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七月的天山》說課稿

文思屋 人氣:1.79W

下面是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七月的天山》說課稿,僅供參考!

《七月的天山》說課稿

  《七月的天山》說課稿

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說課的側重點是如何突破課文《七月的天山》的重難點。我們都知道人教版教材從中年級開始安排了一定比例的略讀課文,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就教學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如果只注意於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只做得一半。”葉老已經十分精闢地闡述了精讀與略讀的關係,精讀是略讀的基礎,略讀是精讀的補充。這一單元前面幾篇課文都是經典的寫景文章《古詩詞三首》、《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些寫景的文章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運用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為後面的略讀課文的學習做了充分的準備。《七月的天山》一課描寫的是我國西北邊疆一條連綿幾千裡的大山脈,作者用抒情的筆調,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並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寫出了獨具風韻的天山之夏。課文重點從水、樹、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為展現景物特點,作者採用了豐富的想象,確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方法,使讀者有置身其間的感受。

說目標、重難點

在前面精讀課文的教學中已經讓學生初步學會了抓住景物特點,並運用不同的手法把景物寫具體的方法,為學習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打下了伏筆。本單元的教學重在指導學生反覆誦讀、品味,激發美感,感受語言的魅力。根據教材特點以及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為本課確定了三維目標:

1、 自主朗讀,認識8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絡上下文,讀懂詞句的意思,積累佳句。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說出天山景物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寫具體的方法。

3、 能從作者的字裡行間感受天山的美景,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我認為上面的目標中第2條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能說出天山景物的特點,並初步體會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寫具體的方法。這是根據教材特點、目標和本篇課文的課前提示語來確定的。《七月的天山》前有這樣一段提示語:“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無比,引人入勝。北國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這段提示語生動活潑,既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延續了本組課文的主題,同時明確提出了閱讀要求。依託這些,我確定本課的難點是品味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初步體會作者把景物描寫具體的方法,在頭腦中構建畫面。因為這景畢竟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一定的距離,對他們來說也很陌生,要使美景在頭腦中構建出形象優美的畫面有一定困難。

說教學設計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設計的理念是運用學到的方法,讓學生大膽地自讀自悟。為了突出“能說出天山景物的特點,並初步體會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寫具體的方法。”這一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課文描寫了天山的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在激情匯入後,我想安排三個層次的讀,讓學生自讀自悟,層層推進。

一、初讀,自主閱讀,初識天山之美。

略讀課文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及主題由粗放整體的認識,所以我設計讓學生輕聲自由地讀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遇到難讀的多讀幾遍,並讓學生思考:作者筆下的天山之夏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在實施這一環節時,如果學生遇到困難,就舉手示意,老師給予個別指導,遇到共性的問題,在自讀後交流,如難讀的字 “飲馬”、“山澗”、“白皚皚”,通過集體齊讀來落實目標。對於思考的問題,學生的整體印象是一個字“美”!野花五彩繽紛,這裡像春天一樣美;這裡的樹木繁茂,還有就是涼爽,因為那裡有雪峰、雪水、溪流,這一切都源於水。至此學生也清楚了課文是從水、樹、花三方面來描寫天山景物的。

二、再讀,整體感知,構建天山之美。

這是第二層次的讀,默讀並思考課文是按什麼順序來描寫天山風景的?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方位變化的句子,弄清遊覽順序和地點的轉換,關注每個自然段之間的過渡句子。讓學生畫出來。讀後交流。文章彷彿是導遊,讓學生指出導遊線路來,即文中的連線過渡句。此時學生明晰了文章採用了地點變換的順序寫的,理清了文章的脈絡。有了對課文輪廓性的瞭解後,為加深學生對天山風光的印象,我設計呈現一組天山美麗的風光圖,並按遊覽路線展示,藉助多媒體的力量為學生構建天山之美。

閱讀教學中強調學生“自主讀悟”,並不排斥教師適時、恰倒好處地點撥。在以上兩個層次的讀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自讀自悟,在學生有困難時,給予及時的幫助,教師此時只是一個點撥者。

三、細讀,略中有精,品味天山之美。

雖然是略讀課文,要求粗知,但是這是相對於精讀課文而言的,略讀課文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難點更為突出,其教學設計中不排斥有“精”處理,文章的重點和精彩之處還是需要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一)學習第二段

這篇課文是怎樣具體寫七月的天山的,以第二段為抓手,來突破難點。這一環節我還是以讀為本,設計了三次讀來進行教學的。

第一次指名讀,瞭解文章中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讀後交流。

第二次默讀,讓學生再次讀課文,想想哪些景物影響特別深,體會景物的特點,想象畫面,幫助學生構建畫面,讓他們從中感受到雪峰是那麼高,那麼大,那麼白。溪流是那麼清,那麼急,那麼有生機。

第三次品讀,為了突破難點,我就讓學生又一次與文字親密接觸,初步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景物寫具體的?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劃下來,讀一讀,有感受的可以在旁邊做批註。可以與同桌交流交流。

學習略讀課文,教師要做的只是組織學生認真地讀,有獨立感悟的時間保證,有了感悟就需要傾吐和交流。同桌夥伴學習的任務只是為每個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創造機會。然後全班交流。我預設學生能體會到文中的寫景方法,如:

1、學生可能會說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藍天襯著高聳的巨大的雪峰,太陽下,雪峰間的雲彩就像白緞上繡了幾朵銀灰色的花。”這句話把太陽、雪峰、雲彩三者融為一體,猶如一幅優美的風景畫,使我感受到太陽光透過雲彩,把雲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的美麗景象。作者把雪峰比喻成白緞子,雲彩的影子喻為銀灰色的花朵,非常形象,說明雪山極白,連白雲映在上面都顯得發灰。可能會有很多學生關注這句話,在這位同學彙報的基礎上,再請其他學生補充,有的同學會說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具體生動地寫出了雪峰的特點。這樣,通過大家的合作交流,明白了這句話是通過比喻、想象把景物寫具體的。然後請同學們把自己感受到的用朗讀表達出來,體會到作者的想象是多麼豐富,比喻是多麼的貼切。

還有像把溪流拋起的浪花比作是盛開的'白蓮花,浪花像玲瓏剔透的小水珠那麼美,多麼討人喜愛啊!

2、交流了這些,教師引導,讓學生進一步品味,還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揣摩、欣賞的?(像用詞的巧妙,如:拋、飛瀉的用法,還有描寫景物有條理,有層次。)“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所以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引導是很有必要的。

3、最後教師小結:描寫景物要按一定的順序來寫,運用生動的比喻、恰當的形容、豐富的想象等方法把景物寫具體。

在本段教學中,美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

(二)學習第三四段

在這篇課文其餘各段中都有寫得生動的地方值得我們探究發現。在學習了第二段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互相合作探究,然後把探究的成果與大家分享。

交流預設:

這兩段中,學生可能會找到這句:“馬走在花海中,顯得格外矯健;人浮在花海上,顯得格外精神。

精神、矯健,用詞上富有變化,一個“浮”字形象地寫出了花之多,人好像置身於花的海洋之中。多麼恰如其分的形容啊!

這兩段中的比喻句、排比句可以通過美讀來感受。

在細讀這一環節中,第二段的教學,我充分體現了“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特別是文章語言優美,讀起來琅琅上口,讓學生多讀,入情入境地讀,自己去感受領悟,使學生頭腦中形成美麗的畫卷,受到美的薰陶。所以交流時,我以第二段為例理解描寫景物的方法、順序,三四兩段以自悟美讀為主,達到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

(三)有感而發,對比體會結尾的好處

通過對課文的解讀,我有感情地引入最後一段,讓學生齊讀讚美天山的反問句。與《桂林山水》的結尾引用詩句來讚美桂林山水作對比,體會可以用不同方式來讚美風景,感受天山之美。這裡又一次與精讀課文銜接,注重積累與遷移。

四、藉助多媒體,昇華天山之美。

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兩次看多媒體,天山之美逐層深入到學生心中。

1、第一次欣賞天山風景圖,提升美感。

這次多媒體展示,為豐富學生頭腦中的畫面,學生邊欣賞邊回憶文中描寫天山的優美生動的的語言,達到積累佳句的目的。

2、再次欣賞畫面,指導學生邊看美景邊試著背誦相應的句子,邊在頭腦中構建畫面。

學完了全文,讓人置身於美景之中流連忘返,我設計了兩次藉助於多媒體中的實景展現,當場讓學生為風景圖配上優美的語言。這一環節讓學生再次走進文字,接受美的薰陶。以讀促講,以說代講,突破了重難點,激發了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3、最後,讓學生把文中的佳句摘抄下來。

五、課外作業:

課後的延伸,我安排學生運用本單元所學的方法自己讀懂與本文結構類似的文章。如《桂林遊》、《春天》,使課堂內習得的方法在課外得到遷移和運用。

以上是我的本課的教學設計,我覺得設計中有這樣兩個亮點:

1、 略讀課文是精讀課文的補充,而精讀課文擔任著授之以“法”的角色,略讀課文則為用法服務。我能充分與精讀課文銜接,努力引導學生把精讀課文中習得的學習方法得到遷移和運用。

2、 以讀為本,層層推進。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三次不同型別不同內容的“寫”,在教學中體現了其層次性,使整個課堂以板塊設計,層層推進。對文章重難點的突破,自然也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