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書筆記>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通用6篇)

文思屋 人氣:1.35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未來簡史》讀書筆記(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通用6篇)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1

近日,有關賀建奎團隊基因編輯嬰兒的事件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幾乎所有人都在義無反顧地批評賀建奎,從各種各樣的淺顯的或者深刻的角度批評。但深受尤瓦爾·赫拉利影響的我,卻生髮了一種不是很主流的觀點。也就讓這件時事作為一個載體來表達我讀《未來簡史》的感想。

在這之前,我先宣告我所討論的是基因編輯技術的這門技術,而不是賀建奎其人其事。同樣我也不是想討論基因編輯的優缺點,而是在某種意義上論述其發展的必然性。

從生物進化學的角度。

從那隻下樹的南方古猿一直到今日,人類從來就沒有逃脫過自然選擇的控制。這對於一個已經站在進化鏈的頂端的、將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控制慾極強的物種人類來說,這幾乎是不可接受的。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饑荒、瘟疫和戰爭後(具體統計參考書中資料),現在更吸引人類追求的可能就是“神性”和“不死”了。吉爾伽美什計劃(追求不死)早已啟動,人們已經有了造物主的能力(控制基因從而擁有創造的力量),同時也沒有人可以踩下基因編輯技術的剎車,它的發展是人類在進化中追求更強的力量的必經之路。

從倫理學的角度。

實際上,對基因編輯的批判大多都站在了道德和倫理的制高點上。基於我們現在的認識結構,我們也的確有理由如此批判。按照哈貝馬斯的觀點,非人為的安排生命開端的偶發性,與賦予人類生命在道德形態上的自由密切相關。在康德看來,意志是有生命的理性存在者行動的動因,而自由則是這種因果性行動在不依賴任何外來原因而起作用的內因。可現代生物學卻告訴我們,我們所認為的自由(其實又何止是“自由”,我們的情感我們的思想都屬於這個範疇)實際上只是生物預設與外界因素隨機的結果。我決定做一件事,是因為我體內這一時刻由一種或幾種化學物質分泌量的不同造成的,而這些化學物質的產生與分配的不同是由複雜的生物機制和及其偶然的外界干擾造成的,而根源上並不是所謂的“自由意志”。如果說甚至都不是我們平常理解的那樣,那我們又憑什麼說基因編輯就是一種干涉自由?難道干涉既有的生物機制和干涉純粹的隨機過程就是對自由權的傷害?

從對人文主義本身進行分析的角度。

人文主義在黑暗的中世紀興起,賦予了人以最高的價值,也是很久以來指導我們形成自適邏輯體系和方法論的最重要思想。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人文主義也必將受到不小的挑戰。讓我們先確定討論前提:我們在討論一個可行性的問題,而不是合理性的問題,也就是說假設基因編輯技術已經完全成熟。既然人文主義要我們追求幸福,那麼如果有一天我身患疾病,只有基因編輯可以挽救我的生命,我是否使用這項技術來獲取幸福呢?恐怕很少人能從心底說不吧。那麼從極端的情況推廣開來,如果基因編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我們獲得一些使我們開心滿意的特質,例如更美麗的外表、更強的反應能力或者更聰明的大腦,那麼我是否應該像現在挑選衣服一樣挑選那些給我帶來快樂的特質?以一個人的身份去追求獨特的屬於我的價值體驗和快樂不正是人文主義所推崇的嘛?如果繼續推廣,當有一天我的孩子利用技術就可以獲得更強的社會生存能力,又會有多少人抱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選擇嘗試?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從資料主義的角度。

生物本身其實就是一種演算法,我們的是資料流動的載體,而我們存在的目的就是資料的互聯。而我們在自然選擇中能夠脫穎而出,不是因為我們個人有多大的能力(人類的身體素質與動物相比實屬弱勢),而是因為我們具有更強大的資訊傳輸機制(更加有效的規模合作能力);之所以人類的歷史從孤立走向了全球化,也是因為全球化的網路化的系統具有更強的資料傳遞、交換能力(就如將不同區域網練成了網際網路);同樣,我們所推崇的情感,也不過是在漫長時間中資訊流動機制的自我優化的結果。那麼如果有一天,有一種方法能夠避免主機被木馬侵擾(運用基因技術杜絕艾滋病對人的傷害),那麼這符不符合資料主義的價值觀呢?

我知道上述觀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人類自然發展的神聖性。可我們人類之所以為人類本身,就不是因為我們有一個不朽的靈魂或者高尚的精神,而是因為我們的確在進化中具備了超越其他物種的能力,並因之演化出真正能夠被稱為“文明”的東西。這種優勢,或者說能力,本身就是神聖的地方。我們總是號稱我們有多複雜的情感與意志,並將其稱為神聖,不過是想與曾經是現在也是的動物強行的劃分界限罷了。

“歷史的鐵則就是:事後看來無可避免的事,在當時總是毫不顯然。”就像網路上有推文提到的那樣,351年前的那個“狂人”竟然萌生了給人輸血的念頭(雖然他的實驗是輸牛血),這讓群眾們恐懼,竟然聯手毒死了病人。這一下使輸血研究停滯了150年,這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多少有點不可思議。可這就是我們演進的方式。可能今日的我們有多確定基督教作為一個無名小教派從羅馬帝國興起是一種歷史必然,未來的受益於基因編輯的人們就多相信這門技術的進步是眾望所歸。

我不是在預言,也不是宣稱以上觀點多麼正確。實際上上述觀點有很多我也並不是完全接受,更不要說按照其方法論和價值觀來為人處世了。但在邏輯思考後,我們必須得承認基因編輯技術以及備受爭論的許多其他技術,都不應該也不可能是隨隨便便用冠冕堂皇的道德理由就可以拒絕了的問題了。事實上,極有可能,它們才是歷史的必然,而近日的事件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小小漣漪。

姑妄言之。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2

赫拉利現在真的是網紅作家了,《今日簡史》的出版,讓我突然想起他來。去年的時候讀過他的《人類簡史》,想著最近就來補上他三部曲的第二部《未來簡史》吧。

《未來簡史》的前兩部分在第一部《人類簡史》中有或多或少的涉及,有些例如“科學和宗教”,“人文主義革命”也會看到犯困。所以就第三部分:關於未來的人類,寫寫作者的看法吧。

這幾年的科技爆炸,真的尤為明顯,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方面,人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我們的生活開始與智慧、資料等密不可分,我選擇哪條路去公司,我定哪一班的飛機,今早我喝牛奶好還是咖啡好。漸漸地發現,其實真正瞭解我們自己的不是家人,不是朋友,也許也不是我們自己,而是“機器”。想像一下當人工智慧發展到一定程度,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事情都由它們來決定,那大多數人的存在意義是什麼呢?

這也是作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人類和機器相比,究竟有什麼不同的意義?是自由的意識嗎?

赫拉利認為,其實人類,或者說有機生物,不過也是演算法。而我們活著,或者說生命的意義,不過就是處理資料。而人類所謂的“自由意識”也是經過我們自己處理所得來的。想想確實可怕,身體感到冷了,大腦經過處理認為我們要多穿衣服;胃空了,大腦告訴我們要多吃東西。但這一過程不也是在處理外部獲得的資料嗎,而現在的大資料儲存的.資訊,遠遠高於人類的大腦,計算速度也比我們的思考快上許多倍。

等到有一天,我們發現,其實人類的自由意識變得不再自由了。因為我們所做的大部分決定,都要依靠機器,而它們總是能做出更好的選擇。那我們的自由意識是不是就變得沒有了用處?那再想想,我們和機器又有什麼不同?社會上絕大部分的“無用人”都將失業,而少部分的“神人”將會作為精英階層統治社會。他們掌握著核心的演算法,人類的世界觀也從以人為中心變為以資料為中心。

赫拉利的書寫的極為有趣,也顛覆了我的思考方式。但我認為機器可以優化人類的選擇,卻無法取代人類的自由意識。這並不是人類做出的決定會比機器好,而是我們身為人,有著去“做決定”的必要。例如計算機在圍棋方面勝過了人類,柯潔抱頭痛哭,我卻覺得人類的圍棋競技不可磨滅,人類依舊需要這項運動去超越自我。就像汽車跑得比人類快得多,可我們還是需要田徑比賽。只是前者是在人類引以為傲的智慧上超越了人類,不過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初看確有點作為人類的沮喪,後來只把《未來簡史》當作一個有趣的假想,我認為以人為中心的世界不會改變,資料只是幫助我們完善生活。作為人類真正的意義不在於能做出完美的決定,也不是要和汽車賽跑,和機器下棋,而是能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己。我們設計機器和演算法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人類的進步,所以即使機器有能力,我們也不會放棄作為人類的尊嚴。

就像克隆技術我們早已掌握,可我們也不會去真的運用這項技術。至於在人文主義面前,機器更為優化的決策將不值一提,否則我們不就違背了“設計這些機器和演算法”的初心了嗎?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3

斷斷續續讀完《未來簡史》,這本書是《人類簡史》的續篇,書中的很多觀點值得品味和思考。

書中開篇立足現狀,對未來提出大膽預測。在過去幾十年間,人類成功遏制了饑荒、瘟疫和戰爭三大難題,21世紀人類新議題將是追尋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化身為神。直至書的尾篇提出資料主義——所有生物都是演算法,而生命則是進行資料處理。

很多人並不同意《未來簡史》的觀點,包括比爾蓋茨,但這些人還是推薦了這本書。

其實這也正中作者的意圖,作者在書的開頭及末尾也強調,他做這項預測的重點並不是要提出預言,而是為了讓我們討論現有的選擇。如果經過討論,能選擇其他道路,而讓預測不能成真,那反而更好。如果做了預測,但什麼都不能改變,那就沒意義了。所以作者寫這本書後,很多人能參與討論思考,同時不完全認同作者的觀點,甚至另闢蹊徑,這才是作者想要的目的。

在這裡作者提出了一個“知識悖論”,很有意思,也幫我解答了一個小疑惑。上學的時候書上有教過,人類是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再到封建社會,也將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轉變。那為什麼現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同時存在,看起來也似乎將長期存在。作者寫到,19世紀馬克思提出了卓越的經濟見解,並預言無產階級將戰勝資產階級,取得最後的勝利。但馬克思忘了資本家也會讀書,隨著社會主義苗頭開始壯大,資本家也讀《資本論》,也採用馬克思的觀點,例如資本家組建工會、改善工人待遇、讓工人蔘與政治、擁有權力等,工人們就不再想著去推翻資本家了。這就是“知識悖論”,提出了預測,預測反而不會發生。

書中提到家畜,對此也有所感觸。人類開始農耕畜牧後,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生命形式——家畜。家畜的命運特別悲慘,不在於它們死的方式,而是它們活的方式。畢竟野豬或野生動物也要面臨獅子、寄生蟲、天災等死亡的威脅,乍看之下,家畜反而不要擔心這些威脅。但就是因為活著,人類用各種方式給家畜帶來無盡苦難,同時又能確保家畜永續生存繁衍。家畜仍然保留野生動物的種種生理、情感和社交需求,但農民往往忽視這些,只追求經濟利益。動物被鎖在狹小籠子裡,角和尾巴被割去剪掉,母幼骨肉分離,甚至有選擇地養出畸形。母豬往往是一生待在豬欄裡,受孕,產下小豬,對小豬提前斷奶,再次受孕,開啟另一個迴圈,母豬經過5-10次這樣的迴圈後,然後輪到自己送去屠宰。

現在有很多素食主義者,或者不吃某種動物的人,原因各異。如果有一天自己也成為一個素食主義者,可能會是因為上面的原因。好幾年前,看到網易丁磊說要養豬,如今也已成效,他的養豬方式或許值得借鑑。

書中提到蓋洛普調查顯示:只有15%美國人認為智人進化全靠自然選擇,並無神的介入;32%認為,人類可能是經過幾百萬年進化的,但這一切正是上帝的精心安排;46%認為,正如《聖經》所言,人是由上帝在過去大約1萬年間創造的。就算是大學畢業生,也有46%相信《聖經》中上帝創造萬物的故事,只有14%認為人類進化沒有神的監督。就算是碩士、博士生,也有25%的人相信《聖經》,只有29%相信人類單純是經過自然選擇進化而成。看到這裡,我想說:天啊!但這就是《聖經》、宗教、靈魂的觀點的在美國的力量。我們驚歎美國人的同時,是否身在自己國家也有類似情況,例如對某些中醫方法的認同進行調查,結果又會如何,外國人是如何看我們的,這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人還是要有大局觀,開拓知識、視野和眼界還是很重要的,才不會被禁錮在某種思維侷限了,成為井底之蛙。

書中提到,科學最大的發現正是讓人類發現了自己的無知。幾千年來,我們無法用科學推動增長,是因為人類誤以為各種宗教經典和古老傳統已經提供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識,法老、巫師知曉一些,宗教書籍已記載一切,包括對各種現象的解釋和未來的預言。人類就沒有動力探索新知識了。傳統觀念把世界看成一塊大小固定的餅,隱藏的假設就是資源只有兩種:原材料和能源,只能越用越少。事實上資源有三種:原材料、能源和知識,而知識是不斷增長的,越用越多。正是現代社會的科學革命打破了人類這種天真的觀念,讓人類去追求新知,從而開啟了用科學推動進步的道路。

書中後半部分提到,人類真有“自由”意志嗎,我們的選擇真的都是自己“自由”選擇的嗎?其實是一系列大腦神經的生化反應去“選擇”做某事,而我們只能“感覺”到要做某事,再據以行事,這裡的“感覺”就是我們的“意識”。有點像《西部世界》裡梅芙意識到自己是機器人,並策劃逃跑,她以為是自己選擇要逃跑的,其實是被植入了“逃跑”程式。科學家在實驗中通過觀察大腦神經反應,能夠預測人的行動,甚至比受試者更早感覺到行動方向。在大鼠實驗中,通過在大鼠腦中植入電極,可以控制大鼠左轉、右轉、爬梯、查探等行動。用於人類的“徑顱直流電刺激器”頭盔也在一些實驗使用。

人類為何能主宰這個星球?傳統觀點認為是智力和製作工具,但作者認為,1萬年前,人類就已經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動物,也是工具製作的冠軍,卻仍是一種不重要的生物,對周圍生態系統也沒什麼影響。2萬年前的一般智人,智力和製作工具的能力可能要超過一般現代人,他們面臨24小時生存的考驗,需要更會製作工具、頭腦更清晰、感覺更敏銳。那究竟是缺了什麼關鍵因素?作者提出,是讓很多人團結起來協作的能力。螞蟻和蜜蜂也可以合作,但缺乏靈活性,經常一盤散沙;大象、黑猩猩可以合作,但是以彼此認識為基礎的。只有智人能與無數陌生人個體進行非常靈活的合作。人類能夠虛構想象,擁有“想象的共同體”,能夠虛構想象出一個國家、一個公司、一部獨立宣言、一個願景等,這是虛構想象的力量。我想語言也是促使人類能夠靈活合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智慧時代的到來,過去半個世紀,計算機智慧進展迅速,計算機意識仍在原地踏步。但“意識”真的有這麼重要嗎?或許非生物的計算機不需要通過意識,不必遵循人類進化這條窄路,而是走向另一條通往超級智慧的捷徑,同時計算機網路天生就具備協作的優勢。就目前而言,例如無人駕駛汽車,智慧是重要的,意識是不需要的,它只要能安全把我們送到目的地即可。

當未來某個時候,超級智慧網路主宰這個星球,甚至星球之外,人類沒什麼用處了,會是什麼情景,這是之前從未發生過的。讓我們嘗試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想像一下,智慧網路就是現在的人類,人類就是現在的動物。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4

《未來簡史》的作者是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由林俊巨集翻譯,中信出版社出版。本書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是科幻幻想型的書,但是讀下來,會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那就是這是一本在現有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的書。

在本人看來,在很大程度上,本書預測的未來可能真的是朝著作者預測的樣子發展的,所以讀起來,還是比較激動、興奮和震撼的。

作者在一開始就拋給大家一個感興趣的主題——人類的新議題,未來人類的追求目標將會是永保青春,長生不死。並且有科學,有根據的給出了許多資料,幾個世紀之前,人們還在戰爭、疾病和瘟疫中掙扎,那時人的普遍壽命僅有40多歲,50歲,可是現今人們普遍能活動八十多歲,甚至一百多歲。

根據科學進步的速度,很可能在2050年人類壽命可以延長到150歲。看到這裡的時候,計算一下離2050年還有32年,大部分的人還是可以活到那個時候的,所以自己可能也會沾沾科技的光,可以活動150歲,想想還是非常激動的。

甚至幻想一下,如果真的還可以活100多年,並且是身體康健的活著,可以幹好多好多的事情了。可以去旅行,看遍祖國山川,實現旅行夢想。可以再次進入學校學習,說不定可以實現兒時的夢想,進入清華北大。可以去畫畫,可以去學習法語去美麗的巴黎來一場浪漫的邂逅。可以不再為生存而忙碌,可以為了生活而拼搏。總之,可以做的事情真的很多,生命不再有遺憾,有很多時間可以去完成,真好。

本來以為,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希望,然後會順著這個希望繼續幻想未來的樣子,讓我們在科技的未來裡自由的暢遊。本書的名字叫未來簡史,這樣想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作者偏不這樣構思,來一個大轉彎。

作者從幾萬年前的智人進化到當今的人類開始寫起,用看待歷史的眼光來追憶智人從石器時代進化到工業革命,從工業革命進化到當今的大資料時代,人工智慧時代。從社會人文主義、自由從文主義、進化人文主義各個方面來闡述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抽絲剝繭式的來到了資料主義時代。

書中使用了大量的資料,從各個方面來證明作者的觀點,同時也讓作為讀書的我對作者的觀點深信不疑。所以,作者最後預測到,未來的世界將是一個數據時代,是一個人工智慧的時代,讀來真的是熱血彭拜。

特別是作者從現在的機器人,大資料預測的共享智慧汽車。讓我這個生活在擁擠的北京,必須搖號才能買車的,但是又遲遲搖不上號的人,真的是無限的嚮往,並且自己腦補了很多。

共享智慧汽車,將是一個資源合理利用、減少交通擁堵的模式,就象現在的共享單車一樣。不一樣的是,共享智慧汽車不需要你會開車,你只需要坐上去,告訴汽車你要去上班,要回家,要到哪裡去,汽車自動把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

可以想象一下,早上起來,拿起手機預約一個汽車,讓它在小區停車場等你。你操作完後,汽車自己會開到停車場,當你走了停車場後,上車,告訴汽車你要去上班。汽車會根據路線找到一個合理的,距離短的,可以快速行進,不擁堵的路線送你上班,在路上,你可以幹任何你想做的事情。看書,玩手機,工作,聽歌,唱歌,不用想著前面是否有車,有障礙物,是否要撞車了,完全不需要擔心安全的問題。到了公司門口,你只管下車,汽車自己會開走,自己停到一個停車位去。

想想,這是不是一個很美妙的事情。但是前提是,你需要告訴汽車你在哪,你是誰,你要到哪裡去等你自己的個人資訊,當這些資訊儲存的足夠多時。人工智慧會根據你的喜好,你的出行時間,週末活動規律。在適當的時間,汽車不需要你預約,會自動出現在你需要時間和地點,供你使用,為你提供便利。這些都是大資料給我們提供的方便,就像今天你去一個購物網站,它會自動顯示你曾經看過的衣服,曾經買過這個衣服的其他人員喜歡的衣服、首飾等,供你選擇。

看完未來簡史,你會覺得活著真有勁,希望就在眼前,書中描述的未來,你都有可能會遇上,會過上美好的日子,會很激動。這種激動,不會象看《三體》那樣的科幻小說,看的時候激情四射,看完之後,冷靜下來,知道那只是幻想,不再心心念念。而未來簡史不會,他是根據現有的科技進行的預測,是有事實作理論依據的。

未來簡史,還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書,特別是在心情沮喪,對未來失望的時候來看,那就是打雞血。但是建議看本書的人,先看看《人類簡史》,因為本書裡面許多描述的內容,如果沒有看人類簡史,讀起來會有點吃力,看了人類簡史,一下子就明白了,覺得順理成章。

本書的翻譯者林俊巨集,翻譯的很流暢,讀起來不晦澀,很容易理解。本人看這本書,前後看了一星期,大約十七八個小時。看的時間不長,但也不短,很適合一週一本書的讀者來讀的。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5

這本書和人類簡史一樣精彩,言簡意賅,條理清晰,我這麼腦袋如漿糊一樣的人都能讀懂,說明這是一本非常好的人文科普讀物。

我的思考範圍超不過未來的範圍,它給我指出了我未來可能面對的情況,雖然很遙遠,但是很現實。我的子孫的那一代可能會遇到,但跟我真的沒有什麼關係了。

書中把人文主義成為人文宗教,資料主義成為資料宗教。是的,作為沒有信仰的中國人,真的很難再相信什麼,但是科技革命後,人人都相信自己,都知道生命無價。我們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媒體,但是我們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只要自己覺得好的,就是好的。

而在這個時代,資料宗教可能正在打破這個信念,因為人的一切活動都可以資料化,到時候人不用考慮別的東西,只要看資料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健康,別人是否喜歡你,那個時候,資料比你的大腦更瞭解自己,人應該會更相信資料,而不是感覺。

歷史不允許真空。如果饑荒,瘟疫,戰爭的發生概率不斷減小,必然要有些其他事情成為新的人類議題。是啊,人類歷史上,饑荒,瘟疫和戰爭,是人類的大敵,那個時候人為了生存,爭奪土地,糧食和勞動力,現在生存已經不是問題了,也不必為了吃飽飯大打出手了,那人是不是應該追求長生不死和幸福快樂呢?

在心理層面,快樂與否取決於你的預期,而非客觀條件。愉悅或痛苦從來都不是對外在事件的反應,而是對自己體內感覺的反應。結婚了,我快樂嗎?我不是很清楚,但是至少,我比從前快樂。

從前我有巨大的心理負擔,我害怕男朋友知道我家裡的情況,我害怕帶男朋友回家去面對我的家人,但是我和我老公在一起後,我都做到了,我終於迴歸到了正常的家庭生活,雖然跟別人結婚也可能會這樣的,但是我真的是好不容易邁出去這一步的。這讓我的心理非常釋然。

還有,我擺脫了助學貸款的魔咒。我現在可以毫無顧忌的去追求未來的生活,我可以攢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已經買房買車了,我現在活得應該是挺好的了。

我的對人生的預期就是,小有成就,生活性福。若要維持現代經濟,就要不斷且無止境的經濟增長。歷史知識的悖論。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有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為,本身立刻就失去了意義。我們擁有越多資料,對歷史瞭解越深入,歷史的軌跡就改變的越快,我們的知識過時的越快。科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預測未來,單歷史研究的重要目的,其實是讓我們意識到一些通常不會考慮的可能性。家畜命運悲慘的原因,不在於其死的方式,而在於其活著的方式。大多數人生活的意義,都只存在於彼此講述的故事之中。在大家共同編織出故事網的那一刻,意義就產生了。

人類編制出一張意義之網,並全然相信它,但這張網遲早都會拆散,知道我們回頭一看,實在無法想象當時怎麼可能有人會真心相信這件事。這正是歷史開啟的方式。

我學世界古代史,真的很難理解當時的社會發展趨勢,很難理解當時是怎麼樣一個生活狀況,不明白大家為什麼會相信上帝,相信十字軍。這就是我歷史學不好的原因,沒有辦法理解,所以學不會。

單一人類個體的基本能力,從石器時代就沒有多大的變化,但真的要說有什麼改變,也只能說是在衰退。但是各種虛構故事的力量在增強,他們推動了歷史,讓我們從石器時代到了矽時代。

現代契約給了人類力量,但條件是我們不再相信整個世界有一個偉大的與周計劃能讓生命有意義。

正是人文主義,讓人類擺脫了人生無意義、存在無根據的困境。

人類必須從自己的內在體驗找意義,而且不僅是自己的意義,更是整個宇宙的意義。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訓誡:為無意義的世界創造意義。

上帝是人類想象力的產物,但人類的想象力一樣只是生化演算法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