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勵志文案>勵志電影>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

文思屋 人氣:5.65K

《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絡不同時空的生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歡迎閱讀。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1】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永恆的選擇題,以至於到最後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可能不在於我們的能力,而在於我們的選擇。

選擇無處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的選擇;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是海明威的選擇;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是司馬遷的選擇。

在我們這期節目當中你會看到的是徐靜蕾選擇了挑戰和變化;耶魯村官秦玥飛選擇了希望的田野;紅絲帶校長郭小平選擇了呵護與守望;最讓我感動的是麥家,曾經叛逆的他如今面對叛逆的兒子選擇了理解和寬容。

選擇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過程,讓我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完善,如果說人生是一次不斷選擇的旅程,那麼當千帆閱盡最終留下的就是一片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風景

------選擇

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由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製作人。本週末,《朗讀者》將迎來第三期的播出,而這次的主題是“選擇”。每個生命都有不同的華彩,每個人生都面臨多樣的選擇,才女徐靜蕾、演員王千源、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艾滋病學校校長郭小平、“最美村官”秦玥飛、漢字叔叔理查德等嘉賓,將與觀眾分享“選擇”的故事。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2】

徐靜蕾“不回頭”

這一期的朗讀者,徐靜蕾作為唯一的女性帶給我們的是一份對“選擇”二字別樣的認知。

她從做演員到當導演,從唱歌到寫書又到北影教書,在諸多角色的變換之間,她早已從當年那個懵懵懂懂的少女變做集眾多獎項和榮譽於一身的女演員、青年導演,開始被大家稱為“老徐”了。

她說自己是一個“善變”的人,希望做一些自己沒有做過的事,什麼東西做的不錯的時候,她就會嘗試著去選擇另一種可能,朋友都說她有事業自毀傾向。

她聽從朋友的建議,開始嘗試做導演,但選擇一個新的工作方式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溝通交流便是其中之一,而她,又是一個三分理想,七分固執的人,一旦認定的事卻也是十頭牛也拉不回的。

董卿“撞南牆”

94年的那個你,不也是陪著朋友去參加浙江電視臺的招聘而初入主持行列麼,你做主持、做編導、做剪輯……你也是喜歡嘗試新事物的對不對?

96年的那個你,轉戰上海東方電視臺,負責聯絡、催場、做劇務,璀璨的舞臺不屬於你。不甘寂寞的你去上戲學了編導,如今你真的做了導演不是麼?

99年的那個你,第三次易主於上海衛視。新頻道的新鮮勁一過,略感失落的你從紅樓裡,從唐詩宋詞裡汲取力量,勇敢選擇了華東師範的古典文學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還記得千禧年的雙向音樂會嗎?那個得了金話筒的你。

02年之後啊,你進入央視,05年你榮登春晚,08年你主持奧運,10年你放聲世博。事業上的進步卻遠遠趕不上你那顆上進心,14年的你再一次選擇拿起課本,迴歸學堂。

15年,你選擇做導師,17年,你選擇做製片人。無論未來的你還會選擇怎樣的身份轉變,我們依舊陪你走過一天又一天,月月年年,此心不變……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3】

《朗讀者》邀請各個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嘉賓來到現場,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傾情演繹來自朗讀者文學顧問團的國家頂級文學家、出版人、專家、學者精心挑選的經典美文,最終節目將會呈現出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下面是央視朗讀者觀後感300,歡迎閱讀。

今天,我觀看了《朗讀者》這個大型綜藝節目。這個節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這檔綜藝節目的總主題是:一個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

通過這檔綜藝欄目,我學習了朗讀的方法與技巧,學會了怎樣讓朗讀帶有感情。欣賞著他們朗讀文章的聲音,我彷彿身臨其境。

朗讀的人來自不同行業:有成功人士柳總、有無私奉獻的無國界醫生、也有建立鮮花山谷的夫婦、還有詩譯英法唯一人的許淵衝老爺爺……朗讀的內容也豐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讀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師》,來感謝人生路上幫過他的人、有無國界醫生朗讀的《答案在風中飄揚》,來表示她們對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讀《朱自豪情書》的夫婦,來表達他們對彼此的愛意……

看完《朗讀者》以後,我對朗讀的興趣更加濃厚了。我一定要在今後的日子裡,朗讀更多的'書籍。

《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絡不同時空的生命。節目中第一個“人”是可見的朗讀嘉賓,針對不同的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為“情感人”的一面。

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資訊、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董卿說:“《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從見面會現場播放的節目片段看,《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後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完成了統一。

《朗讀者》的朗讀內容包羅永珍,有著名翻譯家許淵衝的弟子們用中英法文為他朗讀的文學經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為妻子獻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書》詩詞;有賈平凹《寫給母親》這類表達集體記憶和大眾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傳志寫給兒子婚禮講話的個人感受。飽含情感的朗讀形成情緒的磁場,能夠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

《朗讀者》帶給觀眾的感受,無論是企業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學者、醫生和普通人,他們雖各有身份之別、建樹之差,但都有著同樣濃度的性情之真。一對平凡的夫婦上臺念情詩,丈夫為妻子的願望種下滿谷鮮花,更讓人擊節讚歎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後的所有荒唐舉動。妻子說,如果當年我有一萬個結婚物件可以選擇,他也只排在一萬名之外,卻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親朋好友結婚的訊息,收了禮金後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勢反攻,妻子說更打動人的是那一往無前的勇氣。從此一生,丈夫偕著妻子,以開闊的胸襟踐行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諺。

濮存昕帶來的散文與故事,屬於半個多世紀前那個弱小的、不名一文的孩子。“我小時候有綽號濮瘸子,直到國小三年級還踮著腳走路。”鮮為人知的往事裡,是一位名叫“榮國威”的大夫,醫好了孩子的腿,也救贖了一顆幼小的、自卑的心。所以,當濮存昕從老舍散文裡遇見那個改變作家的宗月大師,“便如同看見了改變我生命軌跡的榮醫生,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濮存昕”。牆外是炮火隆隆,圍牆內有人生的初啼,這是無國界醫生蔣勵的真實經歷。太多戰爭中降臨的“生”給“死”帶去希望,她朗讀鮑勃·迪倫《答案在風中飄揚》,“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永遠被禁止……”

96歲高齡的翻譯大家許淵衝譯作等身,《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牡丹亭》……他榮獲過國際翻譯界的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然而舞臺上直指人心的是當念及生平翻譯的第一首詩,林徽因懷念徐志摩的一抔深情,瞬間令這位老人淚盈而泣,在舞臺上抽噎。由此可知,許淵衝先生能夠在翻譯上不止步於“美”,更追求“真”的心性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