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企業管理>

莆田冬至習俗

文思屋 人氣:2.96W

在莆仙地區,有一個獨有的風俗—冬至掃墓。這天,在外打拼的莆仙人會回家祭奠祖先,與家人團聚。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莆田冬至習俗的文章,希望能為你提供幫助:

莆田冬至習俗

在莆田,冬至一般分為冬至早和冬至瞑。“冬至瞑”是冬至前一天晚上,全家團圓“搓丸子”,而“冬至早”為冬至的當天,每家每戶吃完湯圓後,要備辦祭品,上山敬神祭祖,孩子們還會帶上大袋子,和其他家的孩子互換美食。在莆仙地區,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南北洋掃墓日不同

在莆仙地區,並不是所有的莆仙人都會在冬至這一天祭祀掃墓。莆田分南北洋,南洋多是清明掃墓,北洋則是冬至掃墓的多,清明掃墓的少。一些上了年紀的人說,冬至掃墓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可避開春耕,不會耽誤農活;也有傳說是因為古代農民糧食少,清明前後無法辦理“三牲”祭品,冬至前後則是秋收後糧食充足的時候。

老一輩的莆田人說,冬至那天,大人孩子都會穿上新衣服去掃墓,有時,經常會看到穿著紅衣的摩托大軍,浩浩蕩蕩地經過市區,場面壯觀。在宋代,冬至曾被定為“法定節日”,每逢冬至,百官朝賀,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日,學生放假。由於莆田對傳統文化習俗儲存完好,時至今日,在莆仙人心中,冬至仍被當作一個僅次於春節的節日,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插一支三春花 寓意家族來年旺

祭祀時,每家的當家女人還會在生薑或者福橘上插上一支“福壽祿”紅花三春。三春花,即孟春、仲春和季春,由於冬至後,春節不遠,插一支三春花,寓意家族來年有希望。

同時,居民家中還會預備一碗乾飯,將其按壓成半圓狀,再插上三炷香。林成彬說,乾飯的形狀表示家裡有糧吃不完,到了第二年家裡還能豐衣足食。“過去莆田很窮,大家都是吃雜糧,因而大米在莆田人心中是特珍貴的食物。”林成彬說,用大米祭祖,也表現莆田人珍惜現在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冬至前一晚,莆仙人還會包湯圓,作為祭祀的食物。第二天早上俗稱“冬至早”,當家女人起早給全家人下搓好的湯圓,煮好湯圓後,第一碗湯圓是不能吃,必須拿去貼門窗,表示全家團圓之意。吃完湯圓,舉家上山掃墓。由於“冬至暝”夜最長,小孩子又愛吃“丸仔湯”,等待第二天來臨的時光總是漫長的,故有“愛吃一碗丸仔,盼啊天不光”的俗諺。

“做祭瞑”

據介紹,冬至前一天晚上俗稱“冬至瞑”,當天下午每家每戶要先做好祭天祭祖的儀式,俗稱“做祭瞑”,一般由當家女人操辦。當天,當家女人換好紅衣服,在自家祖宗牌位上擺放好供品,祭拜、祈福完成後,燃放鞭炮,再在自家廳堂正中間架起桌子,擺放福橘、紅紙封好的十雙紅筷子、大生薑等。

家女人煮好湯圓後,第一碗湯圓是不能吃的,必須拿去貼門窗,表示全家團圓之意。在宋代,興化府裡興泰裡有個寡婦叫餘蓮香,兒子元元中了狀元,當了京官,三年沒有回鄉省親,但每次都把薪俸留下一半,叫家丁張二送回家。但張二好酒,幾次丟了銀兩,說假話騙了元元。而蓮香不知兒子音訊,以為兒子忘了她,於是躲進深山。元元進山沒找到母親,於是搓了很多湯圓,從自家門口一路貼到深山上。母親出門找食,從山裡吃到自家門口。兒子見到母親後,當場下跪,蓮香答應回家跟兒子過節。皇帝為蓮香的氣節所感動,賜元元為母親建造“貞節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