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1500字>

《最後的演講》讀後感1500字(3篇)

文思屋 人氣:1.64W

《最後的演講》中蘭迪教授所傳達的資訊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是因為他以誠懇、幽默的態度去分享他獨特的經驗。接下來小編本站給你們帶來《最後的演講》讀後感1500字,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最後的演講》讀後感1500字(3篇)

《最後的演講》讀後感1500字【一】

許多年前,我讀過一本書——《最後的演講》,它裡面常提到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只要你努力,夢想就會來找你。”

那時的我,看到這句話,真是萬般滋味湧上心頭。此書的作者蘭迪·鮑許教授,在被確診罹患胰腺癌,生命只剩下最後幾個月的時候,應他所就職的大學的邀請,做了這場“最後的演講”。作為一個因病,生命即將走向終點的人,蘭迪教授是不幸的,然而,他同時又是幸運的,雖然只有短短48年的生命,他卻獲得了許多機遇,讓他實現了自己一個又一個的夢想,他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可我呢?我辛苦努力了那麼多年,換來的卻是隻能天天待在家裡,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更談不上什麼夢想,就像我讀高三時,我的老師常感慨地說:“如果別人都像你那麼努力,早就進清華、北大了。”結果,我卻因身體原因,只能委屈地讀了個電大大專。努力,真的能離夢想越來越近嗎?

如今,當我坐在舒適的公司創作部辦公室裡,跟同事們討論著系列劇的策劃;當我面對著親切、可敬的專業作家、編劇老師,聆聽他們深入、細緻的指導;我會時常想起蘭迪教授的話。

有一個好的工作,能經常得到專業老師的指導,相信這是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年輕人所夢寐以求的。

這些年一路走來,我漸漸相信了一句話——人生,是需要積累的。

現在社會上許多人都在談論人脈,都在想方設法地為自己聚攏人脈,尋找機遇,然而,我始終堅信,無論是結交朋友,還是結識師長,靠的其實都是自己的修為。

記得我開學第一天去電大報到,《羊城晚報》的郝記者來採訪我,過了沒幾天,爸爸對我說,上次採訪你的那個郝記者在電話裡說,想跟你做朋友。我當時有點不相信,一個大報記者,要跟我這樣一個讀電大的殘疾學生做朋友?她是隨口說的吧?一晃,我與郝姐姐已相識10年了。

讓我更有感觸的,是去年3月,我到天虹賓館去參加省殘聯舉辦的小品培訓,第一天的培訓課程結束後,夜裡,我到主講老師舒老師的房間,跟她簡單聊了一下自己對白天提到的殘疾人文學的看法,臨別時,我問老師能否給個郵箱地址,不曾想她竟給了我一張名片,表示今後願意幫助我。

回到自己房間,我越想越覺得不可思議。要想真正長期能得到這樣有一定名氣的專業老師的指導,不是很難的嗎?我們總共也就聊了10幾分鐘,老師怎麼這麼快就把名片給我了?

後來,我漸漸明白,自己平日裡的努力和積累,也許總會在某一時刻不經意間給自己以意外的幫助,讓別人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當然,前提是,我遇到的老師和朋友的確都是“有心人”。

過去總會習慣地想,我的付出得到了什麼回報?總希望回報能立竿見影。經歷過一些事情後,終於明白,人生的付出,或許只有在某一個機會來臨時,才能看到回報,在這之前,總難免會感到迷茫和委屈。就像我在沒有工作的那幾年裡,只是想著,沒什麼事幹,學點東西總是好的,就堅持聽了4年講座。今天回想起來,正是那4年的“充電”,讓我有勇氣去跟專業老師交流,雖然還是時常感到自己是在“班門弄斧”,但至少不至於是“門外漢”吧。

人生奮鬥,也許很多時候都如在大海中航行,每天枯燥地看著大海,辛苦地與風浪搏擊,卻發現要到達目的地依然遙遙無期。直到有一天,一座美麗的城市忽然在遠處出現,看著它,我們會覺得,自己之前的付出,甚至掙扎都是值得的。正是一路的堅持,才換來了今天與它的親近。

因此,無論我們現在處在怎樣的困境裡,都應該相信,只要努力,在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之後,夢想,終究會出現在我們期盼的不遠的彼岸。

《最後的演講》讀後感1500字【二】

《最後的演講》這本書是蘭迪。鮑許在患了胰腺癌晚期被告知只餘3-6個月的生命時,所做的演講。從這本書我學習到,樂觀的心態及追求夢想永不停止對於人生有多麼的重要。蘭迪說:“重點不在於你怎麼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在於怎麼度過你的人生。如果你以正確的方式度過人生,夢想就會自己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