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2000字>

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讀後感2000字(通用5篇)

文思屋 人氣:2.55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讀後感2000字(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讀後感2000字(通用5篇)

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讀後感2000字1

《我與地壇》是作家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大學時因為讀了些相關的評論,我給史鐵生貼了個標籤:“西緒福斯”,至於他的真相卻並沒有去探究。工作後,偶然翻看。因為沒有任務,常常只看其中一、兩章,特別是第四章。看得多了,感嘆也多起來。寫作《我與地壇》的史鐵生,給我的印象,像極了歐陽修筆下那個歷經滄桑、深秋登高的少年。雖然那時的他遠不是少年模樣。

《我與地壇》第四章感動我的是一分樸素。

這段文字幾乎沒有什麼花哨,一路看去就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敘述,不要說排比就是成語都很少。所講述的人物雖然像是有幾分異秉,細看也只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普通人,即使在我這樣平常人的生命中,伸開手去類似的人物也能抓出一把來。但作者很有心,用心的觀察與細緻的描繪讓他筆下的人物定格,成了特定的那一個。

沈從文老先生在談及自己的作品時,曾說“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後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優美,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忽略了”。史鐵生的文字倒常常因為他獨特的風致讓人深切感受到他對生命的熱愛。

史鐵生筆下的人物、故事平常極了,讀過去就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像其中對園中唱歌男子與作者認識過程的描述,總讓人想起歐陽修的“上元燈”,想起人生途中很多還沒來得及瞭解就擦肩而過的人。

《我與地壇》第四章打動我的是一分執著。其中那個長跑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請允許我重溫那段樸素的文字:還有一個人,是我的朋友,他是個最有天賦的長跑家,但他被埋沒了。他因為在文革中出言不慎而坐了幾年牢,出來後好不容易找了個拉板車的工作,樣樣待遇都不能與別人平等,苦悶極了便練習長跑。那時他總來這園子裡跑,我用手錶為他計時。他每跑一圈向我招下手,我就記下一個時間。每次他要環繞這園子跑二十圈,大約兩萬米。他盼望以他的長跑成績來獲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他以為記者的鏡頭和文字可以幫他做到這一點。第一年他在春節環城賽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見前十名的照片都掛在了長安街的新聞櫥窗裡,於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聞櫥窗裡只掛了前三名的照片,他沒灰心。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櫥窗裡掛前六名的照片,他有點怨自已。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櫥窗裡卻只掛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幾乎絕望了,櫥窗裡只有一幅環城容群眾場面的照片。那些年我們倆常一起在這園子裡呆到天黑,開懷痛罵,罵完沉默著回家,分手時再互相叮囑: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看。現在他已經不跑了,年歲太大了,跑不了那麼快了。最後一次參加環城賽,他以三十八歲之齡又得了第一名並破了紀錄,有一位專業隊的教練對他說:“我要是十年前發現你就好了。”他苦笑一下什麼也沒說,只在傍晚又來這園中找到我,把這事平靜地向我敘說一遍。

生活是最好的編劇。這個跑了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的長跑者沒有形象、沒有名字,但他的身影卻清晰地印刻在《我與地壇》中,那份不濟命運燭照下的執著顯得尤為可貴。也是這分執著讓他的命運從悲劇漸漸走向了喜劇。

長跑家的經歷讓我想起史鐵生的另一部作品:《命若琴絃》。小說中不斷拉琴的老瞎子和小瞎子,從希望拉到失望,在絕望中拿起琴繼續拉,在琴聲中卻收穫了真正的希望。

長跑家的經歷也讓我想起探險家餘純順,他完成了人類首次孤身徒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十多年前他在羅布泊遇難。他在自傳曾講到探險讓他慢慢變得高尚起來,在探險中他從“功利”走向了“非功利”。我覺得教育的路途也許也是這樣。可能有人最初的起點並不那麼光輝,只是為了謀生為了就業。在失望與追求中他們略有無奈地執意前進,只因為不斷地前進、磨礪,於是漸漸褪去了原先的渺小、自私,走向了一個無我圓融的境界:無私執著的投入成了一種內在的需要,起點那些目標變輕了,變小了。

長跑家的經歷更讓我想起作者史鐵生。21歲,雙腿癱瘓。1981年,患嚴重腎病。1998年,開始做透析。當求學時讀著中文專業、捧著他的文字稀里嘩啦的我放下對文學的渴求進而連讀書也成為奢侈品時,寫出這感人文字的他卻承受著巨大病痛依然在創作的道路上前行……從《命若琴絃》、《我與地壇》,到《務虛筆記》、《病隙碎筆》,他筆耕不輟,他說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每次讀蔣捷這首詞,慨嘆人生的同時,我也常想天地的奇妙:這世間總有一些景緻需要時間來閱讀,比如風雨。好書大概也是如此,比如《我與地壇》。

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讀後感2000字2

雖然這本書中的有些文章早已在國中的閱讀練習題中出現過,但是再次拜讀後我又有不一樣的體會。同時我自知僅憑自己現在的閱歷不能完全體會到文章更深層的內涵,所以就在此把自己的一些小體悟記錄下來。

關於生死

“生死”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本書就像大多文人騷客的作品一樣幾乎每篇文章都提到了這個話題。在《我與地壇》中作者寫道:“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一個沉重的話題,卻被作者以一種輕鬆的比喻那麼淡然地看破一切地解釋完畢,這其中的虛無感與那種處之淡然的感覺就這樣滲透在作者的文字中,原來死亡不過如此啊,原來死亡是給度過一生的疲憊的我們用來休息的節日啊,這種輕鬆讓人感到有些不寒而慄,但細想起來卻覺得其實就是如此,儘管我們畏懼死亡(可能只有極少數不是),因為死亡代表著未知,黑暗,像一個無盡的深淵,但這是老天爺從我們出生起就給我們的一道難題,我們必須敢於直視它,勇敢面對它。正如老子的“無為”思想,當一個人可以不辨生死,無所謂死或生,那麼他終將會走到天地中去,得到永生。

關於母愛

對於母親的描寫和對生死的討論一樣幾乎在每篇文章中出現,這可能與作者的母親在作者最困難的歲月裡給予他最無私最堅強的支援,而後又在作者尋覓到自己生命道路之時離開人世有關。所以我想在這裡談談每一個平凡的母親給予孩子的熱烈深沉又偉大的愛。在《我與地壇》中,“我”的母親每次都會目送我搖著輪椅走出家門去地壇,一回我走出去不久後又返回卻發現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的那個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出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不知那時的她是不是在想自己能否代替自己的孩子受苦。可是作者卻沒有明白母親的苦心,直到母親去世,作者才漸漸明白原來“這園中不單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秋天的懷念》,《合歡樹》中都描寫了母親感人的愛和作者對自己沒能在母親生前明白母親的愛的懺悔。

不可能每個家庭都像作家史鐵生的家庭一樣,特殊的生活背景凸顯出母親偉大的愛,但是不能說我們的母親的愛就不夠偉大。國小時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對自己母親愛我的方式有點膩煩,她常常對我說“你看媽媽多愛你。”之類的話,因為那時的我常常讀到母親不讓孩子知道,只是背地裡關照孩子的文章,我覺得母愛就應該是這樣默默的,哪個媽媽一天到晚把“愛”掛在嘴邊呀?後來隨著自己長大了,我發現媽媽是真的愛我,她每天都看著我出家門,然後每次都對已經在樓道里的我囑咐“多喝水啊”,天冷時還常提醒我“課間操跑步時記著圍圍巾”等瑣碎的小事,每每此時我都感到幸福不已。我慢慢明白了,每個母親愛孩子的方式會有所不同,只不過我媽媽對我的愛表現得有些熱烈。我認為所有母親都是愛自己孩子的,只是孩子能否體會和理解這種偉大的愛。

關於命運

在《我與地壇》中作者有一大段關於命運的論述,“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存在麼?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和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看來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就命運而言,修論公道……”有些東西是與生俱來後天無法改變的,但是有些東西是依靠後天積累和刻苦訓練練就的,文中有些“宿命論”的味道,我認為我們要先接受命運的安排,然後調整自己才能夠積累更多,訓練更充分,改變命運中可變的部分,而非自暴自棄,荒廢一生。

讀完整本書,“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這句出自《想念地壇》的話久久縈繞在我心中。地壇是作者十幾年前找到的心靈避難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地壇空曠寂靜,因為有了眾多生機勃勃的小生靈,園子雖然荒蕪但並不衰敗。園子裡有參天的古樹,破敗的院牆地壇放棄了昔日的榮華,迴歸生命的起點,在安靜中探尋生命的本真。雖然如今的地壇因遊客漸多已少有最初的安靜,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在心中找到一個“地壇”,在那個寂靜的地方迴歸生命的零度,思考生命的意義。

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

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讀後感2000字3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慘痛的災難降臨到了他頭上,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愛喚起了他的意志,堅強地走了過來。

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陪伴著他的妻子一起自殺;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臥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古人云“身體髮膚授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當代青年又豈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任;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對他的母親的敬重。

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裡都是加倍的。”這讓人的腦海裡立即湧現出朱自清散文裡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也讓我想到母親戴著花鏡坐在燈下為我織毛衣,深夜裡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們應該懂得親情。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誨,只是讓他活下去,簡簡單單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很遺憾的是,他的母親再也不知道了,已經永遠在天涯守護著他。

其實史鐵生在文中不但寫了自己感受到的母愛,還有老夫妻間的恩愛,兄長對弱智女孩的關愛以及作者對女工程師的敬愛等等,這些豐富的感情足以昇華人的心靈,拉近人的距離,溫暖社會關係,這些都是生命的意義,都是讓人堅強的理由。文中充滿了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對生命目標的探尋,鼓勵人們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我想到了我們生活的社會。現實中忙忙碌碌的人們生活在緊張繁重的壓力下,市場條件下對利益和物慾的追逐,開放形式下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襲,社會陰暗面的擴張,一些西方文化對我國優良傳統的顛覆,使人思想日益狹隘浮躁,在迷茫而不知所措,失去目標甚而開始沉淪的時候,更突顯出優秀文化的導向作用。教育是傳播弘揚這種文化的方式,而優秀的作品就是這種文化的最佳載體。史鐵生的這篇文章發人深省,它能感化和糾正那些近乎迷失的心靈。同時,還告訴我們對待突來的不幸要冷靜地思考,不要魯莽行事。有時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別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鐵生在突然失去雙腿時,脾氣變得很暴躁,喜怒無常,對生活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經過在輪椅上年復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過了絕望而狂躁的青年時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識到那樣做都無濟於事。於是,他選擇了冷靜思考。

其實,冷靜是一種規格很高的品質。我們從史鐵生的文字裡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冷靜和坦然。正是因為他很好地做到了冷靜思考、坦然面對生命,才使他頑強地走了過來,而沒有魯莽地選擇死亡。這些讓我聯想到了2013年4月上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研究生林森浩投毒藥品二甲基亞硝胺殺害室友黃洋,魯莽地解決了問題,而投毒是為了給受害人開個愚人節玩笑,讓他難受些。這個發生在校園,發生在受過高等教育學生身上的案件震驚了全社會,也給我們的'教育敲響了警鐘,人們不禁要問,他為何如此漠視生命?我想這就牽扯到大學教育的問題了:大學在對學生進行技能、知識培訓時,尤其要注重精神領域的錘鍊與鍛造,將理性與德性高度的融合,使走向社會的每一個學生懂得愛、理解愛,懂得付出,正確的面對生命和生活,培養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學生給予社會。這也是建立一個和諧、積極、進步、寬容的人文環境的基礎。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尋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讀後感2000字4

記得第一次接觸史鐵生是在高中的語文課本上,那時侯讀他的《我與地壇》,我反覆讀了三遍,流了三次眼淚。不是我煽情,也不是我矯揉造作,而是我確實被史鐵生的文句感動了。感覺到自己跟他有著某種說不清的相同之處。我傷感於他的不幸遭遇,也佩服他的樂觀與豁達,更崇拜他的堅韌頑強。讀他的文章,自己的心靈像似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反思與崇高的洗禮。黃昏的時候,獨自漫步,使人聯想到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那時滿紙的人世無常。人世是一個說不盡道不完的話題,其中形形色色,恍恍惚惚,應有盡有。然而,其中自有真意,《地壇》的無常之味是其中的一種。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的時候,已經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著,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著,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塵世中,人世總無常,一部《紅樓夢》是一個個紅顏女子的無常,一部《三國演義》是一個個帝王將相的無常,一部《世說新語》是一個個風流名士的無常。有迷惑,有無奈,有清香,有恬然,而更多的是悲愴。因此,活的問題必像“魔鬼與戀人”陪伴人的一生。

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著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上帝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子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可,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當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裡,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裡,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著,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享年四十九歲,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多少的日子裡,四季的風,四季的雨,從沒有停過。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淒涼之意。春夜有淅淅瀝瀝的雨,夏日有黃昏入暮的斜陽,秋夜有紛紛凋零的落葉,而冬天則有漫無邊際的大雪。

但無論怎樣,只能是獨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隨它去吧,人生就是人生,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恆與變遷的對比,使愛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經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閒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總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裡,給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或許更好。

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有時,確如無言的好,寧可“怒目望著”“一聲不吭”。這是經過了太多的苦楚,而後的無言。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為無言的背後,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象一齣戲,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種角色,“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人世“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遊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為,人總是面對它,並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才有活著是為了什麼,為了什麼而活著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說盡,有些事“一旦成了語言,不再是它們了”,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一種人世無常,無奈的美,聊以慰藉,是安慰,也是“墳墓”。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臨則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從降臨之時就走向了死亡,或許有一天“跑出來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許不必想,自然而然,該來的總會來。

命運的神祕、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

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讀後感2000字5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在看電視劇《知青》,那段時間我內心比較狂躁,有時候難過的想哭,有時候又憤憤不平,我以為自己生病了,開始檢查自己的病根,但查來查去,不是我生病了,而是這個存活的空間病了。我身邊的人,讓我感覺很陌生,不能親近,不能用心交流。我的故事變成了他們口中的笑話;我的同情變成了他們的異類;我向往的那種闔家歡樂的工作氛圍變成了猜想,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才能讓這個空間中的人迴歸人本來的真面目,人本來的善良,感覺自己渺小的可以被口水淹沒!我學著把自己掩藏起來,學著把自己覆蓋住,我還是我嗎?我想要的愛的生活還會有嗎?

是什麼出現了問題?

當你拼命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自己會這麼忙?這學期,工作量明顯比去年的工作量大了很多,不僅需要拍照片,還需要錄影,網路的工作還是需要去弄,學校的網路,電腦全部都要我去修理,很多天,真的很累,我忍不住想要流淚。以前,希望自己做一片綠葉,去襯托花兒的美麗。今日,我終於知道綠葉的那點兒心酸,原來,這需要多麼大的胸懷,我不再只想做綠葉,有時候花兒也是需要爭取著去做一下。

當你幫別人做事情的時候,一旦那件事情沒有讓自己學到什麼,或者沒有達到自己做這件事情的目標,你會感到內心的空虛,孤獨?人只有自己內心滿足的時候才會發自內心的開心,而當為了關係,為了往上爬等等的時候去做一些事情,我猜想他的內心是空虛的。

一段時間,很多事情讓我看到了很多人的惡,但我必須學會排遣,否則我會無法承受這種難受。

周萍戰友來看她,她們抱在一起哭了,我很久沒有那種感情,那種很久沒有見到親人或者任何人的開心到想要流淚的那種感情,是我很久壓抑著自己的感情嗎?壓抑太久,就失去了想要激動和感情。感動的淚水,你流過嗎?路上碰到一個和你長得很像的人,我生生的愣了一下,心跳瞬間停止,而這種感覺又怎樣會常有呢?

也許就像史鐵生說的那段話一樣,“誰又能把這個世界想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併為此享有崇高與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與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是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我常夢想著在人間徹底消滅殘疾,但可以相信,那時將由患病者代替殘疾人去承擔同樣的苦難。如果能夠把疾病也全數消滅,那麼這份苦難又將由相貌醜陋的人去承擔了。就算我們連醜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統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也許一切事物存在,必有其存在的道理,有美的就會有醜的,有幸運就會有倒黴!坦然接受一切生命中存在的萬事萬物,因為生命就是這樣存活下來,也因為這樣生活才會有色彩!

這樣深思再深思之後,世界你只是以你的姿態存在我的身邊,那不該叫病吧!而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存活下去,那是我的問題,但我還是希望,真誠的希望,這個美麗的世界存在更多的美好,更多的和諧。想起以前有人問我“如果面對不能忍受的事情,卻不能不為自己考慮需要忍受這些的時候,你是起來反抗還是承受”我沒有回答,我也沒法回答!在這樣的年代,這樣的條件下,我一個懦弱的人,我有選擇的權利嗎?有我也不敢擅自使用,因為我也是自私的。但我不是壞人,我只能是個和稀泥的爛人。

史鐵生,知青,身體殘疾。如果我遭受像他這樣的苦痛,我該怎麼面對,有時候會想像一下,自己走在各種各種人生的彎路上,嚐盡人間百態,這樣才會體會到別人的難處,才會去理解別人,自己的心胸也才會變得寬廣,但現在,“一個人只能唱他自以為真誠的歌,這是由他的個性和歷史所限定的。一個人儘管他虔誠地希望理解所有的人,那也不可能。”既然不可能發生的理解所有,人生的百態味太多了,領略不盡,那我能少走點兒就少走點兒。

那天和顧老師,周老師聊天,他們講所有人都是自私的,我據理力爭,不是所有人,不是所有人。但今天,我想了一下,真正深刻地想了一下,基本都是自私的,我只是因為喜歡你,所以會做一些可能讓你感覺我是無私的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