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花鐘》的教學反思

文思屋 人氣:1.56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花鐘》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語文《花鐘》的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花鐘》的教學反思1

《花鐘》這篇課文是一篇帶有濃厚科學性的閱讀文章,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植物學家有意把不同時間的花種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鐘面一樣組成花的“時鐘”。這些花在二十四小時內陸續開放。人們只要看看什麼花剛剛開放,就知道大致是幾點鐘,真是奇妙啊!

可是,對於三年級的學生而言,“為什麼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不同”是難以理解的。拿到教材後,我把握編輯意圖,加強整合意識,落實教材要求,最後將第一課時教學重、難點定為“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同的說法表達同樣意思”。

反思本堂課,認為在下幾方面做的還比較好的:

一、教學過程始終關注了學生的發展。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因此,我在課的各個環節,始終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

無論是初讀時認讀生字,還認識九種花,瞭解花兒開放的時間,以及體會課文中鮮花開放的多種說法,能夠以學生的需求為根基,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學習。

二、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

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的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在匯入時,介紹瑞士的“大花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識字環節中通過指名讀、開火車讀、小組賽讀等形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而對於鮮花開放的不同表達方法,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時採用以讀為主線,在個性化的讀書實踐中突破難點,在朗朗的讀書實踐中積累語言。

三、營造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努力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語文學習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因此,教師要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師始終以親切平和的形象,教師話語給學生以激勵,給學生個性張揚的空間,給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努力使學生在40分鐘的時間能夠汲取最多的營養,進行聽說讀寫等多種形式的語文實踐,有效達成教與學的目標。

國小語文《花鐘》的教學反思2

《找駱駝》是一篇自讀課文,同時,又是一篇傳統經典的課文,主要情節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隻駱駝,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聽,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僅憑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準確判斷,使商人找回駱駝。文章告訴我們:遇事要仔細觀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本課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反思:

一、圖片匯入,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我首先出示駱駝的相關圖片匯入,充分激起學生的興趣。緊接著讓學生彙報了課前查詢的有關駱駝的資料,讓學生對不經常看到的駱駝有個大致的瞭解。隨後,引出今天的課題———“找駱駝”。

二、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老人和商人的對話是重點,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讀出商人的感情變化是越來越高興,當老人告訴他不知道駱駝的去向時,他又非常生氣。老人解釋的原因的地方,我儘量讓學生去讀,讀出老人不慌不忙、沉著、冷靜的特點。還變換方式讓學生去充分地讀,比如,男生讀商人,女生讀老人;分小組讀等方式。這一課,我就採用讓學生讀,分角色讀、小組讀、全班讀。在讀中體會課文中所用的語氣詞,體會老人的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充分體現了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的特點。

三、注重學生說的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中規定:“中年級的學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體生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說話是寫話基礎,而三年級又是從說到寫一個承前啟後的過渡時期,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說的訓練。在這一課時中,我重點抓住老人看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論之間這個因果關係來進行說話訓練。

通過“因為……所以……”的句式讓學生練習說話:因為老人看見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所以老人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因為老人看見路的左邊有一些蜜,右邊有一些米,所以說駱駝左邊馱著蜜右邊馱著米。因為老人看見駱駝啃過的樹葉上的齒印,所以知道駱駝缺了一顆牙齒。這樣的訓練。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積累了語言。

在解決“從這個故事中受到什麼啟發?”時,我先讓學生討論,老人和商人的區別是什麼?你想對老人和商人說些什麼?有了這兩道題做鋪墊,再談從這個故事中受到了什麼啟發,就容易的多了。

四、續寫故事,向課外延伸

商人聽了老人的話,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他看見路上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走著走著,商人看見___________,他____地說:“___________。”

不足之處;對學生的激勵評價欠佳。

總之,本課教學我努力地體現“以讀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精神,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將語文課上的.知識、語言、思維等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和訓練。

國小語文《花鐘》的教學反思3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對於三年級上期這個特定的年齡段,根據課文在整個教材中的位置,我確定了這篇課文在發展學生語文素養方面應發揮的具體作用。根據文字的特點,結合課後的生字和練習,我對本課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學會本課的生字,正確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詞語的意思。

初讀課文,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第一自然段。學生自主讀書,瞭解“為什麼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不同”。感悟作者準確、生動的語言,初步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點觀察周圍景物的方法。仿照課文表達方法,運用多樣的句式表達。陶冶美的情趣,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以下意圖基本得到體現:

一、讀中悟

《花鐘》第一段的描寫尤其美。所以,在教學中,著重於學生體會到各種花的美,並讀出這種美。通過兩種句式的表達,學生體會到同一意思的不同表達方式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既而提出要求“一邊讀一邊想象花朵開放的樣子”,朗讀自己喜歡的花的句子,鼓勵學生帶著自己的想象和動作讀。

二、適當的運用多媒體

語文課姓“語”,有著自己的學科特點,“資訊科技手段”的運用必須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確,恰如其分的情境佈置、生動的多媒體課件、豐富的網路資訊知識……構成了一個美侖美奐的語文課堂,而這一切都應從課堂需要出發,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要讓“資訊科技手段”直接指向語文學習。本節課上幾處運用多媒體手段,如:匯入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見識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花鐘;認識各種花;這樣的教學設計,使課堂流露出一種自然的美。

三、給學生提供“自由的學習空間”。

本課的學習中,學生能夠“讀一讀講一講說一說”,可以根據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喜歡哪句就說哪句”;可以在想象的召喚下,轉換角色變成小喇叭;可以身臨其境徜徉在百花園中觀看花兒綻放的美姿;還可以通過朗讀的表現力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老師在課堂中是引導者、傾聽者、合作者。學生們在合作學習,研究探討中,體驗了學的過程,實現了教材的開放,課堂的開放,獲得了自由的學習空間。

安排了學生課後觀察蒐集花的知識是有意培養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能及蒐集資料的能力。

四、注重學法的指導

本課中寫到的花很多,那我們學生當然要認識這些花,但這不是重點,因為不是常識課,那如何既能讓學生對花有所瞭解,又不失語文課的本色?這在課設計之初就是我一直苦苦思索的問題。我以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體悟為抓手,通過

①學生自讀課文說說你知道了些什麼

②讀本課的生字新詞

③讓學生說說這些詞語中哪一些可以用來描寫花,你知道它寫出了花的什麼?(其中有一些同學可能找不準,就可以讓他們到課文裡找一找,這個詞語在哪句話中,讀一讀看,這個詞是在說什麼?適時的提醒同學,當我沒法知道一個詞的意思時,可以把它放進句子裡去讀一讀,很多時候我們就會知道這個詞的意思了)

④通過同一個意思可以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來表達的比較,進而讓學生進一步嘗試幫午時花與夜來香也來變變美這樣一個由讀到說到嘗試運用的過程,雖然不是很新穎,但我覺得比較適合學生理解這篇課文,也可以讓學生知道如何理解一個詞語,如何去讀一篇文章。

本課的不足之處有很多,如施教過程中,曾有學生說豔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他把薔薇說得很美,美在把薔薇比作了笑臉。在學生的理解水平說把薔薇比作了笑臉未嘗不可,但是從老師的經驗來說這就是錯誤的,因為這是一個很明顯的擬人句,那這就要想是不是需要把這個修辭手法告訴學生呢?如果不告訴那萬一考試時碰到又怎麼應對呢?告訴吧,以學生的理解能力,他們能接受嗎?猶豫不決,課堂時間可是有限的,只有含糊其辭課後再說。

不足之二:每次提出的問題有一定難度之時,學生們就睜大眼睛看著我,其時我心裡也急呀,於是乎急著想給學生一些啟發,急著想看到學生舉手,話不知不覺就多了起來,於是乎學生思考的時間相對來說少了許多,他們只是圍著我的思路在轉,思維空間也少了許多,所以得到的答案也就單一了許多,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憾,而且是非常要不得的,以後即使冷場也要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