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後感作文>

讀《季羨林讀書與做人》有感

文思屋 人氣:1.83W

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直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他的文章一直伴隨著他的學問,是他學問生命的另一種形態。季羨林文章的精髓是“真情”,情感的紐帶把他與他書寫的文字連線了起來,把今天和昨天連線起來,把他和他的讀者連線起來。他的文字樸實無華,看了半天你會覺得大師之所以為大師就是因為他的言簡意賅、他的不加修飾又深入骨髓的情感所表達出的人生道理。 下面由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讀《季羨林讀書與做人》有感

【讀《季羨林讀書與做人》有感一】

很多門課程上都有介紹過季老和他的作品。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精通12門語言,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教育家。讀書那會比較偏好古代文學,所以對於季老的作品其實瞭解的並不多。畢業後的一個多月,收到大學好友的訊息,季羨林老先生去世了。於是匆忙開啟電腦,又一位文學大師離開我們了。

也許是為了緬懷這樣一位文學巨匠,又或者是想彌補一下自己作為一箇中文系畢業的學生卻沒有認認真真讀過季老的作品的遺憾,我開始陸陸續續地讀一些季老的作品。

原本以為像季老這樣一位大師他的作品肯定是比較深奧難懂的。可是真正讀過以後,才笑自己太過想當然。

沒有華麗的辭藻,平凡的字句讓你感受到他的親切;沒有濃烈地情感,內斂地敘述讓你體會到他的真誠;沒有知識的炫耀,到位的講解讓你捕捉到他的睿智。

在《讀書與做人》這本散文隨筆中,季老以他對讀書、治學生涯,對平生師友的回憶文字告訴我“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他認為“知識廣博的基礎上,人的眼光才能放遠,做出的研究才能深入”。他教導年輕人要多讀書,讀好書,不斷地學習來充沛自我;他以他豐富的生活閱歷告訴我,做人應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消除個人的私心雜念。對朋友對家人對善良的人,要真要忍。他用樸實的話語闡述了生活中的博大精深,用他自身的經歷展示了一代國學大師勤勉、樸素而又偉大的一生。

在《賦得永久的悔》中有一篇叫做《一雙長滿老繭的手》的文章,講的是季老在公車上看到一位老奶奶的手,由這雙手讓他回憶起了自己的母親,分外感人。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堆滿老繭的雙手洛印在我的心上,正如我母親的雙手,她們都在編織著生活的酸甜苦辣。”給了我很大的`感觸,也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媽媽。天底下的母親都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相貌、不一樣的工作、不一樣的身為。可是所有的母親又都是一樣的,她們都在為自己的子女默默地付出著,不求回報。你看,這樣一位大師,心思卻如此細膩。他用明亮的雙眼發現著世上最平凡的細節,用靈巧的雙手書寫著最樸素而又打動人心的話語,用他的一顆飽滿的赤子之心感動著每一個讀者。

我極其喜愛季老在他的《季羨林自傳》中的那句“我不能封筆”。說這句話時,季老已是耄耋之年,本該是停筆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了。可是季老卻沒有,他說“我舞筆弄墨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了,雖然不能說一點兒東西也沒有舞弄出來,但畢竟不能算多。我現在自認還有力量舞弄下去。我怎能放棄這個機會?”作為這樣一位偉大的國學大師,在晚年卻能如此謙虛淡定地說出這樣一句有如青年人不斷追逐夢想地決心之語,極其難能可貴!季老尚是如此,那麼作為祖國新一代建設者的我們又該如何呢?

我想我已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如果之前還有這樣那樣的藉口,那麼在讀過季老的文章,在領略了他對讀書孜孜不倦,對做人踏實勤奮的精神之後,我已啞口無言。季老在耄耋之年還在提筆寫文,那麼我從現在起也為時不晚。

斯人已逝,季老離開我們已經一年有餘了。可是他的勤奮好學的精神,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處世哲學,必將延續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勉勵著大家。

【讀《季羨林讀書與做人》有感二】

讀了季先生的《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我對人生、對生命都有了不同的解讀。現在我來分享一下我的體會:

談人生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季先生文章第一部分探討的核心內容。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嘗試過思考這個問題,但是答案卻經常在一片空白或者不完整的思緒中停止。我也一樣,曾經多次的問自己這個問題,問自己每天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但是我找不到答案,很是苦惱。季先生給了我很巨集大的答案,也最為貼切的答案。他說“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也許你會覺得他的回答有些寬泛,什麼人類發展,但是這個問題本身就很巨集大、寬泛,配上這樣的答案可以說是非常合適的。其實細細一想,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就是人類發展的一部分啊,我們一生讀書、上學、上班、結婚、生子、為社會作力所能及的貢獻,不就是整個人類發展的一個部分嗎?儘管微不足道,但是卻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不可缺少。我們雖然渺小,卻很重要也很必要。我們每個人如何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度過自己這渺小的一生,其實是季老先生想讓讀者自己思考的地方。

不完滿的才是人生

現今社會的人們,出現很頻繁的詞是:鬱悶、煩人、倒黴、點兒背,可以看出我們是多麼的無法接受不完美的事情,無法接受別人的不完美、更厲害的是我們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們甚至厭惡自己,最終產生自卑心理,度過不陽光的一生。這樣的生活是我們每個人想要的嗎?當然不是。那麼季先生告訴大家:不完滿的才是人生,如果你想要完滿,那麼只有在夢裡實現了,大家都知道夢和現實的區別把!做人做事要積極向上,不要太過於強求結果,要更多的享受做事的過程,具有寬廣的胸懷,接納一切好與不好,不因物喜,不以己悲。相信緣分,也絕不停止努力與改變的機會。這是季先生的人生之談。

談成功

成功是什麼?不同的人給你不同的解釋,我們先來看一看字典的解釋:“成功,即獲得預期的成果。言簡意賅。談成功之道,季羨林將大道理化小處理,他總結:天資+勤奮+機遇= 成功,把成功的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無能也為力。只有勤奮一項是我們自己決定的,季先生教導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功夫。在這裡,古人的教導也多得很。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兩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第一境說的是預期,第二境是勤奮,第三境是成功。勤能補拙,勤奮是我們為生活拼搏、為人生奮鬥的堅實根基,他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有耕耘,就會有收穫。

談朋

《蒙田隨筆》中有幾句話是這麼說的“我們喜歡交友勝過其他一切,這可能是我們本性所使然。自古就有四種友誼:血緣的、社交的、待客的和男女情愛的。”亞里士多德也說“好的立法者對友誼比對公正更關心。”寥寥幾句,充分說明西方對友誼之重視。東方自然同樣重視友誼。三國演義的桃園三結義就充分能夠說明這點。人生一世,朋友是一劑良藥,可以在你煩惱、困苦的時候伸出援手,朋友不因為你的身份、你的地位、你的金錢而幫助你,只因為你是你而幫助你。在你開心的時候他們陪你一起開心。朋友是我們在經歷很多感情後,唯一沉澱下來的忠實感情,就連愛情最終也將歸於友情,達到精神的昇華。季先生講的朋友相處之道在於互相尊重,互相的無私給予,不計回報。

以上就是簡要的我讀這本書的感想和認識,希望人生都能陽光、有意義以及為社會作出貢獻,就像季先生說的對人類發展起到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我們的人生也就“完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