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旅遊>景點介紹>

千靈山風景區景點介紹

文思屋 人氣:1.47W

千靈山風千靈山風景區景區千峰競秀,景色奇佳。主峰海拔699米,是北京西南第一崇山,最大石窟洞群。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千靈山風景區景點介紹,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千靈山風景區景點介紹

懷古亭

懷古亭,仿明代六角攢尖式。亭內橫樑上彩繪觀音洞傳說故事。觀音洞是千靈山最深的一個山洞,深不見底,人稱無底洞。相傳有一天,觀音洞住持老和尚不慎將化緣得來的銅錢從洞中掉落下去,後來從永定河邊找回。由此人們便知道觀音洞與永定河相通。《長安客話》記載:明朝時,有人投一犬入井中試驗,果然犬從永定河邊跑出。

神山亭

神山亭,仿明代八角攢尖式。亭內橫樑上彩繪“範小人”傳奇故事。相傳清代時,在京西地區有一位俠義之士,因自幼家境貧寒,身體長得弱小,人稱“範小人”。他有一顆善良的心,曾在一個盛夏無意中救了千靈山金燈長老性命,由此得到金燈長老傳授武藝。後來,他依靠武藝除暴安良,行俠仗義,並戰勝過沙皇派來的大力士,為國爭光,名譽一方。

春秋亭

春秋亭,坐落在六國嶺下,仿明代方形歇山式。榭內橫樑上彩繪歷史上著名的“孫龐鬥智”故事。傳說在戰國時期,孫臏和龐涓在千靈山跟隨鬼谷子學習兵法。他們二人原來關係甚好,後因龐涓嫉賢妒能,反目為仇。龐涓多次加害孫臏,終被足智多謀的孫臏挫敗。

伏虎亭

伏虎亭,仿明代六角重簷攢尖式。亭內橫樑上彩繪千靈山高僧捨身飼虎故事。相傳很久以前,觀音洞有位得道高僧,為救山羊和兔子,先後兩次割下自身腿肉餵養老虎,由此感動老虎。後來老虎主動來到觀音洞聽法修行,並保護高僧。唐武宗滅法時,這隻老虎嚇退了官兵,使觀音洞免遭劫難,成為千古傳頌的佳話。

千靈亭

千靈亭,仿明代六角攢尖式,為紀念千靈山佛教聖蹟而建。千靈山最高峰史稱極樂峰,主峰海拔699米,是北京近郊一座最高的山峰。登上峰頂,可以俯瞰京城全景。山下有仙人谷,山窪中佈滿大小洞窟若干個。佛教傳入後,這些洞窟經過歷代高僧不斷改造,形成佛教石窟寺,有千洞、千佛、千靈之說,成為北京地區最大的佛教石窟群。

觀音洞

觀音洞,是千靈山諸洞中最大、最深的一個洞窟,因洞前原有“觀音庵”而得名;又名“龐涓洞”,傳說是龐涓在千靈山學習武藝的居所;也稱“太古化陽洞”,有濃郁的'道教色彩,可能與道教有關。原為天然溶洞,後經人工改造為佛教洞窟。洞口處闢為佛堂,正中供觀音菩薩,觀音左右分別供善財童子和龍女。洞口往裡極深,相傳與永定河相通,當地人稱無底洞,洞內仍保留天然形態。

護國寶塔

護國寶塔,建於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由京都東直門外牛房主禪明輝及其徒普照、信官郝春共同建造。高6米餘,為八角十一層實心密簷式石塔。塔身刻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大肚彌勒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佛像154尊,以及獅、龍、羊、象、犀角、金錢等吉祥瑞獸和雜寶紋飾。造型大方,雕刻精美,堪稱塔中精品。

極樂洞

極樂洞,位於千靈山極樂峰下,為千靈山最早改造為佛洞的洞窟之一。高約5米,深約16米,面積約80平方米。據洞口《萬古流芳》功德碑記載,最早開創者為一位外來遊方僧人,但不知創始年代。到明萬曆時有僧人明信住此弘法。洞中央磚徹佛龕為民國時修建,內供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佛;兩側供十八羅漢;後面小洞內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關公洞

關公洞,史稱萬壽朝陽洞,坐東朝西。洞內正中供關羽,其左右分別供關平和周倉。相傳關羽曾避難此洞,日以賣棗為生,後為山下百姓除滅盜匪,由此受到敬仰供奉。洞外有佛龕和石碑。石碑首題《戒臺馬鞍山萬壽朝陽洞碑記》,記載第一代住持圓杲、徒明慧及捐資太監營建朝陽洞經過,反映了朝陽洞明代時與戒臺寺、朝廷的密切關係。洞前原有萬壽朝陽寺一座。

道孚塔遺址

道孚(1402-1456年),明代北京著名律宗高僧。號知幻,俗姓劉,江浦人。七歲在南京靈谷寺出家。宣德元年(1426年),隨師入京,居慶壽寺。宣德七年朝禮五臺山,途中自悟“一翳在眼,空花遍界”,自號“知幻”。宣德九年,住持戒臺寺。正統元年(1436年),受僧錄司左講義。正統五年,英宗為戒臺寺賜額“大萬壽禪寺”,知幻受命開壇傳戒,成為大萬壽寺第一代開山大壇主。景泰七年(1456年)圓寂。荼毗後塔葬小觀音洞(今藥師洞)旁。

朝陽三慧洞

朝陽三慧洞,由文殊庵、財神洞和娘娘洞三洞組成,分別供奉文殊菩薩、財神和送子觀音。現存有“四神咒塔” 塔碑、塔銘及塔基、摩崖石碑等文物。“四神咒塔” 碑記載住持法現建塔緣起。摩崖碑首題《戒壇朝陽三慧洞建禮懺施茶功德碑記》,記載信士楊大林、謝爵等人佈施茶錢,幫助三慧洞僧人能省等於每年四月初八日舉辦的“梁皇懺”佛事活動。

藥師洞

藥師洞,原稱“小觀音洞”,共有三個洞窟,稱“三洞連珠”。上洞獨立,下二洞相連。主洞原供觀音菩薩,現供奉藥師佛及日光、月光二菩薩,是人們祈求身心健康的理想場所;洞頂垂一奇石,狀如虎頭,故俗稱伏虎巖。右側石壁間刻有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佛龕山觀音洞修造殿碑記》摩崖石碑,記載京城各王府太監和信官共同捐資重修佛殿經過。

金燈洞

金燈洞,為清中期千靈山高僧金燈長老修行的洞窟。金燈長老為明代抗倭英雄戚繼光後裔,曾傳授門徒“範小人”武藝,使之成為俠義之士。範小人為門頭溝石門營村人,因長得瘦小而得名。清乾隆年間大學士朱桂曾親自撰寫碑文記載金燈長老事蹟。

實山上人塔

實山上人,為清代千靈山高僧。出家前為石匠,曾為戒臺寺雕刻石獅。受佛教思想感染,每鑿一錘,即口喊一聲佛號。石獅刻成後,出家為僧。一度雲遊四方,遍訪高僧。最後回到極樂洞,面壁苦修,十年未出山洞,髮長可繞臂,終成一代高僧。為臨濟正宗第十九代宗師。

石井

千靈山景區內有石井十二眼,深者五、六米,淺者一、二米,皆由山中僧人在岩石上鑿刻而成。主要用於儲存泉水,解決僧眾日常生活所需。井壁鑿刻痕跡仍歷歷可見,由此可見當年僧人鑿刻之艱難。遊人至此,怎不為古代僧人修道之精神和毅力所感動!

孫臏洞

孫臏洞,相傳為戰國時著名軍事家孫臏學習和生活過的地方。孫臏,生卒年不詳,真名失傳,齊國人,吳國大將孫武后代。少年時與龐涓同師鬼谷子。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後,忌妒孫臏才能,將其騙至魏國,施以臏刑,孫臏之名由此而來。後得齊威王重用,兩次擊敗魏軍,逼迫龐涓自殺。以正直、勇敢和足智多謀受到後人敬仰。

佛巖垂笑

佛巖垂笑,史稱“佛巖山”,因山崖上刻有連山石佛一尊而得名。當人們跪在佛前禮拜時,抬眼可見佛在微笑,因此又稱“佛巖垂笑”。此石佛為阿彌陀佛接引像,右手下垂作接引狀,左手當胸捧紫金臺。佛教淨土經典宣稱,如果眾生在臨終時念誦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便手捧紫金蓮臺,率領眾菩薩弟子前往接引。

響泉榭

響泉榭,仿明代方形歇山式。榭內橫樑上彩繪馬鞍山得名的美麗傳說。相傳,漢明帝夜夢金人後,派人赴天竺取經。取得經書,並譯成漢文後,又用白馬馱經,分送全國各地。到達馬鞍山後,經書送完,白馬仙去,留下的馬鞍落地成山,由此得名馬鞍山。由於馬鞍中空,留有經書印痕,所以馬鞍山上出現72洞天,36福地,成為著名佛教聖地。

滴翠亭

滴翠亭,仿明代五角攢尖式。亭內橫樑上彩繪千靈山“護山椎”來源故事。相傳,很久以前文殊菩薩到千靈山觀光,見到山中諸洞沒有自己香火之位,就剃度了一位樹怪,用樹怪的頭髮化作長滿尖刺的“護山錐”,阻擋惡狼上山傷人,為千靈山做了一件大功德。後來山僧為紀念文殊菩薩功德,就在山上建起了文殊庵,供奉文殊菩薩。

滌塵亭

滌塵亭,仿明代五角攢尖式。亭內橫樑上彩繪千靈山高僧實山上人事蹟。實山上人原為一名石匠,曾為戒臺寺雕刻石獅。由於長期生活在寺中,深受佛教薰染,在雕刻石獅時,每鑿一錘,即喊一聲佛號。石獅雕完後,在戒臺寺剃髮為僧,潛心修行。三年後雲遊四方。後回極樂洞,面壁苦修,十年不出山洞。十年後出洞時髮長可繞臂,終成一代高僧。

聖水亭

聖水亭,仿明代六角攢尖式。亭內橫樑上彩繪青龍修行證果的故事。傳說千靈山有一個深潭,住著一條小白龍,利用法力造福一方。後來來了一條青龍,強佔了白龍住地,並危害一方百姓。最後在當地百姓幫助下,白龍趕走青龍。青龍鑽山四十里,逃到觀音洞避難,在觀音菩薩點化下,飛到青龍湖潛心修行,並修成正果,保佑一方百姓風調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