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名人珍惜時間的小故事

文思屋 人氣:1.27W

名人珍惜時間小故事有很多,因為他們比我們更清楚時間的重要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名人珍惜時間的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名人珍惜時間的小故事

名人珍惜時間的小故事篇一:林清玄比原來跑快一步

讀國小的時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  那哀痛的日子持續了很久,爸爸媽媽也不知道如何安慰我。他們知道與其欺騙我說外祖母睡著了,還不如對我說實話:外祖母永遠不會回來了。

“什麼是永遠不會回來了呢?”我問。

“所有時間裡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你的昨天過去了,它就永遠變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樣小,現在再也不能回到你這麼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會長大,你也會像外祖母一樣老,有一天你度過了你的所有時間,也會像外祖母一樣永遠不能回來了。”爸爸說。

爸爸等於給我說了一個謎,這個謎比“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還讓我感到可怕,比“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更讓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以後,我每天放學回家,在庭院裡看著太陽一寸一寸地沉進了山頭,就知道一天真的過完了。雖然明天還會有新的太陽,但永遠不會有今天的太陽了。

時間過得飛快,使我的小心眼裡不只是著急,還有悲傷。有一天我放學回家,看到太陽快落山了,就下決心說:“我要比太陽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裡喘氣的時候,看到太陽還露著半邊臉,我高興地跳起來。那一天我跑贏了太陽。以後我常做這樣的遊戲,有時和太陽賽跑,有時和西北風比賽,有時一個暑假的作業,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時我三年級,常把哥哥五年級的作業拿來做。每一次比賽勝過時間,我就快樂得不知道怎麼形容。

後來的二十年裡,我因此受益無窮。雖然我知道人永遠跑不過時間,但是可以比原來跑快一步,如果加把勁,有時可以快好幾步。那幾步雖然很小很小,用途卻很大很大。

名人珍惜時間的小故事篇二:勤奮的莎士比亞

他非常珍惜時間,從不放棄點滴空閒,少年時代在當地的一所“文學學校”學習,在校6年,他硬是擠出時間,讀完了學校圖書館裡的上千冊文藝圖書,還能背誦大量的詩作和劇本里的精彩對白。

從小喜愛戲劇的他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鎮長,喜歡看戲,經常招來一些劇團到鎮上演出。每次,莎士比亞都看得非常入迷。鎮上沒有演出時,他就召集孩子們仿效劇中的人物和情節演戲。他還自編、自導、自演一些鎮上發生的事,很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戲劇才能。

後來,父親因投資失敗而破產,13歲的莎士比亞走上了獨自謀生的道路。他當過兵,做過學徒,當過瓦匠,幹過小工,還做過貴族的管家和鄉村教師。在為養家餬口的奔波中,他對各種各樣的人物進行了細緻的觀察,還記錄了他們很有個性的對話,這些都為他日後的創作,積累了素材。莎士比亞22歲時來到倫敦。對戲劇的強烈追求,讓他在一家劇場裡找到了看門的工作。起初,他只是給看戲的達官貴人們牽馬看車。之後,他用掙來的小費轉付給一些小孩幫他完成工作,自己他卻抓緊時間到劇場裡去觀看演出。慢慢的,莎士比亞開始在演出中跑跑龍套、當配角。

對此,他感到很高興,因為這樣可以使自己能在舞臺上更近距離的觀摩到演員們的表演。後來,莎士比亞當了“提詞”。躲在道具裡的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抽空把自己對每個演員演出時的觀感記錄下來。正當莎士比亞成為正式演員時,歐洲開始流行鼠疫,成千上萬的人死去,劇場被迫關門。老闆和演員們都出外躲避鼠疫,莎士比亞卻選擇了留下來看守劇院。在經濟極度蕭條的兩年裡,莎士比亞抓緊時間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整理了自己各個時期的筆記,修改了好幾部劇本,並開始了新劇本的創作。等到英國經濟復甦、演出重新紅火的時候,莎士比亞的劇作一炮打響,他本人也由此成了最傑出的演員。

名人珍惜時間的小故事選篇三:餘秋雨童年餓肚子讀書

1946年,餘秋雨出生在餘姚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本分的基層公務員,而母親則是一位沒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那天,天上一直下著小雨,因此得名叫秋雨。

餘秋雨的童年是在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市)度過的,鄉村的生活簡單、清貧而又快樂。從上海來的.母親幾乎是村裡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裡開辦了一個免費的識字班。兒時的餘秋雨跟在母親身邊玩,竟然也認識了不少字。

4歲那年,餘秋雨背上書包走進了鄉村的國小。國小有一個圖書館,有幾十本童話和民間故事,十分誘人。但幾十本書怎麼能滿足得了幾百名學生呢?老師想出了一個辦法,寫100個毛筆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書。餘秋雨的毛筆字,就是在那時打下的根基。他在回憶那段日子時,曾說:“我正是用晨昏的筆墨,換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的權利。直到今天,我讀任何一本書都非常恭敬,那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在餘秋雨11歲的時候,為了能讓他有更好的前途,他們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區。餘秋雨在上海報考了中學

中學的圖書館不小,但每天借書都要排長隊,而且想借的書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後來,餘秋雨到處打聽,終於知道有一個叫“上海青年宮圖書館”的地方借書比較方便,就立即去申辦了一張借書證。青年宮在江西中路200號,快到外灘了。當時正值困難時期,人們每天都吃不飽。餘秋雨在晚飯後要步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青年宮,走到一半就餓了。當他走到圖書館時,離人家關門已經不到一個小時了。從青年宮圖書館把書借出來也不容易,所以餘秋雨只能在那裡看。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等找到書,就只剩下半個多小時了,能讀幾頁?但是,就為了這幾頁,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子,每天忍著飢餓走一個多小時,看完再走一個多小時回家。這種如飢似渴的閱讀精神怎能不讓人為之感動?

正是少年時那段艱辛的閱讀時光,為他今後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餘秋雨的《長者》一文中,我們還看到了餘秋雨在年輕時發憤讀書的情景。1975年世事紛擾,29歲的餘秋雨因肝炎回鄉下養病,在恩師盛鍾健先生的幫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間的一個蔣經國的圖書室,專心閱讀了當時很難找到的《古今圖書整合》《二十四史》《四部叢刊》等書。這簡直是上天的一個有意的成全,也使得餘秋雨像金庸筆下的人物,僅有高人指點還不夠,還讓他在某山某洞中獲得某種“武功祕笈”。這次閱讀對餘秋雨無疑是重要的,因為這正好和他在上海戲劇學院的老師張可的指導互為補充,形成雙翼:張可指導他接觸西方文化,這次他卻走進了浩瀚的中國歷史。

關於讀書的方法,餘秋雨有一個著名的“畏友”論:“應該著力尋找高於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儘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於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裡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於選作精讀物件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名人珍惜時間的小故事選篇四:范仲淹五年不脫衣讀書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他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

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

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