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放假>

少數民族過春節的習俗

文思屋 人氣:2.95W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習俗,舉行各種各樣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民族獨特風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少數民族過春節習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少數民族過春節的習俗

藏族特色

藏族人民過年,是按照自己曆法過藏曆年。藏曆和漢族農曆相近。藏曆年一般是在漢族春節過後幾天內來臨。在除夕前一天,當太陽快要落山時候,家家戶戶都把髒水汙物往西邊倒掉,讓那些髒東西跟著太陽落山而除掉,以示辭舊迎新,盼望人丁興旺,萬物生長。

除夕這天,要舉行隆重、盛大“跳神會”。人們穿著豔麗服裝,戴上奇形怪狀面具,在海螺、大鼓、嗩吶等樂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舊迎新,驅邪降福。除夕晚上,藏民們喜歡吃食物是油餅、奶餅、血腸、手抓肉等。大年七年級早晨,婦女們僦先去河邊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徵全家吉祥,健康長壽。接著,家家戶戶都在醒目紅桌上擺上象徵性供品“竹素其瑪”。“竹素其瑪”即是元寶式長形大彩盆(類似漢族地區五穀鬥),在一頭裝滿麥粒,另一頭裝滿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糕點,並在上面插上幾束染了顏色麥穗和青稞穗,祝望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歡樂人們在擺著“竹素其瑪”屋子裡,圍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贈獻哈達,盡情唱歌跳舞,慶祝新春。

春節期間,親友和鄰居之間,都互相拜年,互贈哈達,祝願愉快幸福。並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廣場上和原野中更是熱鬧非常,青年們聚在一起舉行賽驪和射擊比賽,歌聲和喝彩聲此起彼伏。比賽結束後,大家圍在一起,點起篝火,彈唱團結祝福歌,跳起“鍋莊”、弦子舞,狂歡入夜。

彝族特色

彝族稱過年為“庫史”。“庫”是年或歲之意。“史”即是“新”。“庫史”就是過新年。每當深山初雪,秋山紅葉,太陽迴歸時,谷黃米熟,莊稼收進糧倉,便到了彝族過年時候。彝族一年一度年節是在農曆十月底,有地方是把過年日固定在農曆十月三十日為除夕之日,冬月七年級為新一年開始。

在涼山大部分地區是按區域選擇吉日過年,但都在農曆十月之內。

過年日子臨近了,孩子們搬著指頭數天日,盼望新年早日到來,過年彎彎豬腳是屬於孩子,孩子們還要各自帶肉集體去野餐。過年是一年終點,是新一年開始,是新舊年間界限。除舊迎新,慶祝一年豐收、康樂,並憧憬未來,預祝新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清淨平安。祝願一年更比一年幸福康樂。

舊年若遇有不幸災禍,疾病臨身,通過過年使人們在精神上得到莫大依託和安慰。在新舊時日交替時節,時運轉換,祝賀新禧臨門。以過年時間為界定,一切從新開始,只要開好了頭,時運昌達。以過年時間為準,隔絕不幸命運於逝去之年。

若過了年,年成不好,多災多難,瘟疫疾病漫延,中途人們要重新過年。讓孩子們手持棍棒為武器,向一座搭建在村口象徵性魔宮進攻,似為同邪魔進行撕戰,最後孩子們要搗毀魔宮。通過這一舉動,讓人們精神上獲得新寄託。

過年是一年中最快樂日子。在日常生活中,吃飽穿暖就有了如過年時幸福感。“過年三天盡情地吃,沒有吃錯道理。”過年是恭賀新禧、全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豐衣足食、生活甜蜜美滿時刻,過年活動內容容喜慶吉祥、祈求福祿、驅邪避魔、拜祭祖宗等含意。

彝族“庫史”源遠流長,據彝族民間文學裡記載:“彝族過年是一個名叫俄布科薩人開頭。”由於歷史冗長形成了一整套風俗習慣,如祭祖、堆柴垛、守歲、撣塵、串酒樂、拜年等許多豐富內容。

彝族過年地板上要鋪一層草。選割巖子上草,那裡草是純潔草、乾淨草,羊嘴沒有沾過草;是獸蹄沒有踏過草;是豐美草、茂盛草。芳草欣榮,鋪青疊翠,綠草茸茸如綠氈鋪地,象徵子孫榮華富貴。

壯族特色

分佈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米飯,稱為“壓年飯”,有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烷粑,人口少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七年級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一年沸騰生活。

布依族特色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姑娘。

滿族特色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吉祥開端。

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高升”。有地區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民族特色和濃厚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傳統節目。在三四天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對你祝福應為傣族信奉小城佛教水是最純潔,祝福新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七年級、八年級、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獵物全村共享。有趣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繡好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嘴邊。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總要給牛吃一點,關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酬其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願新一年裡創造更多財富。

達斡爾族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達斡爾族,農曆正月七年級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準備有蒸糕,拜年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從正月七年級到十五,仫佬族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裡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獨龍族

唯一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卡雀哇”節。最隆重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中央木樁上。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小夥子,手持鋒利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莊”舞,然後分吃牛肉。

鄂倫春族

在東北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八年級、九年級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餚。正月十六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赫哲族

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繡著美麗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獸皮等服裝。在年節裡,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製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招待。

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基諾族,口嚼檳榔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哈尼族

盪鞦韆,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立秋千。那裡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裡,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節日景象。

高山族

“圍爐” ,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蔬菜不用刀切,洗淨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思念。

景頗族

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七年級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米酒。

瑤族

節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緻“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

鄂溫克族

正月七年級,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長輩和親戚必須在七年級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七年級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房子裡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羌族

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東鄉族

人們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土地熱愛之情。

京族

七年級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七年級天不亮就要從河裡揹回“吉祥水”。認為七年級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吉利。

苗族

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納西族

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蒙古族

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七年級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水族

主要聚居在我國貴州省,不數散居在廣西族自治區。與許多民族一樣,水族每年農正月七年級至十五也過春節。節日前夕,家家戶戶都要打掃庭院,收拾房屋,縫製新衣,貼年畫、春聯,準備豐盛節日食品,來迎接新年到來。春節期間,人們最重果活動就是祭祀祖先,魚是必不可少供品。祭祀習俗,有地方在家門口臨時放桌,擺上酒席。有地方擺上籮筐,一頭盛著各種生產工具,冀盼來年生產豐收。祭祀時,燃香燒紙,全家無論男女老幼都要跪拜,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事事如意。春節期間,水族小孩兒會挨家串門向大人討糖果吃,誰要得最多,誰就被認為福氣最好,將來聰明健康。除此之外,人們還穿著節日盛裝,相互走訪慶賀新年。男女青年則彙集在村頭寨尾,吹笙,擊銅鼓,隨著鼓點跳起各種銅鼓舞。節日期間往往鼓聲晝夜不停,整個水族山寨沉浸在歡樂節日氣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