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1000字>

《野草》讀後感1000字之體會

文思屋 人氣:9.72K

引導語:《野草》寫於“五四”後期,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詩集。散文詩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體裁。那麼下面我們就看看《野草》讀後感1000字之體會,希望看了以後對你們學習有幫助。

《野草》讀後感1000字之體會

《野草》讀後感1000字之體會

人的生命,如蜉蝣般短暫,蘆葦般脆弱,與浩大的世界比,人只是一粒微小的塵埃而已。人世的辛酸,國家的不幸,終歸只是一個夢,而在那戰火連年的時代,人們總習慣在夢中生活。

魯迅先生審視了生命的本體,並且無情的剖析,最終看到了生命本質的陰鬱而冰冷的面目。《野草》中處處瀰漫著神祕的情趣,鬼怪的氣氛,整個兒好似一個變形夢魘的世界。歡樂,恐怖,青春,死亡 ……一切都使人透不過氣.那陰陽兩極的溝通,人鬼之間的交流,讓我們聽出了生命的悲歌,對於常人來說,這就像是在傷口上撒鹽,以忍受!

魯迅先生是那舊時代的先行者。他孤高,他苦悶,他時時忍受著折磨,死亡意志的咬噬, 他目睹 著人變獸,獸變人的殘酷現實.他是用帶血的頭顱,一次次去撞擊那地獄之門,最終讓那生命之樹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我們是明日,雖然我們現在安逸,但須知居安思危.我要以那苦難的時代為戒,為鑑,要如地獄中執行的火,一俟溢位必會復甦,燃燒,成為通紅的彗星 ,成為炎炎升騰的火柱,從而夷盡一切黑暗,讓世界變得通明透徹.

魯迅在《野草》中說過:“白描卻沒有祕訣,如果要說有,也不過是和障眼法一般;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魯迅先生說的白描,簡單質樸而又輕捷傳神,只需稍筆帶勾,便會顯得生動形象。

如今,這卻與當今文學相反,乍一看,整篇文章看起來色彩豔麗,再一看,滿眼都是新鮮詞,細一嚼,卻沒有深層次的內涵。這些最終都不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歷史將它們淹沒了。其實,只有簡單自然的才會有最長久的生命力。這就好比人生,白描才是人生的真諦!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一生的真實寫照,面對黑暗,有的人選擇了沉默,只有他,對!只有他,選擇了劍眉一挺,一直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在《野草》中有這樣一段話:“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腐朽,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腐朽更其不幸。”

這段話讓我感受到魯迅對摧毀一切腐朽勢力的熱情和激情,他的作品無時不在提醒自己要從舊社會跨入新時代,審視和反思自己所面對的實際生存狀態與社會文化思想,並找出路。

讀書就如讀人生,看完《野草》讓我知道,做一個簡單的真實的自己,珍惜現在的生活,努力改變自己的陋習很重要。

《野草》讀後感1000字之體會

從魯迅的文章中感受那個時代的:血和鐵,火焰和毒,恢復和報復外更加的展現了一個“失衡”的紛亂世界;一個撕去“屏風”的醜惡世界;一個麻醉封建的悲慘世界;一個苦厄迴圈的絕望世界。

但是,魯迅也還是苦苦堅守著“希望”,終是發現了那生在地獄邊緣的曼陀羅花。僅有一枝,卻沒有誇張的虛說希望不滅,而是如實的奉告,如實的描繪希望的脆弱與珍惜。沒有站在塔頂對人們號召:“站起來抗爭吧!”也沒有許下豪言: “我們的苦日子到頭了!”只是平淡用滄桑的聲音語道:“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太多的經歷,太多的磨難,太多的期盼,在一場場血腥之後,留下的只有廢墟和失望。魯迅就是在這樣的絕望下,說出這樣的話,卻如此的真實,如此的踏實。讓青年們感慨,堅守著。

《野草》——和他的名字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生長在惡劣的環境下,從危難的“牆壁”上,鑽出一條縫來。懷著堅守的“信念”,痛恨的“復仇”;理想的“恢復”;勇敢的“驚醒”;無畏的“教育”。探出頭來,雖是野草,卻相信森林的到來。火會經常光顧,但根猶在土中,滅不盡的,是苦苦堅持但又常自認自欺的“希望”。這就是它的含義:

“只要有野草就會有森林。”

而書中的二十三篇散文詩,篇篇都有它獨特的印跡;首首都有它深刻的含義;句句都有它幽深的神祕。

開篇的'一篇題辭直述了對野草的熱愛,更是表現作者用此題的用意。文中常出現的“大笑”“歌唱”更是作者激昂熱血的表現。

在後面的文章中,處處無不體現了野草的“性格”。不用說對青年的“呼喊”:《影的告別》呼喊著沉默、頹唐的青年,面對黑暗的現實,而不要在幻想那“黃金四界”了,就算是“彷徨於無地”。那時的青年已經被黑暗社會籠罩著看不見光明的未來,自抱自棄,而魯迅卻要站起來呼喊他們不要再“睡”了。

不用說對封建奴隸的同情與可惡:《聰明人、傻子奴才》對三種人中的奴才作了完美的詮釋;一生窮苦不堪,一心想博得人們的同情,只懂得一昧的傷心難過,用別人的安慰來麻醉自己好讓自己繼續受苦。而當勇士“傻子”為之打抱不平時,卻又膽小無能的維護這吃人的封建統治。而作者真正想改變的就是這愚昧無知、不知反抗、麻木不仁的“奴才”,他們亦是受害者同,又是最大的幫凶。

更不用說在次失望之下對未來的“希望”:《希望》希望著在虛妄的黑暗之中有那能抵抗空虛的盾。可是終究是找不到的,因為那盾之後也是空虛的絕望。於是放下了盾不去抵抗,而是去改變絕望。此時的魯迅先生,正是抄佛經的時候(或之後),經歷了太多的失望。從對未來的期望,到一次次希望的破滅,而文中寫的就是作者失望乃至絕望時心境。在“血腥的歌聲過後”,留下的是一片空虛,這空虛就是魯迅目睹一次次革命後所看見的依然黑暗,而對希望產生的懷疑,他懷疑一直抱著希望的我們換來的卻只有失望,難道已處身於絕望了嗎?

魯迅先生已不在抱懷希望,不再對希望的期望太高。而是平靜看著,也自然受不到失望的痛苦而“大切大悟”了。對一切都看透了。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絕望是虛妄的,讓你看不見未來但終究會消散的;希望也同是虛妄,讓你付出一切,直到——你的青春,然後拋棄你,留下的只有遲暮的晚年和記憶,同絕望一樣總是騙你。於是先生看著被“矇騙”的青年們,獨自一人一拋“遲暮”,決戰暗夜。

而在這絕望的荒野之上,沒有什麼珍奇的綠木了,只有零零點點的野草了,也只有星星點點的野草。有人望這一片荒野嘆口氣,匆匆離去。惋惜:“光有這野草恐怕是不行的。”也有人——熱血的青年,卻連這野草也不“放過”,去呵護它們,驚喜著希望沒滅。

而在這人群中,還有一個人他站在石崖上,望著暗夜,看似與後者相同。但他並沒因這“野草”而戰鬥,只是冷冷的望夜。野草正被那被無邊的暗夜漸漸侵蝕了。他不護野草,而是要做這野草;他不護希望,而是要製造希望。去空手肉搏這暗夜 ——一直 —— 一直——

《野草》讀後感1000字之體會

這些看似短小,而確短小深涵的文章,讓我來不及變化表情,一百多頁的墨灑開我心中點點疑團,對生活,以及對曾以往在我身邊或未來抑或魯迅年代的種種變遷,心靈的變遷,生活的萬變。魯迅要講的很深,而總是用夢來詮釋,哪怕夢,也是有些細膩的,幻然成了迷宮,我仰望天空給自己希望去尋找答案,所謂彩虹。魯迅尖酸的文字直指封建階級的腐朽庸俗,醜化之至。讚美,現在不是當時,我不會絲毫後怕與退卻,所以我笑的直爽。

野草,好比當時社會起來奮鬥的人民,他們的忘我、為民,使得更多的人民憤慨。魯迅先生高興,這樣的局面預示著人們的革命快要完成,未來的大業就在眼前,同志們起來吧,奮鬥吧,用我們的雙手建立我們的家園,把侵略者趕出去。先生在革命成功之前,他不允許自己大笑或歌唱“為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起不幸。”先生希望戰爭快快到來,精力充沛的戰士經不起歲月的摧殘,時間也經不起等待的消逝;更希望戰亂快快結束,流離失所的人民經不起硝煙的折磨,戰火也經不起長久的痛苦。

從古至今,多少的愛國志士“生得偉大,死得光榮”。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過戍輪臺”;顧言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雷鋒的“我們是國家的主人,應該處處為國家著想”;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那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話語都是名人的肺腑之言,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做誠實,什麼叫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他們用青春燃燒,用生命激勵世人。他們是歷史的故人,也是偉人,更是我們心中的英雄。魯迅先生也是。 《野草》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借種子的力量來說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藉此來啟發和鼓舞當時的人們去抗爭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野草的這種精神也告訴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往往困難重重、佈滿荊棘,但我們要像野草一樣,只有克服重重困難,才能鑽出地面,向世人展示自己蓬勃的生命力。

《野草》讀後感1000字之體會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句多次為魯迅所稱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書的大綱,倘置換為魯迅自己的說法,則是: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凝聚著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退潮以後思想上處於彷徨時期對人生、對人的存在價值、對中國文化的特徵和社會發展的深沉思考。在魯迅生命最痛苦的時候,“五四”運動高潮後的回落、“新青年”陣營的裂變、統治階層的專橫和欺壓……一系列社會的矛盾讓魯迅陷入消沉抑鬱的海洋、感受心靈苦悶的煎熬。黯淡的情緒和痛苦的情愫孕育了《野草》的誕生。這部作品是魯迅以其獨特的個性和方式同痛苦作“絕望的抗戰”而催生的小花,是他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心泉所化成的藝術瑰寶,是一部“心靈鬥爭的記錄”。

魯迅以他不可模仿的藝術才華,將自己微妙的感覺、情緒,難以言傳的心理、意識,複雜萬端的心態與情感,憤激與焦燥,感傷和痛苦,苦悶與彷徨,探索與追求,溶入這叢野草之中,從而把內心的痛苦轉入《野草》,這是他建立在精神死亡之海上的墓誌銘。他的一生就是這樣以紹興人那一碗黃酒墊底的生命底氣,以來自尼采權力意志哲學的那一派野力,絕望、反抗絕望、堅持絕望。這種絕望的堅持尤其艱忍。殷海光先生曾說,魯迅既感覺到了生命的虛無,又要在為虛無的壓迫下致力於求索一個民族,一個文明的新生之路。這是一個

極大的悖論。更痛苦的是魯迅在求索民族新生之路上又是這樣四處碰壁。這樣的魯迅我們可以把他描寫成一位舉著盾牌的戰士,盾牌的後方是生命的虛無,盾牌的前方是出路的虛無。戰士要博擊的是雙向的虛無。這種戰鬥就尤其慘烈。這樣的魯迅才是一個夠味的魯迅。這樣的魯迅才配稱中國在二十世紀的精神高峰。

魯迅毫不諱言現實在他看來乃是實有的黑暗與虛無,卻又認為,不是沒有可能從反抗中得救。他一面揭示生存的荒誕與生命的幽黯,一面依然抱著充沛的人文主義激情,這是他高出許多存在主義者的地方。他說,他的哲學都包括在《野草》裡面。野草》的低沉陰鬱、桀驁不馴,體現出彷徨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作者孤憤蒼涼的心情,是作者真實的靈魂袒露;是追尋生命意義卻感到死亡的悲愴時的焦慮;是獨自與黑暗搏鬥的直面真相的勇氣,是在無路之處走出路來的反抗絕望的生命哲學。

《野草》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激越、明快、潑辣、溫潤,它都具有;但是更多的是深沉悲抑,迂迴曲折,神祕幽深。作者表現的主要是一種悲劇性情緒,它源自生命深處,許多奇幻的想象,其實都是由此派生而來,因此,最富含熱情的語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氣息,恰如冰的火,火的冰。《死火》中描寫死火:“一切青白冰上,卻有紅影無數,纖結如珊瑚網,”《野草》的語言,正是那青白背景上的無數張開而又糾結在一起的紅豔的珊瑚枝。

作為一部靈魂之書,《野草》開闢的境界,在中國的精神史和文

學史上,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散文詩《野草》被許多評論者認為是中國20世紀文學的顛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