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巴爾扎克

文思屋 人氣:3.01W

棄法從文

名人故事:巴爾扎克

1819午,巴爾扎克中學畢業,進入大學學法律。在此期間,他先後兩次在一家律師事務所裡當助手,這裡面的黑暗與腐壞令他觸目驚心,後來巴爾扎克稱這些事務所為“巴黎最可怕的魔窟”。

在當時的法國,圍繞財產問題的糾紛日益增多。因此,訴訟業務十分繁忙,律師、訴訟代理人等職業被看作是“鐵飯碗”。巴爾扎克的父親為孩子能夠走上這條正道而十分高興。

但巴爾扎克卻決定放棄這一切,他要當作家,這令家人非常不解。然而,20歲的巴爾扎克作出這樣的決定,並非一時的衝動。早在少年時代,他就愛上了閱讀和寫作。他一直保持著對哲學和文學的濃厚興趣。到巴黎後,他又經常到圖書館去博覽群書並在巴黎大學旁聽文學課。頑強的性格使他立下百折不回的決心。拗不過這個倔強的小夥子,巴爾扎克的父母最後只好作出一個妥協性的決議:給巴爾扎克為期兩年的試驗期,如果在這期間他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才能,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績,他就必須拋棄這個莫名其妙的邪念,立即回到事務所。

1819年夏天,巴爾扎克開始了他的“作家生活”,然而,孕育這位後來名揚四海的大作家的“搖籃”卻不是敞亮舒適的房屋,而是巴黎貧困的聖安東郊區萊特居耶爾街9號人5層樓上的一間狹小的閣樓,窮陋寒酸,就像一座囚室。

生活是極端困苦的,父母在試驗期供給他的'費用十分有限,他不得不對每個蘇(法幣的一個單位)的用途都作出周密的安排。即便如此,他還常常捱餓。他曾在給妹妹洛爾的信中詼諧地寫道:“你那註定會擁有偉大榮譽的哥哥,飲食起居也像一個偉人一樣,那就是說他快餓死了。”

然而,這時使巴爾扎克最苦惱的並不是他的赤貧,而是遲遲找不到寫作的方向。最後,他為自己選定了一個目標——詩體悲劇《克倫威爾》。克倫威爾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的領袖人物,勝利後在英國實行獨裁統治。在復辟王朝時期,巴爾扎克卻選中這樣一個題材,表明了這個年輕人的政治傾向,從中可以看出他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仰幕之情。

試驗慘敗

像是戰士聽到了衝鋒的號角,他義無反顧地投入了戰鬥。沒有白天,沒有黑夜,沒有休息,沒有娛樂,巴爾扎克坐在那張破桌前,為了禦寒他乾脆坐在被窩裡,寫呀,寫呀……餓了,啃幾口乾麵包;困了,喝幾口黑咖啡。除了購買必需的食品和用品外。他幾乎從不離開他那鴿籠似的閣樓。為了未來的榮譽,他心甘情願地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經過半年多的發奮努力,巴爾扎克終於答完了他的“試卷”。

在巴爾扎克家裡舉行了一次奇特的“面試”。“考官”是巴爾扎克的父母、妹妹羅爾和她的未婚夫蘇維爾以及他們專門請來的朋友,一位是鐵器商人,一位是外科醫生。巴爾扎克賣力地讀著詩句,考官們吃力地聽著詩句……不知是“應試者”的詩寫得太不高明,還是“考官”的文學修養太差,總之,這個近四個小時的朗誦會,越來越沉悶乏味。巴爾扎克的第一次文學嘗試,最後以失敗收場。

失敗雖然令他傷心,卻沒有使他絕望。回到巴黎那間閣樓,他開始意識到想獲得文學上的成功就必須在經濟上獲得獨立。

無聊文人

從此,巴爾扎克更加發憤地寫作。用他母親的話來說:“像一匹馬一樣地幹著,簡直是玩命!”一些光怪陸離的東西,就像開了閘的河水似的,源源不斷地從他的筆端流出來,他寫什麼,完全由市面的行情來決定:歷史的軼事,多變的情節,浪漫的故事……說它們像河水,不僅是形容其多和快,而且也說明沒什麼價值,隨著歲月的流逝,很快就被人們遺忘了,甚至連作者本人也羞於承認這是出自他的手筆。

這種無聊文人的生活,給巴爾扎克帶來了一些收入,使他得到了些許的安慰。但是,他並沒有從中嚐到過創作的快樂。這絕不是他所熱切希望的作家生涯。

債臺高築

1825年,巴爾扎克在繼續寫作的同時,與一位出版商合作,準備出版一套古典名家的精緻袖珍本全集來贏利。最初列入計劃的是17世紀的喜劇家莫里哀和寓言詩人拉封丹。苦心經營一年有餘,巴爾扎克親自寫了序言,又請畫家畫了精美的插圖,不料印刷的1000套圖書,竟然只賣出了不到20套。

這次倒黴的生意,使巴爾扎克欠債達萬餘法郎,其後,他又經營過印刷廠和鑄字廠,結果是負債數字直線上升。到1828年,兩個廠子先後倒閉時,巴爾扎克的債務已近6萬法郎。在此期間,巴爾扎克不得不與各種各樣的商人和債權人打交道,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得以見識了這些銅臭人物的貪婪本相。

也正是由於有了這樣—段經商、借債、掙扎、奮鬥,直到幾乎因破產而身敗名裂的經歷,後來才有了《人間喜劇》這部偉大著作。

警世箴言

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痛苦也有它的莊嚴,能夠使俗人脫胎換骨。要做到這一步,只要做人真實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