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求職指導>

劉翔:成功的隔代教育不只依賴祖輩

文思屋 人氣:1.75W

這個典型的中國式“隔代教育”向我們提供了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成功的“隔代教育”不能只依賴祖輩,而要靠兩代人的共同努力。

劉翔出生於上海市普陀區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父親劉學根是“老三屆”下鄉知青,返城後頂替老父進了上海市自來水公司當司機,母親吉粉花是一家食品企業的職員。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三代同堂大家庭,平凡而充滿溫情。劉翔和父母住在老房子的樓上,爺爺奶奶就住在樓下。因為工作繁忙,劉學根夫婦根本無暇照顧年幼的孩子,所以小劉翔的大部分時間都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小時候的劉翔非常頑皮,甚至一度被懷疑是否患上了多動症。在劉學根的印象中,小劉翔“從來不正正經經地走路”。每次上街,劉翔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一會兒跳上花壇,一會兒狂奔起來,總之沒有一刻安靜。最讓人心驚肉跳的一次經歷,是小劉翔和一幫男孩到附近的建築工地去玩,石灰水池上架著幾根木頭,劉翔自告奮勇從上面走過去,結果腳下一打滑,整個人栽進了池子。幸好石灰水只有胸口那麼高,才避免了一場沒頂之災。

要管教一個如此好動的頑童,爺爺奶奶實在是費盡了心思。就拿吃飯來說,小劉翔從不願意老老實實地坐在桌邊吃飯,為此爺爺奶奶動足了腦筋,爺爺以玩小火車為“誘餌”,奶奶則講她那些引人入勝的故事,終於讓小劉翔能夠坐著吃完每頓飯。爺爺奶奶還因勢利導,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到劉翔4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很像樣地自己穿脫所有的衣服了。

對於奶奶,用劉翔的話來說,“我是心存敬畏”。奶奶是那個一直給劉翔“做規矩”的人,雖然她從不打劉翔,但她有比打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不理睬。每次當劉翔做錯了事,受到奶奶的這種懲罰,他總是坐立不安,並從此牢記教訓。奶奶信奉基督教,所以經常給小劉翔講《聖經》裡的故事,告訴他做人的道理,奶奶的與人為善、寬懷待人,對他影響頗深。

如果說奶奶唱的是“白臉”,那麼被劉翔稱為“大救星”的`爺爺唱的當然就是“紅臉”的角色。爺爺非常寵愛劉翔,因為他是劉家唯一的孫子,用老一輩的話來說,是“一脈單傳”。最絕的一次,劉翔媽媽看到孩子不好好吃飯,就動手教訓了劉翔。爺爺不好意思插手管媳婦的事,只好出門去找劉翔的爸爸,然後逼著爸爸再去“搭救”小劉翔。

在劉翔的記憶中,爺爺有一個“不得了的故事”。劉翔上幼兒園的時候,爺爺每天騎著一輛小三輪車接送他,到了上國小一年級,學校離家遠了些,爺爺決定改騎自行車接送。那時爺爺已經70歲了,還不會騎自行車,但爺爺硬是在兩個多星期裡,靠自己練習學會了騎自行車。這件事給小小的劉翔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爺爺70歲都能學會騎自行車,那還有什麼不能“事在人為”的?爺爺還有祖傳的推拿手藝,鄰居、同事、朋友有什麼腰痠腿痛,都會來找劉翔爺爺按摩,而爺爺每次都來者不拒。劉翔回憶說,因為來找爺爺推拿的人很多,所以家裡竟沒有一把完好的椅子,每把椅子都會嘎吱嘎吱地響。爺爺助人為樂的點點滴滴,就這樣投射在劉翔的記憶深處。

到劉翔7歲時,因為父親單位分了房子,劉翔回到了爸爸媽媽身邊。

其實,即使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那段日子,劉翔的父母也都堅持晚上和孩子一起睡覺,並盡力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可能是因為太頑皮的緣故,在劉翔的記憶中,自己從小就是在父親噼噼啪啪的巴掌聲中“茁壯”成長起來的。回到父母身邊後,捱打更是成了劉翔生活中的“家常便飯”。剛換的新衣服、新跑鞋,一會兒就沾滿了泥漿,要打;功課不認真做,敷衍了事,也要打;飯不好好吃,更要打。劉翔爸爸的“打”法還分幾種:輕的是“吃毛栗子”(指用手指敲腦袋),嚴重一點的打耳光,級別最高的是打屁股,打完之後罰跪。但是每次打完之後,劉翔爸爸都無一例外地要跟孩子講道理,讓他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並保證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在教育方法上,兩代人之間難免會有衝突。有一次,劉翔又在學校裡闖了禍,那天他們在爺爺奶奶家吃晚飯,在爺爺面前,爸爸忍住沒有動手打他。吃完了晚飯,劉翔哭喪著臉跟爸爸走出了爺爺家。誰知剛跨進自家家門還不到五分鐘,門鈴響了,門口竟然站著氣喘吁吁的爺爺!原來劉翔爸爸的車子剛發動,爺爺就騎上自行車,以最快的速度趕到劉翔家,為的是阻止劉翔爸爸撩起巴掌教訓孩子。爺爺對爸爸說:“你還打他嗎?你打他,我就不走了。”結果那一天,爸爸沒有打劉翔。提起這件往事,劉翔爸爸總結說:“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雖然以我們父母為主,但也要適當兼顧老人的情緒。”

在80後的運動員中,劉翔孝順老人是出了名的。他每次外出比賽回到上海,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去看望爺爺。今年以來爺爺因為中風幾乎失去了知覺,但儘管如此,劉翔一有時間還是會來到病床前陪爺爺說話。2001年奶奶病故時,因賽事沒在奶奶身邊的劉翔,後來當著大家的面放聲痛哭。這些既是因為劉翔從小隨爺爺奶奶長大、同老人感情深厚的緣故,也是因為劉翔父母平日裡孝敬老人、言傳身教的結果。

劉翔:成功的隔代教育不只依賴祖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