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文案寫作>觀後感>

心靈病房觀後感

文思屋 人氣:2.94W

心靈病房,大家看過嗎?不管看沒看過,下面的心靈病房觀後感,都知道大家一看。

心靈病房觀後感

心靈病房觀後感【1】

影片主要講的是美國某一個大學的英國文學教授Vivian Bearing,她是48歲未婚單身女性,身體一向很健康,對學生要求嚴謹,修她的課的學生卻很多。

從這個角度看她幾乎是一個成功者,可是某一天當她被發現自己罹患卵巢癌時,已是第四期,無法手術摘除.她被轉給腫瘤科柯醫師接受化學治療。

疾病的折磨和醫生的冷漠讓她在最後的日子裡過得很是煎熬。

在這裡我首先分析一下里面的幾個角色:

一:Vivian Bearing:主人公,四十八歲的薇薇安·貝南是一位研究十七世紀英詩的文學博士,對英國文學的教學方法有卓越的貢獻。

她對自己的評價是“堅毅果決,執著苛求,不容妥協,不輕易放棄挑戰”。

在被告知患了第四期轉移性卵巢癌終末期,並接受了實驗性的化學治療。

個性不容妥協的貝南教授,躺在病床上毫無尊嚴的接受各種治療與檢查,雖有白髮和皺紋,薇薇安仍然面色紅潤,看起來平靜而美麗。

在接下來八個月的治療中,她要服用“全劑量的藥”,副作用“很強烈”但是她的病例“是一個研究,將會對人類知識有卓越的貢獻”,她被要求“必須要非常堅強”。

二: 柯醫師:是主人公的主治醫生,對Vivian所接受化療藥品對於她的卵巢癌的藥效,以及她所能承受的藥物負作用的興趣大於對Vivian本人的感受,他們鼓舞Vivian要堅強忍受掉髮,惡吐等負作用,因為他們想了解一個人對全劑量的新藥能忍受到什麼地步。

每天查房時僅僅問她一句:“還好吧?”就結束任務,甚至還把她作為活體模型進行檢查授教,未能顧及患者她怎樣的感受和痛苦,讓她心靈更添創傷,柯教授代表的是舊的醫學模式,即生物醫學模式,僅僅關注疾病及療效本身。

我不認為這就是醫生的錯。

他們長時間呆在醫院,天天面對大量的病人,難免會漸漸麻木起來。

事實上,任何人若要保持長久的對於不同病人的關心都是很難的。

這些醫生並非不稱職,只能說他們身上缺少一種個人情感的流露,或者說是人文情懷。

這份人情關懷與善意,卻是薇薇安在病重後一直期求的。

三:傑森:(貝南教授昔日的學生),在治療癌症的領域是頂尖一流的佼佼者,卻扮演著盡責且冷漠的角色,而貝南教授在冗長而又孤獨、恐懼、憂慮、煎熬的療程中,始終得不到他心靈上的關懷。

在傑森醫師的身上,她彷佛看到自己過去對學生嚴格、不近情理、不肯通融的真實自我,懺悔之意油然而生。

就這樣,她在心靈和生理的雙重摺磨下,一直的煎熬著!傑森的冷漠不是與生俱來的,在每天面對著殘缺的身體、痛苦的呻吟,面對著研究室的瓶瓶罐罐,他的心靈由救死扶傷的熱情轉到理性的沉默,直到變得冷酷,雖然這些變化連他自己都沒有覺察到。

這時他已經忘卻了自己所面對的是一個複雜情感的人。

四: 護士長蘇西,一個溫柔,善解人意的形象出現在了觀眾的視眼裡,並且會跟她聊天,關心她的身體,讓貝南感受到溫暖!在她即將枯槁又渴望被愛的生命中,給予真誠的關懷,為她的生命注入了一股暖流。

從此可以看出,除了生理上的治療外,病人更需要的是心靈上的關懷。

只有這位護士會陪她聊天,吃冰淇淋,而且討論到臨終前是否做CPR(心肺復甦術)的問題.護士蘇西體現了南丁格爾精神,認為人是個社會的人,有心理、社會的需求,在簡單的照護下而是一顆同情、移的心。

五:啟蒙老師愛絲佛教授:她是一個很溫馨的人,當她看到正因為癌症而痛苦不已的貝南時,眼神充滿了憐憫與不捨,她爬到床上,讓自己的身體支撐著貝南,並唸了一則寓言故事,使貝南能夠安穩的入眠。

雖然最後,貝南還是走了。

但是她卻在貝南最後的時光裡感受到了平靜於安詳。

這是一部為醫學院醫學生及醫院醫師拍的醫學倫理的電影,在這座裝置良好的高水準教學醫院裡,仍處處顯露出很多令人心酸的不以病人為中心,違返醫學倫理的醫療行為。

一,傑森在向Vivian問診時,談到自己在大學時曾修過Vivian的英國詩,他說,因為入學醫學院須多才多藝,因此修這門課是為了顯示他有人文素養,以期能進入醫學院,而以傑森對疾病的興趣大於對病人本身,就顯示出他徒有文學素養的外表而已。

二,柯醫師與傑森能說服Vivian接受新的抗癌藥,而且以高劑量注射,認為是難得的實驗機會,他們密切注意並記錄掉髮,惡吐,腎功能變化等負作用,隨時用超音波追蹤腫瘤的大小,無視於Vivian因藥藥物負作用所引起的煎熬.

三,事實上,柯醫師對新的抗癌藥是否能有效殺死癌細胞,並沒有保握,但他從未告訴Vivian這點.

四,在Vivian生命的末期,兩位醫師從未跟病人討論過,一旦停止呼吸時,是否要做CPR,或先簽署DNR;反倒是照顧她的護士在陪她吃冰淇淋時向她解釋DNR的意義.而最後,傑森竟然無視Vivian的意願,called CPR小組要來做CPR,經護士阻擋,CPR小組看到病歷上確有病人的簽署,馬上停止CPR.

五,柯醫師帶著學生在做教學查房時,把病人當做活教材,掀開肚子,像對著一具標本就教了起來,毫不顧慮病人的感受。

六,傑森在做盆腔檢查時的慌慌張張,忘這忘那,不僅體了自己的低水平的醫學知識和技能,還給病人帶來了不確定和恐懼感。

六,連X光技術員對病人也都是冷冷冰冰的,甚至於休息時間一到,就把病人丟在檢查臺旁,自己去吃點心.

這些違背倫理的事件往深處說,更指出了我們醫療衛生人員的不足之處,我們常常呼籲建立新型醫學醫療模式,以病人為中心,更好服務病人,但是效果依然很差。

我覺得這部影片很真實,在中國,這些場面也經常發生,影片中的這些恐怖的場面要是發生在中國不知道要鬧出多大的醫患糾紛。

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感受到的同樣是醫務人員的冷漠和溝通障礙。

從硬體上來說我們目前可能還沒有這樣的醫療設施和條件,但我覺得從這部影片來看,作為一名患者最在乎的不是病房條件有多麼豪華,更需要的應該是與醫生、護士、家人之間的溝通,有效的溝通!人在面臨死亡的時候,需要的是愛與被愛,對於薇薇安來說,溫暖的死去應該比冷漠的活著更有吸引力。

然而,這些醫生卻只是把主人公當做實驗動物,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我覺得這些行為讓他們不配作為醫生。

現在,一直在強調要以病人為中心,一切為了病人,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替她們考慮。

可是,提倡了這麼多年效果依然很差。

目前醫患關係很糟糕,惡性事件一再發生,但是作為一個看在眼裡急記在心裡的醫學生,我知道這個確實是很多方面的問題,雖然我們無力改變這些矛盾但是我們可以加強自身的醫學知識和文學和道德素養,這個不緊緊是嘴上說說,或者是用其他的來標榜自己的素養,就如傑森一樣,修學了文學課但卻是不作為。

我所說的是踏踏實實的在醫務工作中認真地對待病人,以病人為中心,時時為他們考慮。

愛,是一種能力。

不需要轟轟烈烈,但希望無處不在,黑人護士就是這樣的一位天使,也許她的知識不是很完善,也許她沒有其他人優秀,但是她卻懂得如何與病人交流,減輕病患的痛苦,讓病患在痛苦的治療期間有個心靈安慰和寄託,這一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假如以後我遇到下一個薇薇安,我會笑臉相迎;聽到她叫我時,答應一聲;需要我攙扶時,伸出雙手;她睡著後,幫她蓋好被子、拉上護欄;有空的時候,陪她聊聊詩歌……我會盡我所能地去安慰一個即將要離開的人。

心靈病房,其實是癌症病人最希望擁有的病房,是心靈能得到護理的地方,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塊柔軟的禁地,觸碰不得,只能呵護。

做為護生,看完這部影片我深受啟發,心理上的支援有時候遠比身體上的治療重要的多。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所謂“醫者仁心”,我們應該像蘇西那樣,讓活著的有價值,死的有尊嚴。

希望我們,國內的白衣天使們,能給我們的病人一個溫馨的心靈病房。

請相信,天使在人間。

其中,關於救贖這個問題,主人公對待疾病後所表現出的“靈魂躲到哪裡,上帝都會找到;我雖然只有短暫的一眠,醒來卻依然成就永生,死亡將不復有,死亡將永遠消失。

" 恐懼死亡將會降低生命活力,接納死亡才是為了更好生活.這就是她的體驗,疾病雖然奪得了肉體的生命,但是心靈之花卻永開不謝。

身心靈的救贖最不重要的反而是肉體的層面,心靈層面的純然覺知一旦建立,肉身即使幾近瓦解,她們的心仍然自在、解脫、愉悅、充滿著生命力,甚至有餘力慈悲地回饋。

薇薇安生命雖然短暫,但直到死前,她們的生命依然充滿活力。

而值得深思的是,到底是薇薇安這樣患了重大疾病的人需要身心靈的救贖,還是那些麻木不仁、只重視資料和成就的人需要救贖呢?

南丁格爾曾今說過 “找藉口好嗎?我的成功歸於:我從不找藉口,也絕不接受藉口”。

醫院內很多醫護工作者在面對質疑時常常一副標準面孔和回答,我是太忙了,忙的沒法去一一和病人交流也沒法做更多事,這個不怪我。

我知道這是一個大問題,需要很多方面的改進,但是我們卻不能推脫我們的責任。

《心靈病房》不是強心針,《心靈病房》也不是安慰劑,它應該是一劑催人猛醒的良藥,因為它不僅在教我們如何去做事,更在教我們如何去做人。

心靈病房觀後感【2】

《心靈病房》是一部反映一位知名英國文學博士記錄自己“死亡進行時”的電影。

她是一位48歲、對英國文學和教育有卓越貢獻的英詩博士,充滿自信、堅毅果決、執著苛求、不容妥協、從不輕易放棄挑戰之人。

無意中被發現已經患上末期轉移性卵巢癌,聽到訊息後她平靜而坦然,不像平常人一樣感到很害怕。

此時,醫學領域的泰斗柯教授與她溝通並建議其接受為期八個月的新型化療藥物全劑量注射,當時貝南從容同意了,這就是她不妥協、堅強、勇敢的有力體現。

殘忍的病痛開始侵蝕她堅強自信、無畏的心靈,使她從自信、無可畏懼逐漸的變得害怕、恐懼,掙扎,但是蒼白無力,慢慢地她從她的恩師的詩歌之中從新認識了死亡的概念,最終並完美實踐了詩歌裡所說的死亡,並有教育意義的`詮釋了她反覆回憶的那首詩詞,頑強的跳出了生存與死亡的藩籬,超越生命,超越自我。

是心靈經歷的啟迪。

從醫療道德角度來看,柯教授和他的助理傑森單純的為了研究腫瘤細胞對這種新型化療藥物的反應,而且未曾告知患者新藥是否能夠殺死惡性細胞,更不管對人體的副作用。

在每天他們查房時僅僅問她一句:“還好吧?”就結束任務,甚至還把她作為活體模型進行檢查授教,未能顧及患者她怎樣的感受和痛苦,又不斷地接受一些醫療人員的折磨和冷待,甚是缺乏人文關懷,為她心靈更添創傷,直點電影主題,醫生不僅治病,還必須對病人心靈進行診治,恰恰相反而在貝南彌留之際,善良的護士蘇西能夠陪她邊吃冰棒邊聊天,把所要籤的DNS搶救協議書解釋給他聽,蘇西希望已經飽受幾個療程軀體折磨的貝南不要再遭受他認為很屈辱可恥的對待了,不能再遭遇心靈的創傷了。

此刻她已經認識到生命更深的價值,無奈而從容的說就讓心跳停吧,選擇放棄搶救!電影中蘇西作為護理人員做到了人文關懷,是我們所倡導和學習的典範。

為貝南心靈築了一個家的港灣。

對於貝南自身也是一種啟發和教育,她經歷了堅強、掙扎、回憶、恐懼和絕望以及對死亡認識的昇華和超越,最終真切體驗到生命、死亡、靈魂、上帝、過去、現在並非無法超越之障礙;參透了死亡的真諦,就像她所喜歡的詩詞裡所說:“靈魂躲到哪裡,上帝都會找到;我雖然只有短暫的一眠,醒來卻依然成就永生,死亡將不復有,死亡將永遠消失。

”這是心靈深處的體驗,是很有教育意義的一課。

她對生命和死亡認識的昇華告訴人們像他一樣的病人要堅強的活下去,因為恐懼死亡將會降低生命活力,接納死亡才是為了更好生活。

這部電影看完之後雖然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但是其中蘊含的深意讓人可圈可點。

柯教授代表的是舊的醫學模式,即生物醫學模式,僅僅關注疾病及療效本身;而護士蘇西體現了南丁格爾精神,認為人是個社會的人,有心理、社會的需求,在簡單的照護下是一顆同情、移的心。

往深處說,更指出了我們醫療衛生人員的不足之處,呼籲能夠建立新型醫學醫療模式,以病人為中心,更好服務病人;同時也激勵像她一樣被病痛折磨的人們給以生的希望和對死亡的超越。

現在,醫患關係緊張,輿論導向一致偏向作為弱勢群體的患方。

其實,絕大多數醫務工作者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著良好的教育,他們有血有肉有愛心。

就在我們周圍,不也有因病成友的例子嗎?想起幾年前一個年輕的“老”病人—陳大哥,移植腎再發衰竭,長期靠血透維繫生命,即使親友如何不離不棄,他心裡是苦的,活的很累。

一次,突發高血鉀伴心衰,住在加床,異常狂躁、歇斯底里,拒絕搶救,根本無法建立靜脈通道,要知道,這小小的通道,就是他的生命線啊!只見我們的責任組長緊握著他那雙揮舞的手,堅毅的看著他,大聲說:“**,你怎麼了?不是說好了嗎,你還要看北京我們家門口的奧運會,你不要你的弟妹、母親了嗎?你吃了那麼多苦是為了什麼你忘了嗎?”說著說著,握手人的和被握的人淚光朦朧,亂舞的手終於垂下來…終於,葡萄糖酸鈣、速尿、SB….相續進入他體內,驅走了死神。

從那以後,他都異常的堅強,渡過了無數次難關,跟病房的姐妹們像家人般親切。

去年,因為反覆抽搐,他在我們病房,走了,異常安詳。

在場的醫護人員無不淚盈滿眶。

在殯儀館,我們派代表和他親友一起送他最後一程。

直到現在,六南的老師們都會不時的想到他,想到他異常堅強的溫暖的眼神,以及每次主動伸出瘦削的手讓你去找血管的樣子……..。

從他身上,我們堅信,醫患、護患之間不是敵人而是朋友,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魔。

我們缺少的不是愛心,而是溝通、理解和信任。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所謂“醫者仁心”,我們應該像蘇西那樣,讓活著的有價值,死的有尊嚴。

希望我們,省醫的白衣天使們,能給我們的病人一個溫馨的心靈病房。

請相信,天使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