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秦漢王朝與匈奴的和戰》說課稿

文思屋 人氣:3.2W

一、說教材

《秦漢王朝與匈奴的和戰》說課稿

1.對教材的總體把握:

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形成和鞏固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先後經歷了秦、西漢和東漢三個朝代,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經濟得到發展,科技文化成就顯著,邊疆與內地的聯絡進一步加強。本課內容屬於秦漢時期的民族關係。講授本課時應注意匈奴(點)、民族關係(線)、秦漢王朝(面)三者之間的關係。

點:匈奴。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古老遊牧民族,在戰國時期逐漸興起經常南下到黃河流域搶掠。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國家。他們的首領稱為"單于"。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的和戰關係,直接影響到河套與西域等地的安定。但要充分肯定匈奴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線:民族關係。秦漢是我國統一多民族發展的'重要時期。匈奴是那個時期我國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中原王朝與匈奴的戰爭,不同於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因而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質。但要分清其正義性和和非正義性,進步性與反動性。漢匈時戰時和,但統一與融合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授課時應抓住"和與戰"的史實這一基本線索(歸納為"戰、戰和戰和戰" )。

面:秦漢王朝。長達四百多年的秦漢王朝,是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中的重要一環。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秦漢王朝與匈奴的和戰"放在秦漢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民族關係等的大環境之中。事實上,秦漢王朝與匈奴的和與戰,正是這一時期漢匈兩大民族政治、經濟在軍事上的集中體現,也凸現了這一時期國力的興衰。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的要求,結合教材及其學生的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冒頓第一次統一蒙古草原地區,漢武帝發動反擊匈奴的歷史條件,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及其意義;竇固和竇憲兩敗北匈奴。

(2)能力培養:①在教師指導下分析匈奴族對歷史的貢獻,進而認識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以培養用正確的觀點分析民族的問題的能力;②通過課前預習,獨立收集、查詢有關"王昭君"、"霍去病"等人的資料、圖片和秦漢時期的成語典故,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資訊查詢能力;③通過課堂討論、回答問題、講述成語典故、歷史故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增強創新意識。

(3)思想認識:匈奴族對我國北方草原的統一和經濟開發做出了貢獻;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為漢匈兩大民族的友好合作做出了重大貢獻。

要處理好三者的的關係:寓歷史教育和能力培養於基礎知識的傳授之中。

寓教於樂。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冒頓統一蒙古草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難點:正確理解當時的民族關係。

二、說教法

採用問題討論式教學法為主,結合"讀、講、議、練"的綜合教學方法。目的是最大限度的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針對教材內容精心設計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鼓勵和指導學生,通過分析理解得出問題結論,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在課上起到組織、引導、點撥的作用。整個教學過程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注意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三、說學法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法和學法 是統一的,有什麼樣的教法就有什麼樣的學法。應該說教學思想決定了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決定了教法和學法。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都必須重視學生的存在,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法指導是一件長期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本課的基本思路也是基本方法,就是要在老師和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嘗試自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做到:課前預習收集,課堂討論參與,課後鞏固整理。儘量讓學生動手(找一找、做一做)、動口(議一議、說一說)、動腦(想一想、為什麼)。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體現新教材和新大綱的要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