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精選】幼兒園中班說課稿範文集錦六篇

文思屋 人氣:2.84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幼兒園中班說課稿範文集錦六篇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散文《落葉》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作品,它以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秋天樹葉飄落的景象,將秋天的情景作了巧妙的比喻和聯想,顯得具體而又形象。如:“小樹葉由綠變黃,一個個好像穿著金黃色裙子的小姑娘,攙著大樹媽媽在秋風中翩翩起舞。”這都和幼兒的生活,幼兒的想象緊緊相扣。《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對作品的體驗。這篇散文就便於幼兒理解和感受,能夠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符合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可以很好地為幼兒所接受。

二、說目標與重難點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2、加深幼兒對樹葉從春天到秋天逐漸變黃,最後變成落葉的認識。

3、幫助幼兒理解新詞:翩翩起舞,四面八方,焐焐,惦記,盼望等。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為:引導幼兒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我將本次活動的難點定為幫助幼兒理解新詞:翩翩起舞,四面八方,焐焐,惦記,盼望等。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通過啟發提問、動作表演等方式讓幼兒理解並掌握新詞,以突破難點.。

三、說準備

為了能使幼兒在活動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達,我作了以下的準備:

(一)物質準備:

1、圖片若干張,實物投影儀。

2、大樹媽媽頭飾1個,小樹葉頭飾若干個。

3、錄音機,錄音磁帶。

(二)知識準備:瞭解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特徵。

四、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還採用了以下兩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

1、直觀教學法:本活動為了幫助幼兒熟悉散文內容,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我採用了直觀教學法。當老師在有感情地朗誦散文時,分層次地出示相應的圖片。讓幼兒通過眼、耳、口等多種感觀欣賞作品。

2、啟發提問法:在幼兒欣賞了完整的作品後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逐句理解並學習新詞。如老師提問:“小樹葉在春天是什麼樣子的?夏天又是什麼樣了?秋天又是什麼樣?小樹葉落下來後,先飄到哪?後飄到哪?像什麼?”等等引導幼兒欣賞散文,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二)學法

1、動作表演法:活動中要求幼兒學習新詞,為了避免讓孩子枯燥地理解新詞。我將引導孩子通過動作表演加深記憶和理解。如學習翩翩起舞一詞時請孩子們用各種優美的舞姿來表現,而表現四面八方時則請孩子們四散站立。

2、遊戲法:活動中要求幼兒能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我則採用遊戲法,由老師扮演媽媽,小朋友扮演小樹葉,在遊戲中加深體驗。

五、說教學程式:

1、幼兒交流匯入活動:讓幼兒倆倆結伴,根據已有的經驗說說春夏秋冬的樹葉名稱及特徵。

2、完整欣賞散文介紹散文名稱,有感情地配樂朗誦散文,幼兒第一遍欣賞。

第二遍幼兒邊看圖片邊欣賞散文。

接著老師提出問題:小樹葉落下來後先飄到哪?後飄到哪?像什麼?它們心裡在想什麼?最後小樹葉又飄到哪?為什麼?(幼兒根據散文內容進行回答)

3、通過動作表演學習新詞:翩翩起舞、焐焐、四面八方、惦記、盼望等;

4、集體朗誦並進行表演教師扮演大樹媽媽,小朋友扮演小樹葉,體驗小樹葉快樂的情緒和愛媽媽的情感。在表演過程中著重引導幼兒用抱一抱、親一親、看一看等動作表現母子相親相愛的情感。

5、遷移作品情感通過提問引出談論的話題:“小樹葉是怎麼愛媽媽的?你喜歡自己的媽媽嗎?你是怎麼關心自己的媽媽的?”圍繞這樣的話題進行自由交談或到集體面前談。在幼兒交流時提醒其他幼兒認真傾聽,發展語言理解能力。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篇2

今天我組織的活動是中班主題四《春天,您好》中的語言活動--醒來了。現在正值春天萬物復甦的美好季節,結合現在的季節特徵,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我選擇了本次語言活動。

今天我組織的活動是中班主題四《春天,您好》中的語言活動--醒來了。現在正值春天萬物復甦的美好季節,結合現在的季節特徵,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我選擇了本次語言活動。這個活動活動主要有三個目標:第一,激發幼兒對春天裡的小動物的喜愛和好奇,萌發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第二,能記住故事的主要情節,學說小動物之間的重點對話。第三,通過視聽講結合,發展幼兒連貫講述的能力。整個活動過程,我採用的是一種視聽講結合的方法,“視”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觀察課件中的內容;“聽”就是傾聽教師的語言啟發、引導、暗示和示範;“講”就是幼兒的講,滿足幼兒想說的願望。這個方法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處與一中積極的學習狀態當中。

在這個活動當中,我主要採用視聽講結合法,併力求將情感教育貫穿與整個語言活動當中,開始部分,以趣激情,做了一個新的嘗試,打破了以往用圖片、談話等引出活動主題的方式,而是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猜謎語的形式,以動態的畫面、小動物的聲音再現等,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從而激發了他們對春天裡的小動物的熱愛和好奇的情趣,能饒有興趣的參與到活動中來,並且也很自然地引出了故事當中的動物角色,為幼兒理解故事情節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讓幼兒瞭解故事情節部分,我以情代情,運用了極富感染力的配樂,以我教師自身的激情和語言感染力,為幼兒講述故事內容,同時,也是為了給幼兒一個完整的故事形象,給幼兒以很好薰陶和感染。在瞭解了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讓幼兒學會故事當中小動物之間的重點對話部分,我採用了恰當的提問方式,引導幼兒分段欣賞課件,我突出了多媒體課件的作用,一是將故事中的角色對話、動物形象,用小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聲情並茂;二是替代了以往呆板的圖片講述方式,使得故事的內容更加生動、角色更加鮮活,讓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引導掌握和學說小動物之間的重點對話。

今天我組織的這個活動主要兩個方面的特點:

一、嘗試運用了猜謎語的形式,引出活動的主題。

這個活動中我主要採用視聽講結合法,以趣激情,在如何能自然引出活動的主題,而且幼兒也十分敢興趣,我做了一個小小的嘗試,打破了以往用圖片、談話等引出活動主題的方式,而是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猜謎語的形式,以動態的畫面、小動物的聲音再現等,吸引孩子們的眼球,活動中也可以看出,孩子們的情緒是高漲的,他們很願意參與到我的活動當中來,這也很自然地引出了故事當中的動物角色,為幼兒理解故事情節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我認為我自身能較準確地把握和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

首先,在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上,作為我個人,一直以來都在不斷的實踐和研究,在如何運用方面,特別是我比較擅長的語言教學當中,怎樣來把握好,那麼,今天呢,我運用了視聽講結合的方法,首先是通過課件展示“春姑娘”,引起了幼兒的興趣,“春姑娘”給小朋友猜謎的形式引出故事角色,小朋友猜出後,會配上相應的小動畫和聲音,和小朋友打招呼等等,使課件發揮了圖片所不能替代的輔助作用。

為了讓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我將以往運用的單一、呆板的圖片故事教學,改用藉助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利用教師的配樂朗誦故事,並根據故事內容放映小動畫,將音樂、故事、畫面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刺激幼兒的視覺、聽覺器官,這種目有所見的方法,能讓幼兒自發地帶著愉悅、好奇之心進入故事中所描繪的意境當中,對幼兒起到了極大的感染作用,所以,幼兒在活動當中能夠很快地對故事情節有了大概的瞭解,並能隨之學會了小動物之間的角色對話,很好地完成了活動目標。

那麼,在活動當中,我還把小動物之間的對話錄入到課件中去,使得故事內容更生動,幼兒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富有親和力,幼兒也自然而然得跟隨著動畫片裡的小動物們學說了對話,解決了活動的重難點部分。

另外,在活動當中,我運用了春姑娘給小朋友猜謎的遊戲化形式,並給予了他們及時的支援和肯定,幼兒有很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更加有興趣地投入到活動中來。我與幼兒之間的角色互動,幼兒與幼兒之間的角色互動,都極大地調動了幼兒活動積極性,並注重體現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教學理念,為幼兒創造了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幼兒充分表達和學說對話,很好地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

當然,我的活動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課件的製作技巧上,還需要再完善和豐富,使得多媒體課件在語言活動中發揮其更好的輔助作用,這仍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根據現場幼兒的活動情況,作出反思)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了這本小酷和小瑪的系列繪本故事《這是什麼形狀》,故事中的小酷和小瑪通過繪畫的形式將各種幾何圖形聯想出簡單的物體。由於幾何圖形的認識比較單調和抽象幼兒掌握起來有困難,而中班幼兒他們的思維是直覺形象的,在學習過程中要著重感知事物的明顯特徵。我突然靈機一動,何不通過這個繪本故事幫助幼兒更好的掌握對各種幾何圖形的認識呢?而《幼兒教育綱要》(試行)中也對教育活動內容選擇所提出:“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於是我設計了此次活動。孩子從小就把小動物當成自己的朋友,和熊寶寶小酷和小瑪一起學習形狀,孩子容易接受,此次活動尊重幼兒的認知規律,從簡單的圖形變化入手,通過圓形、三角形和方形的組合與相加,在遊戲中慢慢變化成複雜有趣的圖案,讓幼兒能大膽地參與活動,積極地投入實踐中去,幫助幼兒初步建立形狀概念,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確立了知識、能力和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有探索認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通過閱讀活動,引導幼兒從單一的幾何圖形聯想出簡單的物體。

2、能力目標:嘗試用圖形組合表現物體特徵,並進行想象添畫,萌發對物體的觀察意識。

3、情感目標:在大膽創作的過程中,體驗活動帶來的快樂,培養嘗試精神,發展想像力。

其中引導幼兒從單一的幾何圖形聯想出簡單的物體是本次活動的重點,而引導從簡單的圖形組合聯想出各種物體,並進行想象添畫,萌發對物體的觀察意識則是此次活動的難點所在。

三、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

1、《小酷和小瑪》PPT課件。

2、互動式電子白板。

3、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圖形卡片若干,畫紙、畫筆、漿糊、棉籤和抹布。

4、鋼琴曲為背景音樂。

知識準備:已認識簡單、常見的圖形。

四、說活動過程:

1、介紹小酷和小瑪,引起幼兒興趣。

孩子進入狀態興趣起很大作用,幼兒從小就把小動物當成自己的朋友,當我介紹小酷和小瑪兩位熊寶寶客人並請幼兒猜想誰是小酷而誰又是小瑪時,馬上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激起幼兒的興趣,為幼兒下一步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觀看PPT課件,引導幼兒從單一的幾何圖形聯想出各種物體。

隨著現在科技資訊科技的發展,我們也將其不斷地滲透到幼兒園的教育中,我將幼兒喜愛的繪本故事製作成PPT課件應用到此次活動中,當故事開始告訴幼兒小酷和小瑪準備畫畫時,孩子們已經按捺不住的在猜想他們會畫什麼呢?而小酷畫的圓形更是抓住了幼兒的好奇心,孩子們在不斷地猜想究竟會是什麼,此時我並沒有把答案告訴他們,因為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所在我決定把問題留給他們自己去探討,此處白板的正確利用對解決問題起到了推動作用,我在白板上畫出圓形請幼兒上來把自己想到的東西畫出來,孩子們的想象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他們可以聯想到生活中太多圓形的物體,當我揭示答案是太陽時,猜對的幼兒會為自己喝彩;小瑪畫的三角形出現時幼兒早已躍躍欲試,都想上來嘗試一次,有的竟然能聯想到三角形的帆船並畫下來,幼兒通過親自的操作使原本看似難以掌握的知識變得水到渠成了。

3、通過PPT課件,引導從簡單的圖形組合聯想出各種物體。

《綱要》中曾說過:“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接下來已經不是單一的幾何圖形了,而是出現了正方形和三角形組合在一起,孩子們發現它變成一座漂亮的房子時,更加專注的期待會有其它奇妙的東西出現,而隨後出現的三角形和圓形組合(魚);長方形和圓形組合(汽車);圓形和三角形組合(向日葵);圓形、三角形和長方形組合(小貓)已經讓幼兒目不暇接了,當一幅美麗小鎮的圖片出現時,幼兒的情緒被再次調動起來並不時的發出讚歎聲:“太漂亮了!”活動被推向了高潮,也為解決本次活動的難點做好了鋪墊,我引導幼兒在小鎮上發現各種形狀,幼兒自己尋找每種物體是由什麼形狀組合成的並通過此環節總結出原來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物體都可以用各種形狀來組合再現出來,使難點迎刃而解,為了能讓幼兒更好的掌握難點,在這個環節中我運用了啟發式的教學,請幼兒來當小酷和小瑪展開想象互相交流自己會用哪些圖形組合成什麼物體。

4、遊戲:小酷和小瑪。

幼兒的生活離不開遊戲,《幼兒教育綱要》(試行)中也曾提到:要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此時的幼兒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小酷和小瑪,我為他們提供一些物質準備:各種圖形及畫紙和筆再為他們配上柔美的《天空之城》音樂,使他們在優雅舒心的氛圍中更好的發揮想象。

5、作品展示。

幼兒的作品只有得到大家的肯定才會信心倍增,我把幼兒的作品照下來並展示在白板上,幼兒興奮的尋找著自己的作品並上臺講述作品,最後請我的小酷和小瑪跟我回去吃點心,首尾呼應,活動也在輕鬆愉快中結束。

五、說教法:

為了幫助幼兒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在活動中始終堅

持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在活動中遵循靈活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

遊戲法、提問法,讓幼兒通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

習;遵循積極性原則,教師藉助環境條件(白板)集影象、色彩和聲音於一體,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遵循個別性原則,對能力差的幼兒在遊戲時注意加強輔導。

新《幼兒教育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援

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

1、故事匯入法:活動匯入部分既要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還要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問及探索,因而我設計了用繪本故事這一情節,並通過故事匯入的方法啟發幼兒思考。

2、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究學習。《幼兒教育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提供豐富材料時,要使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本活動的操作是讓幼兒發揮想象自由拼貼添畫,讓幼兒通過想一想、拼一拼、貼一貼、添一添來鞏固對幾何圖形的認識。

3、交流法:同伴間相互交流探索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既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將自己獲得的經驗與同伴交流分享,使《幼兒教育綱要》(試行)中指出的“生生互動”得到真正體現。因為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創設了遊戲的情景,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並且在遊戲中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

4、活動過程中,我滲透了“多元智慧”的理念,將各領域的知識有機整合在一起,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和活動性。如在觀看課件活動中滲透了語言表達教學,在遊戲“小酷和小瑪”中滲透了藝術表現等等。

此外我還運用了觀察法、談話法等,對於這些方法的運用,我“變”以往教學的傳統模式--教師說教,為以幼兒為主體,教師以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以“遊戲”貫穿活動始終,讓幼兒在玩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六、效果分析:

整個活動符合幼兒生理、心理髮展的特點,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情景化、過程化、活動化、經驗化”的多元探索環境,視“兒童是問題的解決者”。通過故事匯入、單一圖形聯想、組合圖形聯想、遊戲活動等一系列活動,層層推進,動靜交替,使幼兒順其自然地掌握重點及難點,我善於在活動中提供自由想象與創造的空間,為每個幼兒提供參與的機會,讓幼兒充分想象、大膽講述,因而活動中幼兒始終積極主動、情緒愉快,充分體驗到了創造學習的樂趣。此項活動是在新《幼兒教育綱要》(試行)的指導下,設計並實施的教育活動,突出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觀念,從活動匯入到師生互動的開放性提問、再到幼兒討論交流、個別回答,幼兒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樂於觀察、思考和探索,教師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使幼兒在輕鬆、自由、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體驗活動帶來的快樂,培養了嘗試精神,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新《綱要》中科學領域提出了: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小樹葉找媽媽》這一活動是在平時到戶外散步的時候,小朋友對樹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結合本季節開展的主題:金色的秋天,我設計了一系列關於樹葉的活動,本次活動就是其中之一。

“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是瑞吉歐教育理念之一,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細緻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以及他們的日常生活為基礎,貼近幼兒自身的經驗進行自然而然的引發,層層深入開展活動。我們鼓勵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從不同角度出發,通過各種手段來發現問題。在擺擺說說的活動中,他們的想象力發展了,會用自己的話語描述對家的認識。

二、說目標活動

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動目標為:

1、引導幼兒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發展幼兒的比較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的興趣。

2、教師對幼兒進行保護樹木教育,知道樹木對人類的重要性。

3、激發對周圍事物的關心,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讓幼兒獲得幫助他人的情感體驗。

難點: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觀察樹葉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徵,然後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對應的方法幫小樹葉找媽媽,最後通過送小樹葉回家,鞏固對樹葉特徵及名稱的認識。

三、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製作電腦多媒體課件;、

2、磁帶一盒;

3、物質準備:葉標本三種;楊樹、柳樹、楓樹的掛圖;彩紙若干張。

四、說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樹葉時享受探索的快樂、在幫樹葉找媽媽時,享受助人為樂得樂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以幼兒喜歡的幫助小樹葉找媽媽為線索,貫穿整個活動。

2、問題設定法:

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激發興趣的提問:這些樹葉是從那裡來得?激發情感的提問:小樹葉離開了媽媽會怎樣呢?我們可以幫它做些什麼?使幼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進取。

3、操作法: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在與實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用小樹葉拼貼出美麗的圖畫。

五、說教學程式

(一)激發興趣(拾落葉)播放音樂,請幼兒想象自己是一片從樹上飄落的葉子,配合音樂模擬葉子飄蕩。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活動一開始幼兒小樹葉隨音樂做動作,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樹葉。

(二)幼兒觀察樹葉(發現樹葉的特徵)請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並說一說它像什麼。(幼兒自己尋找、想象)〔在這一環節中是啟發幼兒合理想象。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想象,我們能看到他們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一片樹葉可以引發他們不同的想象。例如:“這片樹葉(楊樹葉)像什麼?”“扇子”“它還像什麼?”教師可以再次啟發幼兒的想象,讓他們深入思考,出現各種奇思妙想。〕

(三)自由探索根據幼兒好奇的特點,請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歡的樹葉和自己做好朋友。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麼?是什麼顏色的?摸上去是什麼感覺?我們可以幫小樹葉做些什麼?它的媽媽是誰?

(四)體會成功的喜悅(課間操)幫助小樹葉找到媽媽,並於它們一同跳舞。

(五)知識拓展(知道樹的種類、作用)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幼兒瞭解其他樹的種類。組織幼兒互相交流並討論樹木有什麼作用,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樹木能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好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做個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六、延伸活動

(製作葉子畫)這一環節是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的創造製作,對孩子們來說,這種充滿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樣具有想象、創造性的成分,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操作可以使幼兒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嘗試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創造向前推進一步,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班語言活動《蘿蔔回來了》。

一、說教材:

《蘿蔔回來了》是一篇講述小動物們相互關心的童話故事,故事中以“蘿蔔”為線索,將小動物們把蘿蔔送給朋友分享的一個個情節,串聯成一篇充滿愛心和喜劇特色的故事。故事採用反覆式的結構,類似情節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其中描述小動物心理活動的語句既有重複,又有不一樣的內容,既易於為幼兒掌握複述,又對他們有一定的新鮮感,這一種方式給幼兒清楚明瞭的記憶和想象因素,符合中班幼兒思維的特點,因而可以很好的為幼兒接受。

故事中所反映的“關心他人”、“與人分享”的情感主題,正是當今孩子所缺失的一種美好情感,因為“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以及充斥利益因素的快節奏社會生活,讓現在大多數幼兒都缺乏“關心他人”、“與人分享”的情感體驗,進而造成了孩子的“霸道”、“自私”,這和我們和諧社會的發展宗旨是背道而行的。新《綱要》中也提出:“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要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可見向孩子進行關愛他人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我們中班孩子,他們的交往熱情日趨高漲,並已逐漸學會了交往,這時候,給他們樹立起一個正確的、友善的交往情感態度,對他們今後的為人處世都將起到一個不容忽視的影響。

結合故事特點以及孩子的年齡特點、培養目標,因此我選擇了《蘿蔔回來了》這個故事為活動內容,希望通過故事中善良、生動地人物形象來激發孩子們關愛他人的意識。

二、說教學目標:

(一)、根據新《綱要》中的總目標,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從知識、技能、情感態度三方面提出了以下幾個目標:

1、 初步理解故事的內容,瞭解小動物們相互關愛的美好情感。

這是從孩子的知識培養維度考慮制定的,由於中班孩子的理解水平還處在初級水平,傾聽能力還需加強,加上本故事內容是很長的,所以我從故事的線索出發,讓幼兒來逐步理解故事內容。

2、學習複述描述動物心理活動的語句。

這個目標是從孩子技能的培養維度出發的,中班的孩子雖然能獨立講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但講話有時會斷斷續續,因此,我以語句的複述學習來促進幼兒的完整講述能力。同時我們也知道“行動和言語是相互強化的”,因此,我把這句心理描述的關鍵語句提煉出來,語句的複述也是增進孩子感受故事情感的有效方法。

3、體驗相互關心、與人分享的美好情感。

這個目標是從孩子情感態度培養維度出發制定的,“關愛他人”、“與人分享”這是故事的主要寓意,也是我們中班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所應建立的情感態度,所以我制定了此情感目標。

(二)、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故事的內容,瞭解小動物們相互關愛的美好情感。

因為故事是語言技能鍛鍊、情感表述的載體,只有把握了故事內容,才能進一步挖掘其教育意義,所以我把“初步理解故事的內容”作為活動的教育重點。

難點:體驗相互關心、與人分享的美好情感。

因為情感的體驗是抽象的,中班幼兒的理解水平又有限,所以只有孩子在理解故事內容、充分把握故事人物形象的基礎上,移情至自己的生活經驗,才能激發起孩子對“關愛他人”、“與人分享”美好情感的真正感悟,所以我把它作為我的活動難點。

三、說教學準備:

本次活動我準備了以下幾樣物品:

知識準備:幼兒認識故事中所涉及的動物以及食物。

物質準備:雪天背景圖一幅,大蘿蔔圖片一張,故事錄音,小白兔、小猴、小鹿、小熊角色圖片各一張,腳印組合成的箭頭、打x的嘴巴圖片各4個;幼兒關心他人、與人分享的生活情景圖片。

根據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髮展特點,他們的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階段,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因此我利用角色圖,能夠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同時大蘿蔔圖片和腳印組合成的箭頭,清晰地表現出了送蘿蔔的過程,讓孩子清楚地感受到這種“自己捨不得吃,要和朋友分享”的愛的傳遞過程。幼兒關心他人、與人分享的生活情景圖片的運用,可以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以景促情,豐富孩子的表達。

四、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所以我從“支援”、“引導”、“合作”三方面出發,主要採用了下列幾種教法:

創設情境誘導法:利用背景圖片(大雪天),烘托出“蘿蔔”的珍貴,這一情景也讓孩子進入了故事情境,為後面體驗“關愛他人、與人分享”增加了感情砝碼。

另外,在幼兒情感遷移部分,我也運用了“創設情境誘導法”,以孩子平時和同伴交往的情境照片,來喚起孩子關愛他人、與人分享的經驗。這是因為中班孩子的記憶是無目的的,因而容易遺忘,所以需要一定的情境來激起他的回憶,促進孩子的情感體驗。

設問法:“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慧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呼喚和鼓舞”,所以每次欣賞之前我都進行了設問,讓孩子帶著問題進入故事情節,這樣不僅增強了孩子的注意力,也讓孩子能有目的的傾聽故事,利於故事內容的理解。

講述法:中班幼兒的有意注意增強了,運用語速、音量的變化,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述,能激發幼兒的情感共識,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幫助幼兒樹立簡單的是非觀念達到教育目的,為提高教學效果和突破重、難點做準備。

直觀演示法:由於孩子的思維處於具體形象階段,抽象思維還未形成,所以對事物的認識依賴於圖片、模型等,這個故事雖然內容重複,但是涉及的人物眾多,容易混淆,運用圖片的直觀演示,讓孩子對人物形象以及“送蘿蔔”的過程能更清楚的把握。

討論交流法:新《綱要》指出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所以,在活動中我運用了討論交流發,如討論:“為什麼蘿蔔又回來了?”、“小動物們為什麼都不吃蘿蔔?”來引導孩子萌發“關愛他人、與人分享”的意識。

(二)、學法:

依據“孩子是學習的主人”,我採用了以下幾個學法:

觀察法:孩子對生動的圖片總是有興趣的,所以我採用觀察法,讓他們觀察背景圖(大雪天)以及角色圖,這樣不僅增強孩子的活動參與性,也幫助孩子抓住故事線索,瞭解故事內容。

討論談話法:幼兒在討論、談話中能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這也充分體現了新《綱要》中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的精神實質,同時,討論的形式能給孩子寬鬆的講話空間,利於孩子思維的發展。

視、聽、講結合法:這樣讓孩子通過多通道器官的感知,把語言和孩子的自我理解有機融合,特別是觀察“送蘿蔔”過程圖的環節中,孩子們在明晰角色間關係的同時,聽聽、講講,利於故事內容、語言的學習。

模仿扮演法:這種方法主要運用在“心理描述”語句的學習中,在活動中,讓幼兒嘗試模仿角色的心理對話,在角色表演中體驗同伴間互相關心,願意與他人分享的美好情感,

情境體驗法:情感的激發是需要介質的,特別是中班孩子,孩子處在具體思維像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記憶特點、語言表達能力決定了他們不能把曾今發生的事情帶著感情完整講述出來,所以運用情境體驗法,在一幅幅的情景圖片幫助下,孩子才有話說,有情抒。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內容重複、語言通俗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激趣匯入,引發疑問。——完整欣賞故事,初步瞭解故事內容。——分段欣賞故事,結合圖片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學習心理描述語句。——完整欣賞故事,體驗故事情感,遷移故事主題。

1、激趣匯入,引發疑問。

師出示背景圖,展開談話:“這是什麼季節?”“雪地裡有什麼?”“這麼冷的天,小兔子出來找東西吃,它看到蘿蔔會怎麼樣?”

此環節的重點是激起幼兒的興趣,引出故事的線索,運用了觀察法和討論法,讓孩子對故事的背景有一個瞭解,突出了蘿蔔的珍貴。同時,在討論中可能有的孩子會說出“把蘿蔔吃掉”、“拔蘿蔔藏起來”等想法,幼兒討論得出的結論能讓孩子在故事傾聽過程中產生情感衝突,利於幼兒對故事主題的把握。

2、完整欣賞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師設問:“故事裡有哪些小動物?”“小動物有沒有把蘿蔔吃掉?他們是怎麼做的?”教師師根據幼兒回答出示相應角色圖。

此環節的重點是初步理解故事內容,通過提問法、演示法,幫助孩子瞭解故事的主要角色,和“蘿蔔”這一線索的發展情況。

3、分段欣賞故事,結合圖片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學習心理描述語句。

師分段講述故事,並提問:“蘿蔔是從哪裡來的?”,“小兔子把蘿蔔送給了誰?它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接下來又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小猴、小鹿、小熊同上)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按順序擺放角色圖和箭頭和打x的嘴巴圖片,並鼓勵幼兒用生動的語言模仿小動物的心理描述語句。隨後,教師組織幼兒幼兒觀察“送蘿蔔”路線圖,再次用故事中描述動物心理活動的語言來集體介紹送蘿蔔的過程。

此環節的重點是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學習心理描述語句,教師通過提問法、直觀演示法的教法幫助孩子瞭解故事中情節的發展順序,幼兒通過視、聽、講結合法,模仿扮演法來學習重複的語句,增進對故事情感的理解,“送蘿蔔”路線圖的運用幫助孩子清楚瞭解了故事發展的順序,解決了本環節的重點。

4、完整欣賞故事,體驗故事情感,遷移故事主題。

教師提問:“蘿蔔是誰第一個發現的?最後又回到了誰的手裡?小動物為什麼都不吃蘿蔔?”“你喜歡故事中的小動物嗎?為什麼?”通過孩子的討論回答,教師小結:“小動物們知道要關心朋友,有好東西要和朋友們一起分享。”並順勢介紹本故事的名稱。

接下來是遷移故事主題,通過提問:“你的好朋友是誰?”“你是怎麼樣來關心他的?”“好朋友又是怎麼樣來關心你的?”等鼓勵幼兒講述自己的生活經驗,若孩子講述有困難,教師則可以播放幼兒生活中相互幫忙的情境圖片,幫助孩子講述。最後師小結:“我們小朋友之間要相互關心,願意與人分享,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此環節的重點也是本活動的難點,即體驗相互關心、與人分享的美好情感,教師運用討論交流法、情境體驗法來激發孩子對故事情感的把握和遷移,因為孩子的記憶是無意識的,同時孩子情感表達的語言能力還不是很高,所以要依靠一定的具體事物,因此孩子生活情景圖片的運用可以達到“以景促情”的效果,解決了本環節的難點。

活動結束。

延伸活動:

1、故事表演;

2、自制禮物送給朋友。

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所以我覺得這種孩子參與的形式能讓孩子較深刻地感悟到這個“關心他人、與人分享”的美好情感,並把情感的理解上升到實際行動中。

六、說活動反思:

1、給孩子一顆“質疑”的心。每個環節中都讓孩子帶著問題去聽故事,這樣可以幫助孩子進入故事情景,在和自我理解產生衝突中,把握故事內容。

2、以境促感,境中生情。每個故事都蘊含一個美好的情感,要讓故事喚起孩子的情感理解,除了應用故事本身的情景創設外,還應結合孩子日常生活的情景。只有孩子自己真正體驗過的情感,才能給孩子內心產生共鳴。

以上是我對中班語言活動《蘿蔔回來了》的說課稿,謝謝各位老師!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用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對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我選擇了《長方形的特徵》這個內容。在瞭解正方形特徵的基礎上繼續學習長方形的特徵,讓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自主發現長方形的特徵。

2、目標分析

通過對教材以及這個年齡段幼兒認知能力的瞭解,我反這節課的活動目標定為:

(1)、培養幼兒對圖形進行比較的興趣。

(2)、能在周圍環境中找出長方形的物體。

(3)、認識長方形,知道名稱和基本特徵,能區分長方形和正方形。

二、說教法和說法

情景引入法:課的開始,通過“老朋友”正方形的角色扮演引入課題,引起幼兒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期望。

觀察法:通過與正方形的觀察比較,幼兒得出長方形的形狀特徵。

自主探索法:幼兒在已有長方形的初步認識基礎上,通過提供操作材料,體驗長方形的形狀特徵。

三、說過程

1、活動匯入:

課的開始,通過“老朋友”正方形的角色扮演引入課題,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2、通過與正方形的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從而讓幼兒得出長方形的形狀特徵。

3、遊戲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