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2000字>

茶館讀後感2000字

文思屋 人氣:2.18W

《茶館》是老舍的一本戲劇傑作,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茶館讀後感2000字,歡迎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茶館讀後感2000字

篇一:《茶館》讀後感

老舍,《茶館》,無可復加的戲劇傑作。讀過很多遍,也看過電影,有人稱它為三個黑暗時代的送葬曲,揭露了種種不公平的社會現實。而那張掛在茶館裡的“莫談國事”的大字如同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招牌在掌著市儈百姓的嘴,每一個時代,每一個上臺的人物所發生的故事,無論悲喜,只要追溯一下因為所以,總是那檔子破國事,萬花筒也好,西洋鏡也罷,茶館就是如此一個社會矛盾集中的體現,跑不了。

至於劇情的再現此處就不表了,王利發劉麻子等一摞人物已經隨著這部經典作品一遍又一遍的被閱讀被再現深深紮根於讀者的心中,我看來,《茶館》的大範圍傳播有兩個原因。一方面,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與作者蜚聲海內外的名望互為表裡有著互相宣傳的意味,另一方面,《茶館》通俗易懂的語言也在傳播上提供了客觀性的便利,就像讀完《水滸傳》總能說上句“賊廝鳥”,連我不喜讀書的朋友看完《茶館》也能津津樂道幾句:“!揍他個小舅子!”

這幾句隨不登大雅之堂,然而頗具江湖之風市井之氣,作品中常含有這類平易近人的詞語,自然能較為簡易地被大部分讀者所接受和認識。在《茶館》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話是劇末了,常四爺的那段感嘆:“我自己呢?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

我竊以為,這句話,可以當做劇中大多數人物心聲的總結。常四爺不必說,一輩子不服軟,敢作敢當,看不慣洋人願自食其力;深究王利發,也可以歸納於這句話之中的,在這個人物避重就輕,懦弱無奈的背後,是對和平年代的單純嚮往,是對國泰民安的一種本能渴望,而這種嚮往與渴望在群魔亂舞的社會現實中被壓抑,被限制,使其產生了對於政治的恐懼心理,對於時局的迴避態度。除了趁亂而起的既得利益勢力,無論是革命者,農民,民族資本家,都抱著一定的拳拳愛國之心,而《茶館》以描述這些人的冷暖人生,悲痛無奈,將社會之狡詐黑暗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些《茶館》的品鑑者將老舍歸結為“他是一個嘲諷舊世界腐朽生活的能手,卻是描寫新生活的蹩腳者。”將《茶館》的意義歸結為“《茶館》是反映北京小市民生活的傑作。這部作品通過揭露鞭笞舊世界的腐朽黑暗,從而,從側面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理,這是作品的潛在主題。”我覺得都是非常的不科學的,在第一點上,描寫新生活的任務不應該也不合適存在於《茶館》的歷史背景之中,《茶館》的三幕劇分別處於戊戌維新失敗後,北洋軍閥割據時期與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這些時候,時局混亂,中國都是處於一種對於前途摸著石子過橋的階段,茶館位於的北平更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因為它具有的強烈的政治意義,意味著北京的政治立場的轉變必須是陣痛而不是循序漸進,既黑又紅的重疊一來不符合歷史背景也平白增加了寫作的難度。可能很多人抱著“不破不立”的想法,而強加給了這個時代以展示革命力量的責任,在我看來,這已經違反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要求了。

第二點,雖然老舍對於舊社會的種種不公有著深惡痛絕的鞭笞,但在這部話劇本身看來,並沒有明確的政治指向性,所謂的“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命題確實是穿鑿附會上的。王利發不是潘冬子,沈處長也不是胡漢三,《茶館》中百姓與官員政治力量的對立並不是對等的,也沒有什麼逼急了走上革命道路的義舉,而是一種更為典型的上下級被壓迫的關係。這種不平等的關係,更具有普遍性,因為無論是軍閥還是國民政府,都是國家的掌控者,是一種暴力的象徵,反抗的代價是巨大的,甚至是戲劇中可通過閱讀預見的。因此王利發最後的自盡也並非什麼無聲的抗議,而是無奈的自絕。倘若非得加上點紅色氣息,那也得再寫部什麼《康大力智取沈處長》才行。在《茶館》的劇本當中,應該說是見不到的。

雖然《茶館》並沒有展示出太濃厚的.作者的政治立場,但是它所展現的階級矛盾,社會矛盾,依然可作為我們政府部門管理工作時候現在值得借鑑參考的案例,宋恩子吳祥子這類仗權魚肉的惡霸現在有沒有?唐鐵嘴這樣的封建餘毒清沒清?說不好,也不能亂說,然而我們理論上可以開誠佈公地去談,因為現在這可是人民內部矛盾。至於管理的效果如何,那也不妨留心一些坊間有沒有大傻楊這樣打竹板的調侃世事的段子,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愛恨情仇皆故事,止不定調研出個猛料,百姓的生活也就能更太平些了。

篇二:《茶館》讀後感

一直以來,我都對共和國文學避之不及,老舍的《茶館》自然也成了“政治的犧牲品”,多少次過其門而刻意不入。若不是於是之等北京人藝的老一輩藝術家出神入化的表演詮釋使之成為話劇經典,《茶館》恐怕早就淹沒在共和國文學連篇累牘的文字垃圾中了。我之所以看《茶館》其實也是衝著北京人藝爐火純青的表演去的。漸漸入戲之後,才恍然覺得,老舍的劇本雖然寫於讚歌大躍進的1956年,系奉命而作,但是那顆體恤下層人民的心,卻衝破了政治外殼的包圍,就像雲雀衝破了寂靜黎明的禁錮,婉轉而悠揚,直擊人心。

《茶館》裡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笑的對白,要麼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說出的無奈之話,要麼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角色的溜鬚拍馬。笑過之後,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著總得有條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願為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櫃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鬚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打學生的老師追殺愛學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麼世道啊?”

《茶館》最後的一部分,三位氣數將盡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顧自己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幹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櫃“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己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我愛咱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啊?”常四爺在同一地點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著實讓人嗟嘆不已……

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這大概是中國人對於革命的一貫態度,幾千年來未有改變。但是,越是苟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無賴欺壓魚肉,一輪輪地盤剝搜刮,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說到茶館,多數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北京人藝一幫老藝術家入木三分、形神兼備的表演。但我剛開始看時,還是不大習慣,總覺程式化痕跡太濃,一舉一動一板一眼,每一個動作的精心雕琢。後來看眾人的評論,才知道這其中透出的老北京人生活的尊嚴和做人的溫良恭儉讓,那時的人們就是這樣見面作揖,硬骨朗朗,言行舉止中千年文化的修養一覽無遺。中國戲劇唱唸做打凌然不亂的套路原來就是那個禮教中國的生動顯現。現在這樣的就中國人怕是無處可尋了。

舊時的茶館是市民們幾乎僅有的公共空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混雜其中,上層人物與平民百姓一桌喝茶聊天,倒恍然間讓人忘記了階級差別的存在。但是再仔細琢磨茶館中活躍的都是些什麼人,就能看出平頭百姓是坐不起茶館的,在茶館裡悠閒品茗,提籠架鳥的幾乎都是吃份額的旗人,前清遺老;吃洋人軟飯的買辦和“誰有錢就為誰賣命、充當打手”的地痞流氓;專心向佛不問政事的參議員……至於底層人民,這裡則是他們賣命、乞討的傷心之地。

作為公共空間的茶館很容易使人聯想起西方大革命時期的咖啡館。但是二者的意義卻更好相反。本雅明說,巴黎的咖啡館裡經常擠進一些付不起80法郎高價訂閱報紙的人,圍在一起搶讀一張報紙,議論國事,密謀革命。西人後來把這造反的發源地(包括小酒館和街壘)冠上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公共領域”。但是《茶館》裡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貼了幾十年的“莫談國事”,也沒聽說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是幾個愛耍嘴皮子的茶客硬給喝下臺的。重農抑商,皇權浩蕩的封建社會中誕生不了法國那樣的穿著燈芯褲的中產階級,《茶館》中實業救國的那位民族資本家最後落了一個“一無所有”的境地。中國的“公共領域”只是言論無路的上層精英們過過嘴癮、發發牢騷的地方罷了,不是民主的醞釀所,而是民意的疏散地。後來北京的茶館漸漸式微了,成都等地的茶館依然花開遍地,不過依然是“莫談國事”。至於傳說中的“中產階級”,咖啡館可是彰顯高雅品位,為權錢交易去臭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