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楊楊,釣鯊魚的男人名人故事

文思屋 人氣:1.61W

楊楊,本名楊帆,一個生活被釣魚佔據了大半的人。一張照片上,楊楊坐在船邊,兩隻手一上一下地扶著橫放在腿上的一條大魚,一條在我看來有一頭豬那麼大的魚。然後,他嘴巴咧開,露著白白的牙齒。

楊楊,釣鯊魚的男人名人故事

很顯然,他極為開心。

好奇是人的天性,對於未知的東西人們本能地想要去了解。但是探險不同,它也許會產生你難以承受的後果。所以,人人都有好奇心,但卻不是人人都願意去冒險。在這個少數群體中,楊楊算是一員。

從大海的礁石上跌落、航行中途船隻耗盡燃油、海釣者摔傷或被釣具弄傷……這些,都是海釣過程中潛在的危險因素。

磯釣,也就是在礁石上釣魚,是海釣的一種。其危險之處在於,礁石異常溼滑,並且幾乎沒有平整的落腳點,海釣者從船上下到礁石上困難重重。同時,海浪的不可控制也是危險因素之一,每年都有磯釣的釣友被海浪捲走。

當然,船釣同樣會面臨各種危險。

有一次在紐西蘭的外海釣魚,風浪很大,船的左右搖擺角度可以各達60度,隨時有側翻的危險。楊楊跑去問船長,在這樣的風浪中是否安全?船長的話是:“我保證在這樣的情況下船是安全的,但是否要在這樣的天氣中走出船艙去釣魚,這就要由你們自己決定。”當時船上有八位釣手,一片靜默之後只有楊楊選擇走上甲板去釣魚。他很難描述自己當時的那種心情,似乎只是一種純粹的挑戰慾望,迫切地希望能夠在這樣的極端狀況下釣到一條魚,整個人莫名地興奮。但當楊楊真正站到甲板上的時候,才真正體會到了海洋的恐怖:船身猛烈地搖晃,楊楊根本無法站穩。迎面打過來的每一排海浪都遠遠高過自己的頭頂。如一堵水牆席捲而來,觸目所及,整個世界都是海洋,從天上到地下。似乎下一刻船隻就要被大海吞入腹中。這個時候,他的兩位朋友從船艙中踉踉蹌蹌地走了出來,來到他身邊後死死拽住他的腰帶,幫他在船上保持平衡

楊楊確實很喜歡冒險,但這不代表他對周圍人不負責任,也不代表他是一個容易頭腦發熱的人。他很理智:“首先,我會去徵求船長的意見。其次,我不會要求我的同伴陪我一起去冒險。”

生活中亦是如此

楊楊大學畢業後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25歲開始自己開廣告公司,一直到現在。廣告公司差不多做了12年,到了最近兩年,楊楊在有意識地縮減自己的工作,實質上已經脫離了廣告行業。處於一種閒雲野鶴的狀態中。

在做廣告公司的過程中,楊楊覺得自己其實並不適合做一個企業的領導者,他更善於專注地做好某一件具體的事情,策劃或者實行某一個專案。這種不匹配的感覺讓楊楊感到不適,與此同時,這種工作已經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廣告公司屬服務行業,遇到客戶有緊急情況時,所有的時間安排都要以客戶的需要為轉移。凌晨兩三點鐘下班是再正常不過的狀態,平時幾乎沒有休息日。整個人身體疲勞無比。精神方面又常常陷入一種見不到家人的焦慮中。最重要的是他天性中愛好自由、不受束縛的因子完全被壓制。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個人興趣和生活與工作之間的這種格格不入也變得越來越嚴重,用楊楊的話來說就是“我還不知道自己將來幹什麼,但我很確定自己不想要什麼”。所以他最終下定決心,把公司委託給朋友打理,要把自己從中解脫出來。他給了自己兩年時間,也算做是職業生涯中的一段用於“放下”的時間,去休息、思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目前,楊楊很享受這種愜意的生活狀態,做著一兩份與自己興趣相關的兼職,有充分的時間和朋友一起出海釣魚。也可以帶著女兒去幼兒園給小朋友們上一節海釣課……如今,兩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半,楊楊依然不大確定自己想要什麼,但是他並不著急,他覺得生活中會有很多機緣巧合的東西,所以也並不想給自己現有的生活做過多無謂的設想。

過程。是一種快樂!

在楊楊看來,海釣已經成為自己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並且給生活帶來了無以言喻的快樂。

釣魚的樂趣是什麼?楊楊覺得最大的樂趣在於過程的戲劇性。你可以感受當下,卻永遠無法預知結果如何。

有一年。楊楊和朋友們去澳洲的聖誕島出海釣魚。行程基本順利,整個釣況也基本不錯,可以打七十分,可惜之處就是既沒有釣到目標魚,也沒有一條一百斤以上的大魚上鉤。所以心情還是有些小沮喪。第二天要乘飛機回中國了,晚上吃完晚飯,船長忽然問他們是不是想要再玩一會兒,楊楊異常驚喜,頓時感受到了落選的比賽選手被告知可以參加復活賽的戲劇感。之後,那天晚上的釣況異常順利,沒有多久楊楊就遇到了一條大魚。直覺告訴他,這可能會是自已有生以來釣到的最大的一條魚,於是他興奮異常,告訴自己一定要把這條魚拉上來。但是這條魚非常重,楊楊一直拉線拉到體力快要透支。隨著大魚被釣上來的最後時刻的臨近,他的心情也越來越激動,但就在最後一刻,離海面還有二三十米的時候。楊楊忽覺手下一輕——魚線被水下的鐵鏈磨斷了,大魚逃之夭夭。那個時候,他覺得自己的心情就像是在坐過山車一樣,一下子從剛才的巔峰狂喜狀態跌落到了情緒的谷底。那種難以言喻的沮喪與失落,讓這個大男人恨不能仰天大哭一場。楊楊覺得也許錯失了自己這輩子所能釣到的最大的一條魚。

船長非常理解楊楊的心情,又多給了他們一些時間。楊楊知道海面下肯定還有大魚。於是綁好了鋼絲的釣線,重新下竿。在水下250米左右的深度,魚線一緊,又有一條大魚上鉤了。但是這條魚非常非常重,楊楊一個人根本就對付不了它,只能和另外一個同伴輪流卷線。他們幾乎是在一寸一寸地卷線。往往是好不容易捲上來了10米,結果大魚一掙扎又被拽回去了20米,更多的時候是根本拉不動線,只能就那樣和水下的大魚處於僵持狀態。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幾乎是沒有任何進展,幾乎所有人都絕望了,商量著是否要剪斷魚線。但就在那個時候,楊楊做了一個決定:一定要將這條魚拉上來。他要見識一下這條魚到底是何方神聖,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剛剛與上一條大魚失之交臂。如果就此放棄眼前這一條,楊楊在心理上絕對無法接受。於是經過了非常長時間的拉鋸戰之後,最後的最後,當這條魚被拉上來時,所有人都驚呆了,這是一條至少有600斤重的大鯊魚。之後,楊楊整個人都虛脫了,直接在地上躺了有半個小時才有力氣再站起來。

事後回想起來,楊楊覺得這條600斤重的大鯊魚固然值得一提。但更有樂趣的似乎是當時自己那種百分之百的精力傾注,以及這種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境遇和心情。似乎是受到了某種暗示,堅持下去不放棄。生活終會給你想要的東西。

相對於淡水釣而言,海釣者更多了一種無懼無畏的冒險氣質,同時他們也沒有丟掉垂釣者普遍擁有的那種平靜與耐心。這種海釣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影響了他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他相信人生很奇妙,有許多你意想不到的機緣在其中,也許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許只是在某一剎那,所有的一切都會以一種無比清晰的面貌呈現在你的眼前。

釣魚是在釣什麼?

楊楊一直覺得淡水垂釣是更符合東方傳統文化內涵的活動,其自然環境不會太過惡劣。垂釣者要有老僧人定般的狀態,抵抗自己內心的焦慮與急躁。所以才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典故流傳。

西方則不同。由於其生產資料的不穩定性,海洋文明是一種向外擴張的文明型別。冒險與勇氣是其天性,也是海洋文明所崇尚的品質。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與海》,或者我們可以將之理解為文學作品中一種最典型的海釣行為,既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搏鬥,也是人在殘酷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與堅持。在這種文明中,挑戰困厄是生命價值的一種體現。

也許正是這一點契合了楊楊性格中的冒險因子。

如今的楊楊還是在隨心所欲地過著他的間隔年。有時候很清閒,可以跑到幼兒園向小朋友們傳授海釣常識;有時候又很忙,甚至沒有接電話聊兩句的時間……他似乎還沒有想清楚自己將來要做什麼,並且也不急於知道,但似乎已經做出了最契合自己初衷與本性的人生選擇。他很敬畏生活,覺得一切自有安排,只需要在某種機緣到來的時候順勢而為。無論是挑戰還是機遇,他都欣然接受;他又熱愛生活,既然眼下自己喜歡海釣,那就不妨沉浸其中,努力享受它帶給自己的樂趣。讓這種幸福感更加長久一些。

永遠不緊不慢地生活,不再因為無法預知的未來而焦慮迷茫,也許這就是一個男人的四十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