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莎士比亞的故事簡介

文思屋 人氣:3.05W

作為一名浪漫的文學作家威廉•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文化象徵,那麼他有哪些故事呢?本站小編為大家分享的莎士比亞的故事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莎士比亞的故事簡介

英國留學 調查指出威廉•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文化象徵

4月23日是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的誕辰。一項在紀念莎士比亞誕辰450週年之際發表的國際調查指出,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國最偉大的文化象徵。

這項調查訪問了五千名青年。調查人員要求這些印度、巴西、德國、中國和美國的青年提出一個與英國藝術文化有關的人名。

莎士比亞是最多人提出的名字,比例達14%。

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的調查顯示,英國女王和貝克漢姆分別獲得第二名和第三名。其他較多人提及的名字還有羅琳(JK Rowling)、阿黛爾(Adele)、披頭四樂隊(金龜樂隊The Beatles)、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和艾爾頓·約翰(Elton John)。

莎士比亞:英國文化的驕傲

在英國,時時處處都可以感受到英國文化界瀰漫著的濃郁的莎士比亞氛圍,莎士比亞已經像養料一樣融入了英國文化的血脈,不僅成為英國人的驕傲,也成為了英國文化的象徵。

被公認為歐洲三大詩人之一的莎士比亞,他的戲劇生動地描繪了歐洲17世紀的社會生活、思想政治和民族風情,受到世界各國各時代人民的普遍喜愛,是全世界出版最多,流行最廣,演出也最多的戲劇。同時,莎士比亞也是被各國專家學者研究得最多的戲劇家,這使得“莎學”成為了世界上一門廣有影響的“顯學”。

英國對莎士比亞的尊崇首先體現在從未間斷地上演莎氏的經典劇作。出生於破敗的商人之家,從幼年起即跟隨劇團在各地巡迴演出,只受過國小教育的莎士比亞,憑藉聰穎和勤奮,學會編劇,並創作了37部悲劇、喜劇和歷史劇以及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詩,其中大多數仍是現在英國戲劇表演團體熱衷上演的劇目。

其次,英國對莎士比亞的尊崇還體現在積極挖掘、保護和修建與莎氏有關的文物和建築。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的修建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莎士比亞創作劇目的首場演出大都在環球劇院裡舉行。1599年,莎士比亞環球劇院首次對外開放,1613年被大火焚燬,1614年莎士比亞劇場得以重建並使用至1644年,後來因為建新房而被拆毀。

現在修建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是美國電影演員薩姆·沃納梅克於1986年在得到許可後,在位於泰晤士河南岸,原莎士比亞劇場的附近按照原樣重建的,是一座專為欣賞、研究莎士比亞及其同時代優秀劇作家的作品而修建的劇場,重建工作持續了10年之久,於1997年6月完成並對外開放。劇院高13.7米,內外結構設計力求再現莎士比亞時代環形劇場的原貌,以幫助觀眾體驗和欣賞莎士比亞時代的戲劇表演藝術。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的戲劇演出一般都安排在下午和晚上,劇場內部用人工照明,以取得同白天一樣的效果,劇場最多能容納1600人。1997年重新建成並投入使用以後,每年都在這裡舉行莎士比亞戲劇節,上演莎士比亞及其同時代劇作家的作品,觀眾的上座率達90%。

莎士比亞劇場尚未完全建成就被歐洲旅遊記者協會授予歐洲旅遊促進金星獎,並被評為歐洲最佳旅遊景觀。可見,莎士比亞在英國文化中的地位和政府對莎士比亞和與其有一切關係的文物的重視程度。

2012年英國倫敦舉辦奧運會,開幕式上莎士比亞的一段經典對白——“不要害怕,這個島上充滿了各種聲音”傳遍全球。英國文化協會在全球範圍發起的調查顯示,莎士比亞是英國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已成為英國的一面旗幟,在全世界具有廣泛認知度。

莎士比亞文化地位的確立順應英國發展的歷史程序

莎士比亞文化地位的崛起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有多種因素對這一過程產生影響。莎士比亞生逢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此時英國國力迅速上升。1588年英國擊潰西班牙無敵艦隊後成為海洋霸主,開始形成一個世界性的殖民帝國。英國文學順時而勃興,湧現出眾多才華橫溢的詩人、劇作家,莎士比亞正是其中的代表。

莎士比亞辭世不久,他作為一名民族詩人所取得的成就便得到了同時代人的充分肯定。本·瓊生在詩作《題威廉·莎士比亞先生的遺著,紀念吾敬愛的作者》(1623)中將之譽為“時代的靈魂”,同時認為他的作品能夠超越時代,具有永恆的魅力:“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的世紀!”瓊生還指出,天生的詩才是成就偉大詩人的重要因素:“大詩人靠後天練成,也靠先天奇才。”

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許多著名詩人和批評家為本土作家莎士比亞的詩名辯護,將他視為民族的驕傲。德萊頓在《論戲劇詩》(1668)中稱讚莎士比亞能輕巧地刻畫出自然永珍而不露斧鑿痕跡,並強調他具有天賦的學識,“能直觀宇宙萬物,無需博覽群書以知自然”。德萊頓從本土文化的立場,發展了自瓊生以來莎士比亞的“天才說”,並強調了莎士比亞描摹人物心理的高超本領,讚揚他“有一顆普世之心,能夠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新古典主義詩人蒲柏在《莎士比亞全集序》(1725)中特別肯定了莎士比亞的獨創性,併為他對人性的全面描寫而驚歎:“莎士比亞對諸如歡愉與憤怒這樣截然相反的情緒,能掌控得同樣成功;他對描寫人性的偉大和可笑同樣在行。”莎士比亞的獨創性還獲得愛德華·楊格的盛讚。在《試論獨創性作品》(1759)中,楊格以“今定勝古”的自信,呼喚具有獨創性的現代作家。他稱莎士比亞是“現代人當中的巨星”,完全可與古人平起平坐。

18世紀英國文壇巨擘塞繆爾·約翰遜為確立莎士比亞經典作家的地位奠定了基礎,他曾花費9年心血編訂八卷本《莎士比亞戲劇集》,在莎士比亞經典化歷史程序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約翰遜認為,文學價值的檢驗需要一個世紀的時間,莎士比亞去世已有150多年,“開始享有古人的尊嚴”。莎士比亞觀察人類“非常精闢透徹,非常細心注意”,他描寫的人物“不受特殊地區的、世界上別處沒有的風俗習慣的限制”,是“共同人性的真正兒女”。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浪漫主義運動興起。浪漫派強調作品的匠心與創造,認為詩人的心靈是詩的源泉,詩歌是詩人天才的見證。對渴望自由思想、頌揚自由想象的浪漫派而言,莎士比亞信手拈來的寫作天分和奇麗的想象力與新時代的審美觀念吻合。浪漫主義時期對莎士比亞的評論是幾乎眾口一詞的盛讚,如哈茲裡特盛讚莎士比亞的“天才之光普照善與惡、聰明與愚笨、君主與乞丐”。

如果說莎士比亞的地位在浪漫主義時期開始向神壇靠近,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則見證了莎士比亞造神運動的巔峰。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殖民擴張又使其成為“日不落帝國”,進入最強盛時期。此時人們對國家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莎士比亞作為英國文化的傑出代表受到頂禮膜拜。卡萊爾在《論歷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業績》(1840)中確立了莎士比亞“詩人英雄”的地位,認為他比但丁還要偉大。除卡萊爾外,維多利亞時代文化主將馬修·阿諾德對莎士比亞也推崇有加。在題為《莎士比亞》的詩作中,阿諾德將之比作“最高的山峰”,高不可攀。對阿諾德而言,莎士比亞作品中對人性的觀照、對眾生百相的深刻理解具有宗教意義上的救贖功能。維多利亞時代莎士比亞的文化地位達到頂峰,恰逢英國的最強盛時期,這並非巧合,與莎士比亞契合了國家發展、帝國擴張、社會變革所產生的多方面需求分不開。

被視為“西方經典的核心人物”

19世紀莎士比亞聲譽日隆,儼然成為英國文化的代表,其崇高地位似乎無人敢挑戰。因此,當英國現代傑出的戲劇家蕭伯納對莎士比亞發起猛烈攻擊、要將他拉下神壇時,確實讓人始料未及。蕭伯納對莎士比亞的.激烈抨擊主要出於他自己對戲劇實用功能的推崇,他斥責莎士比亞沒有擔負起劇作家的道德教育責任,因此,莎士比亞“只屬於一個下午,而不屬於所有的世紀”。然而,蕭伯納所看重的社會功用只是在最褊狹意義上的教化。歷史證明,蕭伯納自己的劇作因過於關注他所生活的當下,其具有很強時效性的主題不能引起後人的興趣,而莎士比亞的作品因訴諸普遍人性,得以超越時代。

作為一種迴應,A.C.佈雷德利在其經典莎評著作《莎士比亞悲劇》(1904)中,通過闡述莎劇的創作手法與藝術效果,展示了莎士比亞戲劇人物的深刻性和複雜性。佈雷德利專業而深刻的研究廣泛影響了20世紀西方莎評,莎士比亞因佈雷德利而更加豐富。

20世紀莎士比亞的許多作品被成功搬上銀幕,成為在世界各地推廣莎士比亞的有效手段。同時,褪去了神聖面紗的莎士比亞在世人心目中愈加散發出平和人生和普遍人性的溫暖光輝。喬治·斯坦納在莎士比亞誕辰400週年時的讚詞道出了莎士比亞在全世界獲得不竭讚譽的根本原因:“莎士比亞是我們情感的共同家園。他代表我們看得真切、多端;他在廣闊的人生經驗王國中,撥響心聲。”

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歷了後現代去經典化運動之後,西方學界吹起一股重回經典之風。美國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在《西方正典》(1994)中重新強調莎士比亞文學地位之重:“莎士比亞實乃西方經典的核心人物。”他將莎士比亞放在與其他作家的關聯中進行審視,認為莎士比亞之後不受他影響的英語作家屈指可數,正是莎士比亞激勵了後世許多西方偉大作家的崛起,在他們身上激起了認同、反抗、自省、競爭等多重情感。

莎士比亞現象對我國文化符號選取與確立有啟示意義

莎士比亞走向世界的過程,與英國成為殖民帝國的歷史相對應,並得益於英國曆代文人學者參與的“本土文化建設工程”。莎士比亞成為英國最具代表性文化符號的歷史過程使我們不由思索,中國是否也有一位類似的文化代表?聯想北京奧運會眾人吟誦孔子箴言的一幕,孔子似乎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不二選擇。然而就文化代表而言,孔子一人仍有侷限。作為哲學家和思想家,孔子的言說方式是內省的、箴言式的,我們不太容易講述他的生動故事;作為道德家,孔子以“至聖”的形象為中國人的言行樹立標杆,但他嚴肅認真的說教一定程度上缺少與普通大眾產生共鳴的親和力。

在呼喚一位像英國的莎士比亞、俄羅斯的普希金、美國的惠特曼那樣的文學性文化代表時,我們或許可以將目光投向詩人李白。李白與莎士比亞有許多相似之處。李白生於盛唐,他的創作體現了華夏民族強盛時期的開放與豪爽。李白是中國詩歌的曠代奇才,歷代傳有“詩仙”之名,其詩作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李白對中國文學與文化產生深遠而深刻的影響,他的詩篇千載傳頌,有無數詩評箋註。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不妨選擇李白作為其文學性的代表。李白的詩歌充滿真性情,寫的是真人性,可以打動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人,並能用文藝的美感來傳達中國的民族精神、表現生活的複雜與多樣。我們應充分挖掘他身上豐富的思想文化資源和人文價值,啟用他詩作中內在的生命力和正能量,將他打造成為最具代表性、最燦爛的中國文化符號。

TAGS:莎士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