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關於名人的珍惜時間故事

文思屋 人氣:1.88W

歲月總在不經意間就溜走了,許多時間都不知道用到哪裡去了,很多人都在嘆息時間去哪裡了,素不知道時間就在自己指間溜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名人珍惜時間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名人的珍惜時間故事

篇一:魯迅故事

偉大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魯迅成功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珍惜時間。魯迅整個一生都是在拼時間。他說:“時間,就像海綿裡水,只要你擠,總是有。”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正。有志者,勤奮者,善於去掙,去擠,它就有;親人,懶漢,不去掙,不去擠,它就沒有。魯迅正是善於擠時間,支配時間勤奮者。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後,有時連飯也顧不得吃,又開始工作,一直到吃晚飯時才走出自己工作室,實在困了,就和衣躺到床上打個盹,醒後泡一碗濃茶,抽一支菸,又繼續寫作,魯迅習慣以各種形式鞭策自己珍惜時間。在魯迅臥室裡牆上掛著勉勵自己珍惜時間對聯及最崇敬人。魯迅曾說:"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空耗別人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人。

篇二:愛迪生故事

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國小,他學問是靠母親教導和自修得來。他成功,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諒解與耐心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發明大王”。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貢獻。 “浪費,最大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時間辦更多事情。”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裡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麼費那麼多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裡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裡面水倒在量杯裡,馬上告訴我它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愛迪生 說:“這是多麼容易測量方法啊,它又準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助手臉紅了。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篇三:歷數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樹者,無一不惜時如金。

古書《淮南子》有云:"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漢樂府《長歌行》有這樣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朝陶淵明也有惜時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中更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妙喻。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把時間比作資本。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是自己財產。法拉第中年以後,為了節省時間,把整個身心都用在科學創造上,嚴格控制自己,拒絕參加一切與科學無關活動,甚至辭去皇家學院主席職務。居里夫人為了不使來訪者拖延拜訪時間,會客室裡從來不放坐椅。76歲愛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問他想要什麼東西,他說,我只希望還有若干小時時間,讓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篇四:美國和日本人故事

當代青少年多數都很羨慕美國、日本富裕生活及其轎車、電器,然而,你知道他們是多麼珍惜時間嗎?早在200多年前美國還沒獨立時候,美國啟蒙運動開創者、科學家、實業家和獨立運動領導人之一富蘭克林就在他編撰《致富之路》一書中收入了兩句在美國流傳甚廣、擲地有聲格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遼寧青年參觀團在日本出席一個會議,出國前團長準備了厚厚一疊發言稿,可是屆時日方官員遞上會序表卻寫著:"中方發言時間:10點17分20秒至18分20秒。"發言時間僅為一分鐘。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菸,一張報紙看半天"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而在日本卻是極為平常。日本從工人到學者,時間觀念都非常強。他們考核崗位工人稱不稱職基本標準就是在保證質量前提下單位時間勞動量,時間一般精確到秒。

篇五:司馬光故事

司馬光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也是當時了不起大學問家。流傳千古、影響深遠歷史著作《資治通鑑》就是他編寫出來。

司馬光小時候在私塾裡上學時候,總認為自己不夠聰明,他甚至覺得自己比別人記憶力差。為了訓練自己記憶力,他常常要花比別人多兩三倍時間去記憶和背誦書上東西。每當老師講完書上東西,其他同學讀了一會兒就能背誦,於是紛紛跑出去玩耍了。司馬光卻一個人留在學堂裡,關上窗戶,繼續認真地朗讀和背誦,直到讀得滾瓜爛熟,合上書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肯罷休。

他還利用一切空閒時間,比如騎馬趕路時候,或者夜裡不能入睡時候,一面默誦,一面思考文章內容。久而久之,他不僅對所學內容能夠記誦,而且記憶力也越來越好,少時所學東西,竟至終身不忘。由於他從國小習一絲不苟,勤奮用力,為他後來著書立說奠定了很堅實基礎。

司馬光一生堅持不懈地埋頭學習、寫作,往往忘記飢渴寒暑。他住地方,除了書本,只有非常簡單擺設:一個板床、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做枕頭。

為什麼要用圓木做枕頭呢?原來是這樣,司馬光常常讀書到很晚,他讀書讀累了,就會睡一會兒,可是人睡覺時候是要翻身,當他翻身時候,枕頭就會滾到一邊,這時他頭自己會碰到木板上,這樣一振動,人也就醒了。於是,他就馬上披衣下來,點上蠟燭,接著讀書。後來他把那個圓木枕頭看成是有思想東西,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就是憑著這種永不自滿、永不懈怠精神,司馬光和他助手,花了整整19年時間,編成了《資治通鑑》這本歷史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