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作文>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文思屋 人氣:2.88W

於大起大落中淡看人生,於喜怒哀樂中論為人處世,季老站在自己的角度從未高屋建瓴,從未倚老賣老,那種淡淡的描述,字裡行間的智慧,下面由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一】

無意中,看電視裡一閃而過的新聞,得知季羨林老先生去世了。於是,立刻到網上搜索最新的訊息,確定季老在這個潮溼的季節,確實已經安然地走了。聯絡到這幾日陰霾、多雨的天氣,彷彿早已預示著這樣一位學術大師將要隨著潮溼的空氣一起飄飛。只是,驚聞季老離去的訊息,我還是忍不住在心底悄悄地感傷著、緬懷著。

真正開始認識季老是2006年的《感動中國》節目,清晰地記得頒獎典禮的時候,厚重的獎盃是記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的。季先生出身農家,早年是在清華大學唸的西洋文學系,之後去德國留學,歸來後常年在北大任教。在語言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季老熟練掌握多國語言,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季老筆耕不輟,雖已耄耋之年,但是樂觀的生活態度,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做學問之外的另一種生命形態。

去年的這個時候,對我來說是個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圖書館讀到了季老的《季羨林談人生》,一個下午都沉浸在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樸實的文字,純真的情感,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記得鍾敬文先生有過如此評價:“浮花浪蕊豈真芳,語樸情醇是正行;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而我在此刻卻無法對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評價,因為,我的年紀、我的閱歷即使運用再華美的語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將是蒼白無力的!

看季老談人生,論價值。看這位不平凡的老人寫出“不完滿才是人生”的感悟。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擁有了完美?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就像生活中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變故,學業的低谷,親人的離開,朋友的誤解……是那個下午,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讀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種角度的折射,學著去透過陽光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人生,看自己擁有著的一切。我們不能盲目地陷入完美的誤區,從而成就一段並不完美的人生。其實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更易於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正如屈原,在流放的路途中寫出了驚歎世人的《離騷》,正如很多的文人,都有著難得的曠達一樣。季老也同樣用自己樸實無華的文字,教會了我如何去看待一段屬於自己的人生,收穫一份屬於自己的幸福。

雖然季老走了,但我始終記得,那個盛夏,是他教會我如何看待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二】

前些年,社會上對季老炒得特別熱!一會有人說他是國學大師,一會有人說是國寶.後來季老自己出來將四頂帽子一起都摘掉了。說心裡話,我由此特別特別地敬佩!在現在人們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時他卻視名利如糞土!如此說的人特別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幾個?

當時人們如此地關注這位老人,說白了,其實就是奔著他的大名聲來的。說來,這不得不令人覺得世間很多事很可笑也很無奈!

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談人生》這本書,但是我翻了翻,最終還是沒有看。當時我覺得文字特別平實,平實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爺在對你語重心長地講道理,我覺得文字太老,語言也不是我平時所喜歡的那種特別有激情的那種,我想,大概是因為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平淡、樸實,沒有華麗的裝飾點綴。而且觀點也很老人,像是將世間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我就不想看了,認為年輕人還得看一些衝勁足的文字!

但是,最近季老辭世,同期辭世的還有任繼愈,我和朋友一起緬懷季老和任老時,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實的知識分子形象,從來就不張揚,晚年竟如此地受社會關注,是社會上真的認識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嗎?還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知道中國還有一位任繼愈!作為學者,耐得住寂寞是學者的優秀品質,而社會如此功利,又是社會的悲哀呀!

回到家裡,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書,在小區的花園木椅上靜靜地讀,非常安靜,沒有人打擾,我的心也很平靜,讀來竟如品甘露!裡面多麼平實的話竟有許多讓人回味的哲理。不用心去體會是不可能感知的!那麼,為什麼我以前看不進去呢?我想是因為我浮躁的緣故。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願意認真去注視,去用心交流,你不會發現他竟是一位高人!

季老是一位高人,我曾經錯過了,現在,我追尋,還不晚。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三】

最近仔細品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慨頗多。面對人生,我也許還真能做到從容不迫,淡泊名利。

從小,我就習慣一種平凡,一種樸素。面對繁華,面對奢侈,我從沒有什麼羨慕,即使穿著太過普通,我覺得只要潔淨,就可以了,從沒有想過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麗可人。後來,我又終於擁有了一份我非常熱愛的職業,面對職業的苛求,我與夥伴們一起切磋,一起爭鳴,一起策劃,可謂得心應手。捧著浸著油墨清香的教科書品讀,就覺得是在與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靜,滿天繁星。

人的一生,包括了各個年齡段,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人生課題。大師的話題可謂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義:天資+勤奮+機遇。前者是天生的;後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勤奮,自己可以牢牢把握,以之創造不凡的業績與美好的未來。淺明的道理,即使學童也能理解。而大師自身的勤奮,更是最好的示範。

大師談人生,不落俗套,大處著眼,不侷限於修身養性的小節。他說,人生的根本問題是解決好三個關係:一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這三個關係處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他特別強調,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新一代來說,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尤為重要。自西方產業革命200多年來,由於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熱衷於‘征服自然’,破壞了生態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危及自身的生存。實踐證明,‘天人合一’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東方道德觀念,是正確處理人和自然關係的根本準則,中國人在學習、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同時,必須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義’,向西方輸送東方文化的精粹,讓‘天人合一’的世界觀,讓凝聚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漢語,傳播到全世界。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當然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與價值。行為端莊,可遠觀不可褻玩焉。是周敦頤筆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這樣才上不負父母的教誨,下不愧子女的法效。於己內心坦蕩蕩。記得有人說過,名利於我如浮雲。也有人說過,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每讀此言,心裡油然而生一種豁達,一種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對於聖賢,我們這些平凡人確乎相去甚遠,但見賢思齊,不斷地修身養性,實在是我們為人處世之本。年近不惑,再讀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覺得,一個人真應該好好的珍重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四】

我不太愛看書,長期以來,我只愛看些小說打發時間。但是在這個人人熱衷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網上的時代,我看了很多的連載,網路小說看得多了,但我始終沒能心滿意足。在新浪讀書,我很意外地看到了這本《季羨林談人生》,於是開始閱讀。

一開始,我覺得先生講的“人生”有點平庸,甚至有些糊里糊塗。看得很慢,有時一天才看上一兩篇。直到看到第六篇《不完滿才是人生》,我開始信服起先生來,於是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先生談人生不會像市面上很多炒得火爆的勵志讀物,其實作者自己講的東西可能自己都不能確信,卻非以不斷的強調和心裡暗示要讀者信奉。先生講道理,不會非要你接受他的道理,喜歡舉些例子,古今中外、他人自己,娓娓道來,不過是告訴你他一個望九之年的老人的經驗和思考。先生之說無不體現了他自己做人處世的哲學。

我覺得先生是一個很寬厚豁達,真誠謙虛並且很積極的人。在我看來,先生所說人生無非是要不可強求、不可太過執著。你必須明白有的事你無法改變,所以你得學會如何平衡你的內心,如何處變不驚。但先生對國家、民族和人類是非常有責任感和原則的。

我想我並不太能體會先生的哲理,因為他總是很辯證地去闡述一些問題,很多東西都講到“度”或者“分”,最難把握便是“度”和“分”,先生也不能給出個十分明確的界限,因為畢竟很多事是因人因時因地因勢而不同的。但先生泰然面對人生的這份氣概倒是給了我很多的啟發。

最後我想引了先生的話做結束,這也是我看此書得到的最大啟發:

“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瞭解其中的意義,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互相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