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旅遊>景點介紹>

周口市區旅遊景點大全

文思屋 人氣:2.63W

周口市,河南省轄地級市,位於中國河南省東南部,地處沙河、潁河、賈魯河交匯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周口市區旅遊景點,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周口市區旅遊景點大全

周口陳氏祖庭【1】

周口陳氏祖庭為文化旅遊景點。

先祖陳胡公陵園有先祖陳胡公墓,俗稱胡公鐵墓。此墓位於淮陽龍湖東南南壇湖畔,是中華陳姓的始祖墓。

先祖陳胡公名媯滿,虞舜後裔。周武王滅商後,把他封到陳地,並把女兒大姬嫁給他。媯滿雄才大略,建陳國,築陳城,興百業,造福民眾,使陳國雄居十二大諸侯國之列。媯滿死在陳國,就葬在這裡。周武王以國賜姓,稱他為先祖陳胡公,先祖陳胡公自然就是陳氏的得姓始祖,這就是陳姓的由來。

先祖陳胡公死時是墓而不墳的年代,但對於王侯和德高望重的文武重臣,可以在陵墓上建拜殿。因此,先祖陳胡公墓室就建在地下,而地上部分建的拜殿也早已不復存在,考古學家曾在這裡發現了西周的陶片和戰國板瓦,證實了當年先祖陳胡公墓和先祖陳胡公拜殿的建築情況。明朝進士王良臣在詩中寫道:“巧鑄鐵棺藏水底,光留玉葉照人間。”據史書記載,胡公墓是用鐵汁澆鑄而成,又稱先祖陳胡公鐵墓。而現在這座陵墓,則是新加坡著名企業家陳永和先生1995年捐資在原墓封土的基礎上修建的,用像鐵一樣的灰褐色磚砌成了鐵墓的顏色。

先祖陳胡公的裔孫枝繁葉茂,多達八千多萬,遍佈海內外。至今,已有3000餘年,120餘代,尤其是福建和臺灣省,素有“陳林半天下”的美譽,陳氏可謂是一個了不起的泱泱大宗。天下陳氏族人共識:陳氏遍天下,淮陽是老家;陳氏八千萬,始祖皆胡公。石牌坊門楹聯就寫著:發宛丘巍巍聖績垂千古;立陳姓綿綿子孫遍五洲。於是,從各地前來尋根拜祖的陳氏族人日益增多。新加坡名人陳永和、泰國陳氏宗親總會理事長陳紹揚等,都曾率大型祭祖團前來尋根謁祖,捐資贈旗,以表誠心。澳門陳姓聯誼會會長陳年順率族人和穎川學校師生代表來淮陽謁祖朝聖時,還和淮陽中學結成了友好學校,至於河南新鄭、固始、廣東順德、福建廈門等地祭祀的陳姓祖先,則都是當年當地的一支陳姓來祖。

墓前有通巨大的墓碑,是中國當代書法家、胡公裔孫陳天然先生的撰書。兩邊的碑碣均是捐獻碑。

為更好地迎接海內外陳氏賢達尋根謁祖和八方賓朋觀光旅遊,目前,祖地政府已經作出了全面修復先祖陳胡公陵園的整體規劃。現在陵園佔地面積58畝,三面環水,風光秀麗。園內建築規劃為:陳氏第一祠先祖陳胡公祠、各支脈分祠和陳氏博物院、陳氏書院、陳氏名人苑、陳氏碑林、靈塔等。目前,在當地政府的支援和陳姓宗親的努力下,已整修好通往先祖陳胡公墓的神道,新修了墓前廣場,建起了大石牌樓,設計古樸典雅的胡公大殿即將竣工。若廣大陳氏賢達及有識之士,能為修復先祖陳胡公陵園盡一份力量,共成此舉,此地定能成為廣大陳氏族人尋根謁祖的聖地,成為八方賓朋觀光旅遊的理想之處。

項城袁世凱故居【2】

項城袁世凱故居為文化旅遊景點。

袁世凱故居袁世凱故居位於市區東南17公里的王明口鎮袁寨村。

袁世凱故居是著名歷史人物、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的誕生地。舊居佔地270畝,建成具有明清特色和傳統風格的各式建築248間,周圍是1800米長、10多米高的寨牆,6座炮樓及三道護城河。舊居整體按中、東、西三軸線佈局,分東、中、西三組縱深院落,且院落幽曲相連,形成一片完整且別具風格的建築群。建築群由傳統磚瓦、木材、白灰等建築材料構成,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特色。房屋頂脊之處,皆有獅、虎、豹、馬、猴等磚雕,四角挑簷高聳,飾有龍紋獸尖、直指蒼穹,氣勢恢巨集。

中宅院,為袁重三修建,走馬門樓,門楣欄板彩雕“紫氣東來”。亦分前、中、後三個大院。前院正面是三間客廳。兩邊是東、西廂房。中院正面是五間腰樓,東西廂房各三間。總面積2800平方米。各屋擺設皆楠木傢俱,牆上掛滿名人字畫。現存堂樓和大廳,儲存完好。

東宅院,為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就石家舊址修建,廣樑大門,一對五尺高的石獅子把守;左邊,一頭母獅背駝幼獅,右邊雄獅仰首側視母獅,神情活現。門口兩旁的大紅明柱頂上,彩雕“青蛙戲荷”。門楣橫欄板三塊,東、西兩塊分別雕繪“五堂會審”和“打金枝”戲簇,中間一塊雕繪一農夫荷鋤下田。門口兩旁立有“上馬石”、“下馬石”。整個住宅分前、中、後三個大院。前院中間是大廳,兩邊是廂房。中院有東廂樓、西廂樓、中間是三間腰樓。袁世凱出生於腰樓西間。後院東、西廂樓各三間、堂樓三間,總面積2800平方米。現存袁世凱出生的腰樓三間,儲存完好。

西宅院,為袁世凱六弟袁世彤修建並居住,3040平方米。廣樑大門,五尺高的石獅子把守,門口兩邊立有“上馬石”、“下馬石”,門兩旁一對大紅明柱:門楣欄板為彩雕盛開的荷花和青蛙戲水圖,門道東山牆上彩繪“鯉魚跳龍門”,西山牆上彩繪“八仙過海”。走過廣樑大門,中間是戲樓。戲樓兩側有廂房、西廂房和北大廳,皆有走廊貫通。戲樓四個挑角垂,各挑出三尺多遠,角上雕繪鮮豔的荷花;雪白的梅花;各色各樣的牡丹花。有的花順明柱下垂到地。戲樓上蓋琉璃瓦,前簷舞臺和後臺中門的屏風,由四扇門組成。門四周彩雕鳳凰不斷頭,中間彩雕眾多喜笑顏開的羅漢盤腿-。走過戲樓是五間大廳,大廳前簷下有六個大紅明柱,上雕滾龍、繡球。大廳內拱形頂上懸掛三個“宮燈”,三個“萬盞燈”。宮燈六個龍頭挑角,下垂彩穗。“萬盞燈”直徑約一米,燈上帶盤,每盤插蠟燭120只。每隻蠟燭罩白罩、帶紅花。每花下垂五色玻璃穗,點燃後五彩繽紛,光彩奪目,煞是好看。大廳屏風後立有楠木框架,上雕漢文和松鶴同春畫面的“穿衣鏡”。大廳東西兩頭對稱擺放楠木方桌、條几,條几上擺滿珍貴的花瓶。方桌兩旁擺放兩把“卷腦太師椅”。四周牆壁懸掛名人字畫。廳堂門口裡邊,東置白色紅龍缸,西置白色藍龍缸,內養金魚。穿過大廳進入腰樓院,腰樓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彩雕的走廊把腰樓與東西廂房連在一起。最後是堂樓院,堂樓五間、東西廂房各二間,用玻璃裝的走廊繞院一週。各間置放楠木傢俱,牆上懸掛名人字畫。現存堂樓五間、大廳和東廂房三間,西廂房六間。

地址:周口市項城市東南17公里的王明口鎮袁寨村

型別:名人故居

遊玩時間:建議2-3小時

開放時間:

8:30-17:00

門票資訊:

門市價:30.0元

周口畫卦臺【3】

周口畫卦臺為文化旅遊景點。

畫卦臺,亦名八卦臺,又曰八卦壇。清《一統志》稱揲蓍壇,位於縣城北一里龍湖中,臺呈龜形,高2米,面積6600平方米,四面環水,為古陳州‘七臺八景’之一,名曰‘蔡池秋月’。1962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八卦臺及壇,縣北一里,古伏羲氏畫八卦於此”。八卦是太昊伏羲氏的一大創作,以揭示自然規律為主,是我國先民們認識社會現象最原始的記錄。該臺上很早就有廟宇,是為紀念太昊伏羲氏在此發明八卦而建的。始建於何時無考,據《淮陽縣誌》載:明英宗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知州張志道增築亭、垣、十三門、石刻一座。此後歷代均有修築,增加到有大殿七間,石刻四座,東西廂房各三間、房二座、捲棚五間、黃瓦八角亭一座等建築。建國後僅存八卦柏一株,宋熙寧年間銅伏羲像一尊。

現已恢復大殿廂房、八角亭,其他也在恢復中。

今人牛明領先生有詩讚曰:一畫開天文明始,華夏千年帝業基。

蓍草白龜皆靈物,秋月蔡池俱神奇。

虯柏屈身倚何處,卦臺直面朝天趨。

先賢駕鶴早逝去,留待後人悟天機。

八卦柏

八卦柏當地人稱歪柏樹,據考證,此柏已有千年的歷史,從四面八方不同角度看,此柏向不同方向傾斜,奇妙無窮,令人歎為觀止。為古陳州標誌性景物之一。

白龜池

畫卦臺前有一池,叫“白龜池”。相傳伏羲氏於蔡水得白龜,鑿池養之。白龜池與湖水相連,風光秀麗,有“蔡池秋月”之美稱。1984年8月16日,一隻白龜再現,為東關王大娃所獲,體重650克,腹、背呈乳白色,龜甲高隆,甲上圖案13塊,甲周圖案24塊,眼似珍珠四肢有鱗,尾巴較長,為稀世白龜。經專家鑑定,龜齡250餘歲,使“白龜獻瑞”這一古老傳說得以印證。

白龜石雕

這隻石雕的白龜就是按照白龜放大一百倍的比例雕刻的。這隻白龜是雌性,重650克,年齡是250歲左右,背部乳白色,腹部純白色。它的結構是:背中甲是五塊,表示五行;由此而外左四右四共八塊,表示八卦;左右連線背中上下兩塊共十塊,表示十天干;背中餘三塊,表示三才;周邊左十二,右十二,共二十四塊,表示二十四節氣;腹部有十二塊,表示十二地支;背部、腹部再加上四肢與尾首,共六十四塊,表示六十四卦,這一系列奇特的數字均與陰陽八卦之數暗合,因此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注意。

傳說伏羲根據八卦治理天下,使人們變得既聰明又勇敢,八卦的原理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分到六十四為止。目前,我國醫學界運用八卦的原理攻破了不少疑難雜症。電子計算機也是根據八卦的二進位制原理製成的。總之,八卦這部無字天書正在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人們對伏羲這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八卦臺懷有濃厚的興趣。

另一塊漢白玉龜,是1997年深圳企業形象協會會長、美籍華人賀懋華先生觀看白龜之後捐贈的。

八卦亭

這裡原來修了一個八卦亭,八卦亭天花頂上描繪的是先天八卦太極圖。奇怪的是,1994年夏天,一場龍捲風把整個上蓋旋到了龍湖之中,易學人士解釋說,這是把天機公開出來了,太昊伏羲氏唯恐再觸怒了上帝,就一陣旋風把亭臺拆掉了。

畫卦臺是淮陽“七臺八景”之一,充滿了玄機。清代詩人雷方曉的《蔡池秋月》曾這樣描繪:

聞道靈龜舊在茲,秋來光景動幽思;

一輪皎潔荒臺月,半畝澄清碧水池。

衰柳堤邊風淅瀝,古碑亭外影參差;

閒看八卦羲皇畫,恰是天心夜靜時。

鄲城中原民俗文化園【4】

鄲城中原民俗文化園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

從數千年前農耕的耒耜,到現在農村裡還在使用的生活生產用具。19日上午,坐落在河南鄲城丁村大賀莊的“中原民俗文化園”在遠古與現代農業文明熱情碰撞中隆重開園。

據介紹,“中原民俗園”是河南省首家規模最大、自行設計投資建設,並榮膺國家2A級旅遊景區的民俗園。園中收藏了2000餘件中原農民使用過的農耕具及生活用品,包括數千年前的土犁耙、紡車織布機、馬車大轎等,很多都已在民間消失的民俗物品。由39999片石磨堆砌而成的神農大殿和磨盤山,蔚為壯觀,映襯出中原農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原文化民俗園”

從2004年開始籌建,是由原武警海南總隊長賀恆德將軍率家鄉的父老鄉親,歷經3年的時間籌資數百萬元,利用村裡廢舊坑塘改建而成的。整個園區共有公共娛樂場所、耒耜集萃與天工開物館、石器苑和集賢堂4大部分及20多個景點組成,共佔地30餘畝。

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學評論家魯樞元說,民俗園收藏的這些農耕用具,記錄了中華農業文明悠久的歷史足跡,可成為現代人開創新生活的文化資源與精神資源。

景點交通

從目的地搭車-到鄲城縣城-乘坐公交車到丁村鄉大賀莊

淮陽龍湖水利風景區【5】

淮陽龍湖水利風景區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級溼地公園。

淮陽龍湖水利風景區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境內,依託龍湖而建,屬於城市河湖型水利風景區。景區面積1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約7.6平方公里。龍湖由東湖、柳湖、南壇湖、絃歌湖四部分組成,是中國內陸最大的環城湖。湖水環抱淮陽古城,古城屹立水中,湖中有城,城中有湖,被譽為內陸奇觀、中原明珠。景區碧水清清、浩浩渺渺、蒲葦蔥蔥、荷花飄香、水天一色、美妙絕倫。景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遺蹟眾多,有周口太昊陵廟、漢代淮陽王劉崇墓、曹植墓、平糧臺、包公祠遺址、城隍廟遺址、袁端敏公祠大殿等。景區已被授予國家溼地公園稱號。

賈魯河【6】

河南境內有一條流淌了兩千多年的河流,它就是賈魯河。翻開河南地圖,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賈魯河發源於新密市,向東北流經鄭州市,至市區北郊折向東流,經中牟,入開封,過尉氏縣,後至周口市入沙潁河,最後流入淮河。它全長255.8公里,我們熟知的金水河、索須河、熊兒河、七里河、東風渠都是它的支流。古時的賈魯河水量充沛,可通舟楫,還時常有洪水氾濫,因此,古人又將它稱為小黃河。今天的賈魯河雖然淺可見底,但它仍是河南省境內除黃河以外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賈魯河可稱得上是一條千年古河。有人考證,認為它的前身就是楚漢相爭時的“鴻溝”。據史料記載,鴻溝乃戰國時期魏國所鑿,魏惠王十年(前361年)開通,故道今滎陽市北引黃河水入圃田澤,東流經開封境內,再南下注入潁河,當時開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灌溉農田。後又經過二十多年的開發,至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連通了濟、濮、濉、潁、汝、泗諸水,成為當時中原大地上的主幹水道,以此為主形成了水路交通網和大面積的'灌溉區。因此,鴻溝一帶在當時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朝末年,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在此對峙,後楚與漢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以東者為楚”。這個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鴻溝就是今天的賈魯河。

如果“鴻溝”一說屬實的話,那麼賈魯河已有近2370歲的高齡。

史海鉤沉

西漢時期,鴻溝又被稱作“狼湯渠”,亦作“蒗蕩渠”,魏晉以後稱蔡河,仍為南北水運要道,至唐末河道漸淤。五代後周太祖顯德年間,由於東京開封府依賴蔡河運輸物資,因河道淺窄,河水流量不大,運力不足,故而重新疏浚河道並導汴水入蔡。至北宋太祖建隆年間又自今新鄭南部引溱、洧之水鑿渠流入開封城中的蔡河,這一段史稱閔河,後又自許昌引水入閔,以廣水渠。自此之後,蔡河水源充足,水量大增,漕運大暢,出現了“舟楫相繼,商賈畢至”的繁華場景。

以上這些河名都是賈魯河的前身,名稱來歷尚無從考證。

北宋仁宗年間,已連為一體的閔河、蔡河被通稱為惠民河。說到這個名字的來歷,不得不說一說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清官——包拯。傳說有一年發大水,天降大雨,河水氾濫,開封城中的街道和許多平民住房被淹,致使大批百姓無家可歸。時任開封府尹的包拯通過實地調查,瞭解了阻滯水流的原因。原來,由於蔡河兩岸商業繁盛、風景秀麗,許多達官貴人將這裡視為風水寶地,於是他們私佔河道、私築堤壩,並在河道上修築水上花園、亭臺樓榭,用於自己享樂。這些當時的“違章建築”嚴重阻塞了河道,影響了蔡河的排水能力,包拯立刻下令拆除所有堤壩和水上建築,並在仁宗皇帝面前據理力爭,終於疏通了河道,還河於民。由於包拯不畏權貴、為民造福,老百姓為了感謝他的恩德,就把蔡河改稱為“惠民河”。

北宋時期的開封一帶人口眾多、商業密佈,為解決城中百姓的糧食和生活用水問題,政府先後開鑿、疏浚了汴、惠民、金水和廣濟四渠,並稱“漕運四渠”。當時的惠民河是僅次於汴河的第二大運河,它主要運輸江淮地區所提供的糧食和其他物資,其航道入淮後向南可直達長江下游地區。得漕運之利,河岸兩旁的村鎮也逐漸繁榮,這其中就包括人們所熟知的歷史名鎮——朱仙鎮,此鎮因瀕臨運河,又與當時的大都市開封毗鄰,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因而舟楫穿梭,人流往來,甚是繁榮。然而到了金元時期,由於政治中心北移,元世祖忽必烈又對京航大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和延伸,惠民河便逐漸失去了漕運的功能,加之後來黃河屢次南決,惠民河也隨著洪水的泛濫而淤廢。

難忘賈魯

元朝至正年間,已經淤廢的古運河,又被引入新的水源,重新具有了勃勃生機,這要感謝另一位歷史名人——賈魯。

賈魯,字友恆,元代山西高平人,幼年時便聰慧好學、志向遠大,長大後博學多才、謀略過人。他曾擔任過儒學教授、潞城縣尹、戶部主事,還參加過《宋史》的編修,後又曾任檢察御史、工部郎中、行水督監等職,其間多次主持治理黃河水患。據說賈魯為了找到水患發生的原因所在,曾沿著黃河水道不辭勞苦往返數千裡以勘查地形、水勢。憑藉著長期的實地考察和多年的治河經驗,他逐漸積累了一套自己的“治黃方略”。

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在山東曹縣白茅堤決河改道,淹沒了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的十多個州縣。此後幾年間又多次決口,兩岸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生活苦不堪言。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55歲的賈魯受命於危難,出任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徵發河南、山東15萬民工和2萬士兵,開始了浩大的治河工程。他採取了疏浚和堵塞並舉的方法,即在疏通黃河故道和支流河道並開鑿新河道的同時,堵塞缺口和豁口,修築堤壩,並首次採用沉船法,將27艘大船捆綁在一起,再裝滿石頭,固定於決口處,之後在船體上鑿洞使之沉沒,最終堵住決口,將水重新逼入故道,至十一月,所有土木工程完畢,大功告成,多年的水患被平息。這就是我國治黃史上著名的“賈魯治河”,賈魯的名字也因此而被載入史冊。

恩澤後代

前文中賈魯在堵住決口的同時,疏通了故道、開鑿了新河道,這其中就包括他從密縣鑿渠引水,經鄭州、中牟,折向南而至開封,而後入古運河,直達周口入淮河,這正是今天的賈魯河的流向。賈魯此舉不但平息了水患,也復興了開封一帶的漕運,商業也很快興盛起來,前文所提及的朱仙鎮就是在這之後迅速繁榮,盛極一時,成為當時華北地區最大的水運碼頭,後來還成為享譽全國的四大商業名鎮之一。豫人感謝賈魯的恩德,為了永遠紀念這位水利家、治黃專家,便把重新疏通的運河改稱“賈魯河”。

明朝弘治年間黃河再次決口,賈魯河淤塞,明政府在治理黃河的同時,也對賈魯河進行了疏浚,並對河道兩岸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整。至此,賈魯河迎來了自北宋以來第二個漕運的黃金季節,其繁榮達到了頂峰,據說當時賈魯河上的朱仙鎮碼頭日泊船200艘以上,考古學家在此挖掘出相當重量的船錨,證明當時賈魯河上曾行駛過載重量相當大的貨船。穿越歷史的時光,彷彿依稀可見滔滔河水上來往穿梭的船隻,碼頭上正彎腰屈身緊張勞作的民工,岸邊堆滿了來不及搬走的各種貨物和糧食,車水馬龍的街市上傳來陣陣的叫賣聲,船工的號子悠揚而動聽……

賈魯河的這種繁盛局面一直持續到清朝中葉,19世紀末黃河再一次氾濫,賈魯河又一次淤塞,此後水流逐漸縮小,終於無法通航,所有的繁華不復存在,成為歷史的過往。

落寞而平靜,這種狀態伴隨著賈魯河走過近現代,一直走到今天,雖然它已無法承擔繁重的運輸,但作為鄭州市民生活和工業用水的第二水源,仍然在造福中原。

賈魯河在滎陽的走向是自南向北,途中有丁店,楚樓,河王,唐崗等幾座中型水庫分佈於河道,在滎陽東北部向東北改向,北環繞鄭州市區,並從中牟縣、開封市往東南方向。所以在地圖上看似鄭州市裡黃河很近,但其轄區有相當一部分卻不屬於黃河流域,而屬於淮河流域。但是,由於滎陽北部地區歷史上曾是黃河溢位造成的沼澤(即滎澤),它與現今的賈魯河河道很近,所以現在當地的區域歸屬已經不是很清晰。現在,賈魯河滎陽段現在發揮著養殖、發電、灌溉、旅遊等多重效應,為當地人經濟發展做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周口太昊陵廟 太昊伏羲陵【7】

周口太昊陵廟 太昊伏羲陵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口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城北1.5公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廟,故稱“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2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同志參觀周口太昊陵後,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四個大字。

太昊伏羲陵

周口太昊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中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全廟南北長750米.佔地875畝。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臺、一罈、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幾十座建築主要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如果把南北大門層層開啟,可從南面第一道門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號稱“十門相照”。

據《陳州府志》記載:周口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四年(公元630年)頒詔“禁民芻牧”。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採耕犁。宋太祖趙匡胤於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戶,詔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詔立陵廟,置守陵戶五,春秋祀以太牢,御書祝版;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又增守陵戶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後,陵與廟祀.日見崇隆並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廟貌漸毀,至元末已蕩然無存.宋以前的建築僅留下一塊傳為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巾書的墓碑。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訪求帝王陵寢,周口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駕幸陳(今淮陽),御製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視陵寢。九年,復置守陵戶。明英宗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知州張志道奏立寢殿、廊廡、戟門、廚庫、宰牲等房;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復加修葺,立後殿、鐘鼓樓、齋宿房,又作三清觀;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增高鐘鼓樓、彩繪殿宇;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輸幣三千金,又大修之;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發帑銀八千兩,大為修葺。至此,內外城垣,規模巨集大,殿宇巍峨,金碧輝煌,定成格局。

周口太昊陵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員會,1962年、1963年先後被縣、省公佈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周口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周口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陽縣博物館,館址設在周口太昊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口太昊陵南臨碧波盪漾的萬畝龍湖。沿湖濱北行70米,是一道寬約25米的蔡河,即周口太昊陵的南部邊界。鳥瞰全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橫跨蔡河的11米寬的石橋,名曰“渡善橋”,俗稱“面橋”,意思是朝祖進香的善男信女和遊客,來到這裡已和“人祖爺”見面了。應萬心歸善。橋全長25米,敞肩式青石橋,橋頭四石獅護衛。

過橋30米是周口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門——午朝門。此門建於明代.通高10.35米.單簷歇山頂,面闊三間,紅門金釘,中門為9排9路,兩側均為7排9路,屬帝王規制。前有臺,臺前有三連體五級垂帶式踏跺,兩側有硬山式“八”字牆,門上方懸有“周口太昊陵”、“午朝門”、“開天立極”匾額。它的東西兩側相距24米左右,有饅頭式捲棚頂東天門和西天門。

過了午朝門,只見中軸線上主甬道青石鋪墁,兩旁古柏參天,莊嚴肅穆。距午朝門約30米,有一條小河,叫玉帶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橋。分別與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對應。玉帶河穿過東西兩側陵牆,通往蔡河,在陵牆外側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帶扣”。過玉帶橋前行不遠,是穿堂式的“道儀門”,舊稱通德門,群眾稱之為“三門”,通高8米,與午朝門相距126米,單簷硬山式,面闊三間,內有券門三,是周口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門。

穿過道儀門約106米,迎面是一座高臺建築,上懸一石匾.名為“先天門”,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築,與道儀門一樣,都是為歌頌伏羲功德而命名。臺上建有飛翠高閣三間,灰筒瓦覆頂,周匝迴廊,臺正中有一磚砌拱門。此門原無登臨階梯,70年代為方便遊人,在兩旁建了旋梯,遊人可憑閣遠眺。

過先天門為太極門廣場。廣場南北長73米,東西寬66米。中間有玉帶路橫貫東西,東通內城的“三才門”和外城的“東華門”,西通內城的“五行門”和外城的“西華門”。廣場北面與先天門相對為“太極門”,舊稱太極坊或戟門。它是周口太昊陵東西南北的中心,與“兩儀門”、“四象門”、“三才門”、“五行門”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而定名的。此門在古建築中屬三間三樓柱不出頭式木牌樓,通高7.6米,築於高臺之上,臺高五級。東有角門名“仰觀”,西有角門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觀於天,俯察於地,中觀萬物,創先天八卦,肇始華夏文明。

過太極門為周口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東南角有鐘樓,西南角有鼓樓。二樓通高11.2米,東西對峙,均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重簷歇山式建築,下部為直壁式臺基,上部為灰色筒瓦覆蓋,樓內有木梯可達上層。鐘樓上懸有明鑄巨鍾一口,撞之,其聲悠揚。鼓樓內掛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悅耳。鐘鼓二樓,層簷凌空,昭穆對峙,晨鐘暮鼓,響徹陵區。

周口太昊陵統天殿

與太極門相對應,迎面為“統天殿”,俗稱“大殿”,建於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廟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重點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龍鳳大脊,屋面覆以黃色琉璃瓦,脊上裝飾考究:中為三節彩釉吉星陶樓,樓下有一龕,龕內書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座;殿四挑角為四絕人(龐涓、子都、韓信、羅成)等吻獸。殿內塑有伏羲金身像,頭生雙角,腰著虎皮,肩披樹葉,手託八卦,赤腳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殿內牆壁上嵌有高1.2米、長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聖蹟圖》,分別為履巨人跡、伏羲出世、都於宛丘、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定姓氏、制嫁娶、畫八卦、刻書契、作甲歷、興禮樂、造干戈、諸夷歸服、以龍紀官、崩葬於陳。殿前有月臺,面積300多平方米。這裡是歷代舉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場所。殿、臺周圍有青石欄杆,它和《伏羲聖蹟圖》均為1998年大修時新增設。

環統天殿、鐘鼓二樓,為東西廊房,共42間,呈曲尺狀,前有迴廊、櫺子門窗、花磚大脊、吻獸裝飾、彩繪簷椽、紅柱綠窗。東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兩儀門”,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門”,兩門東西相對。

下得統天殿後門臺階36.2米,便是等級僅次於統天殿的“顯仁殿”,俗稱“二殿”。該殿通高16.4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簷歇山式,灰筒瓦頂,高臺走廊,周圍巨柱林立,結構樸實、端莊、嚴謹。

與顯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門,又稱“寢殿”,為重簷歇山式高臺建築,通高16.66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灰筒瓦覆頂。該殿下為古城門式門洞,門洞上方嵌有陰刻楷書“太始門”三字,右懸“繼天立極”,左懸“贊神明”鐵匾。上築寢殿,兩廂有臺階、角門,可以繞殿循遊,因此又稱“轉廂樓”。整座建築始建於明代,分三次壘砌而成。樓內立有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御碑一通,故又稱“御碑亭”。它是周口太昊陵現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開頭有“洪武四年”字樣,故有傳說現在所看到的周口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宮建造的。民間傳說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領兵起義,打了個敗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後有追兵,在走投無路之時,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廟內,祈禱說:“人祖爺若能保我平安無事,今後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宮殿,替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說也奇怪,他話音剛落,一隻蜘蛛立即在廟門口飛快地結起了蛛網。元兵追到廟前,見蛛網封門,便追向別處。後來,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於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達前來,重修了周口太昊陵。

周口太昊陵內現存古碑有二百餘通,碑文大多是為伏羲-的,還有一部分是記述對陵內建築重修或增修的經過,最多的是各地民眾來“朝祖進香”的紀念碑。而皇帝派大臣來祭祀的,則名曰“御祭碑”,目前已所剩無幾。

寢殿後面是“先天八卦壇”。該壇與寢殿相距5.22米,青磚壘砌,為直壁式等邊八角形,徑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壓條。壇面以青磚砌先天八卦圖,卦序為乾(三三)、兌(三三)、離(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龍馬負圖”,俗稱“四不象”。據傳,這四不象為古代一個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對先天八卦各執一詞,爭訟不已,沒有一個能說到底蘊之處,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資鑄造了一隻四不象立於此壇中,用以警示後來人。

周口太昊陵墓

先天八卦壇之後便是紫禁城,城內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尋”(一尋相當於今8市尺)。方座邊長182米,上圓下方,取天圓地方之意。陵墓前豎有一塊巨型墓碑,高3.46米,寬80釐米,字大徑尺,既無題跋又無年款。因此,關於碑文書者與年代,其說不一。《淮陽縣誌》上說:碑文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後一字“似陵又似隴”,又說“相傳此碑為蘇文忠女弟巾書或以為蘇長公。”還有人說是魏晉人所書。不過關於蘇東坡女弟蘇小妹巾書傳說較廣。說是宋神宗年間,重修陵廟,工將竣,欲於陵墓前建一豐碑,以壯觀瞻。知蘇東坡在其弟如舟署裡住著,便派人前往,請他書寫“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紙墨字條送到如舟署裡,適值東坡出城遊玩未歸,其女弟蘇小妹偕女僕同到書室,見桌上墨紙齊全,書興大發,因無大筆,就用她的汗巾,一氣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寫完。東坡回來見了,喜出望外,認為蒼老古勁,可傳千古。求書者來取,東坡即付之。此外還有傳為“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說蘇東坡遊玩回來,見蘇小妹前面六字寫得蒼勁有力,卻把“墓”錯寫成“莫”,甚為惋惜,蘇小妹在一旁則只笑不語。蘇東坡望著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連連稱讚:“妙,妙”。原來,蘇小妹是以大地為土。此三說不知究以何說為是,或三說均非,因年代久遠,風化日晒,後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無可考證。

陵墓的後面是“蓍草園”。《淮陽縣誌》記載:“周口太昊陵後有蓍草園,牆高九尺,方廣八十步。”此為淮陽的八景之一——“蓍草春榮”。傳說伏羲就是根據白龜龜背圖案,採來蓍草“揲蓍畫卦”,創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稱為“神蓍”。據說全國只三處生長此草:一為山東曲阜,一為山西晉祠,再就是周口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歷代帝王每當春秋二季派大員前採朝拜人祖,返京覆命時都必須帶回一束蓍草作為到了周口太昊陵的信物。

周口太昊陵除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外,在統天殿和顯仁殿之間的外側,東有三觀:岳飛觀、老君觀、元都觀。另有火神臺;西有四觀:女蝸觀、玉皇觀、天仙觀、三清觀。這七觀,現僅存岳飛觀,其它六觀有待恢復。在周口太昊陵,傳說中的各神不說,就連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另外,三才門外有更衣亭五間,外城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午門西側的東天門前有石牌坊,曰開物成務,西天門前有石牌坊,曰繼天立極。這些也有待恢復。

陵區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數千株。在陵區的東南隅,有一座被稱為“淮陽獨秀”、“華夏一絕”的松柏造型公園。1996年6月,中央電視臺在一、二、四套節目《九州神韻》欄,均作了專題報道,題目為《松柏造型天下奇》。該公園建於1957年,有各種松柏造型200餘種。是周口太昊陵的另一景觀,令遊人留連忘返。

周口太昊陵以其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氣勢恢巨集的建築群體,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令人肅然起敬,歎為觀止。清人雷方曉在一首詩裡寫道;“宛上龍蟠面碧湖,巋然嶽峙一陵孤;功開天地規模大,道冠皇王氣象殊。”年逾八旬的臺胞方雅初先生無限感慨地賦詩:“朝思暮想妻子女,夢裡同遊周口太昊陵。”

門票

門票40人民幣

景點位置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羲皇故都風景名勝區

鹿邑太清宮【8】

鹿邑太清宮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鹿邑太清宮遺址位於河南省鹿邑縣城東5公里處的太清宮鎮,是一處包括東漢至金、元時期歷代皇家祭祀老子的諸多遺蹟的大型遺址群。

鹿邑太清宮是我國古代傑出思想家、道家派創始人老子的誕生地,舊名厲鄉曲仁裡。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聃。生於春秋末年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即今鹿邑縣太清宮鄉。太清,道家謂天道,亦謂天空,傳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宮觀。老子故里的紀念性建築,初為老子廟,建於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後改為老子祠。唐朝創始人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以老子廟為太廟,起建宮闕殿宇,唐開元三十年(725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極宮”為太清宮至今。

在太清宮以北的洞霄宮遺址發掘出唐宋等時期的建築基址。唐宋時期的太清宮建築基址範圍約1.5平方公里。史載,太清宮唐時如“帝者居中”,是唐宋時皇室祭祀老子的地方,分前、後兩宮。在後宮出土了宋金時期的迴廊、中門、西配殿、後寢殿等重要基址和大批建築構件。現存唐宋金元碑刻20多通,著名的有“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清高碑”,宋真宗三御碑“先天太后之贊”,元“聖旨碑”、“執照碑”。明清建築有太清宮、老君臺等。

鹿邑太清宮遺址時代早,跨度大,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2001年6月,鹿邑太清宮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