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人力資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培訓心得範文

文思屋 人氣:2.28W

11月14日至16日,鎮江市首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專題培訓暨《指南》實驗區(園)啟動儀式在我市外國語國小報告廳舉行。因為我園靠近外小,近水樓臺先得月,我很榮幸的旁聽了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幼教與特教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暉老師的關於如何運用《指南》觀察和了解幼兒,我對張暉老師在觀察中如何重點記錄幼兒有意義的行為表現感觸頗深: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培訓心得範文

張老師說在觀察過程中要抓住與目的有關的、有意義的行為表現,深入瞭解表現背後的原因、興趣和學習特點。觀察者不是被動的,應該及時的捕捉有意義的行為,使之成為進一步觀察或者制定課程計劃的基礎,日常觀察中發現的幼兒第一次出現的里程碑式的表現、異常表現、反覆出現的行為、個人或者小組探究的`興趣等,也都是值得觀察並記錄的有意義的表現,教師應該怎樣成為主動地觀察者注意有意義的行為?結合我工作10多年來的經驗,談談我的理解:

一、教師積極地記錄與觀察目的相關的行為表現。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們在一線的老師都有這樣的困惑,不管我們邊觀察,邊記錄,還是觀察時做簡要記錄,等待觀察結束後修改草稿,都會發現幼兒有那麼多行為和語言,要客觀詳細的記錄,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聽了張老師的講座後,我明白了:記錄什麼是有意義的,這要看我們的觀察目標,客觀記錄與觀察目標有關的行為表現才是有意義的。例如我們的觀察目標是某個幼兒的社會交往技能,記下他們說的話和代表交流的肢體語言就比遊戲材料更加重要;如果我們觀察幼兒的科學探究,就需要記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幼兒對事物的觀察和感知,活動中其他無關的資訊就不重要了。

二、教師在觀察時,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促進和加深幼兒行為的意義。張老師說:觀察幼兒相當於科學家收集資料,需要確認得到的資訊是與研究目的有關的真實資料。與幼兒的互動能夠幫助你更深的瞭解幼兒的真實想法和對事物的理解,開放性提問或者是點評有時是揭示幼兒內心世界的視窗的鑰匙,例如,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你是怎麼知道的;你為什麼這麼做(想);等等類似的提問和點評能從幼兒那裡獲得更多的資訊,另外,如果孩子在活動中遇到失敗,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他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可以啟發幼兒的思考,最後再將你的提問和幼兒的反饋與你的觀察一併寫到觀察記錄中。

三、教師以觀察到的有意義的行為表現為基礎,創造不同情境,讓幼兒探索新材料與同伴互動,做進一步觀察,有時候,我們看到幼兒從事某個活動,我們可能會想到如果給他們更豐富的材料,能用更加複雜的辦法探索,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我們的目的是加深他們對事物的注意,擴充套件經驗,這時候新材料或是新情景對幼兒就是有意義的!

在經過有計劃的觀察後,發現幼兒行為的意義。提供最適當的幫助,這符合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指南》提出了幼兒學習和發展的目標。每個孩子的背景和學習方式不同,我有我們教師深入觀察、客觀評價並提供適當的支援,才能更有利於促進每個幼兒的發展,為了孩子們能有更好更快的發展,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善於觀察的教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