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放假>

少數民族春節的習俗

文思屋 人氣:1.17W

我國有著5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習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少數民族春節的習俗,歡迎參考閱讀!

少數民族春節的習俗

蒙古民族:

過春節,蒙古民族人民叫它做“大年”。蒙古民族古時候將春節稱為“白節”。如今,人們將農曆正月叫做“白月”。原來,蒙古民族人以“白”為吉祥。據說與日常飲用潔白的奶食有關,包含著恭賀新春、吉祥如意。“白月”也是人們相互交往聚會的時節。七年級,一大早身著各色服裝的男女,跨上早已調好的駿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習慣上這種敬酒每敬必喝,有的還邊歌邊舞。串包男女利用這個機會賽馬,尤其是青年男女更互不相讓,他們大都以“浩特”之間距離為比賽距離,開始男女追逐。

藏民族:

過年的時候,大家都要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大年七年級,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五穀豐登。

彝民族:

彝民族則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民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民族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一些地區,在節日裡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問好,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七年級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苗民族:

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壯民族:

壯民族與漢民族同時過春節。遊比比旅遊介紹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所有米飯,稱做“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七年級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民族:

布依民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亮後,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這個方法和傳統真( ^_^ )不錯哦!

滿民族:

滿民族分“紅、黃、藍、白”等八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每家都會準備豐盛的佳餚歡度春節。

侗民族:

侗民族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民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民族:

白民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民族同胞與苗、壯民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民族:

春節土家民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民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民族:

潑水節是傣民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民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民族:

黎民族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七年級、八年級、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朝鮮民族:

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七年級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民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民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八年級、九年級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高山民族:

“圍爐” ,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淨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瑤民族:

節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緻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

鄂溫克民族:

正月七年級,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七年級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七年級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裡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羌民族:

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