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開題報告>

如何寫好一篇博士論文開題報告

文思屋 人氣:2.54W

 Tips:本文篇幅比較長,但全是乾貨!全是乾貨!乾貨!

如何寫好一篇博士論文開題報告

鑑於題主還是博一,開題報告(thesis proposal)還沒做,不深入討論“博士如何做科研/寫論文”這個話題,入門者會在逐漸深入研究的過程中,找到科研的感覺,掌握學科的研究正規化,然後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思維方式與科研節奏,構建自己的科研工作模式。

多與同門、同專業、同院系的前輩做交流,可以實時瞭解本校/本院的規則、實情與動態,有助於順利畢業。導師往往不能實時瞭解學院與學校在規則上的變化,因為規則影響順利畢業,絕對打擊科研熱情。

答案分三部分:

關於開題報告解答三個問題

我對“邏輯化的思維模式”的解讀(主要圍繞學術研究展開)

  第一部分:關於開題報告

一般來講,論文/課題的“優秀”與否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創新性、突破性與前沿性決定的。一個突破性的科研結果即使行文不那麼漂亮、邏輯不那麼清晰,只要模型、論證與結果沒有錯誤,就是優秀甚至傑出的。如果是為了追求學校每年“優秀畢業論文”的評選,除非與前者重合,否則這個跨專業海選的“優秀”在學術上沒有多大意義。

另外,“優秀”實在是不好定義且難以衡量的,與其追求一種空泛的標準和境界,不如踏踏實實地做好最基礎的:合格。

理論上,我認為 “合格”至少指 ——

符合導師的要求:與導師的研究方向、學術計劃、要求嚴格與否等因素有關。比如有的導師放任你在專業範圍內做你想做的題目,有的給你指定方向,有的要你延續他的工作。有的要求嚴格,題目至少能發幾篇SCI/EI,有的沒那麼嚴格,工程/應用方案也行(一般工程/應用方案適合碩士)。搞清楚導師的底線與期望,這與延期與否關係很大。

符合學院與學校的要求:這二者一般是統一的,開題報告、中期彙報和畢業論文答辯是記錄在冊的,都會有統一格式的表格,以及對相應過程的要求。提前把程式與要求弄明白,免得遺漏一些手續/材料。我知道不少人總是事到臨頭問學院祕書,鬧格式不符或者缺材料的亂子。

符合所發期刊/學術會議的要求:這個一般與學校與導師的要求是獨立的,不衝突。最好提前研究清楚未來你想投稿的目標期刊的投稿須知,早早練習以學術界的正規格式寫研究報告和paper。

符合其它要求:比如有的科研專案是公司資助的,公司可能會有專利權、實驗生產以及商業化的要求。有的學生不是脫產的,原單位可能還會有特殊要求。

符合自己的要求:你對自己的定位,是否走科研之路,因為混博士的人不少,也能混出來。決定走科研學術之路的,最好選擇可以一直延續做下去的方向,某些容易跨界的基礎學科以及牛人不在此列。

先做到符合基本要求,再追求水平的提高;先做到滿足開題、中期、答辯的基本條件(保證順利畢業),再談你的科研工作的延續性與長久性。

用我老闆的話說:先搞清楚畢業的規則,在保證順利畢業的基礎上,追求學術成就。

其次,來說開題報告。

我認為開題報告更不需要用“優秀”來衡量。

事實上,如果開題委員會的專家問了你很多問題、給出你很多意見,對你而言是好事。當然,如果整個idea行不通,就是失敗,意味著你必須要重新選題。但是正常情況下,導師是不會任由行不通的idea走到開題那一步的。中期換題的事情也經常發生,因為開題畢竟只是你的“科研計劃”,是對“還沒有人做過的課題或還沒有人用過的方法”的一種構想,深入研究後發現此路不通是正常的。

有的課題相當具有挑戰性和前沿性,在座專家也是持研究與觀望態度的,建設性意見就多,反對通過開題的意見就少。如果是在座專家熟悉的領域而擔心準備不足不能順利通過開題,就要格外在增強“說服力”上下功夫。這不是說其它情況下不需要有強說服力——科研觀點有越強的說服力越好,本處只是特指標對科研入門者的策略。

說服力的問題放到第二部分討論。

關於開題報告的形成,題主@半相妨 其實已經理清了思路,總結如下——

做了哪些調研,最終定位在哪個open question 上 (方向)

這個open question 中,確定的研究物件是什麼 (課題)

對這個topic做到何種程度/做出何種結果有什麼預測(目的)

根據參考文獻和已有知識,準備怎麼研究(思路)

如何保證你的思路導向結果(方法與步驟)

那麼開題報告,就是把以上內容具體、清晰的表達出來(這個其實很難的),接受你自己、導師和委員會的推敲。一般來講,學校都有表格(題目、選題緣由、文獻綜述、主要內容、目的和意義、思路與方法等等),按要求填寫即可。這個模式就是幫你整理學術論文思路、構建論文結構與邏輯過程的 —— 這個過程也教你如何從“外部”“邏輯化”你的報告。

在開題結束之前,你至少要面對兩個物件:導師和開題委員會。如果你不能將自己看了文獻後有何收穫、想做哪個課題、計劃做到何種程度、目前有哪些思路、感覺哪些思路也可行等嚮導師表達清楚,他是沒有辦法指導你的。

我認為,入門者常犯的錯誤有——

文獻閱讀量遠遠不夠(卻覺得讀了很多)

核心文獻遠遠沒有吃透(卻以為徹底搞懂了)

只注重文獻內容,而忽略了文獻本身在理論體系構建、研究思路、邏輯的內在與形式表達上的可學習性

抱怨導師給的指導不夠或者導師的指導太模糊(導師就是要引導/逼你學會“鑽研”,他都幫你做了,那是他讀博還是你讀?)

忽略基礎知識 (因為早就學過了。試著新的高度去看基礎知識吧,估計不少考研的同學對反覆學習基礎課本的收穫最有體會)

我感覺,只是感覺,題主描述的”被導師揪出思維邏輯不緊密“的問題,大概是導師認為你不能清楚、有序的表達上述方面的內容。通俗的講,不管你腦子裡是不是清楚,你無法清晰、準確、有條理的講出來(而不是用something),他才有那種評價。

那麼,我想建議題主思考下:

能否準確複述你讀過的重要文獻的主要內容

能否將上述內容用自己的話簡練概括出來

能否清楚、無誤地描述自己想做的課題

能否清晰、準確地描述自己的思路(不管對錯)

能否用通俗的語言給非專業人士講清楚你所做的研究的意義與用途

為了儘可能排除非母語表達造成的思路延滯,把以上問題換成寫呢?

當上述問題的答案都是“yes”,不妨再問問自己:你確定?真的確定?而不會被別人一個疑問問得支支吾吾解釋不了?別騙自己哦!

做開題報告,一般使用PPT。如果說寫開題報告是“加”的過程,做PPT就是“減”的過程,是你對課題再一次的梳理。務必不要累贅,只列舉要點與圖示,依靠語言描述內容。這一點很重要,流利的表述(甚至盲講)是“有說服力”的一個表現,可以增加印象分。這會給開題委員會一個印象:你對所研究的工作很熟悉,前期工作做得透徹。

實際上,你也要對開題內容十分熟悉,熟悉到正著、反著、倒著、變相地問,都能夠對答如流。熟練到你的題目可以自如的展開,也可以自如的收攏 —— 變為NP=P這種精煉的程度最好。

開題的準備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模擬委員會的提問,精心準備答案。

備用答案越多越好。

在我的經歷中,開題常見問題如下——

為什麼會選這個題(而不是其它的,比如相關但是更熱門的方向)

這個方向的國際性進展如何(確保別人不會比你先做出來)

這個課題的意義是什麼(衡量課題夠不夠博士學位的分量)

你為什麼要採用這樣的思路/方法/技術(沒有更優的方法了嗎)

你的創新性在哪裡(為什麼比已有結果先進)

你試過其它思路/方法/技術嗎 (萬一做不下去怎麼辦)

等等

你可以通過反問來推敲開題報告——

我的題目是不是太大(小),超過了(涵蓋不了)研究結果?

主要文獻支撐得住我的題目嗎?

Plan B是不是比Plan A好?

思路與方法契合嗎?

目前設計的步驟能達到論證/實驗目的嗎?

課題體系中出現引用的關鍵定理/結果不適用的情況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