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旅遊>景點介紹>

德國柏林景點介紹

文思屋 人氣:3.25W

柏林,德國首都,位於歐洲的中心,是一座有340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景點介紹相關內容,歡迎檢視!

德國柏林景點介紹

柏林牆

柏林牆(berlin tall wall)是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圍繞西柏林建造的界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其外層是一堵牆,緊靠西柏林邊界。牆高3.5米,水泥板結構,上部為水泥管。

至1979年5月止,在西柏林周圍共築了水泥板牆104.5公里,水泥牆10公里,鐵絲網55公里,另外還有一觸即發出訊號的鐵柵欄、自動射擊系統和巡邏道各123.5公里。柏林牆有7個過境通道,其中有1個專門為盟軍、外交官和外國記者所用。

柏林牆最壯觀地段有2處:最嚴密的一處在波茨坦廣場,這裡有兩道牆,兩牆之間有一大片開闊地,地上重重疊疊地擺著防坦克用的白色三角鐵架。另一處是勃蘭登堡門一帶,整個門在東柏林界內,往西走幾步就是柏林牆外牆,牆外北面是原德意志帝國的國會大廈。

勃蘭登堡門

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是柏林的標誌。此門始建於1788年,歷時三載完工。它以古然希臘雅典衛城的柱廊式山門為藍要築成,高26米,寬65米,進深11米。門內有五條通道,中間的一道最寬,原為皇室御道。勃蘭登堡門通體用白色砂岩條石砌成,門兩旁各有六根巨柱,氣勢雄厚。

門上在矗立著一座勝利女神的青銅像。她頭戴桂冠,背插雙翅,左手執轡,右手握杖,立在飛馳的兩輪四馬戰車上,英姿颯爽,形象生動。這座神像連同四馬戰車在1807年被拿破崙當作戰利品帶走,但七年後又讓德國的隊伍帶回來了。柏林人對勃蘭登堡門懷有特殊的感情,稱它為“命運之門”。

在過去的兩百年裡,勃蘭登堡門目睹了多少興衰榮辱:普魯士的軍隊曾從門下凱旋而歸;希特勒曾驅趕成千上萬的人充當炮灰,從門下出發“征服世界”。柏林牆建成後,勃蘭登堡門被隔在大牆以東幾十米,成為柏林牆的象徵地段。1990年柏林牆倒塌時,這裡又成了欣喜若狂的柏林人的聚集之地,成了德國統一象徵。

亞歷山大廣場

柏林人親暱地把亞歷山大廣場叫做“亞歷克斯”。從發音可以看出說話人的來歷:西部人說“ahlex”,東部人說“allex”。它有輝煌的過去,而且會迎來更加輝煌的未來。亞歷山大廣場最早是羊毛和牲口的交易市場。

1805年,適逢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來訪並會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亞歷山大一世曾在這裡檢閱部隊,因此它有了現在的名字。19世紀時,這裡曾是柏林工人階級的中心,也是醞釀社會動盪的所在。它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來自社會底層的非法之徒。阿爾弗雷德·德布林在1928年出了一部名叫《柏林:亞歷山大廣場》的小說。書中的主人公弗蘭·比伯科普夫是一個殺人犯,刑滿釋放後在廣場上賣報紙。

二戰之後,亞歷山大廣場成了展示“全新的”共產主義建築成果的櫥窗。不言而喻,最後留下的是一片荒蕪。現在這裡只剩下寒風呼嘯的一塊寶地和上面零星散佈的小吃店和貨攤。60年代的重建使它成為步行區。廣場上最主要的建築是廣場酒店。在它第三十七層的餐廳裡,客人可以俯瞰城市全景。

夏洛騰堡宮

最早,這個宮殿是1695-1699年弗裡德里克三世請建築師約翰·阿諾德·奈林為他的妻子索菲·夏洛特(她是一位頗有素養的藝術家與哲學家的著名資助人)在柏林與波茨坦之間修建的一座樸素的避暑寓所。1701年弗裡德里克三世選帝侯成為普魯士國王。

宮殿在約翰·埃奧桑德·哥德主持下進行了擴建。在1713年又一次以巴羅克式花廳為中心進行擴建,配上圓頂。把城堡變成小型的凡爾賽宮是弗裡德里克大帝(弗裡德里克二世國王)的`主意。他指示退役普魯士軍隊上尉、富有靈感的建築師喬治·溫策斯勞斯·馮·科諾貝爾斯多夫在1740-1746年修建了東邊全新的洛可可風格的廂房,裡面有皇室套間。1788年到1791年,卡爾·朗漢斯在弗裡德里克·威廉一世設計了柑橘園西頭的施洛斯劇院與院中現名觀景樓的茶室(1788年),這樣夏洛滕堡宮就有505米長了。最後在1810年,弗裡德里克·威廉三世決定紀念他受人民愛戴的妻子路易莎皇后,委派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為路易莎建一座陵墓。 申克爾還參與設計了西廂房東頭的起居區。

波茨坦廣場

柏林牆倒塌之後,波茨坦廣場曾是歐洲最大的建築工地。1993年至1998年間,這裡建起了戴姆勒·克萊斯勒區,其中有辦公樓、商店、飯店、居民住房、餐館以及stella-音樂劇院和一個卡西諾賭場。22層高的德比斯大樓(debis-haus)由累措·皮亞諾(renzopiano)設計,其巨大寬闊的正廳內設有jean tinguely的機械雕塑"meta-maxi"。與其相連的是一家全景電影院和購物中心阿卡丹(arkaden),內有各式商店,商品種類繁多。

2000年,座落在肯珀廣場(kemperplatz)的索尼中心(sony center)正式開放,索尼公司的歐洲總部設定在此。七棟大樓環抱在一起,被圍成的中心區寬敞明亮,上有一帶皺褶的蓬式頂蓋。這組超時代的建築群還包括有一家新的電影博物館、兩家電影院、一家全景電影劇場、餐館和一個叫做“音樂箱”的觀眾與“展品”可以交流的展覽。

柏林大教堂

柏林大教堂巍然聳立在菩提樹下大街東頭。它是新教的教堂,也是霍亨索倫王朝的紀念碑,在它的穹頂下長眠著霍亨索倫家族的90多名成員。威廉二世皇帝非常重視這座教堂的建造。

這裡原來有過一座教堂,在其原址上尤利烏斯·拉施多夫把它設計成文藝復興風格,於1905年落成開放。二戰期間,它受到炮火的嚴重損壞,修復工作至今仍在繼續。

教堂的拱頂不僅僅是對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簡單模仿,它使教堂的內部顯得明亮而寬敞,這與教堂陰森冷峻的外表形成鮮明的對比。教堂內有老照片展,偶爾也有風琴演奏會。

帝國國會大廈

勃蘭登堡門以北的綠地上聳立著一座巨集偉的深灰色大廈,這就是有名的國會大廈。它建於1894年,長137米,寬97米。這座豪華建築應該是德意志帝國的強大的象徵,因此德皇拒絕了1884年設計的銘文“德意志民族”,因為對他來說這段銘文太民主了。

直到1916年,銘文才被加上。兩年後,就是在這裡威瑪共和國宣告成立,威瑪共和國的歷史到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後結束。

1933年2月28日晚的國會大廈縱火案為納粹黨人贏得多數票作了準備,1945年4月30日,蘇聯戰士在此升起紅旗。1999年這裡成為聯邦議會的所在地。

德意志大教堂

德意志大教堂坐落在憲兵廣場南側,與對面的法蘭西大教堂形成一對姊妹建築。設計了拉長的教堂拱頂的建築師卡爾·馮·龔塔德被腓特烈大帝稱作“一頭驢”——這當然是在1781年之前,那時教堂圓頂尚未塌毀。

圓頂塌毀後,由另一位建築師格奧爾格·克里斯蒂安·翁格爾對其修整。現在該建築僅偶爾供展覽之用。

聖赫德維希大教堂

柏林聖赫德維希大教堂建於1773年,以雅典衛城的巴特農神殿作藍圖。弗里德里希大帝想改善和梵蒂岡的關係,承認天主教徒在普魯士的重要地位。

現在的這個主教堂的設計圖是他親自起草的。是柏林的羅馬天主教堂,受到羅馬眾神殿的啟發(其內部裝飾與眾神殿有過短期的相似)——抑或是腓特烈大帝受到翻扣的咖啡杯的啟發採用了這一設計。教堂由科諾貝爾斯多夫與約翰·博曼建於1747至1783年間,但巨大綠屋頂直到19世紀末才完成,它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精緻的三角牆、巨大的愛奧尼亞柱吸引過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聖黑德維希教堂是這座新教佔絕對優勢的城市中唯一的天主教堂.

勝利紀念柱

勝利紀念柱在六月十七日大街佔據了顯著的位置,它的原址是在國會大廈的前面。後按當年希特勒的主意,將其安放在現在的動物園公園中的大角星廣場。

它是為了紀念普魯士打敗丹麥、奧地利和法國於1873年建成的。柱高67米,用戰爭中繳獲的大炮炮筒加以裝飾。柱頂的女神“金埃爾莎”(gold else)朝著巴黎方向揮動著桂冠,很是無禮,不過她卻是柏林人的至愛。

博物館島

博物館島在柏林市中心,由新博物館、國家畫廊、佩加蒙博物館、博德博物館組成。因位於施普雷河的兩條河道的匯合處,故有博物館島之稱。這個小島街道整潔,綠樹成蔭,空氣清新,風景優美。島上的主要建築基本上都是博物館。其中以佩加蒙博物館最為著名。這裡展出了許多古巴比倫、埃及、波斯等地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