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國小數學一年級優秀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

文思屋 人氣:6.29K

作為一名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一年級優秀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國小數學一年級優秀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

國小數學一年級優秀說課稿1

一、教材與資源應用

1、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在學生認識了100以內數及20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學習找規律的問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發現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初步感知找規律的方法。同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有利於吸引學生參與探索活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增強對數學的認識,提高學數學的樂趣。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是發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圖形的排列規律。

2、說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發現給定事物中的簡單排列規律,並運用自己的發現解決問題。

過程與方法:在觀察、交流的活動中,經歷發現生活中有規律排列現象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身邊事物,發現和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美。

3、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並能夠找出所列舉事物的規律。

教學難點:發現事物中的排列規律,體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說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麼規範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我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我要突出的重點講出。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之後,聯絡生活、發現規律,最後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三、設計理念:

1、學生學習的過程,既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又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有意識地利用學生身邊或感興趣的事情創設問題情境,從疑點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知識,增長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重視教學過程的全新理念,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因此,我在本節課中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採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在猜一猜、說一說、擺一擺、做一做等活動中,體驗感悟規律,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現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並從課堂上得到成功的快樂。

3、本節課的設計,以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為主,創設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觀察、猜想、推理和語言表達能力。

4、本節課的設計中注意各科知識間的整合,如:讓同學們做有規律的動作,是與音樂課的整合,讓學生設計有規律的圖案,則是與美術課的整合。這樣把數學課與藝術交融,讓數學學習更加愉快,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數學並非枯燥乏味,數學學習是如此生動活潑、快樂有趣。

四、說教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於以上理念,我採用了情景導學法,並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 情境匯入,初步感知規律。

2、 探究新知,認識規律。

3、 身邊數學,穩固延伸規律。

4、接洽生活,內化規律特徵。

5、全課總結,再現生活規律。

五、說教學過程

1、 情境匯入,初步感知規律。

利用給學生帶來的禮物引出規律

2、 探究新知,認識規律。

在這一部分,出示課本的主題圖認識規律。

老師在這一部分重點指出:有一種規律是事物重複出現,重複的是哪一部分,學生起來回答,老師用圓圈重重地劃出。之後,過渡到形狀規律。

之後,我領著學生進行拍手遊戲,拍手也是有規律的。我一句話也不說,只管著拍手,當學生聽出我拍手的規律時,不自覺地跟著我拍起來。那種全班同學都動手的感覺,真好!有人說,老師就是一個表演者,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很希望能夠擁有表演的藝術,能夠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

3、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兩個活動

第1活動:火眼金睛觀察推理下一個出現的圖案是什麼

第2個活動:心靈手巧

(1)擺一擺擺出有規律的圖形。

(2)自己畫一畫塗一塗塗出有規律的顏色來。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規律,動手創造規律。

4、接洽生活,內化規律特徵。

這一部分首先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欣賞生活中的有規律的圖案。伴隨著優美的音樂讓學生輕鬆一下,一是欣賞生活中的規律。二是調整一下疲憊的心情是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好進行下一個環節的教學。然後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那些有規律的。如聲音、動作等。可以讓學生學學聲音,做做動作。把音樂體操融合在一起。達到腦力和體力運動充分結合。

5、 全課總結,再現生活規律

首先請學生談談,這節課找到了什麼規律?一起歸納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然後用有規律的掌聲對自己的這節課表示評價。最後請同學們下課後一男一女有規律的走出教室。這樣就把這節課的內容內化了真正的用於到生活實踐中去。

六、說教學反思

課堂設計循序漸進,基本上能引導學生把規律認識透徹。這堂課對學生的評價及時、有效。

國小數學一年級優秀說課稿2

一、說教材這節課的教材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40頁的內容。《比多少》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之後進行教學的,這節課將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數的比較打下基礎。也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及生活中的廣泛用鋪路。

二、教法學法數學應該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本課設計不斷創設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激勵學生在操作中體驗生活的數學,從操作中發現,從發現中體驗,讓“做數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展的原動力,體現新課程“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須的數學”的教學理念。基於以上的知識,並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進一步感知100以內的多少,會用“多一些,少

一些,多得多,少的多”描述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概括力。

3、德育目標:使學生感受數學無處不在。

4、情感目標:啟用學生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主觀需要,使學生愛學,樂學,在活動中體驗成功,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以上目標在數學活動中滲透,形成德育、智育、知識與能力的結合,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並能用它描述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三、教學過程分四層次:匯入、新課、練習、總結。

1、匯入部分:

猜班級人數:“我班級的人數比40多、比45少”,誰能猜一猜

我班有多少人?通過猜數,集中學生注意力,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2、新課部分

現在科學認為“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的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針對這樣的認識以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本環節我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實踐等方法探索新知,具體設計如下:

課件出示魚缸圖(花金魚15條、黑金魚10條)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之中的一個詞來描述二者之間的數量的多少關係。

再出示“紅金魚48條”的魚缸圖,學生再次依照前面的方法嘗試著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來描述三者間數量的多少關係,在描述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概括力。

3、練習部分

基於一年級學生課上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易疲勞的特點,我特將此環節設計為遊戲的形式,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新知,同時也使學生能力主動參與,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4、總結部分

總結課上所學內容,並將課上所學知識用於生活,也要在生活尋找數學知識,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思。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生在主動探索求知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創新意思,鍛鍊動手操作,應用知識的能力。

國小數學一年級優秀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今天我說課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統計》的內容。

教材分析:學生在一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整理資料,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本冊的統計,以整理資料為主要內容。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繼續探索收集、整理資料的方法。通過比較,引導學生用畫“√”的方法記錄,為以後學習用畫“正”的方法記錄打下基礎。教材在編排上有以下特點:

1)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收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直接關係統計的結果是否正確。收集和整理資料時,往往要把資料進行分類和計數。本單元教材沒有把收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灌輸給學生,而是讓他們在熟悉的問題情境中產生分一分、數一數的願望。收集資訊和計數往往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教材沒有明確規定哪一種比較好,而是讓學生在整理資料的實踐中體會,在同學間的交流中比較和選擇。

2)讓學生到生活中去調查和收集資料。收集資料是統計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教材很重視收集資料,把它作為統計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要學生到小組裡收集鉛筆、橡皮、直尺的數量,到課程表中收集一些學科的周課時數等,讓學生邊調查、邊收集、邊分類、邊計數,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改變傳統的數學教材片面關注製作統計圖、表技能的現象,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教材重視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中產生統計需求,初步形成統計策略,在調查、收集資訊和整理資料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計方法,利用整理後的資料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在統計的全過程中培養初步的統計觀念。

2、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會把整理出來的資料填在簡單的統計表裡,能利用統計表裡的資料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2)使學生在統計教學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2、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自己選擇記錄方法作記錄,並在合作交流中體會哪種記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本節課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老師的引導下及彼此的交流中選取最為恰當的統計方法。

二、說教法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為宗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將先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為背景,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性學習,自己觀察、自己發現,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廣泛交流,體現數學課堂的開放性。

說學生:

全班37名學生。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一定合作交流學習的能力。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設計、組織學

生進行有價值的統計活動。

三、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一是安排學習小組。二是每個學習小組準備學具,把5個正方形、7個三角形和4個圓混雜著放在一個盒子裡。

1、引入新課。出示雜亂地貼在黑板上的圖形,先讓學生說說有哪些圖形,然後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來知道每種圖形有多少個。

(以此來複習舊的統計方法來引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2、進行新課。

1) 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自己的方法來統計盒子裡各種圖形的個數,並把統計的結果的結果填在表內。

2) 交流統計方法。請學生說一說自己利用的什麼統計方法,如何操作的。如果教科書中的方法學生沒有想到,可以讓他們看看書上的插圖,說說圖中的學生是怎樣整理的,並讓他們照書上的方法再做一做。完成以後把學生的各種記法以及畫“√”的記法進行比較,說說各種記法的特點,比一比哪種記法既清楚又方便。

(在此我依照學生課堂的實際情況來操作,以學生的意願為統計的主要策略,但在交流中,我會引導學生在多種的統計方法中選取比較方便清楚的,讓學生自己交流比較,選擇出適合的統計方法。)

3) 分析資料。根據統計表裡填寫的內容回答書上的問題,並思考還能知道什麼?(培養學生充分利用統計資料的意識,不光要學會回答問題,還要能提出問題並解答。)

3、組織練習。

1) 統計小組裡的鉛筆、橡皮、直尺各有多少。小組同學互相合作收集整理資料,並填寫表格。

2) 請組長介紹統計方法和結果,並把結果填寫在黑板上預先畫好的表格裡,並回答課本上提出的問題。

3) 通過結果,你想說點什麼?如果我是文具店的經理,你們想對我說些什麼?

(作為老師,在此環節中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充分培養數學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反思:

1、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傳統上比較注重統計圖表等知識和根據統計圖表回答問題的教學,而課程標準則更加重視學生對資料統計過程的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

認識統計的作用和意義。這部分內容比較繁瑣,分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是有效的學習方式。

2、教師將教科書的盆花變各種圖形,努力為學生創設一些資料,使教材更具有實用性。

3、教師要善於捕捉課堂上學生的反饋資訊,創設輕鬆愉悅的課堂氣氛。

4、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統計,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體驗。

5、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善於把握課堂激勵機制,使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

6、明確要求,才能“有的放矢”。課堂上的每一個環節,教師都應讓學生先明確要求,先做什麼,再做什麼,這樣,課堂上的討論、操作等活動才不會流於形式而落到實處。

國小數學一年級優秀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本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一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感知分類,通過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能力目標:

2、通過分一分、看一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情感目標:

4、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學會對物體進行分類的方法,並能正確的分類。

教學資源:學具袋、掛圖、小黑板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演示法 討論法 練習法

教法的思路:複習鋪墊,激趣導課——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展示彙報,質疑點撥——鞏固新知——拓展提高

學法的思路: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活中學,學中用

三、說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激趣導課

1、出示小黑板(做習題)

複習前一節課學過的知識,在學生數圖形時無形中就把圖形分了類,所以我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絡點,為新知識的獲取做好鋪墊。

2、出示掛圖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㈠感知分類

1、你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

(小組討論,交流彙報結果)

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圖中所見,充分發揮小組合作交流的優勢,通過生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思維互補,都能感知什麼分類。並且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引導:商場是把一樣的物品放在一起。

㈡明確分類

1、像售貨員阿姨把同樣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叫分類。(引出課題)

2、小組合作整理學具,讓學生體驗分類。

3、討論、彙報。

在小組展示分類情況後,並說明分類的理由,總結分類的方法。

三、展示彙報,質疑點撥

1、小組裡同學把自己所有的鉛筆拿出來,放在一起。

2、互相說一說這些鉛筆可以怎樣分類。

讓學生在一次動手操作,把本組所有學生的鉛筆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多次分類,從而使分類過程細畫,讓學生體會按不同標準分類的意識。比如:可以按長短、按顏色都是正確的。

3、彙報交流。

4、遊戲:整理我的小書包

(先自己整理,然後同桌交流是怎樣整理的)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所以我在實際生活中尋找數學題材,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進一步鞏固體驗分類的方法,讓數學走進生活、接觸數學。

四、鞏固新知

1、做教材第39頁的"做一做"

(出示圖片,板演)

在這個環節中我把書中的圖做成能活動的,讓學生親自來前面動手操作,給學生提供一個分類活動的平臺,這樣更讓學生一目瞭然。

2、做練習六的第1題,把同類的圈起來。

(先自己觀察,在小組交流,說說是怎樣圈的,為什麼這樣圈)

3、做練習六第2題,塗色

(先讓學生自己塗,然後同桌互查)

4、做練習六第3題。

(出示掛圖,集體做,說出那個不同,為什麼不同)

五、展示提高

1、今天我們學習了分類的知識,課後能運用這一知識做些什麼?

2、實踐作業:整理自己的小書包,還有回家把自己的玩具分分類。

最後再次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去尋找數學,接觸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後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了許多遊戲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加深了對分類的認識,重點是讓學生學會了選擇不同的分類標準的方法。開闊性、活動性的練習讓課堂洋溢著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1、從生活切入數學,激發學習慾望。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匯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整節課始終注意從生活中取材,無論是整理學具、觀察超市,還是開闊的練習,都賦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於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學生很容易產生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很自然地形成數學與生活的連結。同時開闊學生思維,讓學生說說分類的好處、找找生活中的分類現象,使數學不只是侷限在課本上,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應該為生活服務。

2、以遊戲收穫知識,調動學習興趣。

《新課標》提出:"教師就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遊戲是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對於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說,遊戲讓他們的注意力更持久,遊戲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因此,教學中努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數學遊戲,使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數學遊戲中來,在遊戲中樂學,在獲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同時,基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諸方面都能得到發展。如案例中游戲之一:比賽整理學習用品,讓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認識到把文具分類擺放會更好看、更方便。在好勝心的驅使下,學生迫不及待地動腦、動手整理,不知不覺中鞏固了所學知識。

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既產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留下了值得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遊戲中如何靈活、有機地處理好課堂中的"動"與"靜";如何讓學生的思維更開闊、更活躍,形成更具生機和活力。

國小數學一年級優秀說課稿5

尊敬的評委、在座老師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團隊課堂教學再現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我團隊在確定內容後首先理解教材:《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課件出示結構圖)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這是教材的編排特點(課件出示)它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絡;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在理解了教材後我們進行了課前調查瞭解學生,據我們課前調查,學生大多是六歲,年齡偏小,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對形狀的'知覺是通過視覺、觸覺、運動覺協同運動的。關於這節課內容學生學前班雖然也認識過這些圖形,但很多孩子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將“正方體”說成“正方形”,也有將“圓柱”說成“長方形”的,將“球”說成“圓”的更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擬定目標

基於以上的認識,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將教學目標定為:(課件)

1、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這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這是數學思考方面的目標);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這是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

教學重點與難點是: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在教學資訊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用多媒體課件、各種立體模型、學具,等,來作為這節課的教具和學具。

學法與教法

接下來我來說一說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新課標還強調:要讓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經歷、體驗、探索,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體驗——就成為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玩一玩、這些活動中來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活動教學法等,來促進學生對新知的建構,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我還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融觀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為一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基於以上的理解我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激趣匯入

(課件播放匯入環節)

師:今天的數學課我請來一位朋友,瞧!它來了?(展示機器人)

師:是啊,這麼漂亮的玩具機器人就是由平時許多廢棄的物品拼成的,這就是變廢為寶,這不僅讓我們有了漂亮的玩具,更做到了“廢物利用”。為環保貢獻了一份力量。不知不覺我們成了“環保小衛士”真是一舉多得。

這裡用拼裝機器人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滲透環保知識,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並能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二個環節: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這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三個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1、分一分

小組活動,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課件)師:叮叮要考考我們,他說:師強調: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請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動手吧!

2、揭示概念。

待學生分好類後,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直接把物體形狀抽象成圖形,並揭示各種圖形名稱,

經過第一個活動,學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經驗,這時教師揭示名稱,出示一般模型,幫助學生將感性認識抽象化。

3、操作感知特徵。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這些實物,然後用自己話說一說各種圖形的樣子與同桌交流。

這裡我採取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再同桌交流的形式進行,我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希望他們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來親身體驗,

(2)在班上彙報交流。

學生在彙報時有的說了(播放視訊)

這裡,我想通過摸得活動,讓學生體驗這幾個面都是特點,

(3)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一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點,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

前面的小組活動學生以實物和模型為研究物件,,經過認真觀察,親自去摸一摸,玩一玩,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然後和同學的交流即使學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補,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還培養、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有利於豐富對這些立體圖形的認識。

第三個環節:遊戲

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圖形特徵,加深對圖形特徵的記憶。

遊戲(1):找朋友

分別請4位同學手執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嘴裡說兒歌:找啊找啊找朋友,我是長方體,我的朋友在那裡?其它學生拿出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實物,彼此辨認誰拿錯形狀了。用遊戲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快樂地學習,對幾種立體圖形的特徵有更豐富的體驗。

兩人遊戲(2):你摸到的是什麼?

一人蒙上眼,摸一摸別人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這一組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四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第四環節:聽故事感受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設計了故事欣賞讓學生邊欣賞邊感受圖形與生活的聯絡

笑笑、淘氣、機靈狗在山下游玩,山腳下有各種形狀的建築材料,他們一路高歌來到了山上,山上的風景太漂亮了,有野花,有蜜蜂,還有飛舞的蝴蝶,他們商量在山上建造一座小房子。回到山下,笑笑和淘氣找來了一隻長方體的箱子,往裡面堆放了磚塊,兩人抬著氣喘吁吁的往山上走,“哎喲!哎喲!”快抬不動了,他們只好放下來歇歇。機靈狗推著一隻球在旁邊滾來滾去,笑笑和淘氣看看機靈狗這麼輕鬆,決定想辦法,他們決定給箱子裝上輪子,淘氣拿來正方體一裝,推一推,推不動,好不容易推動了,箱子裡的東西都跳出來了。機靈狗把球送過來了,兩人把球裝上去,車子搖搖晃晃,方向不好控制。

淘氣和笑笑又在想辦法,找來了圓柱體的輪子裝上,推一推可輕鬆了。他們輕鬆的推著車子來到了山上。來到了山上,笑笑和淘氣開始建房子,他們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磚砌牆,用圓柱體的木材做房粱,很快一幢漂亮的房子建好了。智慧爺爺過來了,他誇淘氣和笑笑聰明能幹,大家盡情的玩著,享受著勞動的收穫和快樂。

1、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說什麼?(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

2、說說下面物體的形狀

3、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安排這一環節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絡起來,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第五個環節: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今天我們學習認識那些形狀?(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它們分別有怎樣的特徵?我想通過這個環節來及時反饋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說出這幾個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還有一首好聽的兒歌,我們來念一念,回到家裡把這首好聽的兒歌念給你爸爸、媽媽聽聽。(課件)

②、唱兒歌

圓圓滾滾圓柱體,正正方方正方體,長長方方長方體,骨碌

骨碌是球體,誰最有用比一比。長方體,來做牆。正方體,

來做窗。圓柱體,做屋樑。圓圓球體來裝飾。麵包房子真漂亮。

在課程結束時,把所學的圖形特點編寫成一首兒歌,讓學生在歌聲中結束課,這樣,不僅幫助記憶圖形特點,也增加的知識的趣味