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書筆記>

道德經讀書筆記

文思屋 人氣:3.3W

道德經讀書筆記——信言不美

道德經讀書筆記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弗爭。

【現代漢語解讀】

可信的話往往不會悅耳動聽,特別悅耳動聽的話往往不會真實。瞭解真理的人不會向外求太多的知識,向外求太多知識的人往往並沒有瞭解真理。達到上善的境界就不會為自己求多,為自己多求的人一定沒有達到上善的境界。聖人不為自己積累財富,他們總是為別人做事、謀利益,結果自己的財富卻越積越多。他們總是給予別人,結果自己得到的也越來越多。所以天之道的規則是利益眾生而不去傷害,聖人的規則是為了大家做事而不為自己爭奪私利。

【延伸解讀】

信,古代特指口信,就是帶話給對方。真正寫下來的'這種信函叫函。那麼對於信的要求就是準確,一般不會有華麗的詞藻,後來引申為真誠、可靠。我們最美好的人生道路,有可能恰恰是看起來那種最笨拙、最樸實無華的道路。這種道路你認真地去走,一點兒點兒走,最終一定會走向成功。可是有些路外表看起來無比絢麗,有可能裡邊處處是陷井。我們希望“信”和“美”是相匹配的,是一起出現的。但是生活中往往並不是如此,“信”和“美”往往不能結合在一起。當人們過度渲染美的時候,往往它的目的並不是那麼簡單、美好。所以有一句話:在集市上喊的最響的人,往往推銷的都是劣質產品。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每個人要儘量保持清醒,要了解“信”和“美”之間關係,我們要能從外表中看出真正的實質內涵來,這是需要我們有感知力、洞察力,需要我們有定力的。這種覺察力和定力,是我們人生必備的修養之一。

你知道“道”,你瞭解真知、瞭解真理的人不會太多向外去求,不會博學。博學只是向外求得太多知識,如果不求博,缺乏深刻領會並消化它,最廣博的知識也不能為自己所用,也無法獲得真知,根本不可能領悟“道”,所以“博者不知。”所以,掌握了根本,就不必再去追求那些細枝末節。境界的高低從來都不是由數量的多少來決定。

這裡邊的“善”不是簡單的指善良,而是上善若水的“善”,指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達到了悟道境界。在這種善的境界裡邊,這人不會為自己求多,而為自己求多的人他一定沒有達到那個上善的境界。這裡指領導者會不會利用平臺為自己多求?

生活中有這樣的人,他平時一定不出現,但是隻要這人出現,一定有事來求你了。他只有在需要你的時候,他才會出現。在不需要你的時候,他永遠不會出現的,他把自己生活過的很好,可是絕對不會想到你,他享受自己的東西。其實,互幫互助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做事要先看到大家,最終我們都能幸福。

既然聖人懂得這個道理,那麼聖人自己擁有越來越多,有人懷疑聖人動機不純粹。“無我利他”,怎麼自己擁有越來越多?其實,老子鼓勵的是雙贏的行為,你好我好大家好,為人做事不代表自己要變得一無所有。如果聖人做事的結果是自己越來越窮,百姓越來越富,這樣的事情怎麼做得下去?這裡有目標與結果的區別。聖人做事的目標是為了大家“多”,而結果卻是雙贏,“人”與“己”都是“愈有”、“愈多”。“無我利他”思想指導下的做事結果是“有我有他”,不是零和遊戲。

這裡老子又一次明確了無為的真正含義就是“為而弗爭”。《道德經》真正的“道”就是這八個字,“聖人之道,為而弗爭”。老子不是消極避世的代表人物,他對百姓幸福國家強盛的用心不應該被泯滅。老子的“道”不是倒退的,甚至是非常超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