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會走路的樹》教後反思

文思屋 人氣:2.04W

教師時常進行教學反思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下面是關於《會走路的樹》教後反思範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會走路的樹》教後反思

篇一:《會走路的樹》教後反思

《會走路的樹》是一篇清新優美的童話故事,敘述了小鳥和馴鹿一家純真的友情,歌頌了自然界的和諧美好。課文語言淺顯流暢,生動活潑,有情有趣。 在整個閱讀教學中讀屬於一個重要環節,只有充分地讀,才能讓學生從中整體感知,從中有所感悟,從中培養語感,從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輕鬆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優美的語言文字。在學習第一部分時,讓學生通過體會,找重點詞語朗讀,學生通過讀好“好一會兒、天天、許多、有趣”等詞體會出小樹對小鳥的熱情關心,他們相處時的快樂與友好。又如,在學第二部分感受馴鹿兒子與小鳥相見時的驚喜與激動,我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叫、激動、幾個感嘆號”來體會,指導學生朗讀,也使學生學會對標點符號的讀、悟。

備課時我覺得本課教學總顯得按部就班,品淡無味,沒有一根能引人入境的線索牽引全文,後經同年級老師的指點,把已蘊藏在設計中的小鳥與馴鹿相遇時的一見如故,相識時的形影不離,分別時的依依不捨及小鳥與小馴鹿重逢時無比激動的感情線索通過送詞的方式進行提煉,層層深入,以體會小鳥與馴鹿一家的純真友誼,在此基礎上讀好小鳥與老馴鹿何小馴鹿之間的對話,培養語感,內化語言。 教學中我還試著根據低年級學生模仿能力強,想象豐富的特點,設計了“小鳥跟著小樹去了( ),看到了( );去了( ),看到了( );還去了( ),看到了( )。”這一說話訓練,紮實學生的語文基礎。

教學中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試教時匯入過於繁索,花時過多,與後文又有所重複。問題預設時由於總擔心預設過多而顯拘謹,因此又過於寬泛,當學生一時達不到要點時,在引導方面便急功近利,教學中描述語言顯得欠規範。由於備課時對學生一頭估量不夠充分,說話訓練的層次性把握不是最到位,因此正式上課時這一環節中學生的回答顯得有點力不從心,我也引導得不夠到位,在課堂教學這片園地裡,今後還要向同行多多討教寶貴的經驗

篇二:《會走路的樹》教後反思

本課是一篇清新優美的童話故事,敘述了小鳥和馴鹿一家純真的友情。全文語言流暢,生動活潑,文中設定懸念,引人入勝。

在教學中,我就題設疑:樹怎麼會走路呢?“會走路的樹”究竟是指什麼?以次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走進文字。在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回答開頭提出的問題,大體瞭解課文的內容。

課文留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安排了幾處說話訓練,如“小樹帶著小鳥去了許多地方,看到了許多有趣的東西。”那麼,會去哪些地方,會看到哪些有趣的東西呢?我讓學生盡情聯想,只要有一定的合理性,我都給予鼓勵。又如“小鳥和小樹告別了,會說些什麼呢?”通過角色對話,讓學生體會到小鳥和小樹之間那戀戀不捨的告別之情和深厚的友誼,為理解全文,朗讀全文,打下感情基調。課文最後 “小鳥來到小馴鹿的家……”引導學生想象小鳥見到小馴鹿的爸爸,又會說些什麼呢?讓學生充分想象,續編下去,在這樣的說話訓練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讓學生在對話中實現對課文內容的提升。

但是我發現學生在續編故事時,表達有一些偏差,只是空泛地說“你好!”“我很想念你!”這些話,顯得太空洞敷衍了。我想作為教師一定要在教學前身處學生立場想想該怎麼樣續講下去,做到心中有底,再有的放矢地牽引,才能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篇三:《會走路的樹》教後反思

這是一篇語言優美、蘊涵豐富的童話故事,跟隨作者的文字,你會走進一個和諧相處、充滿無限情誼的自然界的角落。題目本身就能引起人們很多的聯想,生活的'經驗和文字產生的碰撞激起求知的慾望。

課文分兩部分,一根“情”線緊緊貫穿全文。第一部分是春天的早晨,小鳥和小樹的初遇。在小鳥看來,那“小樹”是金色的,又回“走來走去”,便產生了好奇,而小樹則表現了出乎小鳥意料的關愛之情,不但同意了小鳥的要求,還帶著它去過許多地方,看到了許多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小鳥和小樹的重逢。不過與前次不同的是小鳥長成了大鳥,它能感到出現在面前的不是金色的小樹而是美麗的小鹿,不是樹的枝杈而是金色的鹿角。小樹也變了,它是原來的大鹿的兒子。按理說,它們也是初識,但“會走路的樹”則勾起了他們的舊情,“你也是”、“你大概就是”這些話表現了他們隱藏在心中的懷念之情。接下來他們有一段對話,其中“叫起來”、“激動起來”,是感情的噴薄而出。完全可以想象,到了小鹿的家裡,重敘舊情,再生新情是必然的。本人通過上課發現了有如下反思之處:

一、“問題”牽引課堂

我在教學時力求突破課文的這兩個難點來進行的:一是感悟馴鹿和小鳥的“情”;二是理解“會走路的樹”到底是什麼?為了達到目標、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問答,理解。綜觀我的全課堂,都是以問題匯入,並用問題牢牢地牽住了整個課堂,同查也牽住了學生的思維。例如在學習第1小節時,我用這兩個問題匯入:小鳥在樹林裡看到了奇怪地一幕是什麼呢?小鳥為什麼感到很奇怪?學習2、3小節時,用的是小樹答應小鳥了嗎?你覺得小樹對小鳥怎樣?學習5~9小節時問同學:小鳥回來後看到了什麼?它找到了“會走路的樹了嗎”?“會走路的樹”到底是什麼呢?

從這些問題可以看出,它們的作用都是我想來匯入下面的課文,讓學生去讀課文。其實這些問題有的小朋友在讀過一遍課文後就已經能回答了,而我還在這裡卻作為課文研究的重點讓學生在讀中找答案。課堂上看似熱鬧了,但多是淺層次的“碎問碎答”,學生的思維品質、能力得不到鍛鍊,只會是高耗低效。不僅如此,仔細研究我的問題,發現有的問題意思都一樣的,而我還在課上要求了一遍又一遍。我的課堂已進入了專家們所說的新課程教學課堂誤區之一:以問題牽引全文。經過陳校長的評課點撥,我覺得我以後上課還是要多注意,儘量不要用問題來引入下文。其實有些問題完全可以換一種說話的方式,也可以達到引入下文的效果。問題上課並不是不需要,要善於設定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提問應該能促進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應該具有挑戰性,激起學生思維風暴:或豁然開朗,或浮想聯翩、或悠然心會,或怦然心動,或各抒己見,或敏於發現……從而培養它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開啟學生的心智。

二、說話設計脫離生活實際。

語文是生活的形式,生活是語文的內容。語文教學就是要教會學生憑藉語言文字理解、學習、享受生活,交流、記錄、表達生活。我在課堂中為體現這一理念,在教學“小鳥跟著小樹到了許多地方,看到了許多有趣的東西”這句時,設計了這樣一個說話訓練:小鳥跟著小樹到了_____,看到_____。這樣可以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激發他們的想象,把他們的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想通過文字來表述出來。根據一年級學生特點,為降低難度我出示了一幅大海的圖畫,讓他們看著畫面說一說。備課時只顧重視自己的設計與理念相匹配,而忘了最根本的與生活實際相符合。馴鹿和小鳥生活在樹林裡,而且它們當時又那麼小,它們的生活範圍只可能是在那一片樹林,它們到達的地方也只有可能的樹林裡的小溪邊,可能看到小熊、小猴等……而我卻出示了一幅它們不可能達到的地方:大海,從而給學生以一個錯誤的導向,接下來有的學生說它們來到了草原,來到了沙漠等,這些都是錯誤的,脫離了生活的實際。

而我也在錯誤中也深深地體會到:教學是一項嚴謹的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我們在課上說的每句話,每個詞,出示的每一樣東西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因為這些都有可能影響我們孩子的一生。

三、教學設計偏離重點

我在教學設計時把重點放在感悟小鹿和小鳥的友情和理解“會走路的樹”上,而忽視了低年級段的最重要的一個重點:識字和寫字。沒有寫字的閱讀教學不是低年級的閱讀教學。在我的課上只重視學生朗讀、理解、感悟課文,當一節課結束時還沒來得及識字寫字。試問,這樣的低年級閱讀課合格嗎?

一次公開課,讓我發現了我許多不足,也學到了很多很多。上課的過程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

TAGS:教後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