅的說法,維持生存只要食物、空氣、陽光、水就夠了,房屋等等也只是維持熱量用的,而很多人就是為了這些“添頭”而忙忙碌碌。

人應該意識到自己是人而活著,等等。以上只是部分章節的概括,整本書處處都是這樣的思索,由於沒能達到“靜”,只讀一遍必然會疏漏掉很多語句和細節,以至於不可能理解透徹,這也恰好印證了這是一本需要寧靜的書。

而有趣的是,隨著兩個世紀以來科技越來越迅速地發展,本書所表達的對社會的反思和對自然的嚮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一是發展經濟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其二就是在時代的潮流中,人們究竟何去何從。這些問題,在梭羅著這本書的當時,由於人類社會剛從農業文明邁向工業文明,梭羅只是個孤獨者,但在現在,這卻是值得每一個人深思的問題。書中記錄了很多作者的看法。將這個問題放之社會,這樣一個大問題,即使讀了一遍也說不出什麼道理來。那麼對於我們身邊的生活呢?

首先,讀這本書的收穫,在完成讀後感之餘,整本書從頭到尾都體現著一個“靜”,不論是大自然的寂靜、作者不寂寞的孤寂之外,它告訴我們的,是不要在無關緊要的瑣碎的事物上浪費生命,畢竟資訊時代,資訊量肯定比18世紀的“閒談扯淡”還要多得多,扯得多。緊接著的,就是我們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我們究竟要做些什麼。書臨近末尾,又有一個比喻:“我站在林中,看這森林地上的松林之中,蠕蠕爬行著的一隻昆蟲,我看到它企圖避開我的視線,自己去藏起來,我便問自己,為什麼它有這樣謙遜的思想,要藏起它的頭避開我,而我,也許可以幫助它,可以給它這個族類若干可喜的訊息,這時我禁不住想起我們更偉大的施恩者,大智慧者,他也在俯視著我們這些宛如蟲豸的人。”這居然讓我想到了《三體》中的話。由於《三體》剛剛得獎,之前在外面上課,就看到有同學在看《三體》。

八年級在班裡我們幾個同學推薦過很多次,劇透的不行,推薦到最後一次,班裡有好幾個同學都在傳閱了,現在倒好,一得獎知名度瞬間成九十度增長。只能說,這樣一部小說,在我國能取得這樣的影響力,是因為此前社會上沒有這樣對於世界的思考,或是我沒能接觸到,而且科幻什麼的也不被人重視。而《瓦爾登湖》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的這些問題,肯定也不會像資訊時代《三體》得獎以後被傳播地那麼快。《三體》的不同,在於它確實是國內的首個,讓人不由得去思索,拓寬了大部分眼界,而《瓦爾登湖》,則有一種靜的力量,讓人不知不覺就被深深地影響。然而,兩部作品,都能發人深省,都是我只讀了一遍不可能理解透徹出什麼道理來,只當是八年級的推薦書目,拓寬了眼界,豐富了暑假生活。

《瓦爾登湖》讀後感【三】

“想為一本寂寞的書打破寂寞,此願已久,這本書就是梭羅的《瓦爾登湖》”。

序中的這句話,像箭一樣射入心扉!這是一本自買來後,花最長的時間讀完的書,不要以為我是如何的刻苦研讀,事實是感覺:這本書,那些在白日辛苦打拼的人沒時間去讀,那些在夜間冥思苦想的人沒心思去讀;那些在塵世慾望中追逐的人沒精力去讀,那些在風口浪尖運籌帷幄的人不屑去讀。就這樣一本寂寞的書在寂寞了一百六十多年後,在我的床頭又呆了無數個寂寞的日子,終於在一個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在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的時候,斷斷續續把她讀完。

掩卷沉思,感覺她並沒有在教我什麼東西,而是讓我自己去思考些什麼東西。

為生活,做減法

專心致志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有時也許一輩子僅僅就是一件事。單純的一件事、一個目的。而我們,往往就是在做這一件事的過程中,慢慢承載了太多的慾望與貪婪,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複與枯燥中,漸漸失去了本心,失去了當初的熱情與鬥志,偏離了原本的方向,於是便也就放任自己隨波逐流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想來是因為我們忘了最初的目的與方向。終歸是世事塵埃矇蔽了原本清澈明淨的心靈。如此,要想堅持始終如一,要想找回原本的自己,當是要讓自己的心靈單純。歸根結底,生活越簡單,宇宙的規律也就越簡單。大道至簡。我們為什麼要以複雜的方式來解決簡單的問題呢?我們為什麼要以過多的精力去關注無謂的與自己本意南轅北轍的問題呢?然後把自己的生活甚至思想弄得一塌糊塗,最終迷失了自己。

生活的簡單與單純,本就是自然之道。就如梭羅享受著瓦爾登湖畔的日常,甚至小到做一個沒有酵母和鹽巴的麵包,雨前去給大豆鋤草,都是大自然饋贈給他最好的禮物,拋卻冗重的慾望簡單活著,簡單到夜宿僅有一個能擋風遮雨的窩棚,吃飯僅僅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的身體有足夠的能量活下去。於我們亦不難,在結束了一天忙碌甚至是枯燥的工作後,可以把所有的思緒,好的或是壞的,統統清空。泡一杯清茶,抑或煮一壺咖啡,靜靜坐下來,讀一本書,寫幾個字;抑或烤一份幸福四溢的甜點;或是給喜愛的綠植換換土、除除蟲。便能靜靜的度過一段屬於自己的寧靜的時光。如此,小資情結也好,閒人調調也罷,當一個人能真真正正地沉下心去做這些所謂的閒事,便是做到了靜心,或許這便是一種生活的境界了。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真正心靜了,就如那一泓秋水,纖塵莫染。諸事萬物,坦然面對。即使哪天已是白髮如雪,依然有嬰孩般的童真。正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簡單生活,勿忘初心。動中守靜,安然面對。世事紛擾,又奈我何?

為思想,做加法

關於思想,我覺得我沒有資格來評頭論足。在極簡的生活裡,梭羅給我們呈現的是最深邃的思想。靜下來細細品味,一點一滴,字裡行間,在簡單的生活中,他活著並思考,在思考中無限延伸了時間,擴充套件了空間。在其看似平淡的述說中,有時就如農夫的一本流水賬,卻無不透露出智者的超脫淡然,而淡然的背後,卻是我們無可企及的思想高度。

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且必須有自己的思想。思想就像是大樹深深扎入大地的根。人沒有了自己的思想,就如風中的微塵,風吹向哪裡,便被帶到哪裡,沒有方向與目標,漫天飛舞,最終成為危害人間的霾。生活中也有一種人,似乎生活就是為了表面的、虛浮的東西而存在,常常在不辨是非、人云亦云中隨波逐流、橫衝直撞。但似乎也不能說其沒思想。但在智者看來,這就是沒思想。即使是叫做有,也僅僅是有點小心思而已。入不了大道的東西,稱不上思想。有了思想,我們在面對自己、面對別人、面對紛爭時亦像大自然一樣包容,包容萬物又超然萬物,在超然之下,學會獨處,享受獨處,靜靜諦聽花開的聲音,觸聞青草的香氣,在四季更迭、雲飛雨歇中明澈著自己的心靈,深遠著思想的天空。

徜徉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行走於智者的深邃中,得其微末,俱足用矣。誠意、靜心,修身,做事,慢慢悟得屬於自己的思想。即使是塵沙,也要做有思想的塵沙:有目標,有方向。日積月累,未必不能聚成高山。因為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說過“德不孤,必有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