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空間幾何體》教學反思

文思屋 人氣:1.73W

空間幾何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空間幾何體》教學反思,歡迎閱讀欣賞。

《空間幾何體》教學反思

《空間幾何體》教學反思【一】

在新課程教學中,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四個問題並及時地進行反思和改進:

一、教學設計應有利於讓學生學會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自己準備的學習內容,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自動的、建構過程。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組織教學活動等方面,要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參與探究問題。

二、教學設計應有利於讓學生學會共同生活,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在數學學習中,個人努力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則能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在交流與討論中,能夠澄清認識,糾正錯誤。這有助於擴充套件思路,提高能力,加強自信,培養合作精神。所以,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最大可能地讓學生相互探討,相互溝通。

三、教學設計應有利於讓學生學會生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不應停留在簡單的變式和膚淺的問答形式上,而應把數學知識方法貫徹到每一次探索活動中去,使學生在“觀察、聯想、類比、歸納、猜想和證明”等一系列探究

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體會到數學思想方法的作用。

四、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教學因素,都在不斷更新,作為數學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從學生的全面發展來設計課堂教學,關注學生個性和潛能的發展,使教學過程更加切合《課程標準》的要求。

另外,具體而言,我覺得我在以下幾個方面還有所不足,在教學過程中還應不斷地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並取得進步。

一、在教學過程中我容易憑經驗來教學,但是>數學教學是不能夠只憑經驗來進行的。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也具有相當的侷限性,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這樣從事教學活動,往往會給我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帶來許多自以為是的假象,以至於很多學生都聽不懂,學不會。

二、我的教學過程太過理智、呆板也是我需要反思和改進的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激情,容易導致課堂氣氛過於沉悶,不利於讓同學們快樂和積極地學習。

在我平時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的時候我傾向於反思什麼是數學;同學們怎麼樣學習數學才能學得更好;我有應該怎麼樣去教會同學們數學。以這樣的心態我一邊教同學們學習,一邊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技巧和方法,我相信我會教得更好,而我的同學也會學得更棒!

《空間幾何體》教學反思【二】

在實習支教中,我帶的是高二級的。同學們雖然在高一的時候學習過了空間立體幾何,再加之經過一輪較為詳盡的複習之後,對這些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應該是較為紮實的,空間想象思維能力也應該有所提升的。可是在我上課的時候,他們普遍表現出來的思維是國中那時對平面幾何的思維。比如說,在畫空間立體圖講解幾何題目時,在作完輔助線之後有同學一眼認為兩條看“看似平行”視作兩平行直線,但是在那道題目而言是兩條異面垂直的直線。就在這時,我想到是什麼導致了這種狀況的出現呢?是之前的空間思維鍛鍊不夠導致空間想象能力的不足,還是其他思維能力較弱導致的呢?

在再三的思考之後,我個人覺得同學們還是對基本空間幾何圖形不夠了解,四面體,稜錐和稜柱之類的空間幾何體的模型並沒有“存在”大腦中。因為對此類問題不求甚解,看似聽懂和稍微思考一下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其實真正的卻是對他們不熟悉,被自我感覺矇蔽了,如此跳過了這些必要獨立思考過程,導致於後面的學習很乏力。例如對證明線面平行,線面垂直等等的證明公理都沒有理解好,掌握好,更不用談對綜合性問題的解答了。最終,這些題目對他們來說都會成為他們走向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綜合別人的意見,我認為有幾個比較有效方法來提高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首先說說空間想象力是什麼,其分為幾部分1、對基本的幾何圖形(平面與立體)必須非常熟悉,能正確畫圖,能在頭腦中分析基本圖形的基本元素之間的度量關係及位置關係; 2、能借助圖形來反映並思考客觀事物的空間形狀及位置關係; 3、能借助圖形來反映並思考用語言或式子所表達的空間形狀及位置關係; 4、熟練的識圖能力,即從複雜的圖形中能區分出基本圖形,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圖形和基本元素之間的基本關係。這幾方面的內容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熟悉圖形,通過不斷的實踐,練習,觀察更多的實物,多想多聯絡實際思考問題,久而久之就可以具備更強的空間想象力,遇到問題就有了思考的方向,對應的邏輯思維過程也就油然而生,對問題的認知也就更加深刻了。

《空間幾何體》教學反思【三】

開學快一週了,可是教學並不輕鬆!最近在上《空間幾何體》時,有幾點思考。

1 關於圓錐的三檢視,俯檢視是否要加那一點?

這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甚至是初高中在銜接上出現分歧的一個問題!許多學生說國中的加了點,而高中人教版的教材上沒有加點。到底聽誰的?怎樣解釋?

查閱了一下網上的資料,認為畫的理由是:那個點是看得見的,特別是國中學習三檢視時,要求畫。還有一種理由是,如果不畫,那麼俯檢視和仰檢視就是一樣的,那顯然不合邏輯。

認為不畫的理由是:圓錐的母線都是看得見的,所有的母線都應該畫,於是可以把那個圓看做圓面,自然那個點也包括在圓面上,所以不用專門畫那個點。對於稜錐不僅要畫那個點,而且還要畫稜。

另有老師補充說,圓錐俯檢視沒有圓心那一點,人教A版教材上就沒有一點,這個教材從2004年用到現在,十年了,教材中個別問題進行過修訂,而這個問題沒有變,說明不加那一點。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都是各持己見,教參上應該明確的給出一個理由!

2 關於稜臺的定義的判斷

有一道選擇題:

4.下列命題中正確的是(  )

A.用一個平面去截稜錐,稜錐底面和截面之間的部分是稜臺

B.兩個底面平行且相似,其餘各面都是梯形的多面體是稜臺

C.稜臺的底面是兩個相似的正方形

D.稜臺的側稜延長後必交於一點

答案中B選項是錯的,錯誤原因解釋為側稜不一定交於一點。可是學生學了中心投影后,提出一個疑問:兩個相似的多邊形,連線各頂點後應該交於一點,所以學生覺得是稜臺。

當然,B選項本身是有漏洞的,舉個反例,兩個上底面一樣的稜臺重疊在一起放置,顯然符合B選項的說法,但它不是稜臺。可除了這種情況之外,相似能不能保證側稜延伸後交於一點,怎樣給出嚴格的幾何證明?憑感覺的好像缺乏說服力! 這也是我的一個困惑。。。

3 三檢視的教學是個難點,從易到難,講求梯度,基本幾何體是個關鍵。

仔細思考的時候,才發現從正三稜錐、正五稜錐的三檢視都是難點。再一次上這個內容有了些更深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