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婚戀心理>

伴侶間需要一點欺騙

文思屋 人氣:1.95W

你會認為伴侶間不能有一點點的欺騙嗎?下面伴侶間需要一點欺騙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伴侶間需要一點欺騙

  

外表,真的會影響別人對你的評價嗎?

如今,出現了各種美顏的軟體,它可以瞬間提升顏值,一秒舊貌換新顏。在朋友圈裡,我們早已習慣了將美化過的照片展示給他人看。無論你是否願意承認,我們的生活,都被“看臉”有所影響了。

實際上,已經有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外貌非常重要。早在1971年,研究者就發現年輕女士的外表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她約會的次數;而男性的外表吸引力,則對其約會次數的預測力要小一些(Berscheid&others,1971)。

近期的一項關於配對活動的研究也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加註重約會物件的外表(Eastwick&Finkel,2008)。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即一個人如果具備了外在美,那他也會同時擁有內在美。

回憶一下我們小時候聽過的童話故事,那些年輕美麗的公主通常還誠實善良,同樣那些英俊帥氣的王子通常還智勇雙全。反觀那些面貌猙獰,醜陋無比的巫婆倒是心腸歹毒。

研究表明,在其他條件一樣的情況下,我們會認為好看的人更積極、更開朗、更熱情,甚至更聰明!這些優秀品質何止是一個“美”字可以概括。這也難怪為何大家如此熱衷於把自己美化一番。

然而,凡事過猶不及。適度地美顏確實可以帶來一些好處,比如讓自己變得更加自信,收穫了更多的關注甚至是讚譽。可如果把自己美化得太狠,與原本的自己相差太多,出現了所謂的“見光死”,那傷害的就不僅僅是對方了。

我的一個朋友說,這既浪費兩個人的時間精力,還會讓我覺得這個人人品不端,再也不想有更深交往的慾望。一句話,外貌吸引力的光環效應確實炫目,可如果太閃耀了,小心傷害到了你的生活。

一個人的缺點,比他的優點更具有影響力

還記得想要追求一個心儀的目標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嗎?是絕對忠誠地把自己的各種情況一五一十地和盤托出,還是對優勢濃墨重彩,對不足則有所保留。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多多少少地要標榜一下自己優秀的一面。

從對方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的缺點確實比其優點更具有影響力,而且這種影響力通常是具有破壞性的。我們用一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進行一下類比,當你身受疾病折磨的時候,那種痛苦對你的影響遠遠大於你在過生日時所感受到的開心愉快。

某個消極事件對人們的影響是大於積極事件的。雖然我們講瑕不掩瑜,可在你向對方表露自己的時候,特別是在兩個人還不那麼熟悉的情況下,一個缺點可能就會被無限放大,以至於掩蓋了其他優點,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從自身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希望把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展現給對方,這是對自尊的一種維護。(心理學中的自尊和我們平日裡談論的自尊有一些差別,這裡的自尊更強調我價值感。)我們是社會人,渴望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價值感。

特別是在東亞文化下,這種價值感更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簡言之,我們在關係中感受價值。所以,我們會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

不過,這與我們所提倡的真誠待人並不矛盾。一開始標榜偉光正不代表永遠可以活在這個套子裡——事實上也不可能。親密關係要想走得長遠一定是要進行自我表露的。

這個過程就是要彼此褪去光環,把更加真實的自己暴露出來,可能是缺點,可能是不幸,可能是童年的陰影,可能是當下的困境……

欺騙和善意的“謊言”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回到文章的開頭,我想此時可以給欺騙和善意的“謊言”做個區分了。

所謂欺騙,大概是已經忘記了真誠為先這個道理,罔顧事實,自我陶醉;而善意的“謊言”則是以真誠為底線,在此基礎上適度地拔高,自己始終保持清醒狀態。

說完了善意的“謊言”與欺騙的關係,我們再來看看欺騙的對立面——忠誠。

既然欺騙與親密關係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那麼與“欺騙”相對的忠誠則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我們也經常使用類似“忠貞不渝”這樣的詞彙來形容我們對待段親密關係的真誠態度。

與這樣的常識相符,一份來自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在描述成功婚姻的象徵事物中,忠誠被排在了第一,並且遠高於第二位的性生活和第三位的一起做家務。

忠誠的意義不言而喻,而且也並不侷限於婚姻愛情之中。朋友交往,最講誠心,甚至在企業中亦是如此。《大宅門》裡有這樣一個片段。就在白景琦快要一舉合併濟南府沿河的膠莊的時候,突然發現隔壁老孫家的阿膠和自己竟然一樣好,可是價格卻要便宜許多。

幾經核查,原來是被認為“忠心耿耿”的老夥計石元祥盜走了白家祕方。於企業而言,這樣的員工違背了對企業忠誠這一原則。

事實上,忠誠讓我們的交往變得簡單。我們可以假想身處的環境是沒有忠誠的。人與人的交往全部建立在懷疑的基礎上,對方無論做什麼說什麼,我們不能選擇相信而是選擇懷疑。被懷疑的人又要為了消除懷疑而進行解釋。

這樣的溝通交往方式,我們要耗費多少精力,浪費多少成本。在不斷的懷疑與解釋中,花前月下,談情說愛根本都成了奢望。好在我們沒有讓這樣的假設發生。我們選擇了相信,選擇了忠誠。

忠誠意味著要拿出真情真意,要把自己的一片赤誠之心掏給你看,要把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展示給你。換來的,也應該是忠誠。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有趣而發人深省的研究,他們發現所謂的心痛(社會疼痛)而肉體的疼痛(生理疼痛)在大腦上有著相同的啟用。更可怕的是,肉體創傷一旦痊癒,痛感就會消失;而心理的創傷,只要你回顧一次(有意或者無意),就會讓你痛一次。

開啟對方內心的關鍵,是一顆真心

面對那些拿出真心與你交往的人,你真的會背叛這份忠誠,讓他們痛不欲生嗎?

忠誠對人,不妨先從自我暴露開始。顧名思義,就是要把有關“自我”的東西暴露出來,展現給對方。心理學家約哈里在自我暴露方面有著許多卓有成效的研究,特別是它用窗戶做比喻,提出了著名的'“約哈里窗理論”。

這一理論按照人際交往過程中彼此瞭解的程度將與自我資訊有關的部分分成了四個區域——開放區(自己與他人都知道)、盲點區(自己不知道,他人知道)、私密區(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未知區(自己和他人都不知道)。自我暴露的過程就是開啟窗戶的過程。

利用約哈里窗理論可以更好地指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暴露過程。

首先,我們都應該意識到自我暴露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環節,真實的袒露自己的內心,更是個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必需環節。

如果說,我們每天都要戴著面具生活,扮演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那麼自我暴露的過程就是要把面具逐漸剝離的過程。實際上,一個從來都不自我暴露的人怎麼可能收穫親密關係呢?

其次,要學會適度地自我暴露。

對應上述理論,我們則應該擴大開放區,並且縮小盲點區。擴大開放區就是要真誠對人,有助於自己和他人更瞭解自己;縮小盲點區則是要善於傾聽,反思他人的評價。當然,每個人的“約哈里窗”都是不同的,面對不同的人,身處不同的場景,我們開窗的程度也不盡相同。

比如,面對一般朋友,我們就不太可能暴露特別核心的自我;

而面對特別要好的朋友,我們通常會講述更多,更深入的話題。在最為親密的關係——愛人之間,暴露的成分也是最多的;

我們會分享工作中的不愉快(可能是與領導吵架了,可能是與辦公室的同事鬧彆扭等等),我們會閒聊某個親戚朋友的八卦,我們甚至還會交流性生活等等。

受到傳統文化類似“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影響,男性在自我暴露的程度上低於女性。其實,這是一種錯誤觀念。世界上最疼你愛你的人,你卻選擇迴避,難道真得要成為“孤家寡人”嗎?倡導合理適度地自我暴露——這也是不分男女的。

實際上,忠誠是我們期望的目標,而自我暴露恰恰是達成目標的手段。若期待忠誠,就敞開心扉,來一次深刻的自我暴露吧。

TAGS:伴侶 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