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書筆記>

202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文思屋 人氣:2.02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202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錯,的確是這樣。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冽,沁人心脾。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一本給人啟迪,發人深思的好書。

自從參加名師工作室之後,才想起該給自己充充電了,於是就從《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開始吧!在書中,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理論家,為廣大教師們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他精煉的語言、閃光的思想,既使我開闊了眼界,更引我深入地思考。

從書中,我領悟到:教育重在師生間的相互信賴,而信賴取決於民主平等的溝通。我是一名國小教師,國小生雖然小,但也要尊重他們。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沒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跟孩子說話”,對孩子傾注全部熱情,和孩子平等相處,給他們親切感、安全感和信賴感。愛孩子,就要把自己當作孩子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用心靈來溝通心靈,用感情來贏得感情。我想:當老師們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孩子們能對我們說真心話、悄悄話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已經成功了。

蘇霍姆林斯基還提出:“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對那些“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困生,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資料,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之中哪怕獲得一點進步也好。是啊!學困生是老師們最頭疼的,讀了這本書,我彷彿頓時豁然開朗,知道開學後去怎麼去對待我們班的這些“無可救藥”的孩子們了。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善於在每個學生身上發現他的天賦和才能,為他們提供發展的條件,竭力做到使每個學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從而感到快樂,從中樹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並不比別人差,自己也有優點。對國小生,尤其是那些學習困難者,特別需要的不是失敗,而是別人的肯定,老師的賞識和成功的體驗,通過這些,才能促使他們產生一種內驅力,促使他們成就動機的發展,促使他們發現自己,看到自己潛在的力量和優點,從而滿懷信心地不斷爭取成功。

書中的每一條建議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實踐。今後我還會繼續學習這本書中優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讓自己的教學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2

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大學生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正如一桶水如不新增,也有用盡的時候。“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所以,讀書吧,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3

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的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閒暇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

---節選[教師應該用一輩子來備每一節課,做法就是不斷地看書,不斷地提升自己,而學生呢?如果看書能成為你“出自內心的需要”是你“對知識的渴求”,那麼不僅僅是學業的提升,更是一種終身幸福的獲得。]

國小面臨著許多重要任務,而其中佔據首位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兒童學習。

----節選[如果這點在國小沒有學會,那麼七年級教會學生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如果再拖到八年級九年級,恐怕學生和老師都要更吃力。我的學生有些是請了家教的,有時候我希望那些家教的老師在一對一地輔導他們的時候能給他們些方法上的點撥。]

學生如果沒有學會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閱讀和感知所讀的東西,沒有學會流利而正確無誤地書寫,那麼,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談不上順利地學習,也就是說,教師就不得不沒完沒了地給學業落後的學生做“拔高”工作。在國小裡,你要教會學生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

幾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一個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的學生比起不掌握這種乍看起來很簡單的迅速閱讀能力的學生來,就顯得能夠更迅速、更順利地應付任何作業。

我建議每一位教師:請你分析一下知識的內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學生牢牢記住和長遠保持在記憶裡的知識明確地劃分出來。教學大綱裡有一些“關鍵”的知識,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運用知識的能力,就取決於這些“關鍵”知識是否牢固。因此教師正確地確定這些知識的能力就十分重要。這裡所說的“關鍵”,就是指反映本門學科特點的、重要的結論和概括、公式、規則、定理和規律性。在有經驗的教師那裡,學生都備有專門的本子,用來抄錄那些必須熟記和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裡的材料

換句話說,學生要能牢固地識記公式、規則、結論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須閱讀和思考過許多並不需要識記的材料。閱讀應當跟學習緊密地聯絡起來。如果通過閱讀能深入思考各種事實、現象和事物,它們又應當保持在記憶裡的那些概括的基礎,那麼這種閱讀就有助於識記。……學生從對材料本身的興趣出發、從求知、思考和理解的願望出發而閱讀的東西越多,他再去識記那些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裡的材料就會容易的多。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4

那天說到:國小四年級左右有一個分水嶺,學生之間的差距在此時拉開。有些學生永遠地落後了。

為什麼?我所想到的一個重要因素:

1、事實上,從四五年級開始,才真正開始展開對知識的學習,此前進行的,都是為學習知識做準備的“前知識”的學習和訓練:拼音、識字、書寫、閱讀、思考力、專注力、紀律及自律……

蘇霍姆林斯基用另一套語言表達了類似觀點。他的表述是:到了中年級(前蘇聯的4~8年級)和高年級(9~10年級),就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國小的時候(注:前蘇聯的國小指1~3年級),沒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裡,達到牢記終生的程度。比如,他舉例:在語言裡,有2000到2500個寫法正確的字,它們是知識、讀寫能力的“骨架”。……這些東西,是學生到了四年級以後掌握知識的工具。這類“地基性知識”,他還舉例了一些基本運算,比如千數以內的最常使用的加減乘除的運算題,等等。

關鍵是,對這些“前知識”,不僅僅是要求掌握,還要求牢牢掌握,不僅僅要求牢牢掌握,還要求無需運用“意識”地掌握——下意識,對,對它們的掌握要進入無需反應的下意識狀態。只有這樣,你才能無障礙進入下一個階段對知識本身的學習中。而很多學生所達到的,僅僅是“掌握”,距離“掌握到下意識狀態”還差一段距離,正是這一段距離,造成了這些學生對下一個階段學習的無能為力。

2、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心性。這一點,我暫時沒有看到蘇霍姆林斯基提及。我相信他在後面的篇幅裡會提及——以不同的語言方式。因為這個因素是如此重要。

老天賦予了人類兒童早期一個讓人驚歎的能力:無需注意力、無需努力即可學習。兒童早期,具備一種全方位學習的能力,就像海綿一樣,他可以一邊玩這個,一邊把那個也學了,他可以同時學習四五種甚至七八種語言,如果你同時在他耳邊灌輸它們。隨著長大,這種能力逐步喪失,漸漸,人類需要運用注意力來學習了。這大概也是因為知識發生了,而知識是複雜的系統,需要甄別、整理和歸類。

我猜測,這個改變發生的關鍵時間點便是國小四五年級的時候。這時候,一個孩子要再運用老天給他的本能、無需努力地去學習已經不可能。這時候,人的抽象運思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開始比較明確地發生。而這時候,那些沒有養成良好心性而只憑本能學習的兒童,便不可避免地落後了。

3、思維力。這裡的差別是無需迴避的,是事實上存在的。這之間的差別可以有一個全網高速公路、鐵路系統和一條鄉間小路之間的差別那麼大。這裡給胎教早教留下了很大的空間。但這個領域過於神祕,我尚未深入研究,不敢多言。

對智力或思維力落後的孩子,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到了一些經他實踐覺得非常有效的方法。

他有一段話,值得思考:“必須識記的材料越複雜,必須保持在記憶力的概括、結論、規則越多,學習過程的‘智力背景’就應當越廣闊。換句話說,學生要能牢固第識記公式、規則、結論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須閱讀和思考過許多並不需要識記的材料。”在蘇霍姆林斯基那裡,始終把握住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裡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後者是前者的智力背景。

這時,對於那些落後的、智力尚未開啟的兒童,他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他說,“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對於這類兒童,正是前面說過的‘第二套教學大綱’能起到特別重要的作用。”這套教學大綱能讓這些兒童的大腦產生一種驚奇。“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

我想起我的表姐、一位高中語文老師對她那些來自貧困山區的、智力顯得相當沉滯的高中學生所做的工作:她給他們看《蠟筆小新》之類的動畫片。而她發現這十分有效:智力的沉滯,似乎鬆動了。她發現,這些來自資訊閉塞的深山、頭腦幾乎沒有經過像樣訓練的小孩,跟城裡小孩所需要的,是十分不同的東西。

我不認為她找到了最好的辦法,但她似乎做對了一些事情。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5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全書有一百條。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它讓我明白了原來學生這樣教,會存在那些不足。那樣教,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讀後我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我為大師給我指引教學方向心中激動萬分,同時,為自己過去的想法及一些做法而慚愧。

第一個感受:愛學生。面對四五十個有著不同思想的孩子時,煩心的事就接踵而至。今兒張三和李四打架,明兒王五不寫作業,後天家長說某某學生打了他的孩子……日復一日,一年又一年,沒有一天消停過。漸漸地剛剛參加工作時的雄心壯志、耐性漸漸隱退,我甚至有時也懷疑自己是否能勝任教師這個職業?越來越覺得不會教書。可當我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後,卻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霍姆林斯基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師的職業就是要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沒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我們教師就是要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抑、傷害和扼殺。因此,每一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兒童的弱點,缺點,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且心靈去認識它們,那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緊要的,是每個孩子年齡階段所表現出應有的特徵時,你會為自己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的行為感到可笑。我們要理解兒童的行為,懂得兒童是一個經常在變化著的人。教師的心胸要寬廣,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給每一學生,在自己的心中應當有每個學生的歡樂和苦惱。參與學生的活動,讓學生感覺老師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這些對我有很大的啟發,我帶著這種對孩子的熱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師生關係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學生的特異性。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高瞻遠矚,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又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學生內心的財富。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語文老師尼娜彼特羅芙娜的學生米哈伊爾一樣。儘管米哈伊爾在平時上課中讓尼娜彼特羅芙娜氣得臉色發白、雙手顫抖,但當這個“兩分生”——米哈伊爾很瀟灑地為她修理好電視機後,尼娜彼特羅芙娜感到非常的難受,甚至是久久地坐著,哭著……尼娜彼特羅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責:我們做教師的人,怎麼會沒有發覺,在我們認為無可救藥的懶漢和毫無希望的“兩分生”身上,在他們的心靈和雙手裡,還蘊藏著天才呢……這一事例不禁促發我深思:既然是在學校的“兩分生”,還能很快成為一個技術很高的電視機修理工,我們在今後的教育對學生的評價中是否應該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其實,在我們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總會遇到這樣的學生。如我班的黃涵同學,在學習上我用盡各種辦法,都是“盲人點燈,白費蠟”,很是懊惱。但是我想到要尊重孩子的差異,同時也發現學生的優點,於是,觀察中我發現她是我班最會掃地的學生,學習上她沒有什麼造就,但她將來準會是個優秀的保潔員。還有新轉入的林梓儀,她剛轉到我們班時我發現他語文基礎差,上課不能專心聽講,但是,她媽媽說她在家很會做家務事,不要小看,她可是的家裡的能手。與此同時,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旗幟鮮明地指出:如果教師和學校輿論唯一地根據分數來給一個人做出好的或者壞的結論,那他就不會努力去當一個好人。因為上課、掌握知識、分數——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個區域性,只是許多領域的一個領域。人的心理和智慧結構的發展水平,事實上無法單純用紙筆工具準確地測量出來。傳統的考試,主要是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單項測量,由於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能以此對學生做出或優或劣的判定。考試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試結果——分數也並不能代表學生全部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教師應當儘可能地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應該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第三點:多讀書。我經常對家人說,當老師的我很忙,沒有時間幹家務活。對朋友說,當老師很累,整天忙。確實沒有老師不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是上課、改作業、備課輔導、談話、開會、理論學習等等,連一分鐘空閒的時間都沒有。這裡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整天被迫著去做這些事,心累,恐怕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著自己,簡單的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沒有主動去做。教師的任務比較繁重,時間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談到如何解決時間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舉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屆公開課,區培訓班的學員和區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記一些記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這是多麼令人驚歎啊!課後有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一輩子都在備課,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確實,做教師的每天必須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在今後的日子裡我要加大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總之,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很多,這本書不是隻讀一遍就可以的,它如酒,需要一遍遍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