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作文>

馬克思《資本論》讀後感

文思屋 人氣:1.18W

《資本論》:一本關於失業的書

馬克思《資本論》讀後感

我對馬克思如何來呈現事實不感興趣,對那些據說是他從事實中推演出來的相關規律也不感興趣。此次全球範圍內的經濟危機足以證明馬克思對於資本描述的正確性。

《資本論》第一卷已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資本主義的完整圖畫。對我來說,《資本論》第一卷主要的、形式意義上的問題關乎再現/表 徵的問題,即如何從個別元素、歷史過程和各種角度來構造一種總體性;尤其是如何公正地對待這種總體性;作為一種關係系統,它不僅是非經驗性的,而且是完全處於運動之中的,不斷擴張,處於總體化運動之中。這對於資本主義的存在來說是本質性的,也是其獨特經濟本性最為核心的部分。然而,永恆的崩潰過程對於資本主義結構來說也是本質性的:於是,在這兒我們就有了這樣一種機器,它不可避免地會崩潰,因此為了維持自己的實存,它必須不斷地用擴張自身、擴張自己控制領域的方式來修復自身。

曾有人認為貨幣可以解決《資本論》第一卷(論商品)的等價問題,這當然是一種錯誤的解答,因為貨幣並不是一種解決方式而是一種中介:貨幣是二元性的,它被用於表達一種關係,可實際上卻隱藏了這種關係本身。這種貨幣的神祕本性解釋了為何如此多的烏托邦圍繞以下原則組織架構自身:擺脫貨幣就將擺脫所有問題。如果貨幣是一種真正的解決,那麼諸如商品及勞動的“合理價格”這樣的東西就是可能的,因而社會民主自身是可能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修補資本主義,從而將它改造成一個公正的社會。另一方面,蒲魯東的偉大口號:“財產即偷竊”——也讓人無法滿意,因為它假定以無政府主義精神擺脫貨幣將廢除更深層的問題,可是貨幣僅僅只是這一問題的症候而已。貨幣、財產、資本主義自身依賴一種深層的結構性矛盾,或者至少它們依賴一種結構性的悖論(勞動價值論告訴了我們這一悖論的答案),因此無法用法令或修補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必然會轉入生產過程——資本與新的資本只能在這裡得到生產。有了生產自身,它很快就將我們引向了勞動價值論的祕密之處,引向瞭解答。這裡的問題表現為:突然間引入了時間——雖說依舊是量化的、靜態的、非辯證的方式。勞動價值論導向了所有關於利潤率、勞動小時數以及那些有趣的變數組合的計算(這滿足了馬克思自己的興趣,他對於數學與微積分的興趣可以排在第二位)。然而突然之間,這些探究撞了牆:工作日的限制、法律對於工作日的限定、工廠法所要求的限制,突然間阻礙了資本必然的擴張。

因此,論述必須進入一個 新的論域,一個新的層面,問題和解答在這裡都充滿著強度:讚美集體性或協作。馬克思興高采烈地稱之為“賜予資本的免費禮物”:協作勞動以辯證的方式成倍地增加了價值和產品。這當然是亞當·斯密的發現,而在這裡它成了馬克思的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並非賦予生產以價值,而是賦予集體生產以價值。論協作的一章是《資本論》第一卷跳動的心臟。

然而,這一讚美是短命 的。當協作轉化為機器時,這一讚美人類的原則成了名副其實的弗蘭肯斯坦所創造的怪物。然而,這一全新現象從根本上轉化了整個問題。它導向一種更復雜的新的時間理論以及關於資本主義“毀滅”了過去的理論,同時又導向以下問題的新解答:新的立法阻礙了絕對剩餘價值,使之停滯。——提高生產力,強化價值生產卻不延長價值生產,這一理論名為“相對剩餘價值”論。

辯證地看,這一本來可以讓馬克思總結自己著作的新解答——機器、工業技術,卻導致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兩難。這一兩難有兩種形式:首先,節省勞動的裝置突然導致了勞動者(特別是童工)工作時間令人震驚的上升。其次,節省勞動的機器本該壓縮勞動者的數量,不過是以讓工人失業的形式進行的。在這一事例中,我們的兩難局面具有了另一種形式:如果價值源於勞動,假定勞動者越多,那麼所生產的價值也就越多,可資本家為什麼堅持壓縮勞動者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