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實習報告>

土壤地理學實習目的

文思屋 人氣:1.22W

 一.【實習概況】

土壤地理學實習目的

為配合土壤地理學教學要求,提高教學質量,使同學們對學科知識有更全面的認識,鞏固教學成果。我們在羅獻寶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針對本學期課程內容的野外實習。2013年6月16日至6月18日,我們從學校出發,先後到達大明山、馬山縣弄拉風景區,最後一天我們爬上了大明山600米左右的海拔的地方。主要是瞭解和掌握大明山地區的土壤的主要型別、性狀特徵及分佈規律。

 二.【實習目的】

野外實習是理論聯絡實際的重要措施,是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野外實習,印證課堂理論,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認識土壤和其它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土壤和植物的發生、發展與分佈規律;學會土壤地理野外工作方法,掌握基本技能,為將來從事地理工作打下基礎。

 三.【實習意義】

通過野外實習,綜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層各自然要素的性質和特點,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係等內容,激發對祖國、對廣西大好河山的熱愛,增強珍惜資源、合理和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為達成人與自然和諧之目標,為建立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四.【實習時間地點】

6月16日:廣西大明山腳(武鳴)

6月17日:馬山弄拉自然保護區

6月18日:廣西大明山(上林)

 五.【實習內容】

(一)大明山概況:大明山,是廣西弧形山脈的組成部分。位於廣西中部偏西,紅水河和右江之間,上林、武鳴、馬山3縣交界處,跨越武鳴(西南坡)、上林(東北坡)、馬山(西面)和賓陽(東面)四個縣,西坡較陡,東坡較緩,西北─東南走向,長約60公里,寬約25公里,與東面的大瑤山等合成廣西弧形山脈。北迴歸線通過大明山區。山體海拔最高為1700多米。山脈北段地層以泥盆系砂岩、礫岩為主,南段中部為寒武系砂頁岩,兩側為泥盆紀的堅硬砂岩,往外則為石炭紀石灰岩。

大明山是北迴歸線上的綠色明珠。大明山地處北迴歸線,動植物資源豐富,分佈有原始森林、多種珍稀生物,特有物種及古老的地層,是一個巨大的自然生物寶庫。

大明山為廣西中西最重要的水源中心,發源於大明山的大小河流共33條,年降雨量在2600mm左右,是廣西山字形山脈的組成部分,並具有獨特的氣候環境,大明山山高林密,具有典型的山地森林景觀和氣候,是廣西水鹽涵養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自然保護區。從大明山土壤的成土因素中的氣候環境分析,北坡屬於中亞熱帶,南坡屬南亞熱帶。土壤型別的發生分類與氣候帶密切相關。

(二)6月16日我們跟隨羅老師在大明山西南坡麓地帶(海拔220m左右)對赤紅壤進行觀察。

(1) 剖面的設定、挖掘和觀察:選好地點開挖,一般挖成 12米的長方形垂直地面的土坑,其深度因土而異。觀察面上沿的地表不能堆土和走動,以免影響觀察。觀察面應該向陽。剖面挖就後,先安置好皮尺,再按形態特徵自上而下劃分層次,逐層觀察和記載其顏色、質地、結構、孔隙、緊實度、溼度、根系分佈、動物活動遺蹟、新生體以及土層界線的形狀和過渡特徵。接著根據需要進行pH、鹽酸反應等的速測。最後自下而上地分別觀察、採集各層的土樣。

(2):赤紅壤土壤剖面分析

氣候:亞熱帶氣候

母質:砂頁岩

土壤層次:可分為A層;A/C層;C層;但是B層不明顯。

土層深度: A( 0-15cm) ; AC (15-54cm) ; C(>54cm)。

土壤緊實度: A鬆軟 ; A/C緊實; C很緊實。

土壤酸鹼度(ph值):A 4.4; A/C 5.2; C 6.0.

根系分佈量: A粗、多 ; A/C細、少 ; C 很少。

動物活動深度: A無 AC有螞蟻 C有蚯蚓

(3)赤紅壤成土過程及其特徵分析

此處不能由顏色分出層次,根據C層有岩石顆粒,岩石的磨圓度小可以知道此處為C層,並且赤紅壤屬於原位殘積。C層以上有明顯的A和C層的特徵,所以為A/C層。A/C層以上是A層。由於降雨量大,砂頁岩砂性大,孔隙度大,水分移動強烈,淋溶程度大,所以很難有澱積層的出現。雨熱同季,形成高度的風化,鹽基離子已經淋溶掉了,剩下鐵鋁氧化物,所以呈現酸性。鐵鋁氧化物在大量降雨的作用下,不呈現紅色而是呈現偏黃色。深層土壤有蚯蚓分佈,表明土壤有機質比較豐富。赤紅壤的粘粒含量很高,質地粘重,但由於氧化鐵和氧化鋁膠體形成的結構體,致使土壤的滲透性還比較好,滯水現象不嚴重。

赤紅壤區土壤養分和酸性次於磚紅壤,強於紅壤。其地帶性植為南亞熱帶常綠季雨林,可種植龍眼、荔枝、甘蔗、洋桃、香蕉、芒果等,還可以種植藥材,首烏、杜仲、靈芝、三七等,大田作物一年兩熟到三熟,為我國冬季蔬菜的產

(三)6月17日我們在馬山縣古零鎮古零村、弄拉村的弄拉自然保護區對棕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進行觀察。

(1)棕色石灰土剖面分析

氣候:亞熱帶氣候

母質:石灰岩

土壤層次:可分為A層;B層;C層。

土層深度: A( 0-25cm) ; B (25-39cm) ; C(>39cm)。

土壤緊實度: A緊實 ; B比較緊實; C很緊實。

土壤酸鹼度(ph值):A 5.6; B 6.8; C 6.0.

根系分佈量: A 細、多; B細、少; C 基本沒有。

動物活動深度: A無 ; B無; C無。

(2) 棕色石灰土成土過程及其特徵分析

棕色石灰土主要分佈於熱帶、亞熱帶較為低矮的石灰岩山丘區,以中國廣西西北部及北部石山地區面積較大,常見於山麓坡地或微呈起伏的山間谷地。周圍植被型別為南亞熱帶石灰岩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它是亞熱帶石灰岩的古老風化殼,因遭受強烈的.淋溶和生物風化過程而發育形成的黃棕色或棕色土壤。

棕色石灰土土壤剖面呈A-B-C型,色棕粘重。由於排水良好,碳酸鈣淋溶作用較強,一般剖面上部已無石灰反應。土層較厚,表層有機質含量低於黑色石灰土,暗灰棕色,團粒結構較明顯,質地粘重;向下為棕色心土層,塊狀或稜塊狀結構,結構體表面有光亮膠膜,有時還出現細粒狀鐵錳結核。粘土礦物以蛭石與高嶺石為主。氧化鉀含量約0.49—0.82%,遊離氧化鐵在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