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書筆記>

【推薦】讀書筆記作文彙總7篇

文思屋 人氣:2.52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書筆記作文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讀書筆記作文彙總7篇

讀書筆記作文 篇1

咳咳,我奉命過來寫讀書筆記啦!這次我要寫的是《理想國》啊,嘻嘻,鼓掌鼓掌!

《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347年)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一般認為屬於柏拉圖的中期對話。本書分為十卷,在柏拉圖的著作中,不僅篇幅最長,而且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其哲學的各個方面,尤其對他的政治哲學、認識論等有詳細的討論。《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環相扣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歷史上大大小小“烏托邦”的開山鼻祖。該書是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其語言華麗,邏輯縝密,想象豐富,闡述精彩,在歷史上頗具影響力。

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裡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嚮往,並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並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柏拉圖認為,正義的城邦或理想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統治者應從有才能的人中挑選出來,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第二,統治者階層應過公社生活。第三,國王應該是哲學家,或應該讓哲學家作國王,因為只有哲學家才具備治理國家應有的知識。

《理想國》首先開啟了對理想國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該著中,柏拉圖本來是要論述個人正義,為了說明個人正義,用城邦正義作為鋪墊和比方,但,柏拉圖實際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論證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圖的這種證明方式給了後人一個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個人正義之外,還存在著城邦正義,或者說,還存在著國家制度的正義。後來人們在思考國家正義、法律正義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對人類文明發生重大影響的思想成果。而我國古代沒有關於國家正義問題的思考。我國古代雖然有對個人正義的思考,但這種思考主要涉及個人義務、行為,基本不涉及國家制度的正義問題,所以,其思考的深度遠不能同西方的正義思考相比。傳統中國政治法律思想史認為,君主制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可改變。如果沒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們現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專制制度中。想到現今的社會,正義一直都是受人們褒揚的話題,正義的事情永遠都是被人們所稱頌的。然而什麼是正義,我想很多人都是無法給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給出了也是摸稜兩可,一個簡單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圖式的反駁推翻掉。社會現象紛繁複雜,人們的思想各色各樣,在此處正義的事情,放到彼處馬上就變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極其不正義的事情。單純的眼光去判斷事情總是片面的,多慮的思想去思考事情總是無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適事而行。

作為一本影響深遠的書籍,《理想國》內容不可謂不精彩,是一本可以很好了解城邦由來的書!

讀書筆記作文 篇2

天永遠不會那麼藍,水永遠不會那麼清澈。而你我也不會永久的在一起,我們是兩個世界的人,我不可能成為你的一半,你也不會成為我的另一半,但我們卻能做好朋友。世界上不只是有愛情的,當愛情失落時,你應該選著會讓你開心、愉快地友情,那種情感沒有一點汙漬,只有一份份的純潔心靈

我們都要學會忘卻、珍惜和放棄。世界上沒有一個東西會永遠保持最美的,而你我卻可以將我們的快樂回憶存放在心裡。不是為了有一天你能記起我,而是為了彼此不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那些的事都已成點點滴滴,對於我來說只是回憶的物件。如果覺得不好,那麼就選擇忘卻;如果覺得快樂,就去抓住好好的珍惜;如果覺得傷心,就放棄。雖然很難,但只要想起對方,你就會知道,你做的是真確的。

遇到背叛了,我就會去腦海裡尋找你和我的回憶。每一次想起來我就會暗暗的開心。至少我會覺得曾經有個人是真的對我的;遇到愛情挫折時,我會去尋找,至少我會覺得曾經有個人深深地愛著我;不開心時,我會去尋找,至少我會覺得曾經有個人給我留下了快樂。

如果,我們會再次相遇。就請我們來到咖啡館,品嚐濃濃的咖啡,坐下傾吐一下我們離開彼此後的事情。那時候我會告訴你:“糖果不再甜”。那時的我們也許會哭、會懷念,但我知道,我只要走出這裡,我就不再是以前的我了。

我會擦乾眼淚,站在咖啡館門口,烏黑的秀髮隨著微風輕輕擺動,嘴上勾起一道完美的弧線,那時候的我煥然一新。大聲喊道:“如果糖果不再甜,那我就將它成為我回憶的一部分。”

愛情是人生的一道難關,說分手卻又捨不得,那為何不分手過後做朋友,將當初的快樂回憶儲存起來,將痛苦回憶銘記於心它將告訴你愛情。

讀書筆記作文 篇3

《務虛筆記》是史鐵生給生命輪迴的定論,是殘疾的無力與愛情的偉大的對峙,每一個人物命運的截點都像是剝下層層的洋蔥皮,更殘忍的是史鐵生要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洋蔥的心是空的,什麼都沒有的,但是你還是要剝下去,如此絕望。繼續穿越這孤獨苦痛,追尋一絲存在過的痕跡,追尋生命未知的意義。而這最終的空曠與虛無就是無法摒棄的殘疾,與生俱來,每個人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不同的殘疾形式,是終點也是起源,是隨機推開一扇扇門的宿命選擇,亦是我們渴望填滿的終極慾望。

文中線索眾多,人物關係複雜,而命運的交錯更像是作者在下一盤無限可能的棋,在這盤棋中不同的讀者因自己觀點角度的不同能夠生髮出自己的感悟,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好的小說需要有著種特質來容納讀者的思考,然後反哺給出不同的意義,提供給不同的人不同的養料來滋養心靈。所以對這本書的解讀可能不會出現相當一致的結論,而我寫在這裡的亦不過是自己的一點想法罷。

《務虛筆記》主題圍繞殘疾與愛情展開,參雜在故事情節中的議論,結構的復調,哲學的視角,都使這本小說顯得難讀,我也只能選擇幾個方面來闡述:

生日:

這裡的生日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出生日,而是種“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那是一個人生命開始的一刻。

存在即被感知,畫家Z的生命開始於他九歲的那天下午,樓房裡的大鳥羽毛闖進了他的生命,並永遠在他生命中喧囂騷動。那是他的生日,從此Z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開始了他的征途。詩人L的生日是在十歲的夏天,他的初戀,那個從南方來的在晚會上唱歌的小女孩,點醒了他的生命。正如史鐵生所說:“他們的命運便位於兩個不同初始點上,初始點的微小差異,卻可以導致結果的天壤之別。人一生的命運,很可能就像一種叫做“混沌”的新理論所認為的那樣,有著‘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依賴’”(83頁)。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生日,不僅是小說中的人物,現實中的我們也是,也許是第一次意識到死亡的概念,也許是首次對性別的認知,總之每個人都有那個自我意識覺醒的時候,那是我們被感知的時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的出身與存在,就是我們自己的意識對這個世界的探知。“存在即被感知”不是我們感知世界,而是我們被世界感知到,這樣,我們才有了出生。“忘記或者從未覺察的事等於未發生”不在我們精神世界裡的事情,就是不存在,於是精神世界才是真正的存在。

如果一切都是浮生幻象,至少以史鐵生的理論,我們擁有曾經存在過的證據,也許第一次的出生我們是完全被動著的,但是這第二次的出生完全是我們自己的嬗變,於是我們就這樣從命運的初始點,走上了不同的路。

我們從命運的初始點,走上了不同的路。如果第二次的出生是我們主動的嬗變,那麼那些細微的差別所導致的'巨大差異也是我們握有主動權的嗎?換句話來說,推開這扇門或者推開那扇門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嗎?

O說“你推開了這個門而沒有推開那個門,要是你推開的不是這個門而是那個門。走進去,結果就會大不一樣,沒人知道不曾推開的門裡面會是什麼,但從兩個門會走到不同的世界去,甚至這兩個世界永遠不會相交”。

在美麗的房子裡的不同的遭遇造成了Z、L、Wr的不同。對夢想的勇敢追逐與對現實的投降屈服造成了N永遠的漂泊與T求全的安穩。如果說性格決定命運,不如說是選擇決定性格。

我們推開這扇門時是不是其實一切早已註定?其實一切都是宿命?我沒有找到史鐵生的答案。也許掌心的糾纏曲線,塔羅牌的吉凶預兆與門一樣,是一出生就決定了的,也許是第一次出生,但我認為史鐵生所要表達的是第二次出生。

就我看來,其實是不是宿命最終都沒有意義,因為人生是一次性用品,能把一切的偶然變成必然,不管推開門的主動權是不是掌握在我們手上,這些選擇都是被打上宿命烙印的,因為我們並不知道另一扇門後面有什麼,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就沒有了意義,就這樣走進一扇門,它就是你的宿命。我覺得史鐵生的門理論對命運的解構淺顯,也許那是一個更為深刻的存在,超越時間超越自由,當下的選擇與未來的命定暗暗相合,是偶然與必然的統一體。

殘疾與愛情

“生命本身的密碼,很可能,這顆星球上的一切夢想,都是由於生命本身的密碼”“那密碼是什麼呢?殘疾還是愛情?”“是殘疾也是愛情”(10頁)

C的身體是殘缺的,但是其他的人難道他們不是殘缺的嗎?在這本書裡,所有的主人公都帶有殘缺的,心靈上的殘疾。

“殘疾(殘缺)與愛情——我甚至相信這是生命的寓言,或是生命所固有的遺傳密碼,在所有人的心裡和處境中都散佈著它們的訊息。從我們一出生,一感受到這個世界,這個同類之群,我們就日益強烈地感受到了差別、隔離和懼怕,同時生出了愛的慾望”“就是說,每個人生來都是孤獨的,這是人之個體化的殘缺。因此我們傾向與他者溝通、親和。而他者之為他者,意味著差別、隔離、恐懼甚至傷害,這是社會化的殘缺。——於是我們更加地期盼團聚——我需要你,需要他者,一個心魂需要與另外的心魂相融合。而這證明了愛情。我們因殘缺而走向愛情……原來殘缺和愛情是互為因果的……是人對殘缺的意識,把性愛演練成心魂相互團聚的儀式”。

愛是因為殘疾而生,因為不完滿而追求完滿而生。卻發現愛情本身並不能填充我們缺失的部分,但這是我們唯一能獲取溫暖的方式,顯得不那麼單薄。

這是殘疾的無力與愛情的偉大的對峙,是人類的有限性對無限性的挑戰,是唯一能與這世界抗衡的刀斧劍戟。就像個過河的卒子,單槍匹馬和嚴陣以待的王作戰,這殘局持續了上千年,而對峙本身就是勝利。

死亡

從O的死亡序幕到最後眾人對O的死亡的猜測,O的死亡是小說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開篇與結尾都有涉及。文中的O是愛情的捍衛者,她一生都是在追求純潔的永恆的愛情,到最後的遺書她都還寫道“在這個世界上我只愛你,要是我有力量在愛一回,我還是要選擇你”。不管是因為Z令她過於失望,還是因為所謂的“生命的終極意義”讓她掉進了不解的迷茫,她的赴死之心由來已久,一個比詩人還有想象力的美妙的死亡,必定是策劃了很長時間,她在等待一個時機。

L說“當那件事發生以後,O發現,死的機會不期而至,她感到一切都可以結束了,一切都是那樣的荒唐……唯有死變得很誘人……她之所以說她還是愛Z的,或者是為了安慰Z……如果愛情不過是一種安慰人的技術,不過是解決肌膚之親的途徑,如果連她自己也逃不出這樣的魔掌,沒有自由也沒有重量,一切都是虛假的、臨時的,她還能指望什麼呢?那時只有死是溫馨的”L還說“這就是那個死亡序幕的原因,O真是一個勇者,為我所不及”。(439頁)

也許文中的每個人物都在自己的生命途中領悟到了愛情的虛假與臨時,但是隻有O選擇了死亡這樣的決絕的方式表達對真相的蔑視。性可以是愛的儀式也可以是不愛的儀式。但是我相信這是O所不能接受的,這不是她的邏輯,如果她可以接受不愛,那她也不會選擇死亡了。O的死亡正是對愛情的守護,她把她的愛情帶到了現實不能左右的地方,這樣才能實現她的美麗夢想。存在的核心是一種空虛,就守著這空虛堅持存在吧。O是一個勇者,為我們所不及。

在小說的結尾,F醫生說“是差別推動了慾望,是慾望不息的去尋找平等,這樣上帝就造成了一個永動的輪迴”(484頁)我們輪迴的動力便是這對差別(缺陷)的填補,所以人類殘疾的不完滿的狀態是必要的,是推動發展的動力,所以這樣那樣的缺陷正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不是我們在這差別產生的輪迴裡,而是這樣的差別造就了我們。你和我。

讀書筆記作文 篇4

這本書的主編是伍美珍,其實這本書是一本精選作文來的。這本書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李詠琳寫的“人蠅大戰”和“在海上”這兩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的開頭用了擬人的手法,比如說:我和蒼蠅鬥智鬥勇,這句話把蒼蠅當人來寫,中間那部分把和蒼蠅戰鬥的事情全部都寫了出來,有一部分寫得很精彩,比如說:我隨手拿起了身邊的“寶劍”——龍眼的枝幹,衝了過去。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龍眼的枝幹比喻成寶劍。

第二篇文章是寫海景的,作者先寫了買票的過程,再寫坐船時的情景。小作者寫海上的景色有一句話寫得很美“海水是那麼的蔚藍,遠處的小鳥是那麼碧綠,就像一顆耀眼的寶石。”這句話寫得很生動,到了結尾還用了詩句結尾。

我以後寫作文也要像他寫得那麼好,多運用一些比喻句,把事情形容得生動起來。

讀書筆記作文 篇5

我們的可愛,在於我們的天真,儘管小孩常常摔跤,需要人攙扶,太過完美就會失去它的真實性。

今天,我有幸讀到了一篇文章:《完美與殘缺》。在品讀的過程中,我明白了一些讓我深有感觸的道理。

文章講述了一個朋友開宴會的時候發生的事。這個朋友搬進了新居,好友們來慶祝。主人不俗,懂得享受生活。他的屋子裡佈置得簡單而富有情趣。陽臺上懸掛著幾盆花花草草,令人賞心悅目。

這時,一位細心的女士說“這裡的花有真有假呢。”主人很得意地說“誰能在10米以外準確的指出真假,我就送她一盆盆景。”“我”是植物盲,不太會分辨出真假。眼前的盆栽,都長的很茂盛,清脆欲滴。猛然看去,很難分辨。可是有幾盆依稀能找到枯葉,還有的葉片泛著淡淡的焦黃,能呈現出新陳代謝和風雨侵襲的痕跡;另兩盆綠的鮮豔,沒有一絲雜草,都是精心設計的結果,雖然很美。“我”的心突然蕩起一陣漣漪,那些似乎完美的東西遠不如這些夾雜著殘葉的新綠更令我愉快。

其實,事物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社群裡有許多漂亮的花壇。低頭看,一株株小草茂盛的蔓延到花壇的盡頭。中間夾雜著自然的野草,還有已經枯黃的乾草,高低錯落,好似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我想,如果沒有這些野草、枯草,只有整齊的人工草皮,這花壇就會遜色多了。

相比殘缺來說,太多的人喜歡完美,殊不知只有這種很自然的殘缺才能把美麗襯托得更真實、更完整、更生動。因為殘葉的存在,我們才能從正舒展的綠葉中感受到勃勃的生機。

老師喜歡完美的學生,家長喜歡完美的孩子。我們的可愛,在於我們的天真,儘管小孩常常摔跤,需要人攙扶,太過完美就會失去它的真實性。

雖然假花完美無缺,但會欣賞的人還是喜歡真的。人也如此,我們不必刻意掩飾缺陷,無需害怕它們破壞了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完美,真實的做好我們自己,才會贏得別人的欣賞!

讀書筆記作文 篇6

最近,我讀了丹尼爾笛福著寫的《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

故事主要說了魯濱遜在一次航海中,出了意外,隨著海浪漂到一個可怕又無人的小島上。在這個無人的小島上沒有房子,沒有食物、沒有衣服……,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條。但他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對自己充滿了信心,他就在山岩下找到了一個住處,並且還學會了種大麥與稻穗等等……

讀書筆記作文 篇7

《明日之學校》一書不是一本教育學,它只是對課堂工作的一種描述,並從理論方面作些說明。儘管這樣,我在本書中深切地體會到作者的哲學的印記。因為實際上本書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學校”,稱它為“明日之學校”,意味著在杜威看來,它們是代表新學校未來的共同的趨勢。

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對印第安那葛雷學校的詳細記述。葛雷是新興的鋼鐵城市,但葛雷學校不是專門為鋼鐵公司培養工人,或者滿足工業某一類專業訓練的要求。沃特認為,問題不是要傳授各個人具體工作需要的知識,而是要保持和激發少年時期的自然興趣和熱情,使每個學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並保證他成功地做一個人和一個公民。葛雷學校的課程與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學校所規定的一樣,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會的需要密切聯絡起來。“從做中學”是葛雷學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兒童應當在適當的條件下忙著工作、學習和遊戲”。

在《明日之學校》的最後幾章裡,杜威對通過工業進行的教育和有關問題作了廣泛的論述。現行教育的許多問題和方法是在過去社會條件下產生的。在貴族制和封建制國家裡,初等以上教育的課程和方法是為有閒階級設計的;手工勞動是由奴隸和農奴承擔的,對這些人的訓練是一種奴隸式的教育。在這種社會條件下形成的一種關於知識和心智的觀念是,身體的運用,尤其是手和感官的運用越少,就意味著這種智力活動的級別越高;真正的知識和思想完全是心的運用,而無需軀體任何部分的運用。於是,只有極少運用軀體的學科才屬於自由的、高貴的學科。按照這個標準,哲學、神學、數學和邏輯是第一等的學科,其次是文學、語言、文法、修辭,等等。即使我們稱之為藝術的那種東西,也被貶入下等的學科。因為繪畫、雕刻、建築的成就需要技術和手工的訓練,教育應當訓練人去欣賞藝術,而不是去創造藝術。杜威指出,雖然產生上述這些觀念和思想的政治和工業條件已經開始消退,但是在有閒階級對於一切勞工階級享有理所當然的巨大優越感的時候形成的傳統的東西,卻仍然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中長期保留下來。

為了跟上時代的變化,杜威要求“學校教學的所有專案都應該在學校與維繫人們的社會活動的網路的聯絡中反映出來”,“除非把廣大工人當做他們使用的機械上的盲目的大小齒輪一般,否則,他們就必須對他們所使用的材料和器械的整個物質和社會的事實有所瞭解。”他呼籲真正的問題是要對所有的教育進行改造,以適應隨工業革命而來的科學、社會和政治生活條件的變化,那麼已經在進行的具有這種廣闊的目的的各種實驗,就應被看做特別值得同情和明智的考察的。

在最後的一章裡,杜威對所描述的學校的相似之點作了概括:重視所有青少年的身體健康,並在此基礎上培養他的品質和能力;運用自然的方法,“從做中學”;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用這些活動取代通常孤立的書本學習,以取得積極的道德效果;強調發現學生感興趣的工作,但不是在狹隘的意義上看待興趣,一味迎合兒童,把傳統的教材裹上一層糖衣,而是提出問題,使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解決問題,目的本身將提供他堅持單調乏味的工作所需要的刺激。儘管這些學校的型別、結構、課程和方法有很大的差異,可是通過分析,它們顯示出上述相似之點。相似的東西比相異的東西更為重要,因為它們表明了正在進行中的教育革新的方向。

全書最後歸結到了“民主的教育”這個問題上。杜威認為,在最近150年間發生了改變人類生活和思維習慣的兩大變化,一個是民主觀念的發展要求教育上相應的變革;另一個是通過科學發明帶來的變化,也必須在課堂中得到反映。把公立學校劃分開來,結果表明一部分學校追求傳統的過多的書本教育;另一部分為應付從事手工勞動的人進行過多的“實際”教育,這是與民主精神完全不相容的社會宿命論的計劃。杜威的結論是,以機會均等為理想的民主教育,把學習和社會應用、觀點和實踐、工作和對於所從事的工作的意義的認識,從一開始並且始終如一地結合在一起。在這裡,杜威再次表現出了他的教育理論中的主要東西是社會改良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