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1000字>

全球通史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4篇)

文思屋 人氣:5.26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全球通史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全球通史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4篇)

全球通史讀後感1000字1

從國小到中學到大學,一直都有歷史課。學過中國古代史、近代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法制史,世界史的課程從國小到大學似乎也沒有間斷過。但一直以來都未能形成一個人類歷史的全景圖。中國史裡無世界,世界史裡無中國。不知道秦皇漢武與何人歐洲何人並立於世,不知道中國與世界何時開始的。最近閱讀美國斯塔夫裡阿諾斯所著《全球通史》算是稍稍彌補了以往的疑惑。

隨著歐洲人發現新大陸,世界才開始成為“一個世界”。人類諸種族的混合必然伴隨著動植物的相應混合,“今天,全球範圍內人類之間,動物之間和植物之間的混合仍在繼續”。可以想象,地球上的人種終將混同。不同人種之間的精子與卵子並不拒絕合作,正如酒精與水倒在一起變成你仲有無我中有你的混合物,所差的只是時間問題。

最初國際性的競爭舞臺是現在的中東地區,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印度巴比倫,興衰輪替是歷史的必然,人無百日旺花無百日紅,還沒有那個王朝能夠維持百年霸權。現在的老大美國1914年也才剛剛有力量趁著歐洲內訌,紮緊自己的籬笆。亡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是他後來居上,其中有沒有規律?

從發現新大陸開始,人類歷史開始進入世界史。最初的引領者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與葡萄牙。他們通過對美洲大陸的掠奪和通過新航路與東方的貿易中得到大量財富,由於長期的宗教戰爭,國立衰敗。由於大量財富流入,導致國內物價大漲,產品沒有競爭力,所以工業得不到發展。最終被西北歐的荷蘭、英國控制了經濟命脈。並在其國力衰敗之後,取代了其對海上航線的壟斷。

趁著歐洲大陸之間的攻伐不斷,悶聲大發財的英國後來居上。一方面內部工業革命提供了工業基礎,另一方面,海外殖民的競爭中取得較大優勢,成為日不落帝國,也把英語這個島國方言推上世界第一語言的寶座。當時世界發展的發動機無疑是歐洲,歐洲對待世界其他地區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掠奪。

面對歐洲的霸權,正如作者總結的那樣,有兩種反應:第一種割裂同入侵勢力的一切聯絡,撤回到與世隔絕的境地中,在傳統的信念和習慣中尋找安慰,“回到美好的從前”。第二種力圖採納外國社會的東西,“向西方學習,與西方戰鬥”。恰好是清王朝與日本的寫照。

恰如英國趁著歐洲大陸忙於戰爭,發展壯大。美國趁著英國陷入歐洲大陸的戰火,取得獨立,獲得壯大。美國何以取得世界霸權?不是這隻瞎貓碰到了歐洲內戰的死耗子這麼簡單。美國在歐洲革命的基礎上,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制度,在新教基礎上形成以個體自由為中心的社會倫理。他脫胎於歐洲,並戰勝了歐洲。

今天的世界,遠未到達大同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中國目前遠難談得上樂觀。是躲在傳統的幻想中尋找安慰,還是“向西方學習,與西方戰鬥”,答案似乎不難理解,實施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

全球通史讀後感1000字2

我還記得,是在我讀大二的時候從華師圖書館借回兩冊書讀的,當時的封面設計跟現在的不一樣。當時讀的心情也跟現在不一樣,大二時,老師說這本書好,列為參考書目,就去讀;工作五年以來,無論是講課還是做題,處處都看到《全球通史》的影子,終於有暑假這樣長而悠閒的時間,於是買了最新版本,細細品讀。讀書的地點在我的老家潮州,由於母親意外骨折,我利用暑假的時間在家照料她。家務是做不完的,每天做一點點,節省下一些時間,除了練習揚琴,繡十字繡,就是看這套《全球通史》。儘管作者和譯者都非常努力,確保語言的流暢;但在愚鈍的我讀來,還是不能受外界半點干擾,才能集中精神把長句讀懂,把邏輯關係理清,所以讀起來非常慢。圈圈點點,停停頓頓,加上以“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為藉口的稍微休息,讀完這套書差不多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效率很低,慚愧!

掩卷而思,《全球通史》給我留下了三點深刻的印象:

一、以全球史觀統領世界史。我們的教科書大多數陳述歷史事實,介紹各方的觀點,是普及性的讀物;而《全球通史》則是史實與理論結合,史實歸順了作者的史觀,是專業性的讀物,同時又不艱深晦澀,稍加理解即可讀懂。我平時上課所講的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還有中國史、英國史、美國史、法國史、德國史、俄國史,可以說是孤立的沒有聯絡的,但在作者筆下,以公元1500年為界統一了起來,就連1500年以前孤立的世界各地,也可以整理出古典文明、中世紀文明這樣的共性,作者的功力著實令人佩服!

二、中國的地位何其小,不應再自高自大。我們教科書上從沒有說,人類可能發源於非洲,再到中東,從而擴散到全世界。兩河流域出現文明是約公元前3500年,埃及約公元前3000年,印度約公元前2500年,中國約公元前1500年。中國在四大文明中是最遲的。作者不承認我們的夏朝,他把商朝作為開端。是的,我們要擺的是證據,拿不出證據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就算承認我們是最遲的,也沒有什麼丟臉的。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總是拿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過去的輝煌來炫耀。我一直告訴學生,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要熱愛我們的國家;殊不知愛國也要理性,敝帚自珍令我們心靈封閉,承認自己落後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繼續向人家學習,才是理性的愛國。我想起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回顧起來,我們除了向世界展示四大發明這一點外,我們還有什麼東西拿得出手。不問歷史問現實,中國社會目前的現狀,依然有許多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現實問題等著我們去解答,整天陶醉於並不悠久的歷史傳統上曾經的小輝煌,又有什麼意義呢?

三、感嘆伊斯蘭文明曾經的`輝煌!在中世紀,伊斯蘭文明曾經橫跨歐亞,控制著以中東為中心的大陸,代表著當時最頂尖的水平,印度、波斯、阿拉伯半島、埃及、鄂圖曼帝國,地跨三大洲。大學時期,我的室友阿芳對伊斯蘭突發興趣,她用了一個學期左右的時間,專門研究這一主題,寫出了一篇論文,得到老師的嘉獎。當時的我,很佩服她的鑽研精神,感覺伊斯蘭就算是三大宗教之一,就算影響挺深遠,畢竟離我們很遙遠。看了《全球通史》之後,我也對伊斯蘭文明心生敬畏和佩服,對文明的尊重,對信仰的理解,對歷史的反思,將指導我們更好地去看待今天所發生的新聞事件,以做出合適的反應。

是的,這個暑假對我來說,是收穫頗豐的,是意義深刻的,也是寧靜深思的。感謝《全球通史》,感謝這難得的精心讀書的機會!

全球通史讀後感1000字3

其實在初高中的歷史習題上已經多次接觸過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了,那時候看見過很多能夠引起我共鳴的話。我很欣賞斯塔夫裡阿諾斯的有些觀點,獨特新穎而又犀利準確。於是利用這個暑假在家裡大致閱讀了一下這整本書,但是有些失落的是,是在網路上閱讀的。我一直覺得,這種厚重的著作應該是捧一本書在手細細閱讀的,這樣才能靜下心來感受書頁之間凝聚的思想,而不該是對著冰冷冷的螢幕和各類透著的浮華和虛假的廣告。

“世界史不僅僅是世界各地區史的總和,若將其分割再分割,就會改變其性質,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學成份,便不再成其為水,而成了氫和氧。”這是斯塔夫裡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引言中引用傑弗裡?巴勒克拉夫的一句話。這也揭示了這部被譽為“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經典之作”的作品的本質,作者採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把視野放在對人類歷史事件和他們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上,反映了局部和整體的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作品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的世界》兩部分,從時間上來講述人類的歷史,而不是像以前的一些世界歷史著作一樣從各個地區講述然後整合,那樣的歷史是分裂的,不能讓人觀其全貌。該書從人類的初步階段--食物的採集者--開始一直論述到二戰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類的歷史顯得如此短暫,但有顯得如此豐富,從公元前一萬年左右人類步入新石器時代至今的一萬兩千年中,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時代以前的幾百萬年裡,我們的祖先--原始的人類--為了生存與惡劣的大自然進行鬥爭,那時的人類只有原始的慾望,而自從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以後,人類為生存的鬥爭轉為人類內部之間,人類作為地球的主導者的歷史遂而拉開了序幕。

主導人類歷史的根本是人的“慾望”,而文明的出現助長了這種慾望,慾望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人類悲劇的根源;慾望導致了戰爭與征服,這個過程中同時也創造著人類文明,慾望是人的本質特徵,關於慾望的褒貶我們很難判定。人類歷史是一部戰爭史,至今我們無法否認這一點;人類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慾望,不幸的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是另一幅畫境--戰爭和痛苦,這或許是人類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滿懷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斷破滅繼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這種希望和痛苦的交織鑄造了燦爛的的人類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輝,事實就是如此,我們為之驕傲的人類文明是從痛苦和不幸中壓榨出來的。

人類從歷史中一路走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最終命運,但站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至少可以回瞬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展望我們自己的未來。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在評價《全球通史》時曾說過:“《全球通史》給了我強烈的現實感:它是可以用來救治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由於陶醉於技術進步而產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機的一種思想武器;它有助於人們理解未來――包含各種可能性和選擇的未來。”

好的歷史著作除了能向人們展示各種歷史事件和人類的歷史文明,更應該讓人們能夠穿透歷史,看向未來,而《全球通史》無疑是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

全球通史讀後感1000字4

《全球通史》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這本書問世30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不斷再版,不僅為英語國家讀者所喜歡,而且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在全世界擁有最多讀者的通史類作品。

這部書包含了人類的起源、文明的嬗變,有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有對歐亞大陸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運的巨集觀思考,也有對著名歷史事件的詳細介紹;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後於技術改革——的憂慮與警示。

這本書之所以可以享譽世界,還在於它是“全球史觀”的代表作,是迄今為止全球史觀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其實在西方,早在啟蒙時代就有人試圖以全球視野來闡釋歷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說,我們自己這一代人是西方主導的歷史觀中成長的,我們也生活在一個西方主導的世界裡。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霸權的時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這後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結束了這種霸權,世界地圖上歐洲殖民帝國的消失就證明了這一點。地圖上許多地方的名字和顏色都發生了劇烈變動,從而顯示出20世紀中葉湧現出來的這個新世界。

我們漸漸不情願地認識到,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的西方導向的歷史觀是落後於時代潮流並有誤導性的。為了理解變化了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儘管伴隨著種種精神求索的陣痛,世界卻已經完成了其從舊到新的轉變。

新世界需要新史學。20世紀60年代的後殖民世界使一種新的全球歷史成為必需,作為讀者,作為一箇中國人,在看到這部《世界通史》時受到了一種震撼,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國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審視整個世界從古至今的每一幅過往的畫面。是呀,人類總是要向前看的,不能總在打破一種桎梏而進入另一種桎梏,而是要超越這些桎梏,上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之上。

感謝作者,也許一部書的價值不在於他在學術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於他也許會影響某個讀者的生活態度,進而可能影響讀者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