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1000字>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感悟」

文思屋 人氣:2.05W

不知道你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後,有什麼樣的感悟?下面小編給你們分享兩篇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感悟」

篇一: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感悟】

讀史是沉重的,如當年明月所寫,歷史是事實,無論你哀嚎悲慼、呼天搶地、捶胸頓足,都無法改變它的一絲一毫。讀此書之前,明朝給我的印象就是錦衣衛、東廠、朱元璋、起義、資本主義萌芽,幾個孤零零的詞。讀完書之後,明朝不止像是一副畫卷,在我眼前徐徐展開,更像是一棵樹,看著它從紮根、發芽、風吹雨打毅然不倒,最後蟲蛀爛根而死。讀史也是生動的,如福爾摩斯所說,排除掉一切不可能,剩下的不管多麼離奇、難以置信,那就是事實。歷史是事實,無數巧合組成的事實,無數選擇組成的事實,不論是驚豔到瞠目或是鬱啐到結舌,都讓人不得不信。這正是歷史吸引人的地方。

明朝那些事兒,是我自高二選擇理科之後的八年來讀完的第一本正史,從前不愛看歷史,覺得它枯燥無味,嚴肅無趣。當大學畢業,走到人生的岔路口,迷茫不知所措時,我想起了那些前人先烈,試圖從他們的決斷、思想中獲得參考。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志。念研一時,我翻開了東周列國志。它的語言不如明朝那些事兒來的通俗易懂,情節發展也不那麼有韻律一般的鬆弛有度,沒有作者主觀的安排與組合,東周列國志更像是一本流水賬,以儘可能詳盡的文字向讀者呈現出那段時期的人物、事件,但往往生動形象的形容詞副詞不比平鋪直敘的主謂賓更讓人心驚膽戰。以不同的手法與語言,篇章與結構,兩部鉅著都深深的將那兩段歷史刻在了我心裡,每當迷惘的時候,總是會想起,在歷史的濁流中,一個人是多麼的渺小,卻又那麼的重要,這兩部鉅著也深深的改變了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我開始客觀地以局外人的身份來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將所有人的行為舉止統計歸納出其共通點,驚訝而又不出所料的發現,我們並沒有比前人進步。換句話說,進步的,是環境,停滯不前的,是人類;由於環境的發展,對人類劣根性的限制與相互間制衡的多樣和增加,使得人類社會較之前更加的和平和諧,但若是換做同樣的環境,人類的行為不見得能表現出更加的成熟。正如當年明月所說,以史為鑑,是偉人、聖人才能做到的事,在歷史的基礎上,發展、改革、創造自己的思維殿堂,而普通人,連以史為鏡,從先人身上,發掘那些亙古不變、為人讚揚、甘願繼承的思想和品質,並堅持為自己所吸收利用,都是很困難的事。人是偏向於投機取巧的種族,當有捷徑存在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去走捷徑,而那些帶著傻氣地堅持著原則、氣節、正義、真理、善良、忠誠的人們,留下了千古清名。在如今社會中,不少人認為,千古清名抵不上兩頓飯,這怎麼會是人類的進步呢?想走捷徑的人仍然存在,並且更多了;人性,是不會變的。

但儘管有如此多的反面角色,演繹著人性沒有最黑暗、只有更黑暗的一面,我仍然欽佩,並嚮往著那光芒的來源,那是閃爍著智慧的王守仁、堅忍的徐階、正直的夏言、睿智的張居正、寬容的朱佑樘、忠勇的戚繼光、鞠躬盡瘁的孫承宗、清白的于謙……人性,也是複雜的。在我不明白人性到底是怎樣的時候,在無數次聽到別人說醜陋的中國人,我憤憤不平卻又無力反駁的時候,從歷史中,我尋求到了答案。

因為沒有通讀過中國歷史,我不明白明朝的特殊之處,但我從中,隱隱發現了中華民族的特殊之處,中國人的特殊之處。從袁崇煥、孫承宗與努爾哈赤、皇太極的交涉中,我看見的是中國人的狡黠與機智,從戚繼光抗倭中,我看見的是中國人的傲氣與傲骨;從徐階隱忍數十年,終殺嚴嵩為恩師與眾英烈報仇,我看見的是中國人不流於外表、不亞於忍者的堅忍不屈,從朱棣奉天靖難、清君側、建永樂,雖手段奇特,計策毒辣,登基之後卻實現了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諾言,我看見的不止是生於帝王家,不生即死的無奈,更多的是挑戰命運的勇氣,與承擔責任的魄力;從朱佑樘受後宮眾人庇護,終避開萬貴妃迫害而順利長大,我看見了隱藏於貪婪、狠毒、殘暴中的善良、正義、忠誠。同樣,我也從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奸隸小人身上,看見了中國人的貪心、唯利是圖、自私和軟弱。但是不論有多少人說中國人醜陋,如當年明月所說,四大文明滅絕了三個,只有中國這片土地上仍然居住這這群頑強的土著。

在讀明史時,我無數次的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為自己有這樣的血統而自豪。

當年明月說,喜歡明朝,是因為明朝的人們是最有特色的一群人,要麼好到極點,要麼壞到極點。確實,明朝人是比較容易分出好壞的,英雄如朱元璋、戚繼光、袁崇煥、李成樑、于謙、夏言、徐階等根正苗紅的正派模範,狗熊如王振、劉瑾、魏忠賢、溫體仁等欺軟怕硬的無骨奸隸。針對每個君主與名臣,作者都做了自己的總結。君主有兩個標準,好人+好皇帝,在此基礎上組合出四種帝王:好皇帝壞人,好人壞皇帝,壞人壞皇帝,好人好皇帝。但從辯證的觀點來看,簡單的好壞都是片面的,因為不止一次看見忠臣反間,壞人從良,總的來說,事物是在變化的,人也在變。而作者,也非常睿智的指出了變化的根據——利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我總結出一個慧眼識忠奸的技巧:為何人之利?為個人之利,多為小人;為大眾之利,多為豪傑。此大眾,非黨羽,乃萬民。魏忠賢之閹黨,嚴嵩之嚴黨,顧憲成之東林黨,浙黨、楚黨,如此多黨羽爭鬥,如此多方利益交織,層數太多,皇帝都無法辨別誰忠誰奸的時候,說黨爭亡明,也是相當中肯的。為萬民之利死,是忠臣,良將,烈士,為一己之私死,是活該。明朝的言官我是很討厭的,一個個光說話不辦事,文字遊戲玩得不要太好,但讓我佩服的一點是,一個個都很有氣節,不怕削職,不怕貶,不怕死,視他人與自己的命如草芥。有這樣的一群人在,雖有矯枉過正,但不乏有諸多逆耳忠言,更有忠臣以死明鑑。這樣視生命如糞土的行為,借鑑意義有限,但氣節卻值得發揚。

在明朝如此多人物英雄狗熊中,我最欣賞的,同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朱棣和徐階,一個特別能打,一個特別能忍;讓我最感動的是整個後宮瞞天過海撫養小皇子朱佑樘,最後培養出一代明君明孝宗——唯一一個達到好人與好皇帝雙重標準的君主;讓我最難過的是,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懷疑,雖說功高震主此話不假,但這仍然讓我有一種被人辜負了信任的失望;讓我最憤怒的是土木堡之變,一個蠢貨太監為了一己之私,讓萬人送命;讓我最拍手稱快的是崇禎帝收拾魏忠賢,大快人心;讓我最唏噓的是朱元璋屠殺開國功臣,藍玉案、胡惟庸案……

明朝歷史,只是中國漫長的五千年中的二百多年,它用它獨特的氣質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將在歷史的鏡子面前,駐足得更久,久到我明白了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要做什麼,我要用什麼方式活下去。

我想無論有多少豪傑好漢,在歷史長河中劃過一絲漣漪,它依舊奔騰向前。而我,只是其中的一滴水珠,順著前人的河道,踏著先烈們的波濤,在保持清潔的同時,在到達大海以前不要被蒸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