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500字>

《茶館》的讀後感500字大全8篇

文思屋 人氣:1.8W

【篇一:茶館讀後感

《茶館》堪稱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故事發生在清朝末年的一個名為裕泰的茶館中。

《茶館》的讀後感500字大全8篇

茶館裡人來人往,彙集了各式各樣的人物,由主到次,三教九流。這個大茶館,便成了一個小社會。作者將這樣的場景描寫的繪聲繪色,具有濃重的地方色彩。老舍把那老北平的韻味展現得淋漓盡致,人物特點鮮明,時間跨越了半個世紀,展現了茶館在經歷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政權覆滅前夕三代的變遷。

另外,《茶館》的成功我認為主要在語言,《茶館》的臺詞設計很到位,是人物形象活躍,富於個性,並且簡練,意味深長遠。

戲劇本身即綜藝的一種,是由演員扮演角色,當眾表演情節,現實情境的藝術。在這樣的基礎上,老舍所著的《茶館》具有了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通常為使戲劇上具有衝突,很多作家都採用“三一律”,但老舍卻打破陳規,而且同樣取得成功。老舍用自己所輕車熟路的老北京往事,繪導了一出由往昔歲月和市井生活畫面組合起來的社會大戲。

而《茶館》也是堪稱“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

【篇二:茶館讀後感】

在暑假中,我找出了爸爸珍藏的書《茶館》。

《茶館》是老舍的著作,裡面寫了一個掌櫃和他的茶館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叫王利發的人,因為喪失了父親,所以他二十歲就當上了裕泰茶館的掌櫃。在這個茶館,你沒事有事都能待很久。

可是,好景不長,大清的警察宋恩子吳祥子天天來搗亂,攪得生意一塌糊塗。好不容易等到了民國,宋恩子吳祥子的兒子居然也當上了警察……

裕泰茶館一天不如一天,悲劇就天天發生:先是妻子被車撞了沒人管,又是傷兵天天來攪生意,最後竟然讓劉麻子給要走了。

最後的一天晚上,老掌櫃叫來了朋友秦二爺、常四爺一起說起了自己的遭遇,朋友走後,老掌櫃將常四爺揀來的紙錢點燃了。一會兒,就火光沖天,老掌櫃依然坐在哪兒,他想起了年輕的時候……

《茶館》這部小說看後總是叫人悲憤不已。為什麼可以讓小唐鐵嘴兒、小劉麻子、小宋恩子、小吳祥子這樣的傢伙過得有滋有味,天天不愁吃不愁穿。而就不許像王掌櫃、常四爺、秦二爺、鬆二爺這樣的大好人過上好日子?這種世道也太不公平了,但那時的人們又能說什麼呢?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間悲喜劇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裡上演,演繹著老舍先生蘸著滄桑寫出的舊時代裡黑暗的一頁,把一幅沾滿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歷史民俗畫卷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留下永恆的記憶。

【篇三:茶館讀後感作文】

今天,是第四次去書城了,我拿著礦泉水,又踏上了書城的電梯。到了書櫃,我看看有沒有好看的書。突然,我看到一本書,便從書堆中把它抽出來。

這本書叫做《茶館》,作者是中國著名的現代小說作家老舍,老舍生於北京的一個貧窮家庭,他的作品深受讀者的喜愛。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不斷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次被嘲弄。最終被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事業結果徹底垮了臺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常四爺的失敗,除了社會的責任之外,也因為他的人生哲學已然不合時宜。就這一點說來,他與終於跌進厄運的王利發、秦仲義,是殊途同歸。《茶館》,這個經典的話劇,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描寫的人物形象,讓人品嚐得津津有味。

【篇四:茶館讀後感】

這部劇運用對京城中裕泰大茶館裡人們的談話,體現了國家的興盛衰敗。從戊戌變法的失敗到解放戰爭的前夕,時代的變遷讓茶館裡發生的一件件小事變成了一部歷史劇,而這部歷史劇的主角當然就是茶館掌櫃王利發了。

王利發是個精明而正直的人,年僅二十歲就出來替早逝的父親打理生意,他生在一個混亂的、戰火連綿的年代,最後因為不能忍受自己經營了幾十年的茶館被人強行霸佔而上吊自殺。是啊,用戲中的話說,那是一個人們“一堆一堆給洋人送鈔票”的日子,不少的人都當起了漢奸,特別是戲中的兩代小人——劉麻子和小劉麻子。

先說劉麻子吧,他見利忘義,幹著給人說媒拉線這種不正當的生意,不論雙方願意與否,只要有錢賺他就幹,有時甚至還賣人兒女。在第一幕中,他竟然把一位生活貧苦的農民——康六的女兒康順子以十兩銀子的價錢賣給了給了一個太監。

而劉麻子的兒子小劉麻子呢?他非但沒有“改邪歸正”,反而還“發揚光大”,要創辦一個專給美國人提供女招待的“花花聯合公司”,甚至想方設法霸佔了王掌櫃的裕泰茶館,把它改成了一個“取得大量情報,捉拿共產黨”的地方。

現如今,像這樣見利忘義的人還在少數嗎?有些奸商,為了謀求暴利,用偷工減料製成的東西來矇騙消費者,甚至不惜搭上消費者的性命!

不過現在,隨著人們的意識不斷增強,理解那些為祖國作貢獻的好心人越來越多,這是讓人們欣慰的一點。不管怎樣,《茶館》這篇局本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讀出了一位語言大師的愛國愛民,善解人意。

【篇五:茶館讀後感】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劇作之一,我讀了之後有很多的感想。

《茶館》的故事發生在清朝末期的北京,那個時期非常混亂,軍閥混戰、敵寇入侵,裕泰茶館裡卻是熱熱鬧鬧,那裡聚集了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的人,掌櫃王利發為了適應當時革命的浪潮,不斷改良茶館的經營,把茶館開了下去,但最終還是被軍閥霸佔,成了他的歌舞廳,王利發便上吊自盡了。

茶館本是給人歇腳、喝茶的地方,在《茶館》中,它被描寫成一個縮小的社會,提鳥籠的有錢人、賣蟈蟈的窮人、算命的先生、專橫無理的士兵、奸詐狡猾的商人都聚集在這裡,人物描寫得非常生動,有正直善良的王利發、常四爺,也有奸詐狡猾的劉麻子、吳祥子等,他們之間的`交流與衝突都體現了舊社會的封建與腐朽,就像常四爺的經典對白:“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呀。”

當時的社會局勢動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茶館裡每天都有悲慘的事情發生,這讓我體會到,我們能擁有現在美好的生活,非常不容易,裕泰茶館裡的那些人,不正是為這樣的生活而奮鬥的嗎?既然如此,我們更應該珍惜這幸福時光、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樑。同時也要不停磨練自己,就像裕泰茶館的改良一樣,接受失敗、知難而上,這樣才會更上一層樓。

這篇劇作也讓我體會到了那時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是多麼困難,談國事談多了就會掉腦袋,他們能堅持下來非常不容易,使我更佩服勞動人民的堅忍不拔,我要向他們學習。

【篇六:茶館讀後感】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裡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麵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裡,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茶館》裡的道理可真多呀!

【篇七:茶館讀後感】

可以說《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一部傳世經典之作,我們從這個小小茶館的興衰也可以側面看出中國半個世紀的興衰。小說裡面每一個人物都各具特色充滿了個性,簡單的一個茶館我們看到了朝代的更替,看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態。

文中茶館的老闆王利發,其實算是一個處事比較圓滑的人,他要求的不多隻要他的小茶館可以好好地經營,但是在故事的結尾他也是落得一個悲劇收尾。

其實這是關於一個時代的悲劇,不管是面對清朝的滅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壓迫,還是民國初年社會的動盪不安,還有解放初期的內戰,茶館都是堅強的存在著經營著,可是終究還是敵不過現實的殘酷打擊,悲劇是註定的結局。

關於茶館最大的感觸就是社會最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無論怎麼說受傷害最大的還是這些底層的人民群眾們,裡面也有衝有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和一心想著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可是他們都被悲劇的打壓了,就是大多數人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才導致了清朝的滅亡,讓當時的中國被列強欺辱。

還有文章中的各種小人物的各種性格的描寫也是十分的傳神,可以反映出當時黑暗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思想狀況。沒有充滿民族正義感的國民的話中國這個泱泱大國是不能真正的站起來,老舍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悲哀,只有記住那個時代的痛苦才可以走好現在的發展之路。

【篇八:茶館讀後感】

茶館,大家嘮家常、談天說地的地方。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出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庭,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位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漸小有成就,在這之後的創作過程中,兒時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絡。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段,簡潔、乾淨,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

老舍先生,無論您想傳達什麼給後人,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非淺,謝謝您留給我們如此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