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2篇

文思屋 人氣:1.32W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2篇

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1

一、本節課較為成功之處。

1、音樂匯入揭示課題、質疑,這一形式比較親切自然。

一節課的匯入是非常關鍵的,它關係到學生是否能很好的進入學習狀態開始新的學習。根據課題的特點,我採用音樂匯入的方式,讓學生比較自然的進入課堂,由學生是聽眾而引出課題。由學生對課題質疑,一方面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奠定基礎,另一方面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通過質疑課題來進行閱讀的方法訓練。

2、教學設計重點突出,目標落實比較到位。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因此,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默讀課文采用圈點勾畫的方式自主學習作批註,而後小組交流學習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婦人的語言進行深入品讀,讓學生聯絡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學習老婦人在什麼情況下講的這些話,引導學生抓住老婦人講話的內容再聯絡課文內容揣摩老婦人為什麼講這些話,用換位思考的方式體會“我”聽了老人的話以後又有何心理變化及行為變化,從而感悟老婦人使用與眾不同的方式來幫助我、鼓勵我、使我重樹自信心。進而突破教學重難點。

3、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內化情感。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自始至終用充滿激情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注重在讀中感悟,範讀、默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配樂讀,這六種朗讀形式交替使用,思考劃批時用默讀;自由讀易於開啟思路;齊讀增強氣勢;配樂讀渲染氣氛;示範讀指明方向等等。本課默讀時學生能安靜畫批;最後的部分,全班齊讀,把氣氛推向了高潮;這種表達形式的多樣性,既給了語文閱讀宣洩情感的空間,又給了學生昇華課文內涵的境地。

4、將寫作教學貫穿於課堂,注重寫作方法的指導。

教學中組織學生自由讀首尾兩自然段,思考在寫作手法上有什麼特點,使學生明確對比的寫法,師生合作的引讀法又讓學生體會到了對比寫法的作用。在學習第2自然段時重點賞析第二句,學習借景抒情寫作手法。教師用課件播放優美靈動的背景音樂創設情境,在情境中,學生輕輕地閉上眼睛欣賞。同時,教師通過音調的變化有感情讀(這“林子裡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支悠悠的小令。” )學生感受到輕鬆愉悅,這時告訴學生這就“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充分表達了“我”暗自竊喜的心情,並鼓勵同學們以後寫作多多使用。學以致用,將寫作教學貫穿於課堂,貫穿於閱讀,貫穿於體驗。

二、本節課不足之處。

1、在整體感知,解決問題這一環節,教師只是提問“唯一的聽眾”在課文中是指誰?沒有很好的深入引導學生質疑,教師應該把問題抓住,順勢引出“唯一的聽眾對我有什麼影響呢?”這樣就使下面的教學流程更加自然順暢。

2、整節課,儘管採用的是較新的教學模式,但主流仍是師生的對話。我現在追求的課堂是學生與學生的交流、評價(互動),必要的時候,我再出場。要想實現這樣的課堂,有待我和孩子們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尋路。

3、課堂上的捆綁式評價語太少。我時時告自己,不要吝嗇自己的評價,也不要讓學生吝嗇他對同伴的評價,但實施起來,就出現了問題。

三、引發的思考。

1、針對這節課而言,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合理嗎?應不應該把老人的語言、神態與我的心理變化放到一節課上來解決,今天的課堂告訴我這樣顯然是內容太多了,但不放到一堂課上就感覺不是一個整體。或者是把表達方法的落實與訓練放到第三課時來完成可以嗎?好不好?

2、第二課時都應該幹些什麼?高效課堂應高在哪?

3、通過上課感覺出來學生不會閱讀文字,不會分析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係,老師提出問題不知從何入手來解決,沒有任何方法。這一現狀正是導致學生閱讀水平低下、作文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因此我在想我的語文課該怎樣上,每一節課都該給學生些什麼?

4、教師的基本功對於上好一節語文課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細節的處理,導語的設計、過渡語的銜接、階段的小結等等。因此我還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多讀書,多學習,博採眾長。

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2

選擇這篇課文,首先是被課文內容所感動。文中的老婦人對青年人的幫助不正是我們這些為人師者應該學習的教育之道嗎?《唯一的聽眾》講了一位音樂學院的老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故意裝聾對一個琴藝糟糕、差點喪失自信的青年人進行鼓勵、幫助,從而使他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

這篇文章有兩條線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二是老婦人的語言,通過這兩條線表現出老婦人對“我”的愛護和鼓勵,表達出“我”對老人這與眾不同的幫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在梳理課文內容之後,我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從一個音樂“白痴”成長為一個小提琴手,是誰創造了這個奇蹟?學生馬上說是老婦人。然後我讓學生找出描寫老婦人言語的句子,想想老人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些話的,“我”聽後又有怎樣的感受?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體會,並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再讓學生思考:除了有特色的語言描寫之外,還有人物的什麼描寫?學生自然說是神態描寫,然後抓住有特色的三次神態描寫,進一步領悟老婦人的品質,讓學生在品讀這幾個句子的同時將“我”的心理變化和行為的變化穿插其間。其實這是課文的難點,在今天的教學中我覺得學生還是比較積極的,他們能夠聯絡上下文去體會這種平靜的眼神中所包含的意思,第一次那平靜的眼神是鼓勵,第二次平靜的眼神從鼓勵到更多的是讚美,第三次平靜的眼神彷彿是深深的潭水,這眼神中包含著更多的東西,在理解這層含義時需要有前兩次的情感鋪墊,我不斷地啟發學生去發現老人那細微的動作,“手指悄悄打著節奏”等,還有那省略號和我心理的變化,通過這些鋪墊學生讀到文字背後的東西,都有了自己對文字的`獨特解讀,這眼神包含著對我的愛、對我的讚美、對我的鼓勵、對我點滴進步的高興、對我的期望……這一句句話從他們的嘴裡迸出,讓我看到思維的火花在碰撞。在此時我又順勢進行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髮揮想像,描寫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動:

當我沮喪地想離開小樹林的時候,她平靜地望著我,彷彿在說:--------;

當我每天都在小樹林拉琴時,她平靜地望著我,彷彿在說:---------;

當我漸漸奏出真正的音樂時,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彷彿在說:-------

這一練習使學生對老人“平靜”眼神的解讀到達了情感上的再一次提升,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老人“平靜”眼神背後無聲的力量和老人那顆偉大的心。

但是課堂永遠充滿了遺憾,反思課堂,值得商榷、亟須改正的地方也有很多:

1、朗讀形式較少,指導不夠深入。

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教育方法、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和準確,所以朗讀老教授的語言時放不開,語氣不夠到位。

2、感悟不夠。

雖然能夠抓住老教授的語言、神態進行重點教學,但挖掘不夠深入,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夠,所以,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較為粗淺的,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

3、課堂上語文味的體現。

雖然課堂上,我一直引領學生自主朗讀品悟,並安排了句式轉化的訓練,省略號的補白,小練筆,但是由於課堂容量較大,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寫,只是匆匆說一說過場,這一工具性體現得就不夠了。

課後在 許多老師的點撥幫助下,我更清楚地認識到課文教學中學生實踐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麼樣的課,學生都必須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樣,也不是蜻蜓點水,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學有所獲,學有所長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