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勵志文案>勵志電影>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500字

文思屋 人氣:1.98W

朗讀第三期已經播出,主題詞為選擇。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500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500字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500字【1】

自從《朗讀者》開播以來,週六晚上收看這個節目成了我最期待的事情。昨天晚上八點,我們一家人鎖定央視一套,靜待《朗讀者》播出。製作人兼主持人董卿依舊一襲白裙,依舊笑容綻放,依舊口吐蓮花……這一期的主題是“選擇”。

每個生命都有不同的華彩,每個人生都面臨多樣的選擇。演員王千源選擇自己熱愛的電影角色,成就影帝夢想;託福滿分的耶魯學霸秦玥飛,選擇回國做“大學生村官”,將青春奉獻基層;著名作家麥家,選擇小心翼翼陪伴兒子度過焦躁的青春期;著名演員徐靜蕾的人生,因為選擇堅強而更加精彩;“漢字叔叔”理查德選擇為漢字貢獻所有;曾是醫院院長的郭小平,選擇了做國內唯一一所紅絲帶學校校長,為艾滋病兒童提供教育。這些選擇使他們走向不同的人生。

愛跟自己較勁的王千源,一次重要的選擇讓他因電影《鋼的琴》獲得影帝殊榮。王千源朗讀的內容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託福滿分的秦玥飛熱愛腳下的泥濘,從耶魯大學畢業後,毅然選擇回國到農村做一名大學生村官,他的舉動影響了一個精英群體。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鍊,它會使人的脊樑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秦玥飛朗誦的內容是遲子建的《泥濘》。

著有《風聲》《暗算》的作家麥家,一度與叛逆期的兒子關係緊張,兒子曾經對他關了3年的房門。3年,1095天,作為父親,麥家選擇堅持陪伴,堅持教育,不放棄開導兒子,不放棄對他的培養。麥家朗誦的內容就是他為兒子寫的一封信,小心翼翼的話語裡是沉甸甸的父愛。

為什麼徐靜蕾要選擇當演員?是什麼機會使她決定導演一部電影?導演不同型別片子的背後,她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最放不下的.是奶奶,這又給她帶來怎樣的影響?徐靜蕾朗誦的是史鐵生的《奶奶的星》。

美國漢學家理查德·西爾斯,一個美國人,自掏腰包研究中國漢字來源演變,為此常常陷入窮困潦倒的境地,心氣卻一如少年,他被網友親切地叫做漢字叔叔。“如果生命只剩下24小時,我會打電話給朋友說再見;如果生命只剩下1年,365天,毫無疑問我會電腦化《說文解字》。”1994年,漢字叔叔44歲時,一場嚴重的心臟病讓他走到了生命的邊緣,讓他對畢生一定要做的事情有了清晰的判斷。理查德·西爾斯朗誦的是劉禹錫的《陋室銘》。

郭小平是校長,也是父親。臨汾紅絲帶學校,是國內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兒學校。郭小平目前擔任紅絲帶學校校長,艾滋病感染兒童在這裡接受治療的同時,也能安心接受與正常孩子一樣的教育。這裡的孩子,都叫他爸爸。郭小平朗誦的是英國詩人拉迪亞德·吉卜林的《如果》。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500字【2】

央視綜合頻道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首播,首次擔任製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團隊在電視機前一起觀看節目,看到節目受到廣泛好評,她與團隊高興地歡呼起來,並將歡呼聲通過總導演田梅的微信發到了媒體群裡。之後,董卿在微信群裡接受了來自全國數十家媒體記者的群訪,回答大家關注的話題。

是什麼契機,想到要製作這樣一檔文化節目?對於這個問題,董卿回答說:“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應該扛起文化大旗,承擔文化傳播的職責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對文學很感興趣,而且對人也感興趣,《朗讀者》其實就是把文字和人物結合在一起。”

《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受到好評如潮,是否意味著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春天來了?董卿認為,這是風向標,讓大家看到在真人秀或純綜藝節目霸屏的今天,還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至於娛樂化氛圍很重的當下,文化類綜藝節目應該怎麼突圍?董卿回答說:“我們期待著整個社會大的環境有所改善。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是盡我們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鳴,喚起大家對文學的認知和最溫柔的一種記憶。”

《朗讀者》第一期節目播出後,節目組收到了很多反饋,一些觀眾關注到片尾曲是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的演唱,感覺這是意外之喜。另外還有觀眾發現了有趣的細節,通過濮存昕的朗讀才知道,原來老舍不念老舍(shě)而是念老舍(shè)。導演婁乃鳴評價說:“用兩個字兒來形容第一觀感‘驚了’。完全沒有套路的一個節目,在不經意間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說:“別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真是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500字【3】

看完凱特溫斯萊特主演的朗讀者,感人至深,幾乎是從頭哭到尾。但看完以後,有一種很大很大的力量從心靈噴湧而出,是生活的力量。當然不及《聞香識女人》,這是一種看完《辛德勒名單》後相似的感受。之所以說相似,是因為還有很多的不同。

相同的是。同樣是對人性善與惡非常艱難的界定。但《朗讀者》中為它歸結的原因是無知,是因為不識字。這是悲劇的來源,很深很深的悲劇。漢娜因為不識字,也羞於承認這一點,對自己的工作無知,在犯下罪行之後也甚至也不太明白。法庭上她只是憑著自己所知道的說著yes,殊不知這yes背後真正的意義。聽者都震驚,漢娜那樣平淡地承認自己所作的事,我也是。看起來可憐、可恨、無知而又可悲,因為她無知,她不識字。也不知道自己曾經的工作意味著什麼,電影中沒有介紹她之所以挑一些少女為她朗讀又送他們“出去”的原因,但我想,漢娜應該是不知道的,挑選出來的人意味著什麼。

經過審判之後,她很長時間裡是很堅強的。男主邁克給她送去錄音帶,聽到了久違的朗讀之音,漢娜如飢似渴地聽著,沉浸在文學的世界中,自然而然地開始學習文字,她開始從圖書館借書,一個字一個字地開始學習,由此寄信給邁克。這段感人至深……

從某種角度來說算是脫離文盲之後,漢娜真切地瞭解了自己所做的事。也許那並非出自她的惡意,但做過的事不可磨滅,死去的人也不會再復生。漢娜與邁克再見,似乎沒有了她在獄中聽磁帶的感覺,她發覺自己面對邁克沒有了原先那種感覺,因為她發現了自己靈魂上的罪惡,是她自己無法原諒自己,那是天性善良使然。漢娜最終選擇了自殺,我並不震驚,但還是為她流淚,她的悲劇無以言說,一生的孤寂和脆弱,即便她死了也沒有人在意,除了邁克。

漢娜沒有朋友、沒有親人。她的一生真正像是一顆塵埃一般,她一個人居住在一個昏暗的地方,沒有朋友來看望她,與邁克的相遇是因為她的好心。種下的善因終會結出善果,卻無法磨滅她一生的悲悽。她一個人呆在小小的角落,外面的世界變得很快,漢娜跟不上腳步,但她還是不可避免地被捲入並且深陷其中。人們無法瞭解她,也就像邁克的一個朋友所說,一個殺死了300多條無辜的生命的人,瞭解她幹什麼?!但是她也是一個人,她也有生命,有感情,我相信人性本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無奈。我們有自己的立場,對於別人的想法和別人對自己的想法都是無可厚非的。所以漢娜並不怪任何人,從某種角度來說她也是幸運的,她所看不到的一切在外人眼裡是無法容忍的,但在她大部分的生命中她由於自己的無知而被隔離在外,並沒有意識到。

漢娜的不幸只是一個典型的代表,文盲所帶來的悲劇也在她的身上被放大,這是藝術的魅力。

再說精神和肉體的問題。在影片中,這一段的尺度拿捏得恰到好處,真正的愛情是包括精神與肉體的。肉體的一定尺度給了影片一定的美感,也讓影片中的人更有溫度,更有人性。邁克與漢娜在這兩方面都有著契合,但也有著矛盾的地方,他們畢竟不是一個時代的人,邁克是一個知識分子,而漢娜不同。但是因為閱讀,他們真正的靈魂得以相遇,這是跳出了世俗的世界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我們是獨立的個體和生命,我們都有追求未來的權利。但是我從影片中更明白了一點,為我們所得到的我們必定付出了同等的代價,上帝是公平的,若你無法忍受疼痛,你就無法享有對等的幸福。所以對於身邊的悲哀我便能接受了,這是選擇帶來的結果,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而我們每一個人,也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上帝是公平的……

望漢娜安息,邁克幸福。
 

朗讀者第三期觀後感500字【4】

上週末,世界小姐張梓琳在央視《朗讀者》中,為女兒深情朗讀劉瑜的《願你慢慢長大》,溫暖的文字再加上張梓琳溫柔的嗓音,道出了無數女生初為人母時的心聲。昨日,張梓琳在接受微信群訪的時候分享了很多讀書心得、育兒體會。同時,她表示不少粉絲留言稱受到節目影響開始買書。

張梓琳:朗讀對於嬰兒來說是重要的交流方式

在《朗讀者》第一期節目播出時,張梓琳和全家人包括10個月大的女兒,坐在電視機前靜靜聆聽她的朗讀表演,女兒一會兒看一下電視,一會兒看一下坐在旁邊的媽媽,好像聽懂了媽媽為她朗讀,為她傾注了所有的愛。採訪中,張梓琳坦言道,“在經歷了那次朗讀之後,更加意識到了朗讀行為背後的意義,之前對女兒更多的關注,是生活方面的細節,而這次朗讀之後,女兒聽得很認真,嬰兒也可以聽懂媽媽的朗讀,對於嬰兒來說,朗讀是交流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

《朗讀者》掀起全民朗讀熱潮

張梓琳透露在自己的微博裡面有不少粉絲留言稱,“看了《朗讀者》後,有很大的讀書的衝動”、“其實已經很久沒有真正的靜下心來讀書,但是看了這個節目之後,彷彿又有了學生時代對於讀書的那種衝動”,甚至還有網友留言已經在去買書的路上。對於《朗讀者》的開播掀起全民朗讀熱潮,張梓琳坦言,“這個對於欄目組,還包括董卿姐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鼓舞。因為他們如此費心,盡心盡力地去做好這檔節目,我也相信他們也是為了讓大家重拾這個朗讀的習慣,在現在這樣一個多媒體時代,讓大家重新的回到這種紙質書籍的喜愛,我覺得這事特別棒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