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讀書筆記>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文思屋 人氣:1.24W

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寫的如何?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對你能夠提供幫助。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一

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每一條建議都充滿教育智慧,事例生動、分析精闢,啟人深思。從中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在此從微觀細節方面扼要談談三點讀書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師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

何為教師素養呢?蘇霍姆林斯基從三個方面闡述教師的教育素養:這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廣博的知識。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教育素養還有一個方面,談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這就是教師的語言修養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重要的特徵是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麼他的講述就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課以後需要花在摳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教育素養的第一個標誌,就是教師在講課時能直接塑造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教師講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談的學生髮表議論。教師不是宣講真理,而是在跟學生娓娓談心。

感悟之二:成功教師應善於引領學生

關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論述:“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溼的土壤裡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因此,教師要在培養學生學科興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順利獲取知識,在體驗一次次成功之後,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習的動力;教師要鑽研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教法引領學法,例如,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那樣,我們若能把帶有遊戲性質的作業、科技知識、百科知識、趣味故事、趣味實驗等列入教師備課的內容,一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感悟之三:成功教師應善於思考

善於思考才能有創新,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們可以看到蘇霍姆林大師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鄭重地審視著學校教育的每一細節,我覺得善於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處。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第五條提出“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第一套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裡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源來源。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論述來看,第二套大綱是保證第一套大綱順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

讀過這本書,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勤於讀書、善於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師。通過讀書,提升教育素養;藉助思考,使教育充滿睿智。因為只有智慧含量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種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才能真正滌盪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二

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完此書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 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 "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 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 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物件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說說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閱讀呢 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三

按照學校制定的讀書計劃,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每一條建議都充滿教育智慧,事例生動、分析精闢,啟人深思。從中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在此從微觀細節方面扼要談談三點讀書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師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

何為教師素養呢?蘇霍姆林斯基從三個方面闡述教師的教育素養:這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廣博的知識。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教育素養還有一個方面,談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這就是教師的語言修養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重要的特徵是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麼他的講述就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課以後需要花在摳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教育素養的第一個標誌,就是教師在講課時能直接塑造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教師講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談的學生髮表議論。教師不是宣講真理,而是在跟學生娓娓談心。

如何提高教師素養?眾所周知,名師、大師的教育素養都是很高的,能夠集文學家、藝術家、書法家等大成於一身,而且具備很好的人格修養。我自知距離名師還很遠,應想盡一切辦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還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好,那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把讀書當作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告誡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讀好書能夠淨化我們的靈魂,開啟我們的教育良知,鍛造我們的優秀品質,因此靜下心來讀書是提高教師素養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師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成功教師應善於引領學生

關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論述:“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溼的土壤裡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因此,教師要在培養學生學科興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順利獲取知識,在體驗一次次成功之後,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習的動力;教師要鑽研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教法引領學法,例如,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那樣,我們若能把帶有遊戲性質的作業、科技知識、百科知識、趣味故事、趣味實驗等列入教師備課的內容,一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感悟之四:課堂提問

關於課堂提問。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獲取知識——這就意味著發現真理、解答疑問。你要儘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控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教師要能“對教材進行深思熟慮:找出因果聯絡正好在那裡掛鉤的、初看起來不易覺察的那些交接點,因為正是在這些地方會出現疑問。而疑問則能夠激發求知的願望。”

課堂提問便是一種引領,課堂中提問的意義是要激發求知慾,提問點應該恰當到位,應該是鋪墊學生獲取知識的臺階,好的提問就像節奏明快的韻律操,流暢優美。想想自己的課堂上真正有效的問題有多少呢?想來覺得如芒在背!

關於學生注意力問題。蘇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拴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韁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學中體會到,學生課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完全在於教師的引領與調控,教師要抓牢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韁繩”,才能確保高效課堂。

感悟之四:成功教師應善於思考

善於思考才能有創新,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們可以看到蘇霍姆林大師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鄭重地審視著學校教育的每一細節,我覺得善於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處。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第五條提出“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第一套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裡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源來源。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論述來看,第二套大綱是保證第一套大綱順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思考學生學習過程的每一個環節,發現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生識記和保持在頭腦裡的知識是很多的,因為它是進行後繼學習非常重要的一種保障,許多學生卻掌握得並不牢固,要麼是不理解去死記硬背,保持得不長久,要麼是記住了不知道如何去運用,成為一種“死”的知識。久而久之學習上失去興趣,淪落為“差生”,那麼如何避免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種辦法,就是實施第二套大綱。具體地說,就是每呈現一種新的知識或材料時,要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與此相關的感興趣的內容讓他們進行閱讀,以使他們更好地去理解這些知識,並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疑問,從而進一步激起他們的求知願望,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感受性”,教師要“盡力為學生識記、記熟和在記憶裡保持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而創造一個智力背景。”這樣,他的智力背景越廣闊,他所需要識記的教材就會變得越簡單。反觀我們平常教學,不顧知識積累和學習體驗過程,只顧死記硬背結論的做法簡直就是一種摧殘。

再如,關於後進生,如何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蘇霍姆林斯基以成功案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為了幫助一個叫費佳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自己親自編了一本書《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他抓住兒童的心理特點,收集或編寫很多有趣的、能夠引起兒童思考的習題來訓練他。並且還為他提供一套適合他閱讀的書籍,大概有一百本,後來又為他配備了另一套圖書,約有二百本,正是這種大量的閱讀,使費佳的成績逐步趕了上來。可見,“閱讀能教會學生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覺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我們每一位教師對待教育教學中的每一項工作或每一個細節若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善於思考,相信學困生在我們手下會越來越少。

讀過這本書,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勤於讀書、善於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師。通過讀書,提升教育素養;藉助思考,使教育充滿睿智。因為只有智慧含量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種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才能真正滌盪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四

放假家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建議》書點點滴滴讓受頗深 書用恨少事非經知難於我教師言要東西實太我知道東西太少《給教師建議》本非指導教育理論實踐書籍帶給我極啟發深深觸書給教師提百條建議每條建議談問題實際事例精闢理論析都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例項娓娓道真讓我獲益匪淺

蘇霍姆林斯基許條建議都提教師要提高自教育素養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讀書作第精神需要作飢餓者食物教師應該要斷培養自讀書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書本面前靜善於書本內容深入思考教給杯水教師應該桶水固道理桶水新增用盡候確實我教師教給點基礎知識滄海粟教師要想提高自教育水平教遊刃餘需要持恆讀書讀些教育專著斷補充自知識儲備能量使自知識海洋變越越寬廣啊段發深省讓我本質領悟些教育技巧奧祕

許師經教認自所教內容已爛熟於沒必要再認真努力新東西非錯誤觀點、知識越豐富講起課越內容趣、海闊空思維適應趣、海闊空;二、知識需要更新東西總淘汰;三、教師斷習親身體驗習程能更加理解習程制定習計劃實施教程更容易作符合實際策總教師永遠沒理由停止習或放鬆習習斷閱讀實現

停讀書才能知識海洋汲取更營養才能斷充實我腦提升我思想才能讓我擺脫坐吃山空、物教尷尬境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應靈魂深處份精神寶藏通宵達旦讀二百本書所讓我所師都熱讀書吧我要堅持懈讀書讀教育名家書吸納各家思想所自教育教工作服務提高自教育教水平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五

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呢?《給教師的建議》中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書中這樣闡述:“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須懂得兒童的心理,瞭解他們的年齡特點。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一種自豪感。”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如果上課時老師單靠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兒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所講的知識發生聯絡,使他不感到特別的陌生,使他有一種想要了解更多的慾望。我們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你就要將學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與這一部分有關的知識讓他們發生聯絡,他就會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後果,注意力也就會越集中。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在課堂上應該對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多加關注,一旦發現他們有開小差的現象,應及時加以提醒。比如讓他重複剛才老師講話的內容,讓他回答一些問題,等等。

我著手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儘量以學生的興趣帶動學習。

首先,每篇課文學習之前我都佈置預習,要求讀通順後提出不懂的問題,至少提三個。這個任務的意義在於促使學生以讀促思,讓學生處在一種相對積極的學習狀態。然後在課堂上調查統計學生所提的問題,歸類整理,給予表揚,讓學生享受提問的成功感,促進他們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

其次,在教學設計中,我努力營造閱讀期待,教學提問指向認知衝突,力求使問題有思維衝擊力,有探究價值。對於一些實踐性較強的文字片段,我經常設計一些體驗活動,藉助“想一想,做一做,讀一讀”的形式讓學生結合不隨意注意和隨意注意,對文字印象更加深刻。

再次,在課堂上,我放低師道尊嚴的架子,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把自己當成他們的學習夥伴,適時地穿插幾句幽默的話語,調節課堂氣氛,收一收學生的心。在課堂評價中多結合學生“認真聽,發言勤”的特點表揚,樹立這樣的榜樣。

這些措施的實行,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內需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但要使效果更好,還必須以“讓學生形成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為指導思想,不斷地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調整策略,補充措施,不斷地向“讓學生樂學、好學、善學”的目標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